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杂志最新期刊目录
智能时代老年群体数字安全风险的层级分化、生成机理与治理路径——基于数字素养的视角————作者:刘晨晖;白士煊;董新宇;
摘要:在智能技术深度嵌入社会运行基底的时代背景下,身处“数字素养洼地”的老年群体正面临隐私泄露、电信诈骗和算法歧视等安全威胁。文章旨在揭示数字安全风险的结构化分层特性,在解析风险生成机理基础上提出适配的治理路径,为化解安全风险提供理论分析框架与实践方案。基于文献分析,从数字素养视角建立分层框架,将智能时代的老年群体划分为数字启动层、数字适应层与数字沉浸层:数字启动层面临技术失能与认知失调风险,主要源于技...
从“两山论”到“绿色生产力”——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创新发展和现实指向————作者:何爱平;任亚兵;
摘要: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发展,伴随从地方到国家层面的实践不断完善,由主政地方提出“两山论”,到总揽全局明确提出“紧紧围绕建设美丽中国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逐步形成了一套系统完备的生态文明思想体系。每一时期的发展实践都由创新理念引领,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发展实践的紧密结合。绿色生产力的提出,是对新科技革命背景下生产力发展规律的进一步探索,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进一步升华,是对马克...
全过程人民民主对传统民本思想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作者:刘焕明;黎子琳;
摘要:全过程人民民主赓续了民本思想的传统,并对其进行了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一方面,全过程人民民主吸纳了“天下为公”“任人唯贤”“和合”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理念,为民主政治的深化奠定了坚实的文化根基与认同基础,彰显了历史脉络与文化延续。另一方面,全过程人民民主强调“人民至上”的政治立场、“广泛参与”的政治模式和“权利保障”的政治价值,为“王道仁政”“贤能政治”“礼法秩序”思想赋予新的时代意蕴,展现了创新...
近代黄河叙事与百年民族国家想象————作者:刘宁;
摘要:1855年至1949年黄河流域发生的重大历史与政治事件,是西方国家与中国本土进行现代中国民族国家想象的重要来源。西方人构建出“中国之患”等国家形象,而清末民初的中国知识分子掀起黄帝热,提出“醒狮”“睡狮”说,构建出“海上危船”和“少年中国”等形象,直到20世纪20年代黄河流域开启一系列现代考古发掘工作,重塑中国历史,再造中华文明,方使黄河流域获得“中华民族摇篮”身份,黄河拥有了“母亲河”地位。抗战...
数字社会主义与数字资本主义的比较研究————作者:罗克全;隋昌鹏;
摘要:数字时代是充满可能的时代,其可能性就在于:不同制度,结果迥异。随着数字技术的不断深入发展,人类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文化生活经历了深刻的重塑,这种重塑理应而且能够与数字社会主义相契合。资本与数字技术深度结合,愈加隐蔽地攫取数字劳动者创造的数字剩余价值。文章围绕数字资本主义与数字社会主义展开比较研究,剖析二者的本质差异,为数字中国建设提供理论参照。数字资本主义与数字社会主义的本质分野在于技术政治的选...
营商环境的知识生产:国际传播与中国地方化发展————作者:宋林霖;许飞;
摘要:营商环境研究面临着难以解释中国特色治理实践的知识生产难题。究其原因发现,世界银行《营商环境报告》坚持的理论知识源——法律起源理论、制度性交易成本理论和制度可能性前沿(IPF)分数,虽然提供一种理解法律起源和私有产权制度如何提供有效经济激励机制的方式,但也存在着普通法系偏见、潜在的放松管制倾向和“价值有涉”判断等问题。世界银行通过指标排名和官方援助两种治理工具影响了全球营商环境改革,助推其能够在全球...
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全面构建亲清政商关系:理论意蕴、当代实践与发展进路————作者:金帅;杨长福;
摘要:如何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全面构建亲清政商关系是一个亟须深入讨论的问题。资本主义政商关系的实质是一种利益交换关系,其背后有着深刻的资本逻辑。而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政商关系是对人民如何合理驾驭资本以服务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的系统思考,其中蕴含着深刻的人民逻辑。亲清政商关系正是人民逻辑的具体表现形态,并在“政”“商”两个维度有着丰富内涵。在政商交往的内容方式上做到“亲清统一”、健全法治保障、...
