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文学研究

所属栏目:核心期刊 更新日期:2025-05-01 10:05:58

外国文学研究

外国文学研究

CSSCI北大核心

Foreign Literature Studies

期刊周期:双月
出版地:湖北省武汉市
复合影响因子:1.269
综合影响因子:0.550
邮发:38-11
主编:苏晖

  外国文学研究最新期刊目录

“审美资本主义”的文化逻辑及其批判意义————作者:段吉方;

摘要:“审美资本主义”是当代西方学者提出的概念与理论问题,相比文化工业、后工业社会、晚期资本主义社会、信息社会、消费社会等,“审美资本主义”理论更加重视审美、资本与社会再生产的共谋及其耦合机制,它提出并集中分析了当代资本主义社会由于品味的工业化所产生的社会文化问题,是继晚期资本主义文化理论之后有代表性的审美文化批判理论观念。审美资本主义打开了文化批判理论研究的一个新的思想孔径,但这个概念和理论也存在逻辑...

中外文学的传播互鉴与归异平衡——以“中国非洲文学学”的建构理路为中心————作者:朱振武;

摘要:文学传播从来不应是单向单一的,而应该是双向流动和交流互鉴的;不应是区分主流和非主流的,而应该是尊重和体现多样性的。因此,相关文学研究也就不应是对某一方的顶礼膜拜式或对某国理论的照搬套用式或跟风随大流式,而应该是立足各自本土、尊重文化差异性和民族性,充分展现自主性的互动互鉴式;其相关翻译活动则不应是居高临下的俯视式,也不应该是降尊纡贵的仰视式,而应该是充分尊重源语读者文学文化和目标语读者文学文化的、...

面向数智变革时代的文学伦理学批评——“第十三届国际文学伦理学批评研究会年会”综述————作者:王璐;

摘要:历经20余年的发展,文学伦理学批评业已成为中国文学批评界的显学,是当代中国自主知识体系创新的代表之一。2024年12月召开的“第十三届国际文学伦理学批评研究会年会”聚焦人工智能时代文学研究的多元论题,充分挖掘文学伦理学批评作为跨学科研究理论在应对当下时代变革时的巨大潜能,并对文学的未来形态与发展趋势进行前瞻性的预测和展望,为推动科技与人文交叉融合贡献新智慧与新方案

《欧洲人》中的美国对华鸦片贸易与殖民扩张书写————作者:许梅花;

摘要:在文学研究领域,美国对华鸦片贸易这段历史鲜少得到应有的关注。亨利·詹姆斯的小说《欧洲人》虽以欧美文化冲突为主旨,却含蓄地指涉了美国参与鸦片贸易的行为及立场。故事背景地波士顿的财富来源与鸦片贸易之间存在极大关联,同时,阿克顿家族处理财富的方式也暴露出清教伦理规约下鸦片商们的虚伪本质。另外,伴随鸦片贸易而来的文化副产品不但是殖民掠夺的直接物证,亦是帝国主义后续殖民扩张的重要动力。经由分析,文章不仅重现...

从理论修正到理论原创:谈外国文学研究的知识体系建构————作者:申丹;

摘要:在中国进行外国文学研究的知识体系建构,不仅需要本土意识,争取通过研究,来推动中国社会和中国文学的发展,而且需要国际前沿意识,力求在国际上增强中国学者的话语权。就外国文论而言,由于各国文学具有某种程度的相通性,在国际上有影响力的文论往往能推动不同国家的文学研究。中国学者需要以很强的文化自信和自主意识,不仅在国际前沿审视、修正和发展外国权威学者提出的理论,而且要争取原创具有引领性的理论,以扩大中国学者...

外国文学史书写与话语体系建构————作者:曹顺庆;

摘要:外国文学史书写最突出的问题是长期存在“言必称希腊”现象,过分抬高以古希腊为中心的西方文学,忽略东方文学;相关论著广泛采用东西方文学二元对立的编写结构,在具体写作中存在重西方轻东方的倾向;论述时忽略文明互鉴史实,缺乏对话互鉴的文明观,忽视东西方文学间的影响研究。外国文学史书写要回归史事,重视文明互鉴与东西方文学相互影响,这是重构文学学科自主知识体系的重要环节。尤其应以外国文学史实纠正当前外国文学史书...

