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学史研究最新期刊目录
唐开元《东渭桥记》石刻的文献特色与史料价值————作者:徐畅;
摘要:陕西高陵出土唐开元《东渭桥记》是考古发现的著名长安石刻,为六面体,内容有关开元九年(721)京兆府及属县修筑东渭桥事宜,撰者为文官达奚珣,为研究古代桥梁及唐代历史提供了一手信息。借助新近公布的石刻高清拓片,可对《桥记》内容进行重新释录与解析,对其文献特色、史学价值予以再挖掘。在题名部分可比定出唐代医家王焘姓名。就《桥记》以纪事为主、寓赞颂于记文之中的情况,应将其归属碑刻文献中的记事类。该文献不仅可...
碎碑复碑:张居正案之反正及其形象演变————作者:杨永康;孙豪飞;
摘要:张居正案的反正对明清史书中张居正形象的变化产生了重要影响。张居正刚去世时,朝廷给予最高规格的哀荣,明神宗称赞他“鞠躬尽瘁”,交付史馆的行状将他塑造成完美的“太平宰相”;不久之后,明神宗对他的态度急转直下,张居正被夺谥毁墓,神宗斥责他“专权乱政、妄上负恩”,同一时期的私家本朝史将他塑造成“专权乱政”的权相。明思宗时,开始为他平反昭雪,复谥复荫,称赞他“肩承劳怨”“过不掩功”,官修实录最终将他塑造成治...
《后汉书·循吏传》与范晔地方治理思想————作者:牛子晗;
摘要:《后汉书·循吏传》蕴涵着范晔深刻的地方治理思想。传人皆儒吏,反映了范晔关于地方治理主体的主张;循吏崇尚“民本”,施行仁政,体现了范晔地方治理思想的核心;治政“宽猛得宜”,又彰显了范晔地方治理思想的务实精神。范晔地方治理思想的理论基础是儒学,现实基础是晋宋之际的江南社会,儒学与现实特点显著。他根据现实和宣城太守的经历撰写《后汉书·循吏传》,将自己的地方治理思想融贯于传人事迹,通过历史与人事表现儒吏治...
清代“大一统”理念抵边中的方志编纂实践——基于云南边境府州志的考察————作者:方天建;
摘要:方志编纂,为清代“大一统”工程的重要体现形式,彰显着一统天下的王朝意志。历史上被称为徼外僻壤的云南边境地区,在清之前,几无官修志书备考,然自康熙朝始,随着方志编纂工程的推进,具有历史意义的第一部正式性方志纷纷呈现,如嘉庆《广南府志》、乾隆《开化府志》、雍正《临安府志》、康熙《元江府志》、道光《普洱府志》、康熙《永昌府志》和乾隆《腾越州志》等,成效显著,成为推广“大一统”理念的重要载体,透视清王朝文...
编年体通史视域下的中国古代佛教历史建构————作者:郭琳;
摘要:从宋至清,佛教史家不断地撰述编年体佛教通史,显示出是有意识地进行佛教历史的建构。以通史体裁纵览佛教兴衰,强化佛教历史开端的神圣性,并上溯时间至不可知的久远,以表现佛法的无始无终。突破空间限制,将佛教历史植入中国历史体系之中进行叙述,并在佛教历史之外加入世俗政治经济文化的内容。灵活运用集中与分散记述的方法,对僧传等史料进行改造与取舍,展现高僧大德的生平成就;拣选士大夫与佛教的互动关系进行书写;建立起...
戈德温·史密斯的道德史学思想————作者:易兰;
摘要:史家戈德温·史密斯(1823-1910)的史学思想以“道德”为核心。他通过阐明“人类历史”的道德动因,将历史视为人类自由意志驱动的道德进步过程;倡导关注历史中的“道德联系”,构建“道德科学”,将历史道德化,断绝实证主义因果律与历史研究的牵扯;强调史家职责在于结合真实性与道德意涵,通过历史叙事传递伦理价值、形塑人的道德品格。史密斯为巩固“道德科学”的基础,将“人的道德”归结于“神的道德”,寻求宗教根...
周汉之际太公形象的政治构建————作者:夏虞南;
摘要:太公吕望作为西周早期的重要历史人物,其形象在不同来源的文献中呈现出不断被重构的特征。济南高青陈庄出土相关诸器铭文对认识太公军事之“师”的政治地位及齐国早期史事提供了直接史料。新出战国简帛则记述了太公入周前后不同阶段的政治作为和相关事迹,强调太公作为历史贤臣教导之师的作用。西汉早期对兵书、黄老道术的重视,故强调太公军事之“师”的作用,塑造出智慧善谋的政治家形象。随着经学的发展,西汉中晚期强调周公之法...
