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文物最新期刊目录
安徽寿县南朱家大圩战国墓出土青铜器的材质与铅资源分析————作者:蔡波涛;刘知柔;张吉;刘思然;
摘要:寿县南朱家大圩墓地出土的部分青铜器具有较为鲜明的战国早中期时代特征,东津M15出土兵器为锡青铜材质,铅同位素比值多为南岭型;小宋家台子M58出土礼容器为铅锡青铜,铅料呈现中原铅与南岭铅混熔并用的特征。西圈与南朱家大圩出土金属器共同展现了下蔡故城铸铜技术与资源的历时变迁,反映江淮西部地区在金属广域流通网络中的枢纽地位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纪念恩师王亚蓉先生————作者:高丹丹;刘慧中;
摘要:王亚蓉先生,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特聘研究员,著名纺织考古学家。1978年起于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历史研究所工作,累任至高级工程师。2016年荣获中华全国总工会授予的“大国工匠”荣誉称号,并被中国文化促进会评为“2016中华文化年度人物”。先生毕生从事古代纺织文化遗产保护、研究与教学工作,2016年起担任北京服装学院服务国家特殊需求博士人才培养项目的博士生导师,在学校构建研究生人才培养体系...
绍兴南山遗址出土东周铅锡器的科学分析研究————作者:彭启晗;徐新民;陈寅炜;王一帆;张吉;陈坤龙;
摘要:浙江绍兴南山遗址出土了较多铅锡器,以往在其他东周列国都邑遗址中较少发现。本研究对出土的13件片状、条状、棒状铅锡制品进行了取样分析,发现其中11件材质为铅锡合金,2件为铅块,其中一件铅块含有约2%的砷,另一件含少量锡。铅锡制品中普遍含有As3Sn4、Fe-Sn相等多种杂质,并显现出锡含量越高、金属越纯净的规律。金相观察发现很多样品存在塑性变形组织,结合其器物形态,判断应经过捶打加工成形。分析的6件...
“五星出东方利中国”织锦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形成————作者:黄锦前;
摘要:“五星出东方利中国”织锦铭文记录了公元前61年汉军讨伐西羌的战事,其于次年西域都护府设立之时被赏赐给精绝国。铭文反映了汉代流行的占星术和兵阴阳思想,是兵阴阳思想在伐羌战争中的实践和运用,是中原的儒学和诸子思想传播到西域的重要实物与文字证据。织锦见证了汉宣帝伐西羌、汉朝设立西域都护府、汉文化在西域传播,以及西域各族人民共建家园的历史,是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过程的重要历史见证,生动地展示了中华文明的丰富...
岭南地区新石器时代的冲突和战争————作者:陈洪波;管葳;
摘要:与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相比,岭南地区新石器时代的冲突和战争现象表现并不突出,但也有迹可循,人骨和石器资料可做佐证。新石器时代早期,甑皮岩为代表的洞穴遗址人骨存在人为创伤;新石器时代中期,顶蛳山文化遗址有多座肢解葬,表明渔猎采集人群之间的剧烈冲突;新石器时代晚期,长江流域稻作人群入侵岭南,以晓锦遗址、石峡文化为代表的稻作农人在岭南迅速立足,并表现出强大的军事实力。整体来看,岭南新石器时代的冲突和战争愈...
简论上虞银山铅矿与战国越文化区铅资源的流通————作者:张吉;王坚梁;游晓蕾;阮晓根;郭长江;乔保同;
摘要:浙江上虞银山遗址历年发现丰富的铅银采冶遗存,其中东周阶段的铅锭及冶炼遗物具有重要价值。本次分析银山现代铅矿石206Pb/204Pb约为17.5、208Pb/204Pb约为38.5,在东南地区较罕见,而与战国早中期越文化区及海岱地区一批金属器的铅同位素比值数据高度一致,从而勾勒出浙东—淮水下游—泗水流域的铅料流动...
广西史前穿孔石器初探————作者:谢颖;
摘要:穿孔石器在广西史前考古遗址中普遍发现,这种石器在遗址中通常和打制石器、磨制石器等遗物共存,成为广西史前文化的一个重要因素。广西考古调查及发掘所见的穿孔石器从旧石器时代晚期开始出现,一直延续至新石器时代晚期,根据穿孔石器的年代、形制及数量等特点,可分为旧石器时代晚期、新石器时代早期、新石器时代中晚期三个阶段。本地区的穿孔石器,是以河滩砾石为原料,岩性以砂岩为主,选取大小和形状合适的扁圆形或椭圆形砾石...
