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油实验地质

所属栏目:核心期刊 更新日期:

石油实验地质

石油实验地质

北大核心CAJSTCSCD

Petroleum Geology & Experiment

期刊周期:双月
出版地:江苏省无锡市
复合影响因子:4.258
综合影响因子:3.871
官网:http://www.sysydz.net
主编:郭旭升 中国工程院院士
平均出版时滞:288.4583

  石油实验地质最新期刊目录

低渗—致密砂岩储层饱含束缚水状态下渗透率降低效应及修正————作者:邓文龙;刘莉萍;代平;李莉;高顺华;林小兵;

摘要:低渗—致密砂岩储层地层条件下极易饱含束缚水,按标准获取的样品渗透率不能真实反映储层物性。选取川西坳陷侏罗系新场JP、JS及中江JS气藏不同类型储层的岩石样品开展含水渗透率实验,并利用岩石薄片、X衍射、阴极发光、扫描电镜及能谱实验分析,精细描述储层微观特征,分析饱含束缚水状态下有效渗透率降低的影响因素,建立渗透率修正方法。研究认为:黏土矿物伊蒙混层总量及其中蒙脱石相对含量是影响束缚水状态下渗透率下降...

鄂尔多斯盆地中东部石炭系本溪组煤岩气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地质意义————作者:孟康;王华;黄有根;张道锋;郑小鹏;孟庆强;于占海;漆亚玲;石林辉;唐蕾;赵春燕;张梦园;

摘要:鄂尔多斯盆地中东部石炭系本溪组8#煤岩气资源潜力巨大,通过分析测定该地区3口煤岩气井共33块本溪组8#煤岩解析气的气体组分和碳、氢同位素组成,结合煤岩地质特征和含气量数据,揭示了煤岩气成因来源、煤岩沉积水体盐度特征,探讨了煤岩气甲烷碳同位素异常的原因。研究表明,本溪组8#煤岩气组分中CH4含量为88.50%~97.12%,C2H6含...

塔里木盆地库车坳陷克拉苏构造带差异构造样式及其对地应力分布的影响————作者:袁航;鞠玮;张辉;徐珂;宁卫科;

摘要:随着全球能源需求的持续增长,深层—超深层油气勘探开发已成为油气工业的热点领域。中国塔里木盆地库车坳陷油气资源丰富,但受强构造挤压作用影响,区内构造样式复杂、地应力分布差异显著,给油气勘探开发带来巨大挑战。为明确克拉苏构造带构造变形规律及其主控因素,揭示构造—应力耦合关系对油气富集的控制作用,优化深层—超深层油气勘探策略和提高开发效率,以塔里木盆地库车坳陷克拉苏构造带为研究对象,通过构造剖面分析和数...

南襄盆地泌阳和南阳凹陷古近系核桃园组页岩地质特征与勘探建议————作者:王勇;李艳然;朱颜;张育衡;牛明伟;熊健;李恒权;王琦;

摘要:南襄盆地泌阳凹陷和南阳凹陷古近系核桃园组页岩层与已突破的东部断陷盆地的页岩层系存在明显的地质差异。目前对该区页岩油地质特征形成机制认识不清,制约了其勘探开发进程。通过岩心、X衍射、薄片、扫描电镜和激光共聚焦等分析手段,系统研究了南襄盆地不同凹陷核桃园组页岩地质特征的差异,并提出下一步勘探建议。南襄盆地核桃园组页岩以纹层状混合质页岩为主,其中泌阳凹陷以纹层状云灰质—长英质混积页岩为主,发育基质型页岩...

川东南林滩场五峰组—龙马溪组深层页岩气储层脆性定量评价————作者:冯少柯;熊亮;尹帅;董晓霞;魏力民;

摘要:随着深层页岩气储层岩石塑性的增加,其脆性特征难以通过传统评价方法进行准确表征。以川东南林滩场上奥陶统五峰组—下志留统龙马溪组一段深层页岩气储层为例,开展页岩样品的三轴岩石力学实验和断裂韧性实验,再结合深度学习对储层脆性进行综合定量评价。岩石力学实验和断裂韧性实验结果表明,随温度和压力的升高,页岩样品杨氏模量、泊松比和抗压强度均有所增加;(1)号层样品的脆性明显低于(3)号层样品;脆性较好的页岩样品...

