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学刊

所属栏目:核心期刊 更新日期:

旅游学刊

旅游学刊

北大核心CSSCIAMI权威社科基金资助期刊

Tourism Tribune

期刊周期: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复合影响因子:5.654
综合影响因子:3.326
邮发:82-396
官网:https://lyxk.cbpt.cnki.net
主编: 严旭阳
平均出版时滞:321.9790

  旅游学刊最新期刊目录

喜“闻”乐见?目的地吸引物的视-嗅线索一致性对旅游者记忆的影响————作者:李慧颖;陈梦媛;

摘要:虽然视觉、听觉仍是人们感知外界环境的重要通道,但视听嗅觉新技术交互应用促使旅游者在线体验目的地旅游吸引物的广度与内容不断延展,也使得感官各维度间的因果关系变得更为复杂。文章通过两项行为实验,借助眼动和脑电设备来捕捉观众实时注意力和情绪变化,以生理数据为支撑,探索在线视频中目的地吸引物的视-嗅线索的存在及其一致性对潜在旅游者视觉注意、临场感、情绪及记忆的影响。研究发现,相比于传统的视-听感官体验,添...

城市儿童的自然建构与游憩感知体验——以广州为例————作者:陈淳;朱竑;林煦丹;肖润琦;

摘要:在人地关系日趋紧张的背景下,城市儿童与自然的关系成为儿童地理学关注的焦点。已有研究更多关注儿童群体的异质性,忽略了儿童主体视角下对自然的具象理解以及对不同类型自然的感知与体验。文章以广州市为案例地,通过问卷调查、焦点小组、深度访谈等混合式研究方法,尝试分析自然游憩过程中城市儿童对于不同类型自然的建构、感知与体验。研究发现:1)日常自然为城市儿童提供了主要的自然游憩空间,依托居住社区、城市公园以及校...

共同富裕目标下民族村寨旅游收入分配涓滴效应————作者:杨懿;李玮涛;

摘要:近年来,在推动共同富裕的进程中,民族村寨旅游收入分配不均的问题日益突显,在旅游市场规模较大的前提下,涓滴效应先富带动后富的实际效果如何?文章结合大理双廊镇下的案例地3村整体情况,对双廊村、大建旁村、长育村3个处于不同旅游发展阶段的村寨进行分析,利用熵值法、减贫等值增长率指数、空间自相关、障碍度模型,分层分类对旅游收入分配涓滴效应进行测度与分析。结果表明:1)案例地3村企业-家庭的就业涓滴效果最差,...

基于图式理论的博物馆数字展陈儿童观众认知研究————作者:陈雯敏;郝小斐;

摘要:数字展陈是博物馆变革的趋势,深刻影响博物馆旅游体验。当代学龄儿童既是数字时代原住民,也是公共博物馆观众主体。文章从儿童视角出发,基于图式理论,采用马赛克方法进行以“儿童数字展陈认知体验”为核心的观察、绘画、访谈多维数据收集,后通过质性分析提炼儿童数字展览认知图式基本特征。研究发现:1)当代儿童社会性认知水平发展超前,其数字展陈认知体验受到游览与访问双重动机、休闲娱乐与社会教育双重需求间协商的影响;...

复杂系统的简单机制及对旅游研究的启示————作者:陈勇;

摘要:旅游系统作为典型的复杂系统,其结构特征可通过网络科学理论进行解析。当以旅游者作为网络节点时,系统内呈现出多维度的连接关系:既包括旅游者之间的社交互动,也涵盖旅游者与目的地居民、服务提供者之间的社会文化交互,更涉及旅游者与交通设施、住宿场所等物质要素的供需关联。同理,若将目的地作为核心节点,其网络结构同样呈现出多层次性:在微观层面,目的地需要协调游客与本地社区的利益平衡;在中观层面,目的地与交通枢纽...

家庭旅游与青少年人力资本形成——事实、机制与政策含义————作者:朱志胜;吕瑞雪;

摘要:非惯常环境中旅游式学习被视为促进个体人力资本形成的重要方式,理解旅游活动与人力资本积累之间的因果联系与发生机制对培育和释放人口质量红利至关重要。文章基于新人力资本理论框架,利用中国教育追踪调查数据,实证检验了家庭旅游对青少年人力资本形成的影响及其潜在的作用机制。结果发现,家庭旅游对青少年的认知发展与非认知发展存在显著的正向影响,尤其是对青少年的外倾性、亲和性等非认知能力提升价值更为明显。上述效应在...

