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与争鸣

所属栏目:核心期刊 更新日期:2025-05-01 14:05:57

探索与争鸣

探索与争鸣

CSSCI北大核心

Exploration and Free Views

期刊周期:月刊
出版地:上海市
复合影响因子:3.836
综合影响因子:2.836
邮发:4-496
官网:https://www.tsyzm.com/
主编:叶祝弟

  探索与争鸣最新期刊目录

经济法语境下“政府化债”的理论解释与制度完善————作者:冯辉;

摘要:化解地方政府隐性债务不仅是政府基于财政法角度对财政政策工具的运用,更是基于经济法角度对经济和社会问题的综合治理。既有的化债措施以识别地方政府隐性债务为前提,以发行政府专项债券置换地方隐性债务为核心,具有直接性和规模性的效果,但在法律依据、识别和置换的具体规则、绩效评估等方面仍有待完善。对此,应择机制定及完善化债相关财政政策工具的法律依据,在债务识别和置换层面推进法治化和市场化,加强对化债措施的绩效...

“化债”的关键抓手——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公司转型的法治逻辑————作者:李蕊;

摘要:新一轮“化债”已开启,“化债”的关键不仅在于消减隐性债务存量,更在于通过推动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公司转型,遏制隐性债务增量。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公司作为地方政府依托对金融资源的控制,纾解财力约束以及实现经济逆周期调节的重要市场工具,其勃发的根源在于行政集权下的强激励机制所引发的地方财政机会主义和软预算约束的实践逻辑。为防范化解地方政府隐性债务风险,消减地方政府对于市场融资的过度干预,弱化其对民间资本的挤出...

何以破解经济治理中刑法的“口袋化”————作者:李云霖;王玉好;

摘要:刑法法益失衡在实践中引发了包括非法经营罪等在内的大量“口袋化”现象,其根源在于法益泛化模糊刑事干预边界,立法技术缺陷诱发司法恣意,秩序优位抑制市场创新动能。这导致刑法在市场经济治理中频繁“越界”。破解之策在于引入“结构法益观”,构建“基础层(单纯秩序违反)—核心层(实质法益侵害)”的双阶识别体系,确立“法益关联性、损害实质性、监管失效性”三重审查标准,将刑事规制置于实质侵害市场自由与重大公共利益的...

重思人性中的欲望要素——与何怀宏教授商榷————作者:李亭慧;舒国滢;

摘要:探索人性必然绕不开欲望,何怀宏教授在《一个人性的分析结构》中秉持一种“批判形而上学”的哲学立场,构建了人性的六分结构,并将欲望置于人性结构极为重要也最为基础的位置。但是,他这种对欲望概念的分析并未充分展现欲望与其他人性要素的相互联系,其原因在于忽略了欲望的运动也可以是向上升华的。虽然活着是人的基本生存欲求,但是人的欲望却不仅仅是活着,伴随着人自身的发展,欲望也在不断向上发展,除却对外在物的欲求,善...

地方专项债券的“项目制”隐忧及其治理方略————作者:熊伟;

摘要:地方专项债券制度设计蕴含着典型而又独特的“项目制”原理,只有遵循“项目制”逻辑才能构建适应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型政府举债模式,充分发挥专项债券的深层价值。然而,“项目制”的核心功能并未在专项债券这一特殊事物中得到充分体现,使得其制度建构和实践运行存在一定的“项目制”悖反。专项债券的“项目制”设计本具有防控地方政府债务风险,推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复合治理功能,但在实践中却面临着如何规范建构和有效治理“...

马克思“历史之谜”的现实反思与当代解答————作者:沈湘平;李菁;

摘要: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对历史之谜进行了典范阐释,其所揭示的矛盾关系与内在精神实质具有普遍性意义。人类史本质上是文明史,历史之谜所揭示的矛盾与斗争关系,恰恰构成一种本质性的文明分析范式——历史之谜本质上也是文明之谜。对历史之谜自觉与不自觉的解答事实上就形成了不同的文明形态。当代人类文明的困境不过是历史之谜的当代侧显。中国式现代化及其所创造的人类文明新形态,不仅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

如何“成就我们的国家”——在美国以外思考一个美国哲学家提出的问题————作者:童世骏;

摘要:在罗纳德·特朗普再次入主白宫前夕重读其同胞理查德·罗蒂在1998年出版的一本小书《成就我们的国家》,主要不是因为八年前该书被认为预见了当时的美国大选结果,而是因为该书对我们观察当代美国政治、西方左翼思潮和未来中美关系,提供了一个极为重要的视角。从此视角出发可以看出,当代美国政治的关键问题,是如何在全球的“南”“北”关系中处理国内的“左”“右”矛盾;西方左翼学界的关键挑战,是能否在“承认”和“再分配...