跨国视野下的中国古史问题——以太平洋学会中马克思主义史家为探讨中心(1930-1940)————作者:苏晓涵;梁庭瑞;
摘要:20世纪30、40年代,太平洋学会曾在洛克菲勒基金会资助下推动了近代中美人文学术交流。供职于该会的冀朝鼎、徐永煐对中国历史的研究较具代表性。冀朝鼎提出“基本经济区”的概念,他重视传统经济发展中的社会条件因素,将中国历史上统一与分裂的问题,转变为中央政府如何去控制基本经济区的问题,进而揭示中国传统社会发展动力。徐永煐则聚焦中国民族主义,认为其发端并非源自取借西方概念,而与中国传统文化中“爱国”“忠诚...
翦伯赞《中国史纲》与马克思主义中国通史编纂————作者:李长银;
摘要:《中国史纲》不仅是著名马克思主义史学家翦伯赞的主要史学代表作,还是马克思主义中国通史编纂领域的标志性著作之一。该书的撰写,与抗战爆发、“皖南事变”等事件直接相关,但仍有着较为复杂的国际和国内学术背景。与吕振羽的《简明中国通史》和范文澜的《中国通史简编》进行比较可知,翦伯赞的《中国史纲》不仅具有鲜明的马克思主义中国通史编纂的基本特征,还在一定程度上完善了马克思主义中国通史编纂体系。该书出版之后,在当...
18世纪欧洲的中国史书写特征————作者:孙健;
摘要:18世纪欧洲的中国史书写经历着研究范式的突破,呈现出极大的多元性。博学研究影响所及,使原始文献的搜集和整理受到重视,利用经证实的中国文献来考察中国历史的思路成为共识。叙述性史学向分析、考证性史学的过渡,促使中国史书写在体裁、形式等方面出现新迹象:编年史、普世史等带有浓厚宗教和说教意味的体裁仍持续存在,以问题为中心而组织材料展开论述的专题论著也涌现出来;脚注成为史家撰史工作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展现出叙...
从“侨、台、特、海”到国学研究——陈支平教授访谈录————作者:陈支平;吴海兰;
摘要:<正>一、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问:陈老师好。因为您在其他访谈和文集如《随风摇曳校园间》中对个人求学经历和走上史学道路有比较多的介绍,所以我们就不再重复这个问题。我看2020年出版的论文集《史学的思辨与明清的时代探寻》前言中,大致将内容分为四个方面,一是关于中国历史的纵向思考;二是明清社会经济史的专题论文;三是中国海上丝绸之路的历史与文化;四是中国东南沿海区域,特别是福建台湾的社会经济和文...
欢迎订阅全国中文(历史类)核心期刊《史学史研究》
摘要:<正>创办于1961年6月的《史学史研究》,得到读者、作者的爱护和支持,刊物在国内外学术界有广泛的影响。刊物被评为全国中文(历史类)核心期刊。热诚希望学术界、教育界朋友继续给我们支持,欢迎赐稿,欢迎订阅。本刊自办发行,订购者可将款汇至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史学研究所资料室。邮编:100875。每期每份18.00元,全年72.00元
史学精粹
摘要:<正>李剑鸣:《从“自发型现代化”到“自觉型现代化”——关于历史研究中“现代化范式”的方法论反思》(《江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5年第1期)在当今国内外史学界,关于现代化的历史研究依然具有活力,其进一步发展也面临一些方法论上的问题。从现代化的历史阶段着眼,可尝试将世界历史中的现代化进程划分为“自发型”和“自觉型”两种类型。前者是17-19世纪发生在北大西洋世界的没有“现代化...