四川盆地中部天府气区侏罗系沙溪庙组致密砂岩气储层岩石相类型与演化特征————作者:关旭;庞小婷;冉崎;杨长城;王小娟;朱德宇;潘珂;李飞;肖柏夷;曹斌风;

摘要:岩石类型划分对表征致密砂岩储层非均质性和揭示其差异演化过程具有重要意义。以四川盆地中部天府气区中侏罗统沙溪庙组为研究对象,利用岩石薄片、扫描电子显微镜、稳定碳氧同位素等分析测试手段,研究储层岩石相类型及成岩演化过程。天府气区沙溪庙组含气储层在物性、孔隙类型和分布上表现出强非均质性。基于岩石学组分和结构、成岩方式和过程及孔隙结构特征的差异,划分了4种类型的岩石相,包括贫塑性颗粒砂岩、富塑性颗粒砂岩、...

鄂尔多斯盆地大牛地气田氦气成藏特征及其贫化主控因素————作者:王杰;安川;马亮帮;姜海健;张威;陶成;王付斌;董勍伟;

摘要:鄂尔多斯盆地杭锦旗东胜气田和大牛地气田的天然气中发现一定含量的氦气,但大牛地气田氦气平均含量仅为东胜气田的1/4左右,那么在盆地基底和构造背景相似的情况下,究竟是何因素造成二者氦气含量差异如此之大。为此,基于天然气伴生氦气地球化学特征与氦气成藏关键要素的系统分析,发现大牛地古生界天然气中氦气含量介于0.000 1%~0.15%,为低氦—中氦气田;上古生界氦气含量相对较高,纵向上从下往上氦气含量逐渐...

鄂尔多斯盆地麻黄山西地区三叠系延长组7段页岩油储层特征及控制因素————作者:齐荣;朱峰;何发岐;姜龙燕;尹超;邵隆坎;

摘要:鄂尔多斯盆地三叠系延长组7段(简称长7段)页岩油资源丰富,但湖盆边缘和湖盆中心页岩油储层特征存在显著差异。目前,湖盆边缘麻黄山西地区页岩油储层研究程度较低,制约了该区页岩油的勘探进展。通过扫描电镜、高压压汞、低场核磁共振、氮气吸附和微米CT等分析手段,结合岩心观察和薄片鉴定等资料,对该区长7段页岩油储层特征进行精细刻画,同时利用碳氧同位素及常量、微量元素分析了优质储层发育机制。结果表明:麻黄山西地...

塔河地区下奥陶统蓬莱坝组白云岩特征与成因分析————作者:徐勤琪;彭军;何成其;夏金刚;刘瑞;黄苇;

摘要:下奥陶统蓬莱坝组白云岩是塔河油田油气勘探的重要接替领域,明确白云岩的沉积特征、成因机理对塔河油田的油气勘探与开发具有重要意义。综合岩心描述、薄片鉴定、扫描电镜、阴极发光及地球化学等分析手段,系统研究了塔河油田下奥陶统蓬莱坝组白云岩的地质地球化学特征及成因机制。结果表明:(1)研究区以晶粒白云岩为主,残余颗粒白云岩次之。泥—微晶白云石以他形为主,粉—中晶多呈半自形—自形,中—粗晶以异形为主;残余颗粒...

