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水灌溉最新期刊目录
引黄泥沙配施改良剂对滨海盐碱地土壤水盐运移和冬小麦产量的影响————作者:疏枭雄;王昕;姜瑶;张俊鹏;孙池涛;曲晓玲;
摘要:探究黄河泥沙配施改良剂对滨海盐碱地土壤水盐运移规律及冬小麦产量的影响,为黄河三角洲盐碱地改良提供科学依据。通过田间裂区试验,设置6种处理(T1:不施改良剂;T2:单施有机肥;T3:单施碱性土壤调理剂;ST1:单施泥沙;ST2:泥沙配施有机肥;ST3:泥沙配施调理剂),分析土壤水盐动态、冬小麦生长指标及产量变化。泥沙配施改良剂显著改善土壤水盐分布:与T1相比,ST3处理0~20 cm土层电导率降低2...
基于随机森林模型的水稻生长模拟及特征重要性分析研究————作者:董良骥;王雨禾;刘晓俊;徐保坤;于浕;
摘要:为了准确模拟三江平原水稻生长状态,基于随机森林算法和黑龙江省双鸭山和佳木斯市2021和2022年的344块试验田数据和八种植被指数完成对水稻拔节和开花期、分蘖茎数、叶龄、产量等关键生长变量的模拟,并通过特征归因方法分析建模数据的特征重要性。结果表明:(1)模型对拔节期、开花期、分蘖茎数和叶龄的模拟精度较高,决定系数(R2)达0.85~0.91,纳什-萨特克利夫效率系数(NSE...
气候变暖驱动下伊犁河谷干湿格局演变及未来趋势预估————作者:苏航;依里帆·艾克拜尔江;比拉力·依明;艾尔肯·艾尔西丁;
摘要:在全球气候变暖背景下,伊犁河谷作为中亚干旱区独特的“湿岛”,其干湿格局演变机制研究对区域生态安全和水资源管理具有重要科学意义。基于1961-2023年气象观测数据,采用Mann-Kendall突变检验、Morlet小波分析和Hurst指数等方法,系统揭示了该区域气候要素的时空演变规律及未来趋势。结果表明:(1) 区域气候呈现显著暖湿化倾向,年均气温与降水分别以0.42 ℃/10a(P<0.0...
轨式自动化测流装备技术研究与应用————作者:姜锋;李锦洋;谈晓珊;刘昊霖;郝斌;
摘要:水文监测与自动化技术交叉融合的趋势下,传统技术如阵列式雷达波测流装置虽曾占据一席之地,但其所展现的局限性已难以满足日益增长的精准度与智能化需求。为了克服传统测流技术的不足,该文提出了一种双轨自动化测流装置,该装置融合了物联网技术与自动化技术,摒弃了阵列式雷达波测流装置的传统模式,在渠道上方执行高精度的测流任务,实现了对流速、流量等关键参数的全面、一体化监测。双轨测量装置不仅显著提升了测流的精确度和...
水田扩张下的建三江垦区蒸散发时空变化研究————作者:折飞;戴喜龙;孙颖娜;马菁芸;王鹤;孟令华;
摘要:在水田扩张的背景下,迫切需要一种基于遥感技术与能量平衡模型的高时空分辨率蒸散发估算方法,以实现快速而准确的区域蒸散发动态监测。本文基于SEBAL模型,结合2000-2020年Landsat影像与气象数据估算水田生育期(5-8月)实际蒸散发,验证了能量平衡模型在建三江垦区的适用性,进而分析水田扩张对实际蒸散发的时空影响及其驱动机制。结果表明:(1)从时间上看,水田面积从2000年1866.62 km...
基于改进温度-植被-降雨干旱指数的云南省干旱时空演变与频率分布特征分析————作者:杨琨;黄义忠;唐露芳;
摘要:为构建更加契合云南地区气候与地形条件的干旱指数,本文在传统温度-植被-降雨干旱指数(TVPDI)基础上,引入LAI和LST-T参数,构建了改进型干旱指数ITVPDI,并以云南省2001—2020年遥感与气象数据为基础,分析其干旱时空演变特征与发生频率。结果表明:ITVPDI与SIF和MI的相关系数分别达0.52和0.48,显著优于TVPDI;云南春季与冬季干旱最为严重,多年均ITVPDI分别为0....
气候变化与人类活动影响下甘肃省水资源利用预测研究————作者:袁辉;张英;张超波;李芳;
摘要:气候变暖与人类活动不断加剧给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管理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因此,科学预测在气候变化与人类活动影响下水资源利用状况对于区域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管理具有重要的意义。利用水资源生态足迹耦合系统动力学模型,建立甘肃省水资源生态足迹系统动力学模型,考虑气候变化与人类活动的影响并依据研究区实际情况设计了16种情景,模拟2024-2040年甘肃省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水平与程度。结果表明:预测期内,16种情景下水...