东南地区周代冶金考古研究进展————作者:陈建立;游晓蕾;付琳;张吉;
摘要:东南地区周代冶金考古发现与研究近年明显增多。本区域铸铜遗存具有多样性与普遍性,绍兴大湖头等遗址出土材质类型丰富的金属原料。采冶铜业的地域范围有所扩展,铅业遗址逐渐得到重视。基于铅同位素的金属溯源研究初步揭示本区域资源对淮水流域及中原的显著影响,在东南各地之间也存在金属物料的密切互动
明代品官常服刍议————作者:丁培利;王亚蓉;贾荣林;
摘要:明代品官常服是官员们“常朝视事”时所穿,穿用时间和范围非常广泛。明代对官服制作的管理非常严格,对形制、补子花样、材质等做了详细规定。通常,常服作为明代官员朝参办公的指定服饰,但在入殓、祭祀时也有穿着常服的情况。此外,品官常服还成为皇帝恩赏“赐服”、官官及官商之间交往送礼的重要物品。随着明中期商品经济的发展,部分商人通过“捐纳”越阶成为“新型官僚”,对明代森严的官服制度和社会秩序形成冲击,也使品官常...
晋江庵山遗址出土铜器的初步科学分析————作者:马仁杰;潘岩;黄运明;吕锦燕;崔剑锋;
摘要:本文对晋江庵山遗址出土的部分铜器进行了合金成分、金相组织及铅同位素比值分析。结果显示,晋江庵山遗址出土铜器的合金材质以铜(锡)合金为主,合金化程度较低。铜器成形工艺以锻打为主,大部分铜器经历过铸后加工。庵山铜器样品的铅同位素比值接近晚商时期中原青铜器的常见范围,特别是高放射性成因铅资源的使用情形明确了晚商时期的闽南地区与同时期中原及长江中下游地区在金属资源的利用上似存在一定联系,铜器生产和流通反映...
四川广汉三星堆遗址袁家院地点1986年Ⅱ区发掘简报————作者:陈德安 ;陈显丹 ;林向 ;霍巍 ;李永宪 ;陈小龙 ;敖天照 ;敖兴全 ;杨帆 ;梁银 ;杨军 ;万立新 ;张书华 ;宁志奇 ;罗泽云 ;吴长元 ;段家义 ;焦中义 ;董静 ;黄海英 ;田雅静 ;冉宏林 ;江聪 ;雷雨;
摘要:1986年3月至5月,四川省文管会、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四川大学历史系、广汉县文化馆组成联合考古队对三星堆遗址袁家院地点Ⅱ区进行发掘,共确认先秦时期灰坑5座、灰沟1条、房址5座,初步了解遗址的年代与聚落结构
治国理政视野下的王安石变法与宋代瓷窑业格局————作者:周雪妍;沈岳明;
摘要:北宋晚期,南北方窑场在交融与激荡中形成了空前盛况,然其成因却未有更多探索。从治国理政的视野下,本文认为这与北宋煕丰年间掀起的改革运动,王安石变法,不无联系。文章以均输、市易二法切入,推测越窑不合新法导向而丧失了朝廷支持,北方窑场则趁势而起。变法的深化又进一步导致了宫廷用瓷“不堪用”的局面,成为了“制样须索”再获统治者倚重的契机,史料中所记“定州白瓷器有芒”可能是皇帝为符合新法立场而提出的官方借口。...
类型、技术与人——考古学者基于技术逻辑的思考————作者:李英华;
摘要:类型学是旧石器和新石器研究中最常用的方法,对它的反思也一直存在。受技术哲学启发,法国史前学者从技术认知和技术逻辑的角度出发,将石质工具解构为持握部分、传递能量部分、刃口凿面部分、直接接触刃线部分,同时考察器物本身、人类主体、对象客体的系统关联,再从工具回溯到原料、生产模式、毛坯、二次加工、工具等各个阶段,分析各技术特征与各阶段的关联、配置比例、各阶段对结构的处理和贡献等等,依靠重复、稳定出现的证据...
东南亚大陆的狩猎采集者——以泰国为特定参照————作者:查尔斯·海厄姆;李大伟;
摘要:解剖学上的现代人离开他们的非洲家园,最初很有可能沿着一条温暖而水源充足的路线东移。他们被证明至少在6万年前甚至很可能更早就与早期智人存在互动。在后来几千年里,我们可以看出他们对气候变化的适应能力,因为冷暖条件导致了陆地表面的扩张和收缩。虽然大多数信息来自内陆的岩棚遗址,但是三种主要栖居形态的存在愈加明显。另外两种栖居形态通常是靠近内陆河流的旷野遗址和海滨遗址,海滨遗址位于地势较高的地带,当时的海平...