论外国文学研究的诞生及其中国主体意识————作者:高旭东;

摘要:中国古代就与印度及东亚国家有着频繁的交往,由于没有民族平等的观念而没有产生外国文学研究。中国的外国文学研究是在五四文学革命之后诞生的,然而其浓重的反传统与西化色彩遮蔽了中国的主体意识,不过深入研究还是能够发现其中的中国主体意识,因为反传统与西化的动因来自传统的振兴家国社稷的使命感。正是这种感时忧国的使命感,潜在地变异着外国文学研究的方向,使中国在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大危机而苏联建设成功之际整体性地向左...

悲悯不是赠礼:从《舞会之后》解析文学的他异伦理————作者:刘阳;

摘要:他者思想在西方深具谱系,但将他者与伦理正面联系起来,主要则是从列维纳斯到德里达的处理。由此形成的他异伦理,需要证明自己也适用于一般被从他同角度理解的文学,《舞会之后》提供了解析他异伦理的精当文学案例。对这篇小说前后叙述情节上的断裂,从他同角度作出联结性阐释,会因对可能性范式与意义客体的追求惯性而丢失事件。从他异角度如其本然地保留这一空白,才还原出困境的根本性,发生出真实的事件。事件在文学中因而并不...

玛丽安·摩尔反战诗歌创作中抵抗伦理的源与流————作者:何庆机;

摘要:玛丽安·摩尔反战诗的研究存在缺乏整体性的共性问题——要么将不同时期的反战诗割裂开来,忽视了其间的内在联系;要么孤立地研究摩尔的反战诗,忽视了摩尔的反战思想与诗人总体思想观念、诗学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摩尔反战诗歌的抵抗伦理生成于其诗歌创作与诗学形成的早期,其抵抗伦理表现为反对战争的压迫与残暴的同时,隐含的是对各种压迫和偏见的抵抗,而这也与摩尔一贯的提倡多元、反对偏见、反对等级秩序的思想相一致。摩尔的...

中古英语《曼德维尔游记》中的东方异域——中世纪“世界之布”的视角————作者:包慧怡;

摘要:中古英语《曼德维尔游记》不仅是中世纪英国旅行文学的开山作,也是集异闻录和博物志于一体、虚实杂糅、时空互动的地理志。书中对两类“东方”的塑造深受14世纪欧洲本土政治时局、军事形势和宗教意识形态的影响,并被一种无处不在的“地图意识”渗透。对该书主要中古英语版本的对参细读,将有助于分析作者对大汗之国“契丹”和祭司王约翰之国“印度”等东方异域的塑造,使今日读者得以探索以“世界之布”为代表的中世纪地图传统如...

物的全球史与非洲葡语文学中的时空可能性————作者:王渊;

摘要:采用物的全球史视野,可以洞察非洲葡语国家民族文学核心关切从时间到空间的演变。安哥拉作家曼努埃尔·鲁伊的《表》和莫桑比克作家博尔热斯·科埃略的《革命博物馆》这两部小说围绕手表和汽车展开物叙事,广泛勾连了非洲葡语国家独立至今的历史事件与社会议题。非洲作家基于本土时空观念描摹物质和思想的全球流转,以口头文学对开放性、对话性的强调探索属于自身的表现形式。当今时代,众多物品在非洲迎来使用寿命的终结,让非洲与...

《大洋洲的极乐岛》中的文学绘图与环太平洋“新边疆”权力图景————作者:段波;

摘要:美国当代作家保罗·索鲁的太平洋旅行叙事《大洋洲的极乐岛》是审视美国拓殖太平洋“新边疆”历史的重要文本。为响应20世纪后半叶美国的“新边疆”拓殖计划,索鲁深度“侵入”太平洋岛国,试图以旅行书写的方式拓殖环太平洋“新边疆”;作为一名名副其实的边疆“拓荒者”,索鲁运用文学绘图的方式将太平洋表征为“空白”“沉默”的异质性空间,并通过认知绘图和占有“无主地”等方式,不仅消解了太平洋异域性所带来的文化不适和表...

《群魔》中的“火灾”与俄罗斯虚无主义思想及其末世论根源————作者:刘雅悦;

摘要:陀思妥耶夫斯基的长篇小说《群魔》是探讨俄罗斯虚无主义思想时不可回避的重要文本。在这部小说中存在着两条线索:其一是社会政治层面上对于1860年代俄罗斯虚无主义思潮的反思,其二是宗教文化层面上对于俄罗斯民间信仰的挖掘。这两条看似对立的线索,因俄罗斯虚无主义的宗教性内核而产生了隐性的交织与深层的关联。小说中围绕彼得·韦尔霍文斯基等虚无主义者所展开的“火灾”场景,似与17世纪俄罗斯旧礼仪派对于“末日大火”...

