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地理最新期刊目录
数字普惠金融与旅游产业效率交互影响关系研究——以贵州省为例————作者:郭向阳;明庆忠;
摘要:以数字经济发展创新区贵州省为例,综合采用面板向量自回归模型、修正耦合协调度模型和面板模型,剖析数字普惠金融与旅游产业效率的交互影响关系、耦合协调度时空格局及驱动机理。研究表明:(1)数字普惠金融与旅游产业效率存在长期的互动响应关系,旅游产业效率对数字普惠金融作用过程具有首期无效和后期持久效应,数字普惠金融对旅游产业效率的影响呈现即时性与持续性。(2)数字普惠金融与旅游产业效率耦合协调阶段经历了“失...
流动的地方:旅游经营者主导下新都桥客栈的空间建构————作者:薛熙明;李瑶;
摘要:客栈作为移动系统的停泊点,是当前复杂多变的流动过程和空间关系研究的重要对象。本文在流动性和地方性互动视角下,运用扎根理论分析方法,从旅游经营者角度出发,对川藏线旅游交通停泊点—新都桥镇客栈的空间建构过程及意义展开实证分析。研究发现,新都桥客栈空间既扎根于物理环境、经营环境、文化环境、社交环境和生活环境的建构,也着力于物质流动、社会关系流动和情感流动等流动性建构。经营者灵活地使用了在地化与流动性策略...
城市旅游景区舒适性对游客消费差异的影响机制——以苏州乐园森林世界景区为例————作者:黄泰;卫嫚;席建超;
摘要:城市旅游景区消费场景已由封闭式景区转向为无边界旅游空间,从舒适性视角解析游客在城市旅游景区新消费场景下的消费差异机理。文章提出城市旅游景区消费场景构建方法,以苏州乐园森林世界景区为例,解析城市旅游景区舒适性对景区内和街区消费差异的影响效应与机制。研究发现:(1)消费升级背景下城市旅游景区消费场景转变为景区及其邻近街区,旅游消费仍然低迷,景区与街区舒适性的融合共生发展是促进城市旅游景区消费的关键驱动...
民宿居家氛围对游客选择意向的影响研究——共享经济平台信息源的调节作用————作者:戴其文;陈景莲;郑燕巧;
摘要:基于“刺激—机体—反应”理论建立民宿选择意向的概念模型,综合运用结构方程建模技术,分析居家氛围、游客认知反应、情感反应与民宿选择意向之间的关系,并探讨共享经济平台信息源的调节作用。结果表明:民宿居家环境和主客互动提升了游客认知反应和情感反应,居家功能提升了认知反应,而情感反应促进了民宿游客的选择意向。游客认知反应和情感反应是影响民宿选择意向的重要中介。平台评级可以正向调节认知反应与行为意向之间的关...
数字技术双重网络嵌入对文旅融合发展的影响研究————作者:廖杨月;余传鹏;林春培;
摘要:数字技术要素空间流动主导数字技术双重网络的形成及演化,推动城市构建文旅融合高质量发展新格局以赋能区域协调发展和共同富裕目标实现。文章使用K-Means聚类和决策树CART算法探析不同城市文旅融合高水平发展的双重网络嵌入策略,以此响应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合的空间特色实践。研究结果表明:(1)数字技术双重网络具备“外围—中间—核心”三层拓扑结构,我国城市由此被划分为三种类型,即浅层嵌入型、稳定嵌入型与深度...
符号学视角下乡村旅游吸引物的建构研究——以婺源篁岭晒秋为例————作者:陆林;李倩;陈劼绮;崔静;蒋伟峰;
摘要:符号学视角下乡村旅游吸引物具有二元结构,其建构过程是由能指和所指的转变推进而成。本研究借鉴符号学双层表意系统和符号吸引理论,融合实地调研数据和网络文本数据,以婺源县篁岭晒秋为研究对象,探究乡村农俗建构为旅游吸引物过程中的特征及价值转变,以此总结乡村旅游吸引物的建构路径及特征。研究表明:(1)乡村旅游吸引物建构初期对乡村事物物质载体(能指)的打造升级,不可避免的导致乡村事物农事价值(农俗所指)的降低...
中国城乡融合时序演变过程与空间分异机理————作者:曾鹏;曾怒娇;
摘要:本文通过构建“人口—社会—经济—空间—生态”指标体系,刻画2003—2020年中国城乡融合时序演变过程,揭示其空间分异机理。研究发现:(1)我国总体及四大区域城乡融合水平均呈上升态势,区域间空间分异明显;(2)城乡融合空间分异主要受区域间差异的影响,东部与西部区域间差异最大。(3)社会、空间和人口融合差异是城乡融合空间分异的主要结构来源。由东向西来看:空间和人口融合差异先升后降,社会融合差异下降,...