数智赋能社会救助的逻辑理路与异化风险治理——基于TOE框架的分析————作者:许小玲;张高荣;
摘要:迭代的数字技术推动社会救助向数智化转型,成为推动分层分类救助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数智技术赋能社会救助的逻辑理路表现在以数据要素赋能为核心的数据治理逻辑、以系统平台整合主体要素为核心的开放性逻辑和以协同治理聚集合力为核心的整体性逻辑。基于TOE综合性分析框架的研究表明,数智技术嵌入社会救助治理带来了技术定位脱靶导致的“沉默少数人”的数字排斥、技术主导僭越引发的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失衡、权责归属模糊...
数字资本权力下主体异化的批判及其应对————作者:李重;张宇;
摘要:从马克思主义社会批判理论出发,权力是把握资本逻辑的重要切入点。当代资本主义的数字化变革形成了资本权力运作的全新方式,凭借数据占有、平台垄断与智能算法的三位一体结构获得了主导资本主义社会生产与生活的强大权力。数字技术与资本的双向转化以资本增殖为目标成为数字时代的“现实抽象”。在这一过程中作为主体进行实践活动的人,其数字化生存方式受制于数字资本权力的支配,在存在虚拟化、精神被动化、生命加速化的三种样态...
人工智能时代的数字文明社会形态变革————作者:陈能军;
摘要:漫长的人类文明发展史向人们昭示了文明范式变迁是人的社会实践结晶,更是社会关系的生动映照,它深刻反映了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之间的复杂、普遍及客观联系。数字文明的巨大影响正逐步深嵌至技术、连接、文化与治理的社会综合域,加速推进着社会生产、社会关系、社会思潮和全球治理的持续性、革命性、基础性重构。人工智能时代的社会形态发展所呈现的多元化趋势,可分别从方法论角度的“解构社会”、信息论角度的“监控社会...
从发展生产力到变革生产关系:20世纪30年代苏联生产教育学说在中国的传播与影响————作者:周楠;
摘要:20世纪30年代,在民族危机日益加深的背景下,具有发展生产力与变革生产关系两大内涵的“生产教育”被奉为中国教育的出路,涉及近代中国革命与改良的历史主题。以发展生产力为主要内涵的“生产教育”经国民政府与部分教育界提倡迅速兴起,反映了改良主义的救国探索。进步教育学人在极为注重经济的唯物史观指引下,通过译介苏联“生产教育”,积极传播以认识、变革生产关系为主要内涵的“生产教育”,推崇以劳动阶级为教育主体的...
数字生态促进实体经济与数字经济深度融合的机制与路径————作者:任保平;曹之源;
摘要:数字生态是促进实体经济与数字经济深度融合的关键。当前实数融合已从技术赋能转向生态系统自组织化阶段,数字生态通过技术创新范式变革、产业组织形态跃迁与平台价值网络重组,突破了传统经济的创新壁垒、产业边界及垄断结构。其机制涵盖多元共治、资源调配及空间再平衡的协同,形成“非线性互动—正反馈循环—动态演化”的复杂适应系统,实现生产要素的跨域整合与效率提升。推动实体经济与数字经济生态融合,需要以数智基础设施为...
文明更新:城市更新和文化软实力建设的关键————作者:叶祝弟;
摘要:文明更新是城市更新和文化软实力建设的旧邦新命。城市是一个生生不息的生命体,通过城市更新可以恢复城市肌体的活力,澡雪城市精神,实现城市文明的更替。文明更新是各种文明成果的层累和有机融合,是在充分尊重城市文化传统、尊重文明多样性的基础上,通过传统与现代融合而产生的新文明形态。以城市更新推进文明更新须坚持三个原则:坚持空间正义,以文明更新超越文明断裂;推进文化认同,以文明叙事再造全球地方;锻造城市生命体...