卡尔维诺小说中的想象性和真实性语象叙事————作者:黎世珍;

摘要:语象叙事一般可以分为想象性与真实性语象叙事两种类型,卡尔维诺的小说中有大量此类实践,其在展示不同类型语象叙事的形成机理和作用上卓有成效。在“观念的”想象性语象叙事中,小说通过描述以超现实主义方式存在的“双面人”使小说呈现奇幻性;在“虚构的”想象性语象叙事中,小说通过描述以现实主义方式存在的男爵形象隐喻现实;在“封闭的”真实性语象叙事中,小说通过将静态塔罗牌彩绘转换为动态场景激发出塔罗牌的“富余价值...

《仿生人会梦见电子羊吗?》中的非人类书写与伦理反思————作者:何阚京;

摘要:在《仿生人会梦见电子羊吗?》中,菲利普·迪克刻画了一个未来的非人类世界,其中非人类展现出越来越强的影响力。巴斯特作为娱乐巨头,操控公众注意力,特别是通过将默瑟的苦难包装成娱乐,诱使人们逃避末世的残酷现实,沉浸于不道德的虚假欢愉之中。仿造动物则将动物独特性转化为商品的高额利润,体现人类对生命价值的扭曲和对生命消逝的漠视。共鸣箱作为技术与宗教的结合,通过引导个体以第一视角体验默瑟的苦难实现个体与集体的...

本刊声明

摘要:<正>《外国文学研究》杂志官方唯一投稿网址为http://fls.ccnu.edu.cn。请广大作者和读者认清正确投稿网址,提高防范意识。未经《外国文学研究》编辑部许可,任何商业性网站不得建立与本网站及其内容的链接。未经网站所有者的授权,任何人不得建立本网站的镜像(包括全部和局部镜像)

现代主义共同体研究的新突破——评《共同体与现代主义主体新论》————作者:张和龙;

摘要:《共同体与现代主义主体新论》借用南希共同体理论中的独一性、敞开性、有限性等概念对现代主义主体重新审视,用独一体来定义个体,用“不运作共同体”来解构常识意义上的共同体,对现代主义小说的“另类共同体”主题作出了独树一帜的论述和探讨。该论著在研究范式、研究视角以及共同体主题的阐发上别具一格,是英美现代主义小说研究具有原创性和突破性的重要成果

文学与经济跨学科研究新方向:保罗·克罗斯维特访谈录(英文)————作者:邓颖玲;保罗·克罗斯维特;

摘要:英国爱丁堡大学文学、语言与文化学院教授保罗·克罗斯维特是文学与经济跨学科研究领域的领军人物,现任帕尔格雷夫出版社“文学、文化与经济学研究”丛书主编,编撰了《剑桥文学与经济学指南》(2022)。近年来,克罗斯维特教授在文学与经济跨学科研究领域,尤其是在推动经济人文转向方面著述颇丰。该篇访谈涉及以下内容:一、经济人文的概念界定与理论溯源;二、新经济批评的内部异质性与批评局限,以及经济人文的理论优势与发...

嗅觉叙事与中国伦理话语的形成————作者:傅修延;

摘要:气味是人类最早用来表征自己的天然符号,汉语中的“闻”既可指“听”也可指“嗅”。中国的伦理话语与嗅觉感知之间存在强关联,“熏陶”“感染”“气氛”和“氛围”等皆为华夏德育的核心话语。“黍稷非馨,明德惟馨”这一重要的认识论转变,把古代社会带入“郁郁乎文哉”的文明发展阶段。屈原《橘颂》以植物芬芳喻指高尚的人格,刘禹锡《陋室铭》称品德的馨香能改变环境的品质(“斯是陋室,惟吾德馨”),今人仍在用“德艺双馨”这...

威廉·吉尔平的如画美学与梭罗散文审美风格的形成————作者:毛凌滢;

摘要:上世纪九十年代,梭罗研究开始在国内兴起,此后学者们从文化、政治、超验主义哲学等层面对梭罗及其散文进行了多样化的阐释。但总体来看,从生态批评视角探究梭罗的自然书写的研究占据了主流,而对梭罗自然书写的美学考察比较少见。对梭罗生态思想的过度强调,常常遮蔽了其散文的美学价值。本文立足19世纪美国浪漫主义时期的文化与美学语境,探析以威廉·吉尔平为代表的18世纪英国如画美学对梭罗自然书写的影响,揭示梭罗散文审...

  外国文学研究来自网友的投稿评论:

SCI服务

搜论文知识网 冀ICP备1502133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