从演化到关系:国际区域经济韧性研究视角转向与展望————作者:胡晓辉;贺之骞;许吉黎;
摘要:随着近年来全球政治经济不确定性骤增以及多重危机叠加,区域经济韧性的影响因素、作用主体、过程机制均呈现多尺度关联性,导致演化韧性视角面临解释力瓶颈,新一轮研究视角转向呼之欲出。结合文献计量分析和内容再思考得出以下发现:(1)区域经济韧性文献数量增长日益加速,尤其自2020年新冠疫情后蓬勃发展,形成了以欧洲地区为核心的作者群及合作网络;(2)主流研究仍遵循演化韧性范式,侧重关注影响韧性特征、过程和机制...
15min步行生活圈视角下基础保障类设施空间优化配置——以乌鲁木齐市为例————作者:唐钰婷;杜宏茹;
摘要:补齐公共服务设施短板,形成高效合理的设施空间配置格局是社区生活圈建设的基础要求。基于生活圈基础保障设施建设现状,根据“优化设施筛选—新增设施数量—新增设施布局”思路,构建高效配置要求下的基础保障类设施优化方案:(1)通过分析居民步行15 min范围内基础保障类设施的分布情况及建设规划,筛选出有优化需求的设施。(2)使用Kmeans聚类方法识别新增设施带来收益增长变缓的临界点,得到最佳新增设施数量。...
乡村旅游地返乡从业者幸福感的形成机制研究————作者:张圆刚;田文娟;
摘要:乡村旅游地返乡从业者作为乡村旅游的重要参与者,其返乡决策及返乡后的生活状态对乡村人力资源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基于此,本文对乡村旅游地21位返乡从业者进行深度访谈,采用扎根理论方法,利用质性分析软件Nvivo12对访谈资料进行分析,建构乡村旅游地返乡从业者幸福感形成机制的理论模型。结果表示:理性特质、感性特质、差异感知、环境感知、个体感知、多元互动、价值肯定、行为承诺以三阶段、多层级的方式...
2024新质生产力与中国工业旅游高质量发展学术会议在沈阳成功举办
摘要:<正>2024年12月6日—8日,新质生产力与中国工业旅游高质量发展学术会议在辽宁省沈阳市举办。本次学术会议由中国旅游协会旅游教育分会指导,沈阳师范大学主办,沈阳师范大学旅游管理学院、辽宁省数字文旅现代产业学院以及沈阳市数字文旅与智能应用重点实验室联合承办,得到了《人文地理》《旅游科学》等期刊和辽宁省文化和旅游厅的大力支持。会议围绕“新质生产力与中国工业旅游高质量发展”为主题,设置1个主会场,2个...
“数智文旅与地理教育”学术研讨会暨院长论坛在河南师范大学召开————作者:刘迪;李颜颜;翟洲燕;
摘要:<正>2024年12月13日—15日,由中国地理学会旅游地理专业委员会与河南师范大学主办,《人文地理》和《旅游学刊》支持,河南师范大学旅游学院、中山大学旅游学院、河南省太行山文化与旅游研究院和河南师范大学数字文旅文创研究中心承办的“数智文旅与地理教育”学术研讨会暨院长论坛在新乡召开。来自国内旅游与地理领域的百余名专家学者齐聚河南师大,共同讨论和分享数智文旅与地理教育的前沿进展与核心发展问题。本次大...
地方性VS跨地方性:跨地方生计研究的源起与进展————作者:后雪峰;陶伟;
摘要:生计始终与农村发展和农村研究紧密相连,生计研究对助力农村家庭脱贫减贫、审视农业动态过程以及解决农村发展问题起着关键作用。面对聚焦地方性空间的可持续生计方法与流动性的网络社会之间日益紧张的矛盾关系,著名的生计研究学者Scoones提出要将尺度作为生计方法的核心要素。生计的尺度视角实质上强调以网络关系、流动性、连接为表征的跨地方性空间的重要性,这必然要求生计研究摆脱地方性空间的限制,从跨地方性视角解读...
新疆乡村经济韧性时空演变及影响因素研究————作者:曹开军;龙顺发;
摘要:文章运用马尔科夫链、面板数据回归等方法探究新疆乡村经济韧性的时空演变趋势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发现:(1)新疆乡村经济韧性在研究期内呈现逐渐上升趋势,并表现出“北疆>南疆”的空间特征。同时,随着脱贫攻坚等政策的深入实施,新疆多数贫困县的乡村经济韧性逐步上升至中等水平及以上。(2)新疆乡村经济韧性短期内表现出较为明显的俱乐部趋同趋势,但其向上跃迁是一个长期过程。空间效应对新疆乡村经济韧性具有重要影响。其...
福建省县域城乡融合时空演变与跃迁机制————作者:王武林;罗婉璐;周伟健;
摘要:要:县域作为连接农村与城市的纽带,是城乡融合发展研究的重要切入点。本文以福建省县域为研究单元,构建城乡人口、经济、社会、生态和空间多维评价指标体系,测度2011—2020年福建省县域城乡融合发展水平,并借助LISA时空路径、LISA时空跃迁和分位数回归等方法探索其时空耦合关系及跃迁机制。结果表明:(1)县域城乡融合发展水平不断提升,呈现“高值区—闽西团簇,闽东松散;低值区—闽南、闽北聚集”的分异特...
