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带海洋学报最新期刊目录
两种测定海洋沉积物中碳酸盐含量的非器测方法对比分析————作者:张强;赵中伟;苏翔;赵璇;李伟;
摘要:碳酸盐是海洋沉积物中的重要组分,其含量的准确测定是深入理解全球海洋碳酸盐沉积与溶解特性及碳酸盐系统对气候变化影响规律的重要基础。气量法和质量损失法是测定碳酸盐含量的常用非器测方法,但两者在海洋沉积物碳酸盐含量测试中的精度与可靠性均未得到系统性评估和验证。本研究通过测定纯碳酸钙标准样品与盐酸溶液反应生成的二氧化碳(CO2)气体体积变化特征,分析了CO2气体...
海底电缆绝缘油传感器的标定方法研究及优化————作者:庄瑞雪;许占堂;施震;张军;谢梦圆;熊兰兰;胡鑫;赵科泉;
摘要:海底电缆绝缘油传感器主要应用于海水中极低浓度绝缘油检测,相比常规的水中油类传感器而言,绝缘油检测对传感器标定流程和标准溶液制备提出了更严格的要求。本文提出新型标定方案,设计了非接触式倒置标定结构,通过避免探头接触溶液减少污染风险,提升操作便利性与标定准确性;采用了超声乳化技术制备标准溶液,更接近海水溢油事故中自然形成的水油乳液状态;系统探究了标定影响因素,验证环境光干扰可忽略,但需控制液面高度以降...
热带东南印度洋春季硅质放射虫残骸群的深度梯度变化————作者:张兰兰;李彤;程夏雯;Batagoda Gamage Dumudu Ojithma PERERA;向荣;
摘要:增强对海洋沉降颗粒物的重要组分—硅质放射虫残骸群深度梯度变化的观测研究,有助于理解深海硅循环过程和放射虫的古海洋环境指示意义。本项研究选择热带东南印度洋两个深海区,利用大型多联网对0~3000m水柱9个水层连续采集样本,基于虎红染色法与传统形态分析方法,首次系统揭示该海域硅质放射虫残骸群在不同水层的分布规律:垂向上,放射虫残骸群最丰富的层位出现在活体群最高丰度的同一层或下层,整个水柱垂直分布呈现出...
印度洋海洋环境微生物多样性研究概况————作者:田新朋;石松标;郭巧巧;龙丽娟;
摘要:印度洋是世界第三大洋,周边环绕着红海、阿拉伯海、亚丁湾、波斯湾、莫桑比克海峡等10多个属海和海湾,是一个面积广阔、环境复杂且资源非常丰富的热带海洋。近年来,印度洋的海洋资源开发与研究备受国际关注。在过去10年中,我国国家海洋局、中国科学院等多家科研机构每年都会组织大型科学考察活动,对印度洋的地质、生物、矿产等多领域展开深入研究,积极践行国家“一带一路”倡议。随着研究的不断推进,我国在印度洋海洋微生...
东印度洋爪哇板块边缘俯冲结构及其对地质灾害的影响————作者:张翠梅;张洁;孙珍;丁巍伟;张江阳;邱宁;李付成;姜峰;赵阳慧;蔡佩思;
摘要:作为活跃的汇聚带,巽他弧以强震、海啸和火山活动著称,而目前对东巽他弧板块边缘的关注相对较少。该研究全面梳理了爪哇东至松巴哇岛板块边缘的俯冲洋壳、海沟及增生楔沿走向的变化,探讨了俯冲板块地形地貌对上覆板块变形的控制,并揭示了俯冲作用对浅部地质灾害的影响。结果表明研究区俯冲结构具有显著的分段性,西部和东部分别受Roo隆起和阿尔戈深海平原俯冲所控制。俯冲板块的海底地貌和结构导致了海沟和弧前区变形不同:R...
基于环境DNA宏条形码技术的西沙群岛珊瑚礁礁栖动物组成和分布特征解析————作者:秦其水;孙婷婷;王雷;李秀保;董志军;
摘要:礁栖动物通过参与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及种间相互作用等关键生态过程,维系珊瑚礁生态系统的稳定。因此,探究礁栖动物群落结构和多样性水平,跟踪关键生物类群分布和动态变化,是认识珊瑚礁生态系统的基础。本研究基于COI的环境DNA(environment DNA,eDNA)宏条形码方法,对采集于西沙群岛珊瑚礁浅层、中光层海域的127个海水和沉积物样本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西沙群岛珊瑚礁礁栖动物共注释到14个门...