新型社会形态:新质生产力、结构变革与范式转换————作者:董昌其;米加宁;

摘要:新质生产力对社会生产方式、组织模式以及生活方式的深远影响引发了社会形态的根本变革。这一变革深刻动摇了现代性理性主义及其内生缺陷所引致的“创造力危机”,为新型社会形态的到来提供了机遇。新质生产力超越了传统生产力理论,体现了“社会—技术”强互构性,通过人机协作和智能技术构建了异质要素整合、分布式、协同贯通的系统网络,在范式转换的层面对社会发展带来颠覆性影响。在新质生产力驱动下,个体将嵌入人机协同的集体...

巨能资本与离散劳动:数字化时代的劳动关系变革————作者:闻效仪;

摘要:数字化的时空以及劳动的数字化改变了传统劳动关系格局,带来了“去工作场所化”和“去组织化”的重要影响,加速推动了企业的轻资产化和员工的分散化,不仅显著增加了劳动力供给规模,也大大削弱了劳动力组织起来的能力。更为重要的是,随着数字对生产、工作和社会交流深入渗透而产生的数据流正在以完全不对称的方式涌向雇主群体,资本以更加凌厉、无所不能的姿态出现在劳动者面前。劳动时间的延长和控制重新成为企业管理的主题,并...

《探索与争鸣》2025年征订通知

摘要:<正>1.《探索与争鸣》杂志简介《探索与争鸣》是上海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主管主办的综合性理论刊物,系第三届中国出版政府奖提名奖期刊、国家社科基金资助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权威期刊、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全国中文核心期刊、华东地区优秀期刊、上海市教育发展基金会重点项目资助期刊

“其实你们也是这样的,只是你们不知道”————作者:邵燕君;

摘要:<正>在《编码新世界》一书的序言中,王玉玊写道:“本书最核心的研究对象既不是电子游戏,也不是网络文学,而是人的经验的变迁。”她始终关切的是人如何理解自身与世界,如何看待文学与叙事。王玉玊对于其“数码原住民”的身份是非常自觉的,并且在她看来,她这一代人都是非常自觉的

关于“二次元存在主义”的困惑与思考————作者:杨玲;

摘要:<正>在“‘二次元一代’的经验变迁”研讨会上,祝东力老师提到二次元是抗拒三次元的逃避空间,是“被三维的现实压扁成的一个二维的世界”。我的观点可能恰好相反,我认为是二次元在挤压青年世代的三次元,或者说二次元在重塑年轻世代对三次元的感知。王玉玊的《编码新世界》一书,尤其是她提出的“二次元存在主义”,为我们理解这个塑造过程以及当代青年的现实感提供了一个难能可贵的入口

数码人工环境:从哪来,到哪去————作者:秦兰珺;

摘要:<正>《编码新世界》讲的是一种“数码人工环境”中的新的文学生成方式。对于这样的文学,故事生成的底层逻辑不再是塑造典型或模仿自然,而是人物设定与世界设定的半自动演绎。我尤其喜欢书中“在脑海中按下开始按钮”这个表述:“每一个模块都包含它的初始值和算法,所有模块井然有序地组合在一起,我们在脑海中按下开始按钮,所有模块便运行起来……世界法则乘以人物性格,就运算出了万千悲观传奇。

“00年代”的两种想象力————作者:耿弘明;

摘要:<正>21世纪初的某天,华北小镇:一个刚卖完批发服装的个体户,在网吧里读完了《白夜行》;一个在建筑工地打杂的年轻人,在晚上玩完《仙剑奇侠传》后开始翻译日本轻小说;一个下岗的中年人,在BBS上激烈讨论弗洛伊德的哲学……对于少年时的我,计算机就像一个任意门,打开后,混沌的北方县城风景忽然被异世界入侵:PC街机厅里的《拳皇97》

文学的游戏性还是游戏化————作者:李洋;

摘要:<正>欧美电子游戏研究可粗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到21世纪10年代初期,这个阶段以商业娱乐游戏为主要研究对象,核心内容是建立游戏的本体论。我们可以用埃斯本·欧塞特(Espen Aarseth)在2001年《游戏研究》(Game Studies)创刊号上发表的《电脑游戏研究元年》(“Computer Game Studies,Year One”,2001)和伊恩·博格斯特(...

