现代隧道技术最新期刊目录
TBM裂隙岩体隧洞涌水机制及注浆堵水研究————作者:罗志洋;张春瑜;王立川;徐烁;李利平;王倩倩;刘志强;
摘要:为研究富水裂隙岩体隧洞涌水治理问题,依托引绰济辽输水隧洞工程,统计岩体裂隙特征,基于现场涌水情况建立等效岩体裂隙数值模型,研究全断面注浆堵水效果,开展全断面注浆堵水工程应用研究。研究结果表明:贯通隧洞的大裂隙为优势涌水区域,单点聚氨酯注浆对贯通裂隙水流的整体封堵作用有限;等效三维数值模型可反映隧洞实际涌水情况,通过提高注浆圈厚度、降低注浆圈渗透系数,可显著降低隧洞段涌水量,注浆圈厚度2.5m~4....
公路隧道素混凝土衬砌裂缝扩展特征及力学行为试验研究————作者:陈相;林志;冯万林;杨红运;
摘要:为确保运营隧道的结构安全,准确评估衬砌结构的承载力状态至关重要。鉴于隧道结构的隐蔽性特征,其表观裂缝虽易于观测,但裂缝的深度、扩展形态等空间参数难以精确获取。为此,通过开展素混凝土构件的足尺加载破坏试验,并结合数字图像(DIC)技术,系统揭示衬砌裂缝扩展演化特征与承载力演变规律。结果表明:(1)素混凝土衬砌的裂缝扩展呈现无裂缝阶段、I型裂缝阶段和Γ型裂缝阶段的演化特征;(2)裂缝的产生显著改变了结...
全断面隧道掘进机导向定位技术综述————作者:贺泊宁;
摘要:高精度、高可靠度的导向定位技术对于全断面隧道掘进机的顺利施工至关重要。通过回顾导向技术的发展历程,包括多棱镜法、激光靶法、惯性导航法、油缸并联法、计算机视觉法等,从系统原理、施工环境等方面分析各导向技术在工程应用中的适用条件和存在的问题。研究表明,环境干扰、硬件故障、操作错误、设备变形等是导向技术使用中引起故障的主要原因;在实际工程中,应针对不同掘进机应用场景选择合适的导向技术,并从多源信息融合算...
我国运营期隧道病害管理系统研究现状及展望————作者:高玮;安平;黄俊;袁硕;赵志浩;葛双双;陈喜坤;
摘要:运营期隧道病害种类众多,相应的整治方式也有多种,若忽视隧道病害信息的整理与分析工作,将会严重影响病害的整治效率,不利于隧道的运营安全。因此,建立隧道病害管理系统,实现病害信息的高效管理,对隧道的运营维护有着积极意义。从病害信息数据库和软件平台两方面详细分析了我国隧道病害管理系统的研究现状,并对其未来的发展趋势提出展望。研究发现,目前病害信息数据库主要基于关系型数据库进行开发,但此类数据库数据容量有...
TBM滚刀尖磨刃口现象及磨损演化特征————作者:刘少强;许建述;杨修;唐启胜;谢兴飞;龚秋明;周小雄;
摘要:隧道掘进机(TBM)在硬岩地层中施工时滚刀磨损产生的成本占工程成本的比重很大,掌握滚刀磨损规律是优化滚刀设计和降低滚刀消耗的关键。调研新疆某TBM工程项目发现,在Ⅱ、Ⅲ类岩体条件下滚刀尖磨刃形比较普遍,通过连续跟踪测量滚刀磨损刀刃形状,从刃尖位置、刃口高差、刃尖高度、刃宽等角度分析滚刀磨损过程的刃形变化。结果表明,面板刀刃形演变趋势一致,刃尖偏向内侧,刃口内高外低;边刀的刃形演变则有刃尖偏向内侧与...
管幕-结构法大间距管间开挖钢板切割变形与支护力研究————作者:刘翔;黎奎辰;张瑞;黄俊;赵光;房倩;姜谙男;
摘要:采用管幕-结构法穿越既有地下结构时可能形成大间距管间土体开挖工况,大间距管间土体开挖过程中,钢板切割过程的变形模式及支护力预测至关重要。基于实际工程中拟采用的大间距管间钢板切割方案建立数值模型,进而提出一种针对大间距管间方形钢板切割面的楔形体失稳模型,推导出切割面极限支护力解析解,进一步分析各因素对地表沉降和支护力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该理论计算方法对大间距管间钢板切割施工问题有较好的适用性;钢板...
考虑含石量的冰碛体围岩剪切特性及分级研究————作者:陈志敏;刘宝莉;徐江涛;
摘要:为了对冰碛体围岩进行更准确、更细致地分级,首先采用相似理论配置冰碛体相似材料,设计直剪试验研究了含石量对冰碛体力学特性的影响。其次引入含石量,基于熵权-可拓物元理论建立冰碛体围岩分级模型,将传统的Ⅳ、Ⅴ级冰碛体围岩细化为MⅠ~MⅤ五级。最后选取9个断面,采用建立的方法进行围岩分级,并与《铁路隧道设计规范》和BQ法分级结果进行对比。研究结果表明,含石量是影响冰碛体力学特性的重要因素,引入含石量的熵权...
