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铁最新期刊目录
硅钢生产涂辊与带钢接触特征分析及试验————作者:周演哲;王雄奎;王兴东;余翔;郭湛;刘怀广;李小白;吴宗武;
摘要:硅钢两辊式挤压涂覆是涂液与涂辊、带钢之间的液固耦合作用过程,辊面带微刻槽的涂辊受载变形具有高度非线性特征。为提高宽幅带钢涂覆均匀度,深入研究辊系受载后辊面接触应力及刻槽面积分布。在无流体条件下,开展辊系力学分析;针对涂辊的橡胶与钢筒复合结构,首次提出了带钢与橡胶、橡胶与橡胶接触的辊间总压力计算方法;基于超弹性橡胶本构模型,采用整体-局部策略,结合实际参数建立了适用于多槽型分析的有限元模型;首次设计...
低碳无碳化物贝氏体钢相变行为与晶体学原位观察————作者:梁亚林;周明星;陈振业;尹伟凡;田俊羽;赵林林;赵燕青;高云哲;
摘要:低碳无碳化物贝氏体钢因其优异的强韧性和焊接性,在工程机械、轨道交通等领域有广泛的应用价值。理解贝氏体组织转变规律对进一步提高其力学性能十分重要。因此,以1种低碳无碳化物贝氏体钢为对象,采用高温共聚焦显微镜和背散射电子衍射相结合的方法,研究贝氏体相变动力学和晶体学。结果表明,相变温度由450 ℃降低至390 ℃过程中,贝氏体伸长速率先下降后变化不明显。对比2种贝氏体长大的经典模型(Zener-Hil...
18Ni250真空自耗重熔模拟计算及TiN形成机理————作者:袁文杰;宁静;王敖;王佳明;李源;苏杰;种晓宇;
摘要:针对航空级超洁净18Ni250马氏体时效钢φ660 mm锭型真空自耗重熔工艺中TiN夹杂物控制的难题,通过数值模拟与试验验证相结合的方法系统探究了TiN的析出机制及工艺优化路径。基于现用工艺5.1 kg/min的稳态熔速,建立了18Ni250马氏体时效钢真空自耗重熔过程的Meltflow-VAR多物理场仿真模型,通过多轮迭代校正与实际样品验证,模型精度满足工程应用要求,为工艺优化提供了可靠的数值试...
电弧炉复合喷吹对熔池流动及混匀行为的影响————作者:李子豪;谢清华;厉英;倪培远;
摘要:在“双碳”背景下,短流程工艺因其碳排放低及资源循环利用优势,成为钢铁工业绿色转型的重要发展方向。电弧炉是短流程钢铁生产的关键设备之一,提高电弧炉冶炼效率对高效绿色炼钢至关重要。为提高熔池流动及混匀效率,研究了侧吹氧枪旋流喷吹与底吹复合技术,考察了单一侧吹、单一底吹、侧吹+底吹、旋流侧吹+底吹对电弧炉冶炼过程多相流和混匀行为的影响。首先,以某厂75 t工业电弧炉为研究对象,按4∶1比例建立数值模型,...
热处理对2 100 MPa级不锈钢组织和性能的影响————作者:邱雨;刘振宝;田帅;孟祺涵;尹建成;
摘要:为了提高2 100 MPa级超高强度不锈钢的疲劳性能,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透射电子显微镜(TEM)、X射线衍射仪(XRD)等手段研究了不同固溶温度和时效时间对试验钢的显微组织及力学性能、疲劳性能的影响规律,建立了热处理工艺-显微组织-性能三者之间的内在联系。结果表明,降低固溶温度(1 100降至1 070 ℃)可以减小平均晶粒尺寸,有效阻止疲劳裂纹的萌生与扩展,从而提高疲劳性能。但在1 ...
低合金耐磨钢中稀土赋存状态的热力学分析————作者:周剑波;王新华;
摘要:低合金耐磨钢因其优异的耐磨性、强度和韧性,被广泛应用于矿山机械、工程机械等领域。随着工业技术对极端工况下材料性能要求的提升,稀土元素铈(Ce)的引入成为优化低合金耐磨钢性能的关键。基于FactSage热力学计算软件,系统分析了不同总氧含量(Total oxygen,TO)条件下Ce对钢中夹杂物演变规律及钢液洁净度的影响。通过构建含稀土氧硫化物和硅酸盐的热力学数据库,结合NM450钢的实际成分,模拟...