网络文学的游戏研究——视野、流变及拓展————作者:许苗苗;

摘要:<正>青年学者王玉玊凭借丰富的网络创作阅读经验,对网络游戏及其玩家群体的熟悉,以及鲜明的情感态度开展网络文学研究,其著述具备跨专业眼光、具身性色彩和明确的青年文化烙印。在《编码新世界》的绪论中,国外理论部分介绍了雪莉·特克尔、渡边修司、东浩纪等人的观点,并进行了清晰的梳理。遗憾的是,对国内过往研究的评议则仓促

代际、媒介与文学之变————作者:王玉玊;

摘要:<正>在“‘二次元一代’的经验变迁”研讨会上,各位老师就我的小书《编码新世界》做了研讨,有批评也有鼓励,都令我受益良多,使我对相关问题有了更进一步的思考。各位老师的发言主要集中在三个维度:“二次元存在主义”这一概念及其有效性;数码时代的媒介环境带来的文学新变及文学批评的新的可能性;文学研究者的代际差异对研究方法、视角等的影响。以下我将就这三个方面,尝试回应各位老师提出的问题

数字时代倦怠的生成机制与深层逻辑——兼与韩炳哲商榷————作者:康翟;

摘要:不同于马克思在《资本论》第1卷中所谈到的工人因被束缚于机器生产而精疲力竭的状况,数字时代的倦怠突破了体力劳动的界限,并展现出精神内耗等诸多新特征。其生成机制可视作自我剥削、社会加速、过量的人机交互以及在数字技术支持下工作挤压生活等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立足于马克思的资本批判理论可以发现,上述机制无不植根于数字时代资本积累的矛盾及内在要求,构成了数字时代倦怠背后的深层逻辑。韩炳哲对数字时代倦怠现象...

如何书写“失意”——对当代基层知识青年叙事及其知识生产的省思————作者:何青翰;

摘要:在中国的现代化历程中,基层知识青年的“失意”状况深刻折射着中国社会的时代症候。以田野调查报告以及非虚构类写作为主,学界产生了一批关于当代基层知识青年的叙事。在全球化的冲击下,当代基层知识青年叙事具有文化场域的多元参照系,接受着持续“现代化”与反省“现代性”双向牵引,形成了内敛式的个体关怀与外延式的秩序思考的两条书写路径,力图承载并超越“失意”。作为知识生产,当代基层知识青年叙事在情感知识维度与社会...

节奏与“时间的生产”:日常生活批判的时间盲域————作者:邱婕;

摘要:当时间和节奏越来越偏离人类社会轨道,节奏分析通过对“时间之问”的日常性转换,提供了社会时间抽象概念的具象理解。为填补空间转向思潮所遗漏的理论“盲域”,有必要重拾列斐伏尔的遗稿,接续列斐伏尔晚年转向的存在主义马克思主义路径,从时间意向性深描集体生活的社会节奏,将其划分为循环和线性两种类型。其中,循环和线性的“节奏失衡”直指日常生活异化的现代性议题,突出如经济生产的快节奏卷入日常生活并制造了加速、压缩...

  探索与争鸣来自网友的投稿评论:

  • 带头大哥666

    尽管录用了,但是真的很难很难!审稿周期整整一年!等的心力交瘁,不过总算有好结果了! 整体感受是文章要有“争鸣性”,最好能够提出标识性的概念(可能是为了提高期刊引用率),文章要有思想性,逻辑清晰,论证扎实。对自己文章有信心的,可以一试!

    2024-04-07 22:07
  • 奔跑的辣椒酱

    刊物水平高,投稿难度大。六月投稿,七月底给的返修意见,八月中旬返回,一直等到十二月初退稿,编辑沟通态度很好。总体感觉难度很大

    2023-12-03 11:38
  • zhaohhhh

    曾经投过一次,过了半年收到了退修意见,意见并没有提出太多问题,以为发表希望是很大滴,很认真地修改了,返回过去,又过了3个月,就退稿了。可见,对于素人,难度还是很大的。

    2023-07-21 20:00
  • 奔跑的辣椒酱

    收到稿件与退稿均发送了邮件,处理周期很快,从时间表中就可以看出。网站投稿,操作顺畅,是中哲内部认可度高的刊物,虽然不知是自己的文章水平还是博士独作的问题,总之之后有文章还会再投。

    2023-07-02 11:21
  • 带头大哥666

    退稿挺快,但我还是被退自闭了!

    2021-09-09 10:27
SCI服务

搜论文知识网 冀ICP备1502133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