海南岛海草床生态系统受威胁状况评估————作者:任静;江志坚;陈国科;亓文倩;龙旭;刘松林;吴云超;黄小平;
摘要:海草床生态系统具有重要的生态服务功能,分析其受威胁状况及影响因素,有利于针对性地提出海草床生态系统的保护策略。本研究聚焦于海南岛海草床生态系统,结合调查数据、历史资料和文献,采用IUCN(International Union for Conservation of Nature)生态系统红色名录评估方法对海南岛地区海草床生态系统进行受威胁状况评估,确定其濒危程度,并探讨了人类活动和自然因素对其影...
印度洋海啸灾害事件及基于T波的海啸预警初探————作者:张泽铭;周勇;徐敏;赵明辉;谢谨谦;陈浩朋;张亚运;
摘要:印度洋及周边地区是全球受海啸威胁最严重的区域之一,历史上多次海啸事件造成了重大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增加海啸预警效能,对提升该区域防灾减灾能力至关重要。本文首先回顾并总结了印度洋区域的历史海啸事件特征及其影响,选取三次典型海啸事件进行深入分析,探讨海啸生成与区域构造背景等之间的关联;讨论地震、海底滑波和火山活动3种主要的海啸生成机制,分析其特征及潜在的耦合作用。最后,基于地震台网数据开展了印度洋T...
西沙群岛和海南岛八放珊瑚的物种多样性————作者:王嫣;李立微;孙增超;卢章旺;田晶晶;王绥腾;廖婷馨;
摘要:八放珊瑚(octocorals)隶属刺胞动物门(Cnidaria)八放珊瑚纲(Octocorallia),它们广泛分布于世界的各个海域,是珊瑚礁生态系统重要的组成部分。然而,西沙群岛与海南岛地区的八放珊瑚长期缺乏系统性的调查研究。本研究团队自2018年起,对海南岛周边海域(浅层,<30m)的八放珊瑚进行调研,并参加2020(浅层,<30m)、2023(浅层和30~110m的中光层)和2...
热带西太平洋海表叶绿素a浓度分布对ENSO的响应机制————作者:高微;马本俊;
摘要:热带西太平洋的海表面流系统,不仅对当地的海气相互作用意义重大,其影响范围更是延伸至全球层面。不过,目前对于该系统在水文生态与气候环境变化过程中的演变规律,以及它在厄尔尼诺—南方涛动循环(ElNi?o-SouthernOscillation,ENSO)影响下所产生的响应机制,人们的认知仍处于不明确的状态。为深入探究这一问题,本文聚焦2003—2023年热带西太平洋生态—水文—气候环境的变化,剖析其对...
人类活动和气候变化影响下钦江近60年悬浮泥沙浓度变化————作者:王梦竹;许珊珊;黎树式;李建明;杨夏玲;黄升;
摘要:河流中的悬浮泥沙对河口三角洲的动力沉积过程和生态系统的固碳过程具有重要影响。基于钦江陆屋水文站的悬浮泥沙和流量数据,利用百分位数法、累积距平与回归分析等方法对钦江的悬浮泥沙浓度变化及其驱动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钦江近60年平均悬浮泥沙浓度呈现“中—高—低”的变化趋势。1965—1980年期间属于中等浓度阶段,平均悬沙浓度为0.24kg·m-3;1981—1993年为高...
多激素协同调控在秋茄抵御移植机械损伤中的作用————作者:龚受基;谢小魁;王日明;李秀坚;凌龙艳;郑坚;
摘要:本研究探究移栽秋茄根部激素表达特征,并解析该器官通过激素协同调控应对机械损伤胁迫的分子策略。采用液相色谱-串联质谱(LC-MS/MS)代谢组学技术,检测了钦州港自然栖息地(JGJ-C)与人工移栽地(KQW-E)的秋茄根部激素表达,分析其代谢及网络作用特征,并通过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注释确定主要代谢通路。在两种秋茄根部共检测到62种植物激素,其中28种激素在两者间具有统计学意义(上调...
引导气流对飓风"保莱特"(2020)移动路径的影响研究————作者:寿泽慧;刘俏;胡枫;王根;
摘要:飓风"保莱特"(2020)在北大西洋经历了两次关键路径转折:从向北美大陆西北行转为东北行,随后完成温带变性;由东北行转为南风,继而再生为热带风暴。为了探究不同层次引导气流以及环流系统对飓风两次路径转折的影响,基于中尺度天气预报(weather research and forecasting, WRF)模式对"保莱特"开展模拟研究。结果表明:(1)"保莱特"再生与其异常南折路径密切相关,南移进入暖...