避寒旅游疗愈:旅游者注意力恢复和压力缓解的脑电实验研究————作者:沙莎;杨振之;

摘要:文章基于压力缓解理论和注意力恢复理论,采用脑电实验,对比分析了28位旅游者进入避寒旅游疗愈目的地前后一个月执行匹配延迟工作记忆和探索性行为静息态脑电实验任务的准确率和反应时间、脑电波地形图数据,探析避寒旅游疗愈对旅游者注意力恢复和压力缓解的相关机制。研究结论进一步明晰了旅游者赴避寒旅游目的地后注意力恢复与压力减缓这一复杂、动态、连续的生理和物理反应和改变过程。研究发现:1)避寒旅游疗愈能提升旅游者...

解锁县域文旅基层治理的密码——评《县域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研究》————作者:保继刚;

摘要:<正>县域作为国家治理的基础单元,是文旅深度融合战略落地生根的关键区域。如何通过县域文旅深度融合促进或者引领县域经济发展,是地方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过程中必须回答的现实课题,兼具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县域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研究》是崔凤军教授及其团队在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领域多年研究的成果结晶。该书从理论、实证和实践3个维度,深入探讨了县域文旅深度融合发展的理论内涵、实践经验与政策...

乡村民宿数字化转型对生存韧性的影响——“双阶动态能力”的中介效应————作者:王彩彩;邱依思;徐虹;周键;

摘要:数字经济时代,数字化转型作为企业发展的新引擎,将影响乡村民宿的生存和可持续发展。文章基于动态能力理论及生存伦理视角,采用我国429份乡村民宿问卷调查数据,遵循“战略-能力-效果”的逻辑,构建民宿数字化转型对民宿生存韧性的影响机制模型,进行结构方程建模及统计分析。结果表明:1)乡村民宿数字化转型对生存韧性产生显著正向作用;2)民宿组织学习能力(低阶能力)、商业模式创新(高阶能力)均在民宿数字化转型与...

日常生活批判视角下后发旅游地的发展迷思————作者:朱竑;胡蕊纯;林煦丹;

摘要:<正>随着当代旅游业的蓬勃发展和大规模开发,后发旅游地作为一类特殊而重要的研究对象,受到学界的广泛关注。此类地区通常蕴藏着丰富的自然与文化资源,但由于历史积淀、发展区位和经济状况等多重因素的制约,它们在旅游发展时序上较晚进入公众视野。随着旅游市场需求的多元化和个性化发展、文旅融合进程的日益深化以及交通和信息技术的不断革新,后发旅游地开始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世界文化遗产地景迈山的旅游化————作者:唐雪琼;杨君杰;

摘要:<正>在外部力量和内在发展需求的双重驱动下,地方往往经历社会、经济、文化、空间等多方面的重构。作为推动地方发展的重要力量,旅游通过赋予地方新的功能、强化文化表现力及促进经济增长,推动地方在文化内涵、空间结构和经济形态等层面的转型(2)。云南景迈山作为新兴的世界遗产地,其旅游化进程展现出地方经济形态的多元化、文化符号的市场化及生态资源的价值化等复杂且多元的演变特征

流量经济与地方文化生态平衡————作者:林娟;林明水;

摘要:<正>进入数字文明时代,以云计算、人工智能、大数据为代表的数字技术不断推进数字文明建设,数字转型成为21世纪文化变迁最深刻、最基本的特征,“数字化将决定我们生存”(2)的著名论断正在逐步实现。文化与技术相伴相生,移动互联网、数字媒介、社交互动在数字平台上催生流量经济,改变了文化生态环境,打破了地方文化生态平衡,衍生出新的文化生态

中国红色旅游政策扩散的时空特征及影响机制——基于286个地级市的事件史分析————作者:王金伟;袁佳欣;张宏;雷婷;周志华;曹淑婷;

摘要:政策扩散是推动红色旅游融合创新发展,推进旅游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举措。文章基于2004—2021年全国286个地级市的面板数据,运用事件史分析方法对红色旅游政策扩散的时空特征及影响机制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发现:1)红色旅游政策在地级市层面呈现阶梯形累积增长,且形成了以华东、西北和西南为核心的“三极多岛”空间格局。2)外部组织因素、城市内部因素和领导特征因素均会影响红色旅游政策的出台(颁布...