基于多目标优化的赣抚平原灌区水资源输配水联合模型研究————作者:吴凌琴;张猛;沈喜;李志珍;赵浩然;麦子浚;
摘要:[目的]灌区存在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供需矛盾等问题,尤其在枯水期关键用水保障、丰水期弃水浪费上,亟需通过科学调度提升水资源利用效率,协调农业、生活及工业等用水需求。[方法]以赣抚平原灌区为研究对象,构建一维水动力模型耦合非支配排序遗传算法(NSGA-II)的输配水联合调度模型。通过模拟渠系水位流量动态过程,结合农业、生活及工业等多种用水需求,设定总支渠供水满足率最大化和优先级加权供水量最大化双目标...
U型叠箱连续刚构渡槽的温度效应研究————作者:郭晓东;闫飞;漆景星;刘修平;任苇;
摘要:为揭示新型U型叠箱渡槽非均匀温度场演化机理,阐明连续刚构体系在温度梯度作用下的内力和应力特征,针对现行水工规范尚无明确关于渡槽结构温度梯度模式的指导意见,首先介绍了国内外关于桥梁结构的温度梯度模式及效应计算方法;其次以国内首例U型连续刚构渡槽为例,通过流固耦合瞬态热分析得到渡槽断面温度分布规律,拟合确定渡槽横竖向的温度梯度模式,并将其通过节点温度荷载方式作用于连续刚构渡槽实体有限元模型;最后与国内...
不同干旱胁迫下抗旱功能肥对水稻生长及产量品质的影响————作者:刘子豪;卫琦;钱文豪;徐俊增;汪本福;韦琦;
摘要:干旱胁迫已成为制约水稻生产的主要非生物逆境之一, 施用抗旱功能肥成为缓解干旱胁迫的重要手段。本研究基于盆栽实验,以“南粳46”为供试品种,设置2种基肥(传统基肥和抗旱功能肥,施用量均为40kg/hm2),3个胁迫程度(轻度、中度和重度),并以控制灌溉为对照,共计8个处理。通过对不同处理水稻生长、产量、品质和经济效益等指标进行监测分析,旨在探究不同干旱胁迫状态下施用抗旱功能肥对...
黄淮海平原不同土壤层的农业干旱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作者:孙思琪;丁艺鼎;吕海深;朱永华;郭晓彤;孙千桢;
摘要:为探究黄淮海平原不同土壤层农业干旱特征差异及各类因素对干旱的影响,本研究采用农业干旱严重指数(DSI)量化方法,分析了1959-2023年期间黄淮海平原浅层(0-28 cm)、中层(28-100 cm)和深层(100-289 cm)土壤的干旱时空变化特征,并利用随机森林模型分析气象因子(降水、气温、饱和水汽压差)、潜在蒸散发和地下水对农业干旱的重要性。结果表明:(1)不同土层DSI年际变化和季节变...
基于多源数据融合与误差校正的土壤水分重建方法及干旱响应分析————作者:郭晓彤;傅迎豪;吕海深;朱永华;孙思琪;孙千桢;
摘要:农业干旱作为直接影响作物生长的关键因素,其监测与评估依赖于精准的土壤水分数据。针对现有土壤水分产品在空间分辨率和估算精度方面的局限,本文以淮北平原为研究区,基于2015-2019年49个实测站点的逐日观测数据,采用原位验证与三重搭配分析(TCA)方法,对ERA5-Land、GLDAS_NOAH、MERRA-2和CLDAS四种主流再分析产品进行了系统评估。结果表明,CLDAS在四种产品中与实测数据的...
基于Sentinel-1/2遥感数据和可解释机器学习的河套灌区土壤盐度反演————作者:王琨;曹倡铭;昝子懿;胡鑫丽;岳卫峰;方青青;
摘要:土壤盐渍化是干旱半干旱灌区普遍存在的生态问题,准确掌握土壤盐度空间分布特征对农业生产与生态保护至关重要。本文以河套灌区为研究对象,基于Sentinel-1/2遥感数据,采用皮尔逊相关系数、岭回归系数和变量投影重要性分析3种变量优选方法,构建了反向传播神经网络(back propagation neural network,BPNN)、支持向量机(support vector machine,SVM...
潮汐流人工湿地除氮效果试验研究————作者:郭晓萌;童菊秀;杨晨;
摘要:探究潮汐流人工湿地系统在不同粒径和级配沸石基质条件下对氮素污染物的去除效果。本研究开展12组垂直潜流人工湿地试验,设置6组平行装置。采用3种不同粒径(2-4 mm细粒径、4-8 mm中粒径、8-16 mm粗粒径)沸石作填料,以均质、正级配、反级配3种方式填充;设置4种进水方式,分两期运行,研究分析不同进水及填充方式对氮素污染物的去除效果及孔隙度等参数的变化规律。反级配填充的垂直潜流人工湿地,潮汐流...