岩溶山区某隧道工程突涌水风险分析————作者:尚海敏;崔庆国;于进庆;王钦刚;
摘要:为精准预测岩溶山区隧道施工过程中的突涌水风险,以某在建铁路黄木尖隧道为例,通过物探综合解译与富水性指数模型相互验证的方式,分析洞身富水空间分布特征,在此基础上,建立隧址区多重介质等效连续模型,进行涌水动态精细化模拟,实现隧道突涌水风险定性与定量的融合分析。研究表明:(1)黄木尖隧道隧址区地下水系统以近南北向展布的地表分水岭为界,东西两侧地下水具有相对独立的水力联系,隧道开挖将截断从补给到沟谷排泄的...
艰险山区铁路隧道洞口高陡边仰坡防控对策————作者:陈伟志;李安洪;王鸿;姚裕春;
摘要:为满足艰险山区铁路隧道洞口高陡边仰坡与高位危岩落石加固防护需求,基于现场调绘、综合勘探及设计实践,开展隧道洞口高陡边仰坡类型划分、突出难题及防控对策研究。结果表明,高陡边仰坡可划分为浅覆盖型、岩质裸露型、浅覆盖-岩质裸露型、岩质裸露-浅覆盖型4类,高陡隐蔽性边仰坡面临勘察判识困难、治理难度大、材料设备运输及施工困难等突出难题;危岩发育区铁路隧道选线时宜优先绕避,绕避困难时应按“正穿山脊→斜穿山脊→...
基坑施工对运营地铁隧道变形影响及分区研究————作者:胡指南;毛洪涛;刘志春;刘占良;孟祥飞;
摘要:依托北京轨道交通某新增换乘通道工程,采用模型试验和数值模拟相结合的方法,研究既有隧道结构由于基坑开挖而产生的竖向位移的变化规律。根据不同近接距离B与覆土埋深h情况下的差异沉降分析既有结构的变形模式,提出了近接系数,并根据其与差异沉降的关系划分了基坑施工的影响分区,确定了4种典型地层下基坑开挖的危险程度。研究结果表明:随着基坑的开挖,隧道结构产生的沉降表现出“缓慢—快速—缓慢”的增长趋势;既有隧道结...
基于M-LSTM法的隧道围岩地质信息动态智能预测研究————作者:杨存斌;任洋;吴岳华;何万超;李天斌;
摘要:为提高隧道围岩地质信息智能化预测精度,以岩体完整性、岩石坚硬程度、富水情况、岩石风化程度和地应力状态作为地质信息的定量指标,通过收集隧道已开挖段的各类地质指标数据,并采用K-means聚类算法对数据进行清洗,得到隧道围岩各地质信息指标的高关联数据库。依据数据库样本,构建基于改进长短期记忆神经网络(M-LSTM)的隧道施工期围岩地质信息动态智能预测模型,根据对隧道已开挖段地质信息的智能学习实现对前方...
基于点云数据的盾构隧道错台量自动检测技术研究————作者:周斌;奉建军;温晓凯;冉弥;
摘要:错台是盾构隧道中常见的一种病害,为了检测盾构隧道中的错台病害问题,提出一种基于点云数据的错台量自动检测方法:将隧道三维激光点云数据展开为二维灰度图,利用图像处理和霍夫变换自动识别环缝位置,提取环缝两侧的横断面点云,采用改进的最小二乘算法进行断面拟合,最后通过断面套合计算错台量。研究结果表明,该方法能够准确检测管片环缝两侧的错台量,整体检测精度在5 mm以内,人工复核的准确率在90%以上,该方法为盾...
基于CFD的多车道宽幅悬浮隧道管体涡激振动特性研究————作者:易壮鹏;王申奥;唐新超;陈志威;
摘要:为研究悬浮隧道适宜于安全通行的多车道宽幅截面在水环境中的涡激振动特性,采用CFD软件Fluent建立宽幅截面的单自由度(1-DOF)与双自由度(2-DOF)涡激振动数值模型,探讨椭圆形、圆端形、八边形3类宽幅截面的横向振幅、升力系数幅值、阻力系数均值随洋流约化速度变化的分布规律。以圆端形截面为例,分析不同约化速度下结构涡激振动的时程曲线与尾涡脱落模式,以及质量比、阻尼比与宽幅截面涡振特性的对应关系...
10 km级特长公路隧道自然风对火灾烟气蔓延的影响————作者:谭因军;王柯力;张恒;张志强;
摘要:为探明10 km级特长公路隧道洞内自然风对火灾烟气蔓延的影响,对太行山特长公路隧道区域气象环境开展现场测试研究,得到洞内自然风分布规律;建立考虑斜井排烟的太行山特长公路隧道三维火灾动力学模型,对烟气蔓延时间长的隧道中部火灾场景进行分析,揭示自然风影响下洞内温度分布特征、烟气蔓延规律。研究结果表明:太行山特长公路隧道自然风速主要为0~3 m/s,右线主风向与行车方向相同且分布概率为56.78%~69...