越南石器时代考古————作者:阮克史;吴雁;
摘要:越南的石器时代考古工作起步于20世纪20年代。从那以来,经过几代学者的努力,越南的石器时代考古取得了一系列的重要发现,并获得了国际学术界的广泛关注。本文对越南石器时代的研究历史、重要发现、研究现状、成果以及考古学文化的起源、演变进行了梳理和综述,并结合研究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对未来的工作提出希冀和展望
广西史前蚌器研究————作者:胡章华;谢莉;
摘要:广西史前蚌器最早出现在娅怀洞遗址,属旧石器时代晚期,距今约25000年。新石器时代早期,蚌器主要分布在漓江流域、柳江流域的洞穴遗址以及广西南部的海滨贝丘遗址;新石器时代中晚期,密集分布在邕江流域、左江流域,以河岸贝丘遗址居多,鱼头形蚌刀和锯齿刃蚌器最具地域特色。蚌器类型以蚌刀、蚌铲、锯齿刃蚌器、蚌勺居多,蚌锛、蚌网坠、蚌鱼钩、蚌饰等发现较少。蚌器作为一种多功能的工具,与石器、骨器、角器等组合,构成...
山东滕州大韩墓地出土战国越式鼎的铅同位素比值研究————作者:代全龙;刘延常;张恒;韩辉;张吉;陈建立;
摘要:山东滕州大韩战国早中期墓葬出土数量众多、类型丰富的越式铜鼎,是研究泗水流域与长江下游文化交流的重要材料。大韩越式鼎具有高锡的材质特征,利用的铅料除中原铅与南岭铅外还有较高比例的浙东铅,并且浙东铅还大量用于制作本地风格的鼎、豆等礼容器。滕州大韩与薛故城、庄里西等墓地出土青铜器的铅料特征共同实证越文化北上阶段对滕、薛、郳等泗上诸侯国铸铜业资源的强烈影响
帽上著笼冠——褚緭《戏为诗》视角下的北魏服饰汉化改革————作者:张沐旸;王亚蓉;高丹丹;
摘要:自孝文帝汉化改革后,汉式服装便取代传统的垂裙帽与紧窄袴褶成为北魏社会的主流穿着。然而,南梁士人褚緭却作诗讥讽魏人礼服“帽上著笼冠,袴上著朱衣”,认为其搭配古今错乱,是非颠倒。褚緭诗中描述的朱衣袴褶在陶俑中十分常见,但帽与笼冠的搭配却尚未发现。通过文献图像资料与实验考古学的方法,本文对褚緭诗中描述的搭配笼冠之帽进行研究,推测这一帽式极有可能是孝文帝改革后受汉服影响而小冠化的鲜卑帽。这也表明即使在孝文...
四川广汉三星堆遗址袁家院地点1986年Ⅰ区发掘简报————作者:陈德安 ;陈显丹 ;林向 ;霍巍 ;李永宪 ;陈小龙 ;敖天照 ;敖兴全 ;张书华 ;宁志奇 ;胡文超 ;黄海 ;兰一方 ;雷玉华 ;任忠 ;宋建民 ;唐云湘 ;王书敏 ;许容 ;向渠奎 ;张文彦 ;罗泽云 ;吴长元 ;段家义 ;焦中义 ;曾俊 ;董静 ;黄海英 ;程独伊 ;冉宏林 ;江聪 ;雷雨;
摘要:1986年3月至5月,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联合相关单位对三星堆遗址袁家院地点Ⅰ区进行了考古发掘,共确认先秦时期灰坑20个、房址4座。该地点出土遗物可分为两期,年代约当晚商殷墟二期至四期。本次发掘工作的重要收获不仅丰富了三星堆遗址的文化内涵,也对了解三星堆遗址文化分期及发展序列具有重要意义
乐平丰源灯盏山窑址考古调查及相关问题————作者:朱姗姗;徐贵珍;肖发标;熊贤礼;韦有明;
摘要:丰源灯盏山窑址位于景德镇乐平市东南45千米的十里岗镇丰源村境内,窑业分布面积达5万平方米,窑场内有瓷土矿开采区、产品成型及烧造区,有着完整的窑业生产体系。采集标本的年代介于14世纪后期到15世纪早期,产品采用匣钵、明火涩圈及对口叠烧工艺。青釉碗、盘、高足杯及酱釉灯盏等生活器皿为大宗产品。从采集标本的特征判断,青釉产品的外貌特征明显效仿浙江龙泉青瓷,但烧造工艺和修坯技术较为粗糙,是一处为适应市场需求...
南方文物来自网友的投稿评论:
-
画个圈圈兜住幸福
有传言编辑,邮箱从来不看,某一把手大佬的博士生人手一篇。也有认识去年发表的人,说自己靠博导关系 用了一年半才发表。。。。。中国哲学学界已经烂透了
2023-10-17 11:16 -
Yangming_ak
真是垃圾中的垃圾,全是关系稿,杂志界的耻辱。
2023-10-16 03:24 -
画个圈圈兜住幸福
投稿三次均石沉大海,后来听京圈的说邮箱从来不看,连密码都忘了
2023-10-10 03:32 -
奔跑的辣椒酱
投过几次,均石沉大海,毫无反馈,这几篇都发表在同等级别的专业刊物上了。
2023-07-12 09: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