基于WOFOST的不同灌溉条件温室番茄生长模拟适用性研究————作者:张鹏;徐利岗;刘学智;蔡梦婷;苏振娟;杨昊;王娇;
摘要:优化灌溉管理是促进农业高水效与保障设施作物高效优质生产的关键。研究旨在评估WOFOST模型对不同灌溉条件下温室番茄生长模拟的适用性,为温室番茄精准灌溉管理提供技术支持。试验设计3种灌溉处理:充分灌溉(W1,灌水下限为田间持水率Fc的70%)、轻度亏缺灌溉(W2,灌水下限为Fc的65%)和重度亏缺灌溉(W3,灌水下限为Fc的55%)。通过实测数据,结合NLOPT优化算法与Logistic函数,进行了...
基于文献计量学的水稻盐碱胁迫响应研究进展————作者:杨海林;何进宇;杨青青;温鑫雨;李欣欣;鲍宪远;张登毓;李思凯;
摘要:盐碱胁迫是制约水稻生长发育与产量品质提升的主要非生物因子。作为世界第三大盐碱土分布国,中国亟需提升盐碱地水稻利用率以保障粮食安全。本文基于Web of Science核心合集与中国知网数据库(CNKI),借助CiteSpace与VOSviewer对2002—2023年相关研究进行文献计量分析,系统梳理水稻在盐碱胁迫下的研究进展与演变趋势。结果表明,全球该领域研究热度持续上升,中文机构贡献突出,研究...
基于伪标签迭代自训练的无人机玉米冠层覆盖度识别研究————作者:詹磊;丁一民;朱磊;杨志;丁龙辉;叶一立;
摘要:冠层覆盖度是计算作物需水量的重要参数。研究针对传统无人机提取玉米冠层过程中光照不均、阈值选取不确定以及对大量标注数据依赖性过高等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RGB影像的迭代自训练识别方法。首先采用中值滤波、自适应直方图均衡化(CLAHE-SV)及Retinex光照校正对原始图像进行增强,改善了对比度、突出了玉米细节并降低了噪声。随后,构建了包含超绿指数(EXG)在内的多维特征向量,并结合无监督高斯混合模型...
明渠超声波时差法测流计量标准研制————作者:高本虎;田小红;宋岩;赵颖;马道坤;赵志伟;马志远;杨郁挺;高泽旭;王雪;郑好;
摘要:在箱式超声波明渠流量计产品标准制定过程中,对测箱多声道测流原理的厘定和对测箱性能指标的确定和验证情况,要求标准中的性能指标必须要定量且可测可证实;提出了对工业化生产的测箱产品应进行检定,对工程化的测流装置作品应进行校准的建议,以及设计建造槽宽可调节的测试和检定用测槽的建议
基于熵权TOPSIS水稻蓄雨型间歇灌溉制度研究————作者:冯思源;何军;王宇航;陈祖梅;叶磊;张宏涛;张杰睿;荣乐颜;罗玮恒;
摘要:为探究不同蓄雨型间歇灌溉制度对水稻增产、节水、控污及抗倒伏效果的影响,优选最佳蓄雨型间歇灌溉制度,本研究采用测桶试验,基于2种间歇灌溉的灌水下限(轻度间歇SA和重度间歇HA),在不同生育期采用正交设计叠加不同梯度水层深度而形成雨后上限的水分管理方案,运用熵权TOPSIS法对各处理水稻在产量、节水、控污、抗倒伏4个方面的11项指标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蓄雨型间歇灌溉对产量的影响呈现显著的条件依赖性...
基于灌溉管理调控的稻田碳汇核算方法学构建及区域减排潜力评估————作者:朱献军;庄杨;肖向阳;张元兴;沈奕帆;徐俊增;刘笑吟;
摘要:农田生态系统作为实现碳中和的重要载体,其碳源/汇精准核算是优化农业管理措施的关键基础。然而,现有碳核算体系多聚焦于单一温室气体排放或旱作农田,对灌溉稻田中水分管理、土壤碳库与作物碳吸收的耦合效应缺乏系统性量化,导致减排增汇潜力评估存在显著偏差。本研究以常州市金坛区稻田为对象,开发了一套灌溉稻田全生命周期碳核算方法学,系统评估了不同灌溉模式(淹灌、间歇灌溉、控制灌溉)对温室气体排放和碳汇潜力的影响。...
节水灌溉来自网友的投稿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