新型楔平组合式TBM滚刀切削极硬岩性能研究————作者:耿麒;黄登侠;陈建勋;刘伟伟;罗彦斌;马茂勋;李晓斌;李鹏;乔浩利;
摘要:针对极硬岩地质下,全断面岩石隧道掘进机(TBM)平刃滚刀破岩效率低但耐磨损、楔刃滚刀破岩效率高但易磨损的特点,提出一种新型楔平组合式滚刀,并探究其刀圈结构对破岩和磨损的影响。首先,从某山岭隧道现场采集抗压强度超过230 MPa的极硬闪长岩,进行单轴压缩、巴西劈裂和小尺度滚刀直线切削的试验与仿真,验证所用数值方法的合理性;然后,考虑楔平组合式滚刀圈的刃宽比和分区数目影响,开展全尺度滚刀顺次直线破岩数...
超大直径盾构隧道管片结构力学行为与破坏特征研究————作者:沐海星;封坤;郭文琦;杨绍毅;张亮亮;
摘要:为探明超大直径盾构隧道管片结构的力学行为与破坏特征,建立基于混凝土塑性损伤本构的管片结构三维精细化数值计算模型,研究极限荷载下管片结构整体竖向位移分布情况、接缝变形量、螺栓应力、钢筋应力、裂纹扩展及分布情况和承载力变化情况。研究结果表明:管片结构的整体位移分布呈漏斗状,中间环左右侧竖向位移分布不对称,结构单点竖向位移变化分为弹性阶段和弹塑性阶段,边环纵缝处竖向位移最大;结构破坏时,环缝最大张开量为...
超大直径浅埋盾构隧道施工期管片结构力学响应研究————作者:万东兴;张迪;孙峰;潘辰昕;朱振伟;徐晓峰;何超;申屠琪;
摘要:为探明超大直径浅埋盾构隧道在施工期复杂荷载作用下管片结构的力学响应,以秦望通道为工程背景,综合考虑施工荷载组合情况和边界条件,建立三维精细化计算模型,对不同注浆压力和不同浆液凝固时间条件下施工期隧道管片的纵向上浮、环间错台、横向变形、纵向内力和损伤情况进行对比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管片拱顶和拱底上浮量均随注浆压力的增大和浆液凝固时间的延长而增大,浆液凝固时间对管片上浮的影响更显著;管片错台变化可分为...
基于FEM-DEM耦合的盾构掘进参数对滚刀切削钢筋混凝土效果的影响研究————作者:牟政;李福林;
摘要:盾构切削钢筋混凝土桩基本质是滚刀与钢筋混凝土接触的瞬态动力学过程,文章基于有限元-离散元耦合模型,对盾构盘形滚刀切削钢筋混凝土桩进行三维瞬态动力分析。在有限元-离散元耦合模型中,混凝土的力学行为通过离散元描述,混凝土中钢筋的影响通过有限元模拟。并通过室内试验验证数值模拟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结果表明模拟结果与试验数据具有良好的吻合性。同时,分析刀盘贯入度和刀盘转速对盘形滚刀切削性能的影响,给出了盾...
地铁隧道双洞交叉穹拱形地下结构受力特点分析————作者:王明法;刘国山;闫建权;满新杰;李洪泽;周洋洋;李为腾;郭光明;邵行;姜维亮;
摘要:以某地铁车站为研究对象,采用模型试验、数值模拟及现场监测等方法,对比分析车站风道进入主体隧道交叉段单向拱与穹拱(双向拱)两种洞型下围岩及支护结构受力特征。研究发现:穹拱形结构更有利于隧道稳定,相较于单向拱结构围岩沉降量减少约7%,对围岩扰动范围更小;内拐角围岩应力状态呈现“三向—两向—单向”的变化趋势,且产生裂隙,需重点关注;喷层拉应力最大值为0.11 MPa,位于交叉段内拐角和交叉段—主体交叉截...
三孔顶管上穿施工对既有隧道与地表变形影响分析————作者:陈旺;彭焱锋;刘维正;张思宇;陈常辉;
摘要:依托南昌市新建综合管廊三孔顶管上穿既有地铁隧道工程,通过建立三维数值模型,研究先中间后两边、先两边后中间、从右至左、三孔同时施工4种施工顺序对既有隧道与地表变形影响的差异,比选出最优施工顺序。并进一步探究不同注浆压力、掌子面压力和抗浮配重对既有隧道与地表变形的影响。最终通过现场监测,验证模拟结果的正确性,揭示既有隧道位移与地表变形规律。结果表明:先两边后中间施工顺序最优,其引起的地表沉降、既有隧道...
现代隧道技术来自网友的投稿评论:
-
带头大哥666
投稿的整个过程比较流畅,编辑呢也比较有耐心,每次认真的修改,但基本上不是什么大的问题。审核到录用大概经过了3个月左右,但高兴的时候最终还是录用了,版面费也不算太高,我那篇大概是4-5个版面,大概2400元左右,就是刊期比较晚,19年录用的,要到21年上半年才出刊,从录用到出刊时间1年多大概是所有核心期刊的通病吧。
2021-01-27 1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