页岩层层内烃类微运移地球化学效应——以南襄盆地泌阳凹陷古近系核桃园组三段Ⅲ号砂层组5号页岩层为例————作者:张冬梅;李水福;张延延;苏鹏;周畅然;

摘要:烃源岩层内烃类微运移是页岩油富集的重要途径,所产生的地球化学效应是其发生的有力证据。为了证实南襄盆地泌阳凹陷深凹区烃类微运移存在,研究页岩油富集机理,以泌页1井和程2井核桃园组三段上亚段Ⅲ号砂层组5号页岩层为研究对象,运用岩石热解、抽提色层、色谱—质谱等地球化学分析手段,以及岩石薄片观察等技术,揭示了研究区页岩层内烃类微运移的存在及其所产生的地球化学效应。结果表明:根据热释烃(S1

海陆过渡相页岩地球化学及生烃演化特征——以鄂尔多斯盆地东缘大宁—吉县地区下二叠统山西组为例————作者:张洋洋;李勇;张雪莹;罗力元;何清波;李树新;刘向君;李翔;李星涛;杨强;陈世加;路俊刚;张楠;刘喆;余锐阳;马海川;

摘要:为明确海陆过渡相页岩地球化学和生烃演化特征,以鄂尔多斯盆地东缘大宁—吉县地区下二叠统山西组页岩为研究对象,通过总有机碳(TOC)、岩石热解、干酪根碳同位素、有机显微组分、古生物、镜质体反射率(R_o)、生烃热模拟等分析测试,开展了山西组页岩矿物组成、成烃母质、生烃潜力、生烃动力学过程和累计产气率计算模型等研究。研究结果表明:(1)大宁—吉县地区山西组页岩矿物组成以石英和黏土矿物为主,平均TOC含量...

“核磁+”页岩油实验技术体系及应用————作者:石玉江;张哲豪;赵建斌;罗燕颖;万金彬;贺国芬;张陈珺;胡祖志;

摘要:为准确获取页岩油孔隙度、含油饱和度、可动油饱和度等储层评价关键参数,以岩心核磁共振为基础,结合氦气法、重水抑制法、多温阶加热法联测实验,建立了“核磁+”页岩油实验技术体系,实现一套实验流程、多岩石物理参数的获取。“核磁+氦气”通过测试岩心赋存及逸散流体含量,获取总孔隙度;“核磁+重水抑制”基于重水抑制及毛管渗吸原理,明确二维核磁图谱不同流体分布及含量,获取含油饱和度;“核磁+多温阶加热”基于加热前...

鄂尔多斯盆地临兴区块不同叠置模式深部煤系储层动用策略研究————作者:孙立春;刘佳;李新泽;孙乐;房茂军;李娜;樊伟鹏;

摘要:鄂尔多斯盆地临兴区块已进入致密气、煤层气协同开发阶段,致密砂岩与煤层的叠置模式直接影响开发方式。通过对叠置关系的研究,并从临兴区块不同开发方式生产动态出发,进行深部煤系储层动用策略研究。基于致密砂岩与煤层发育沉积特征和相对位置关系,临兴区块砂煤叠置模式主要包括砂煤互层型和上砂下煤型。对比不同叠置模式下的开发现状,水平井是深层煤层气单独开发时的首选井型,煤层气与致密气两气合采井初期产气能力高于单采煤...

准噶尔盆地永进油田原油中沥青质固相析出影响机理研究————作者:杨阳;张东晓;王昊;伦增珉;高志卫;王锐;胡伟;

摘要:在油藏开发过程中常见固态沥青质析出和沉积导致的储层伤害,及生产井堵塞问题,严重影响原油开采,降低开发经济效益。沥青质的固相析出与原油本身性质及温度/压力条件有关,是涉及气—液—固三相复杂相态的热力学问题。研究永进油田原油中沥青质的固相析出规律及其影响机理,可为合理避免开发过程中的沥青质沉积提供理论支撑。以永进油田高含沥青质原油为对象,通过原油组分分析、PVT高压物性分析、注气及沥青质固相析出实验,...