三亚湾溶解有机碳长期变化趋势及影响因素分析————作者:周伟华;姚煜坤;罗勇;李涛;龙爱民;黄晖;
摘要:本研究基于逐步回归分析与随机森林算法,以三亚湾2008—2023年水体实测的理化参数为输入数据,探究了三亚湾溶解有机碳(dissolved organiccarbon,DOC)的时空分布特征、演变趋势及其影响主因。结果表明,DOC浓度受三亚海岸带开发影响,在2008—2018年期间显著上升,随后呈逐步下降趋势可能源于疫情期间陆源输入减少以及政府加强海洋生态环境治理的综合影响;近岸海域出现DOC的高...
基于GDCSM_Argo的西北太平洋中上层海洋热含量与台风的调控与响应关系初探————作者:束波;张春玲;苏涵;胡松;
摘要:作为全球气候变化的关键指标,海洋热含量能够准确反映地球系统的净能量收支,其时空变化对台风的产生和发展具有重要影响。本文基于一套长时间序列、多参数的全球温盐再分析数据集GDCSM_Argo,通过滞后回归、相关分析等方法,初步探讨了中上层海洋热含量对台风的调控与响应作用。结果表明,近表层海洋热含量直接影响台风发生频率,而中、下层热含量通过垂直混合为台风提供持续能量,且各水层热含量对台风的响应均存在1~...
Folk分类的海底沉积物类型赋值制图方法研究————作者:林明智;覃茂刚;陈旸;陈波;王雪木;刘艳锐;宋家伟;孙龙飞;
摘要:海底沉积物类型图是海洋科学研究基础图件之一,在海洋环境分析、海洋工程建设和海洋矿产资源勘查等领域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提出一种基于Folk分类的海底沉积物类型赋值制图新方法。建立Folk分类赋值体系,对海南岛西南海域表层取样站位数据开展空间插值分析后,进行分类赋值,并叠加栅格,将栅格与Folk分类赋值体系挂接,再进行栅格蚕食,从而绘制海底沉积物类型图。对比自然邻域法、反距离权重法、克里金法和样条函数法...
基于视觉状态空间模型与注意力机制的遥感影像海陆分割方法研究————作者:吴家炜;刘子健;贺辉;邢海花;
摘要:从遥感影像中进行海岸线自动提取对于海岸带环境资源监测、评估与管理具有重要意义。然而,受海岸带地形结构复杂、尺度差异显著及边界模糊等因素影响,实现高精度、强泛化能力的海陆分割仍面临诸多挑战。针对上述问题,本文提出了一种新型的海陆分割方法(VMA-Net)。所提方法使用视觉状态空间模型作为编码器,以实现对遥感影像中长距离空间依赖的精确建模,并结合ASPP(atrous spatial pyramid ...
南海土台风时空变化特征分析————作者:梁顺;黄桂槟;何国梅;张永垂;周毅;汪洋;洪梅;
摘要:南海局地生成台风简称土台风,西北太平洋生成进入南海的台风简称洋台风。土台风具有突发性强、路径复杂、预报难度大等特点,给区域防灾减灾带来挑战,亟需开展系统性统计研究以提升对其发生发展规律的认知。当前对南海土台风的研究相对零散,存在长期资料系统分析不足以及与洋台风对比不充分等问题,限制对其气候特征的深入理解。本文基于1949—2024年中国气象局热带气旋最佳路径数据集,系统分析了南海土台风的频数、强度...
长江口咸潮入侵格局变化及其成因————作者:裘诚;朱宜平;朱建荣;
摘要:河口咸潮入侵格局变化研究可加深其机制的认识,更好保障河口淡水资源安全利用。本文利用实测地形和盐度资料,分析长江口河势变化和咸潮入侵格局变化,利用数值模式揭示格局变化的成因。2007—2021年,长江口重大圈围工程导致河道缩窄,显著改变局部地形。在北支下段南侧严重淤积和上端新生沙体的出现,河槽容积分别减小了33.33%和13.26%。在2007年和2025年枯季盐度观测资料表明,北支咸潮入侵和北支盐...
大鹏湾海域海漂垃圾迁移路径研究————作者:邱家福;刘佳鑫;段晓伟;陈胜利;
摘要:作为深圳重要旅游区域的大鹏湾,每年海滩垃圾、海漂垃圾量达上百吨。本文针对大鹏湾区域,以海流模型FVCOM (finite volume community ocean model)为基础建立了大鹏湾区域海洋数值模型,并将模拟的流场及风场数据输入拉格朗日质点追踪模型OpenDrift,结合观测浮标数据对大鹏湾海漂垃圾的迁移过程开展研究。结果表明,大鹏湾常见风为东风、东北风及东南风,在这些风向下, 7...
热带海洋学报来自网友的投稿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