大都市近郊“资本驱动型”乡村振兴模式探析——以武汉市大路村为例————作者:赵宁宁;李志刚;夏源;刘达;
摘要:资本主体与乡村良性互动是乡村振兴的关键。本文引入“嵌入理论”并构建分析框架,结合武汉近郊典型资源一般乡村案例,探讨资本主体嵌入乡村的特征及机制。研究发现:(1)整合资源,推动空间、经济和社会良性重构,是资源一般村振兴的必由之路。(2)资本主体表现出与村庄权威、村民的两类互动,前者主要为认知理念嵌入、政治嵌入和结构嵌入,后者为基于认知的关系嵌入和文化嵌入。(3)企业嵌入程度存在差异,本土型和回归型企...
消费结构升级与区域经济复杂度————作者:张培风;贺灿飞;
摘要:消费结构升级是居民消费从以生存型产品为主到以发展享乐型产品为主的转变过程。本文基于需求侧视角探究了消费结构升级对区域经济复杂度的影响,利用2000—2020年间我国31个省级行政区的面板数据,采取了ECI+、价格相对指数等研究方法。研究获得了以下发现:(1)消费结构升级能够显著提升区域经济复杂度;(2)消费结构升级对区域经济复杂度的正向影响通过三种机制实现,分别是创新驱动机制、市场竞争机制以及产品...
社会的自然:自然的社会建构研究脉络与展望————作者:韦俊峰;明庆忠;
摘要:作为西方人文地理学一种理解自然与社会交互关系的理论动向,自然的社会建构认为自然本质上是社会的自然,并从自然的话语建构和自然的物质实践两方面讨论自然是否以及如何是一种社会建构的产物。该理论被引介到国内后主要形成了自然的社会建构过程、自然的社会建构与空间/地方、自然的社会建构伦理等主题,总体上仍处于理论本土化探索期。为进一步将相关研究引向深入,服务一种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实践,文章提出了国内未来的...
休闲制约视域下携宠休闲参与的复杂性研究————作者:程励;王云朗;尚钰斐;崔璨;
摘要:宠物一直在人类日常生活中扮演着情感抚慰的角色,但宠物主携宠进行公共休闲活动仍然存在诸多限制。为了探讨宠物主在携宠休闲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以及解决措施,本文以宠物主为研究对象,基于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方法,构建了以休闲动机、休闲制约、协商策略为主要条件的宠物主携宠休闲行为的复杂模型。研究得出以下结论:(1)宠物主的高频次公共休闲参与具有复杂性,需要考虑前因条件的交互作用;(2)低宠物制约与高宠物依恋是形...
行政区划调整背景下的居民地方感建构——以济南莱芜合并为例————作者:卢志霖;殷冠文;罗存菁;任嘉敏;胡赛寅;
摘要:行政区划调整不仅重构了空间组织结构,还深刻变革了社会文化关系,重塑了居民的地方感。基于济南莱芜行政区划调整背景,运用扎根理论剖析了莱芜地区居民对济南市地方感的多维结构、建构过程和机理。研究发现:(1)区划调整背景下的地方感可分为获得感、幸福感、认同感三维度,其建构是政府、企业、居民等多元主体共同作用的结果。(2)获得感建构受到居民对自主权限、未来前景、生活便利性感知等的影响;幸福感建构受到生活满意...
人文地理来自网友的投稿评论:
-
Yangming_ak
第二个外审已经一个多月了,没有反应,有这种情况的吗?
2024-09-02 14:39 -
奔跑的辣椒酱
2024年6月4日投了一个比较新的选题,但是偏计量的,6月6日就被退了。 说我没有匿名投稿,创新不足,理论贡献不够,压稿太多,就被拒绝了。
2024-07-13 22:13 -
Yangming_ak
学刊近期对稿件的处理效率越来越高,必须点赞,近期一篇稿件从投稿到录用不足五个月,收集数据以及写作倒是用了接近一年半时间,也可能是选题比较新且内容扎实所以顺利些。需要注意的是,近期审稿流程相较以前似乎略有调整,初审后多了个送编辑部审理的环节,编辑部审后再送外审,返修后状态依旧显示“送外审”而并非以前“送同专家复审”,终审大概十天左右。对比同期在投的外刊及另一本刊物,效率高了不知多少,审稿意见也确实非常有帮助,这种认真对待作者时间精力的期刊,真的不可多得,希望越来越好。
2024-04-02 15:26 -
zhaohhhh
系统投稿,不收审稿费。退稿很快,一周桌拒,无修改意见。
2024-01-10 12:42 -
zhaohhhh
旅游专业国内头刊无疑。投稿到发表大约一年,期间经过多次修改。大概第一次投稿后有两三个月收到回复,要求修改一下。修改后重新发送,编辑又在一些地方对格式有了要求标注修改。然后又等了一两个月。整体而言,对格式要求严谨。不过个人感觉编辑人很好,虽然要求严谨,但是一遍不合格后,又发回让改了一次。与编辑联系与沟通顺畅。虽然前后比较坎坷,但是真心非常感谢审稿人的意见。
2024-01-03 17: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