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称论文发表要求格式范文我国公权力异化现象及其遏制措施

所属栏目:思想政治论文 发布日期:2014-07-30 17:48 热度:

  “公共利益的维护和实现是公共意志的行政整合”。②权力作为源于并凝聚和体现公共意志的力量,应以公共利益的维护和实现作为其运行的终极目标和追求。应为其范围内整个组织及其成员所分享,即是说权力必须服务于整个组织的整体利益,而不是仅仅维护统治阶层个人或小团体的利益。

  摘要:公权力是一个国家的主要象征,也是国家实行一切职能活动的根本前提。如果公权力偏离公共利益这个目标,就是权力异化。为了有效保证社会公共秩序持续健康的发展,促进公共利益的合理化实现,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中,我们有必要加大对公权力异化现象的关注与研究力度,全方位遏制公权力的异化,具体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来控制权力异化:明确和完善制度的正义性、合理性;合理分配、制衡公权力,同时保证良好的监督制度;加强思想道德建设

  关键词:职称论文发表要求,公权力,异化,遏制

  一、 公权力的内涵及特征

  据此,从一般意义上看,一切权利都属于公权力。所谓公权力,普遍观点认为它是基于公众共同需要而产生,凝聚了公共意志以维护公共秩序、增进公共利益、实现权利主体正当利益并最终促进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强制力量和支配性力量。公权力大致具有以下几个基本特点。第一,公共性。公权力来自于人们权利的让渡,是公共意志的集中表现,这也可以说是公权力的产生之基。第二,相对性。即公权力必须受到公民权利的制约,绝对普遍的公权力是不存在的。第三,正义性。公权力强调其目的是实现公共意志,增进公共利益,维持公共秩序健康地发展,因此,通过公权力的理性设计和运行,以规范和约束人们的社会行为,维护和发展公共秩序,促进和保障公共利益,势必体现正义性特征。第四,权威性。公权力反映的是公共意志,受到民意、法律、组织、军队等国家政权机器的强力支持。第五,强制性。公权力一经产生,便以行政、经济、法律、军事等多种手段作为其行使工具,具有一种迫使他人服从的强大力量。

  二、公权力异化及其表现

  公权力异化就是公权力的运行不能保证公共秩序持续健康地发展,而有损于公共利益的增进,以致使公众权利受损、利益要求难以实现,异变为损害公共利益的力量。公权力的异化是当今世界各国公共管理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它损害的都是公众的共同利益。尤其是在目前我国社会处于转型期的关键时刻,公权力更有可能出现异化。具体来说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的异化形态:

  1.是公权力私有化,即把用以维护公共利益、谋取公众福利的公权力当作个人或小团体的私人权力来支配,以谋求其私人利益,出现公共利益部门化和部门利益私人化的现象。诸如,有很多官员利用公权力为家属、子女、亲友在招工、招干、分配、调动、晋升等方面,谋求制度规定以外的特殊照顾;部分官员利用公权力多占住房,公款吃喝、公款出国旅游等等。

  2.是公权力商品化,即将公权力异化为个人进入“权力市场”进行私人交易的商品。占有权力就意味着公共资源及其支配权的拥有,也即意味着有更多获利的可能性,因此,在一定程度上权力就成为了利益的代名词,成为人们趋之若鹜的获利工具。我们干部队伍中普遍存在这么一个群体,不给好处不办事,给了好处乱办事。更有甚者,某些掌握人、财、物实权,或身居要职的公职人员,用国家和人民赋予的公权力,大搞权钱交易。

  3.是公权力官僚化。改革开放以来,在大多数国家公职人员解放思想、锐意进取的同时,也有一些干部官僚习气十足,办事拖拉,遇到责任推诿扯皮,甚至视人民的切身利益和国家的宝贵财产如同儿戏,玩忽职守,给国家造成重大损失。这些现象虽然与以权谋私和权钱交易有所不同,但实际上也是对公权力的滥用,其危害性并不比权力私有化和商品化的危害性小。

  无疑,公权力的异化已然侵入到我们社会的各个层面,不仅吞噬着公众的切身利益,而且甚至危及整个国家的安危。公权力涉足范围的失衡,公权力行使手段的失当,公权力行使目标的失准等等。所有的这些都使得国家公共秩序的维护、公共利益的增进成为一纸空文,而且直接侵害到公众的利益,甚至使公众人身财产安全难以得到保障。那么,究竟是什么因素导致公权力发生异化呢?