淬火工艺对特厚海工钢组织和性能的影响————作者:陆春洁;刘汉文;曲锦波;李润杰;谢振家;尚成嘉;
摘要:随着海洋油气资源开发向深海推进,超深水导管架的尺寸和质量急剧增大,使用420 MPa级以上高强钢取代传统355 MPa级钢已成为必然选择。通过拉伸、低温冲击、金相、扫描电子显微和电子背散射衍射等手段,对比分析了工业化控制轧制后在线直接淬火(TMCP)和离线再加热淬火加回火(RQ+T)工艺对100 mm厚420 MPa级高强钢显微组织和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TMCP钢板1/4厚度(1/4t)和1...
形变热处理温度对低碳贝氏体钢组织及性能的影响————作者:李建华;杨达朋;赵明辉;王睿婷;易红亮;邸洪双;
摘要:形变热处理作为1种经典的热机械加工工艺,可以有效细化贝氏体微观组织,为生产兼具高强度和高延展性的低碳无碳化物贝氏体(CFB)钢提供了1种有前景的解决方案。然而,现有关于低碳CFB钢在形变热处理温度、贝氏体相变动力学、组织特征及其对力学性能影响方面的系统研究,仍较为缺乏。因此,在350 ℃等温贝氏体相变之前对低碳CFB钢进行不同温度(600、500、400 ℃)的形变热处理,并与常规的等温热处理相比...
典型高炉块矿的粉化机制————作者:宋昀霏;湛文龙;张盟;田曾超;高立华;张军红;何志军;
摘要:为掌握不同块矿高温下冶金性能的差异,优化入炉炉料结构、确保高炉稳定顺行,研究了国内某企业典型进口与国产块矿的低温还原粉化性能和热爆裂行为,分析其物相演变、界面形貌并讨论了其粉化机制。结果表明,随着还原温度的升高,PB块矿的低温还原粉化指标变好,而白山块矿的低温还原粉化指标逐渐变差,且白山块矿的还原性和抗粉化性要优于PB块矿。块矿还原过程中粉化的原因在于发生结晶水分解、含铁尖晶石相、含铁橄榄石相和浮...
基于图像处理的生球团特征检测模型————作者:刘一民;文姗姗;梁叶;何志军;高立华;
摘要:钢铁行业作为国家基础性产业的核心构成之一,其当前碳排放总量巨大,降碳任务极为艰巨。球团矿因其能耗与排放低于烧结矿,使得高比例的球团冶炼成为炼铁工艺节能减排的重要途径。在球团矿生产过程中,精准检测其特征,对于保障产品质量至关重要。采用图像识别技术,模拟现场在不同光照条件试验下,对比选出最适宜进行检测的光照强度和2种对球团关键特征识别率较高的算子,与3种适用于生球团特征检测的卷积神经网络进行集成并对比...
富氢气基竖炉料管布料过程炉料分布————作者:裴晓宇;夏恒;邦嘉文;程树森;
摘要:为了研究料管布料器的相关参数对竖炉内颗粒分布的影响,基于离散单元法(DEM)建立料管布料器三维模型,分析料管布料器中炉料运动规律和竖炉中料堆形状特点,分别计算分析不同粒径颗粒质量分数,料管到竖炉中心的距离,料管个数和均压仓倾角对竖炉内炉料周向分布,和炉料沿径向颗粒偏析程度和空隙率分布的影响,并评估了竖炉内径向气流分布。结果表明,炉料在料管中呈发散状落入炉内,在料管下方形成堆尖,小颗粒集中在料管下方...
高炉喷吹用兰炭性能及其影响因素————作者:宁晓钧;任政;吴君毅;张雪婷;王广伟;杨玉卓;
摘要:兰炭的高效利用对于实现煤炭资源的分级转化和梯级利用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对5种兰炭的高炉喷吹性能进行深入分析,包括工业分析、元素分析、灰成分分析等,并对兰炭的燃烧特性动力学、XRD以及工业应用进行研究。研究表明:相对其余四种兰炭,兰炭E的灰分和挥发分含量最低,固定碳含量最高。兰炭灰分中碱性金属氧化物质量分数高低顺序与CaO的质量分数高低顺序一致,灰分中过高的碱性金属氧化物可能会影响S值。兰炭的可磨性与...