《石油实验地质》征稿简则

摘要:<正>《石油实验地质》是全国油气普查、勘探方面的一份学术性、技术性刊物,为中文核心期刊之一。本刊遵循“双百”针,提倡学术民主,促进国内外学术交流,为发展我国石油科技事业和提高油气勘探开发效果服务,欢迎广大科技人员踊跃投稿。1征稿范围与石油地质及实验有关的新理论、新方法、新的研究成果等

考虑微观特征的低渗油藏注气能力研究————作者:马勇新;张乔良;朱金起;马帅;王鑫;朱润华;

摘要:注气是提高低渗油藏采收率的重要手段,但现有注气能力的评价方法未充分考虑微观孔隙特征的影响,为此以北部湾盆地涠洲B油田中块3井区渐新统涠洲组四段的低渗储层为研究对象,综合考虑微观孔喉结构特征(如分形维数、喉道半径、曲折度等)和束缚水膜厚度的影响,建立了基于静态测井渗透率动态校正的气相有效渗透率评价模型,同时结合岩心多倍气驱实验确定评价模型的精度,协同分析了微观特征因素影响下的注气渗流规律。研究结果表...

四川盆地南部中三叠统雷口坡组岩相古地理与常规—非常规双领域勘探意义————作者:宋晓波;陈安清;苏成鹏;刘勇;孙娜;王泽宇;李雯;王宪峰;黄光辉;孙诗;

摘要:中三叠统雷口坡组是四川盆地油气勘探最早的层系之一,但长期处于小气藏多点开花的勘探局面。近期研究表明雷口坡组发育海相常规与非常规油气藏的双重前景,已有的古地理格局认识难以满足新的勘探需求。以四川盆地南部雷口坡组为研究对象,在详细的野外露头和钻井岩心沉积相分析的基础上,开展了岩相古地理重建和沉积—储层发育模式研究。四川盆地南部中三叠统雷口坡组的沉积环境类型包括台地潮坪、潮缘滩、陆棚海湾、咸化潟湖。海侵...

四川盆地德阳—安岳裂陷槽中段寒武系筇竹寺组页岩气差异富集过程——来自裂缝脉体与流体包裹体的证据————作者:李彦佑;吴娟;周志鹏;蒋前前;石学文;杨雨然;罗超;何一凡;王恒;梁静怡;邓宾;

摘要:四川盆地德阳—安岳裂陷槽寒武系筇竹寺组页岩气勘探近期取得了重要进展,已成为该盆地非常规油气勘探的重要接替区。聚焦裂陷槽中段筇竹寺组页岩,综合运用岩心观察、薄片鉴定、阴极发光、激光原位碳酸盐岩U-Pb同位素定年、流体包裹体岩相学与激光拉曼光谱分析、均一温度测试及盆地数值模拟等技术,系统研究了裂缝发育特征、矿物充填时序、包裹体类型—成分—温压参数,揭示了页岩气差异富集机制。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发育顺层...

渝东南复杂构造区常压页岩气富集机理与评价指标————作者:房大志;

摘要:渝东南复杂构造区常压页岩气广泛分布,资源勘探前景良好,常压页岩气逐渐成为页岩气勘探开发热点领域。该区受多期构造演化作用影响,页岩气保存条件差异较大,页岩储层及气体地球化学特征在不同压力体系下呈现出差异性分布。研究区页岩气烷烃同位素整体上呈现出自盆地边缘向盆外逐渐变重、干燥系数逐渐降低的趋势,指示不同构造区气体保存与逸散情况存在差异。较轻的烷烃气碳同位素和较高的干燥系数指示了更好的页岩气保存条件。综...

油气勘探领域微米CT实验关键技术探讨及应用————作者:黄向胜;罗程飞;张群;陈金定;张耀元;刘晓文;

摘要:微米CT技术在油气田勘探与开发过程中已得到广泛应用,但关键控制参数、数据处理方法等环节尚未形成统一的规范,其数据的准确性和可比性仍受到较大影响。为系统研究微米CT实验参数对测试结果的影响,选取南海北部湾盆地和莺歌海盆地的7块典型样品,重点探讨检测分辨率、表征性体积单元大小及数据处理方式对实验结果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固定的检测分辨率是确保数据可靠性的关键因素,对孔隙结构参数的提取及后续分析影...

  石油实验地质来自网友的投稿评论:

SCI服务

常见问题及解答

Q:石油实验地质是C刊吗?
A:该刊目前还未被CSSCI数据库收录。

搜论文知识网 冀ICP备1502133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