中国城市旅游安全事件集群的驱动因素与形成机制——基于NCA和动态fsQCA的分析————作者:黄锐;谢朝武;赖菲菲;

摘要:集群化旅游安全事件已成为制约中国城市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瓶颈,厘清旅游安全事件集群的成因机制是对其进行有效管控的前提。文章以中国121个典型集群城市的80 298起旅游安全事件为案例样本,通过引入“集群强度”指数对事件集群进行量化,基于风险系统理论建构事件集群的驱动因素框架,采用NCA和动态fsQCA方法探索2010—2019年中国城市尺度旅游安全事件集群的成因机制。研究发现:1)风险源危险性...

乡村旅游与乡村居民心态秩序重构————作者:温士贤;蔡晓梅;

摘要:<正>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坚持城乡融合发展,畅通城乡要素流动。”(2)乡村旅游有效促进人、物、资本、信息和技术在城乡之间大规模流动,成为乡村现代化建设和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3)

美美与共:旅游推进民族地区融合的逻辑与实践路径————作者:马利邦;陈贤斐;

摘要:<正>“让旅游成为人们感悟中华文化、增强文化自信的过程”是新时代赋予旅游业的重要使命。在“旅游中国”社会转型的大背景下,旅游正成为越来越多百姓的日常消费和体验(3)。随着人民文化水平、审美素养和文化自信的不断提升,文化差异性成为人们出游的主要内驱力,游客渴望了解多元文化,渴望与之深度交流来丰富人生体验,唤醒自己的民族文化记忆和共同体意识(4)...

乡村民宿“家”属性的主客建构——基于莫干山莫梵民宿的个案研究————作者:吴文智;刘诗逸;

摘要:作为非标准化住宿产品,乡村民宿的核心吸引力之一就是为顾客提供“家”属性的住宿体验,这也成为其区别于传统酒店业的重要特征。然而,随着民宿经济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投资经营者在一味追逐经济效益中忽视了乡村民宿这一核心属性,以至于让民宿沦为纯粹的商业性经营场所,误导了顾客对民宿的消费认知,最终损害了民宿发展的韧性。为此,文章以莫干山仙潭村网红民宿“莫梵”为例,采用深度访谈和网络文本分析等方法探究了乡村民...

酒店管理专业学生职业污名感知、职业认同与对口择业意愿————作者:黎耀奇;许汶婷;彭菲;

摘要:人力资源危机是制约旅游行业高质量发展的瓶颈,提高相关专业学生对口择业意愿是应对这一危机的重要方式。而近年来旅游职业逐渐呈现污名化趋势,相关专业学生对口择业率处于低位,使得旅游业高质量发展面临人才短缺的困境。针对这一问题,文章选取43名来自不同办学层次旅游院校的酒店管理专业的学生为研究对象,基于扎根理论探究学生的职业污名感知与对口择业意愿的关系,构建“职业污名感知-职业认同-对口择业意愿”模型。文章...

情动到身动:旅游地居民生态情感生成及对旅游价值共创的影响研究————作者:王群;牛倩倩;

摘要:生态情感是人地互动过程中的情感反应,居民生态情感的激发有助于旅游地生态环境保护,促进旅游价值共创。文章以关怀理论为基础,以刺激–机体–反应(S-O-R)理论为主线,构建了由情动到身动的旅游地居民生态情感生成及对旅游价值共创影响的理论模型,并运用结构方程模型和半结构化访谈,对生态旅游资源丰富的安徽省黄山市山岔村进行实证研究,结果发现:1)人与人、人与地、人与环境的互动能显著激发居民生态情感,其中,人...

数字经济、虚拟网络嵌入与旅游经济联系————作者:刘震;杨勇;刘安禹;王静;

摘要:增强地区间旅游经济联系对畅通区域经济循环至关重要,发展数字经济则成为构筑旅游经济联系的有效抓手。文章基于2011—2019年我国285个地级市的多源研究数据,实证考察了数字经济对旅游经济联系的影响效应及作用机制。研究发现:第一,数字经济发展能够显著提升旅游经济联系水平,并且这一影响效应在考虑不同类型市场分割及内生性问题下均得到证实。第二,虚拟网络嵌入是数字经济增强旅游经济联系的关键机制,具体表现为...

  旅游学刊来自网友的投稿评论:

SCI服务

常见问题及解答

Q:旅游学刊是C刊吗?
A:是C刊。

搜论文知识网 冀ICP备1502133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