《中国冶金》广告刊例
摘要:<正>~
烧结矿热电性及其与IRD>3.15mm的关系————作者:韩秀丽;段博文;李孟倩;司天航;王伟伟;饶明军;
摘要:低温还原粉化指数(IRD>3.15mm)是衡量烧结矿质量的重要指标,但目前测试方法复杂、设备要求高、测试时间长。为了寻找简单、绿色、高效的测试方法,借助偏光显微镜、热电系数测试仪等测试手段,对河北省内5种典型的高碱度烧结矿进行了热电系数的系统测定,分析了烧结矿热电性与IRD>3.15mm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5种高碱度烧结矿均具有明显的热电性,热电系数主...
精炼渣中w((CaO))/w((Al2O3))对钢液脱硫的影响————作者:陈国俊;刘晓峰;王举金;陈露涛;任英;包广团;张立峰;
摘要:为了研究精炼过程中精炼渣w((CaO))/w((Al2O3))对钢液脱硫效果的影响,通过工业试验调整LF炉精炼渣中的w((CaO))/w((Al2O3)),并分析钢中硫含量变化规律,发现与w((CaO))/w((Al2O3))为1.6的精炼渣脱硫效果相比较,w((Ca...
IF钢轧制过程表层大尺寸夹杂物变形行为————作者:王博;武红杰;孙立根;肖鹏程;朱立光;张彩东;
摘要:IF钢以其优异的深冲性能广泛应用于汽车面板、家电面板制造等方面。因此,对其表面质量有着严苛的要求,而由大尺寸夹杂物引起的表面质量缺陷仍然是生产过程中不可避免的问题。根据IF钢中大尺寸夹杂物尺寸及分布规律,针对不同位置、不同尺寸大尺寸夹杂物在轧制过程中的变形特点展开相关研究。通过铸坯预制夹杂物的方法进行了实验室热轧试验,并建立了相应的有限元模型,通过试验验证了模型的正确性。同时根据现场轧制工艺,建立...
《钢铁》广告刊例
摘要:<正>~
2025年《钢铁》《中国冶金》期刊征订启事
摘要:<正>为进一步扩大期刊发行范围,为新老订户提供更加便捷的服务,《钢铁》《中国冶金》2刊2025年通过邮局发行,全国各地邮局均可订阅。以下为2刊邮发代码及订阅价格。《钢铁》创刊于1954年,由中国科学技术协会(CAST)主管,中国金属学会、钢铁研究总院有限公司和北京钢研柏苑出版有限责任公司主办,国内外公开发行
珠光体重轨钢组织演变对疲劳裂纹扩展速率的影响————作者:王楷迪;岑耀东;于波;卢瑜挺;包喜荣;王东梅;
摘要:为了探讨珠光体重轨钢的微观组织对疲劳裂纹扩展速率的影响规律,明确钢轨疲劳裂纹扩展速率曲线Ⅰ、Ⅱ、Ⅲ区拐点处的应变与其断裂行为之间的关系。利用疲劳试验机对3种珠光体钢轨进行疲劳试验,并采用OM(光学显微镜)与SEM(扫描电镜)对其微观组织结构、珠光体片层特征、疲劳裂纹及断口形貌进行观测分析,通过应变仪测定疲劳裂纹扩展速率曲线Ⅰ/Ⅱ和Ⅱ/Ⅲ拐点处的应变值。结果表明,3种钢轨的珠光体片层间距分别为186...
基于计算机视觉与机器学习的结晶器漏钢预报模型————作者:王砚宇;程永辉;朱国强;陈柏宇;张立辉;王齐灿;姚曼;王旭东;
摘要:连铸生产过程中可能会发生许多异常情况,其中漏钢事故是连铸生产中最严重的事故之一。漏钢发生前的典型征兆之一是在铜板局部上形成的呈“V”形扩展的黏结区域,需借助稳定可靠的方法对其进行检测和预报。利用计算机视觉技术,将结晶器铜板表面采集到的热电偶温度信号及计算得出的温度速率,与颜色空间建立映射关系,并以二维平面热像图的形式来表征异常黏结区域。通过提取图中黏结区域的动态与静态特征,构建出代表黏结区域的十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