《元史》所载至元年间议立门下省问题考实————作者:孙朋朋;
摘要:<正>世祖至元年间曾数次出现君臣议立门下省现象,《元史》对此亦有叙及,其中不乏抵牾之处,学界对此鲜有论及。首先,《元史》所载元廷首次议立三省的时间存在分歧;其次,《元史》所载至元十六年(1279)前后元廷两次议立门下省,二者不仅时间相近,而且最终均因阿合马等人的阻拦而未成功设立,研习者极易将二者混为一谈
从越人族群演进视角解读《史记·东越列传》传旨——兼论与《汉书·闽粤传》传旨之异————作者:张欣;
摘要:《史记·东越列传》传题中的“东越”似乎为泛指,但本传论述的中心是狭义的东越,即余善所建立之东越。《汉书》相关内容题作《两粤传》(《南粤闽粤传》),这是《史记》《汉书》相近内容而呈现不同书法的又一具体体现。后世学者对此作了不同解读。班固《汉书·司马迁传》所记《史记》目次中第五十四卷是“闽越列传”,今本《史记》中该卷次题为《东越列传》,而无“闽越列传”篇卷。可能是班固或其他好事者作了追改。梁玉绳《史记...
魏晋南北朝时期人物传撰述的时代特征————作者:李传印;
摘要:各类人物传的撰述既是魏晋南北朝时期史学多途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这个时代和社会变动在史学上的映射。西晋以后,人们热衷于各种人物传的撰述,或把人物融入史事叙述,或以传主为叙述对象,记录其个人生平事迹,既把个人置于时代大潮之中并使之染上时代色彩,又通过这些形象生动的人物衬托出时代需要和社会变动。正史附传和史家自传的家族化,别传和郡书等杂传多掺杂委巷之说,率尔而作,措意不在史事之真,而在乎人物形象逼真...
清代官方辽史的整理与编撰————作者:武文君;
摘要:对兴起于北方的清政权而言,同为北方民族建立的辽朝,在政治和文化上皆具有特殊意义。以更阔大的大一统视野认识北方民族建立的政权之地位,是清代官方有关辽史整理和编撰的突出特点。纵观清代官方整理和编撰辽史的学术价值主要有三:考证、校勘及文献补充的文献学价值,历史编撰体例择优而从的史学价值,构建统一多民族历史文化认同的政治文化价值。清朝官方从大一统政治、文化立场对辽史的整理与编撰,超越了民族和地域局限,是其...
顾颉刚疑古史学的再认识:“古史四考”的提出、演进与学理————作者:郭伟涛;
摘要:顾颉刚在1923年发表《与钱玄同先生论古史书》之后,对传统古史系统的认识和思考逐步深入,最后于1933年正式提出包括《帝系考》《王制考》《经学考》和《道统考》在内的“古史四考”。顾颉刚一生从事的疑古史学工作,基本都可以放入“古史四考”的框架中。《与钱玄同先生论古史书》只是《帝系考》的一部分,由《帝系考》而引出《王制考》,由《王制考》而引出《经学考》,《道统考》则附丽于《帝系考》,具有理论升华和现实...
《资治通鉴》长编分修问题新探————作者:李全德;
摘要:《资治通鉴》编纂过程中的长编分工及编定先后是两个争议较多的问题,议论纷纭之故在于对相关的核心史料即司马光分别写给范祖禹、刘恕的《修书帖》和《与刘道原书》二帖的写作时间与内容理解不同。通过对此二帖的重新解读可知《与刘道原书》中的刘恕负责的“五代长编”是指五代十国的长编而非“前五代”长编,其修成次序在南北朝长编之后。《通鉴》书局成立后其编纂和长编分工以范祖禹的加入为标志可分两阶段。第一阶段刘攽、刘恕两...
19世纪晚期英国史学界的文学和科学之争——以爱德华·弗里曼为研究重点————作者:朱俊达;
摘要:19世纪晚期的英国史学经历了重大的转型,在兰克奠基的史学方法以及“科学”旗帜的鼓舞下,英国史学开始朝着科学化与专业化的方向前进。然而由于本土文学传统的根深蒂固,英国史学转型的过程并非一帆风顺,乃至于在英国史学家之间激起了有关史学中文学与科学成分的广泛争论。爱德华·弗里曼是这场争论中的一位关键人物,他一方面积极推进牛津大学的专业历史学科建设,另一方面又极力维护英国史学中的文学传统,对两种因素的矛盾既...
史学史研究来自网友的投稿评论:
-
画个圈圈兜住幸福
社科院的期刊应该还是比较公平,听说有人打电话问编辑部初审也会分好几轮,通过之后才会外审。两个月左右退稿,这个速度在历史学好像还算好的。没有意见,应该没有进外审。
2024-01-29 18:01 -
zhaohhhh
总体感觉这个期刊相较其他期刊更加人性化一些。一般投稿两个月左右,无论录用与否,都会回复邮件。而且这个期刊主要还是看稿件质量,对硕博类学生还是比较友好的。
2023-09-06 14: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