天道与人心:论庄子的“无情”说————作者:秦晓;谢阳举;
摘要:“无情”说是庄子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庄子从人类情感的天道根源、具体表现和内在根据等方面论述其对情感的理解。从天道根源来说,庄子主张“道与之貌,天与之形”,认为人的形貌身心均来自天道的自然赋予。人应效法天道,“安之若命”是人对自身存在状态的应有态度。从具体表现来看,“无情”关键在于“不以好恶内伤其身”和“常因自然而不益生”两大方面。庄子重视对人心灵和精神的保全,对“情”进行二重区分,反对世俗好恶之情...
气氛美学:一种新的感性美学形态建构之可能————作者:岳湘凡;
摘要:发端于20世纪90年代的气氛美学将气氛置于审美活动的核心,其立足于新的物性论,以回归日常生活的视域开启了感性美学新的面向。作为生长在生态自然美学视野之上的新美学,气氛美学一方面拒绝了传统自然美学研究的先验范式,强调人与环境之间的处身性联系,另一方面以现象学的立场反拨了形而上的思辨美学模式,关注原发性、具身性的审美经验。同时气氛美学还以一种审美实践理论改造了传统美学偏重接受的审美活动观,不仅积极为大...
黄河学知识体系构建初探————作者:吴朋飞;
摘要:黄河学作为一门新兴交叉学科,自1983年首倡至今已逾40年。黄河学知识涵盖黄河本体、治理、利用和文明演化四个层面,其核心是洞悉黄河与国家、民族命运关系的重要知识体系。黄河学学科体系有其内在的发展逻辑,学科边界明确,体系完备,研究对象、内容和方法清晰,相关概念、理论和方法论体系规范系统。黄河学是致力于探寻黄河文明发展道路的学科,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有助于丰富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
九一八事变后的“睡狮”书写与抗战救国————作者:李金飞;
摘要:在近代中国,“睡狮”一词被普遍使用,寄托着时贤对民族强大与复兴的强烈渴望。九一八事变至全面抗战前后的这段时间里,亡国灭种的严重危机与抗战救国的现实需求深刻影响了关于“睡狮”的书写。就“睡狮”的价值意蕴而言,已不再满足和止于“先睡后醒”的未来期待与潜在实力上,而是着力书写“睡狮”醒来的紧迫性。基于“睡狮”一词所带来的诸多消极影响,有些人甚至把“睡狮”定义为一个负面性质的词汇;有鉴于“睡狮”醒来的艰难...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民营经济政策变迁:历程、逻辑与启示————作者:程波辉;王书丽;
摘要:探寻民营经济政策变迁历程及逻辑对进一步推动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基于间断均衡与政策范式整合的理论视角构建了民营经济政策变迁分析框架,梳理1978—2024年我国民营经济政策的变迁历程发现:中国民营经济政策呈现出长期均衡和短期突变的总体特征。具体而言,民营经济政策变迁历经“政治导向型”的补充发展、“行政导向型”的共同发展、“政府+市场型”的平等发展和“市场导向型”的高质量发展四...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资本良性发展的治理路径————作者:姚金伟;
摘要:党全面领导经济金融工作的关键是资本治理问题,新发展格局下资本治理效能愈发凸显。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聚焦统筹发展和安全,“防风险、强监管,促进资本市场健康稳定发展”成为国家资本治理主基调。基于资本功能复杂性的理论剖析,集中探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资本良性发展的治理路径,以激励资本有效性、矫正资本局限性、防治资本破坏性。相较于“把资本管住”的制度优势,优化资本治理效能进一步突出“把资本管好”,探究用资...
凝聚何以可能——抗战时期顾颉刚中华民族整体史观的建构逻辑与学理限度————作者:王艳勤;
摘要:抗战时期,顾颉刚以历史事实为依据重新理解中华民族形成和发展的理论问题,以历史知识和传统观念作为重构民族理论的思想资源,其理论自觉深植于历史意识中。“中华民族是一个”的理论认识,指引着顾颉刚在新式民族史范式下以中华民族整体史观重构中国通史,隐约可见其在历史书写中建构中国自主知识体系和话语体系的自觉意识。中华民族整体史观的落实,在顾颉刚那里集中体现为对边疆民族文化史料的重视,但由于搜集材料有限,理论和...
人文杂志来自网友的投稿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