  三、公权力异化的影响因素

  在一切时代特别是在法制社会里,为了发挥公权力的应有功能,实现其终极目标,它的运行必然受到法律、规章等制度的规范与限制。而且由于其运行只有借助于行使者才能得以实现,所以,公权力异化的原因应主要从制度和行使人两个方面来考虑。

  1. 制度的非正义是公权力异化的主要原因

  制度的非正义是公权力异化的主要原因,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

  1.1是制度本身的非正义。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保障人的权益和促进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是我们制定任何制度的根本出发点,因而也是制度的终极价值追求。然而在现实中,由于受客观条件和人的伦理道德等因素的限制,终极价值诉求必然又被分割成具体的价值理念、价值诉求,并被逐步实现。由于现实的复杂性和人的主观性,具体的价值诉求未必能及时的、较好的得到实现。特别是由于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整个社会的价值诉求难以准确把握,由此而造成据此制定的制度不合理、不公正的情况时有发生,因此必将造成公权力的异化。

  1.2是制度运行非正义。制度运行的正义性就是制度运行的公正合理性,制度运行非正义也即是制度运行不公正、不合理。现实中这种不公正、不合理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首先是公权力分配制度非正义,在权力分配过程中,存在职位与权力、职权与职责的不一致,进而出现有职无权或权大于职、有权无责或有责无权等非对称现象;其次是公权力监督制度非正义。英国著名历史学家约翰·阿克顿曾说过:“权力趋于腐败,绝对权力导致绝对的腐败。”这也即是说不受约束与监督的权力必然趋向异化。因此,监督制度就成为保证公权力正当、合理运行的必要条件。然而在现实中,公权力失控、失监现象还相当普遍,特别是在我国人治因素还很重的情况下,监督机制的作用更为有限。

  2. 人的趋利性是公权力异化的主观原因

  在实际生活中,公权力是由公共组织的成员—具体的公务人员去行使的。代表公共组织去行使公共权力的公务人员不可避免具有自身的特殊利益,而公权力在本质上可以对社会的稀有价值和利益作权威性分配,权力关系往往体现为一定的利益关系。这种情况决定了任何人只要获得了一定的公共权力,便自然具有了获取相应经济利益的可能性。

  四、遏制公权力异化的主要措施

  基于对当前我国公权力异化的具体表现形式以及公权力异化产生原因的剖析。以下简单提出几点遏制公权力异化的措施:

  1.明确和完善制度的正义性、合理性。公权力的行使应是一个理性选择的过程,应通过公权力合理地有效运行,在公共领域的各个层面实现社会公平、公正和达到公共利益的最大化。规范公权力的制度因此也应具有确保公权力合理运行,以实现公平、公正,追求公共利益最大化以及促进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终极价值诉求。制度本身的正义性具有异乎寻常的重要性,特别是在我们社会主义国家,这种正义的重要性表现得尤为突出。因为它始终以人的权利为向标,是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前提,是社会主义优越性的表现。

  2.合理分配、制衡公权力,同时保证良好的监督制度。首先,对公共权力进行合理分配。在公共权力分配中,按照明确的目标层次进行分配,同时以事为基础,兼顾层次与功能两种因素适当进行分配,过大或过小都为权力分配所忌。必须做到职位与权力相统一,职权与职责相一致。有职无权或权大于职,有权无职或有责无权等现象,在公权力分配过程中都是应当防止的。特别是在分配中明确公权力主体所应承担的责任,并且以法律后果的形式表现出来,这对于防止公权力的滥用具有重要的意义。其次,对公共权力进行制衡,界定各种公权力的权限。权力具有强制性,随之而来的就是超越权限的破坏性。权力制衡就是要限制权力的无限张力,使其在合法的范围内运行,防止权力异化且保证权力的行使指向于组织目标的实现。

  3.加强思想道德建设。首先,培养公职人员正确的“利益观”,强化其公共职业责任和公共职业道德。公职人员担任公职不是一种纯粹的雇佣关系,而是一项关乎公民全体利益的、有着崇高的伦理精神意义的职业,因此,要养成为公众服务的个人献身精神,努力谋取公共利益的最大化。哈耶克认为,市场经济最重要的道德基础就是责任感,这种责任感源于每个人对自己行为的一切后果负责的道德感。没有基于道德感基础上的责任感,任何职业都将失去它的社会价值。所以,要通过对公职人员进行理想信念、道德操守、行为规范的教育,加强公职人员的道德修养,使其明确自己的权力价值和权力地位,这样才能在行使公共权力的过程中自觉地限制私欲的膨胀,确定承担公共责任,维护社会公正等行政道德、价值取向,形成健康完善的道德人格,高效、廉洁的政风,从而消除产生腐败的思想意识温床。其次,贯彻执行“以德治国”的科学方略,营造全社会自上而下的良好道德舆论氛围,以提高权力代行者的能力。

  总之,公权力作为国家实行一切职能活动的根本前提是一个国家的主要象征,因而,我们必须重视公权力异化在我国的存在与发展情况,理论结合实际,不断完善公权力制度建设,自下而上建立一个完整的、有效的、能自行运转而不是单靠外力推动的监督机制,确保公权力在阳光下运行,让公权力真正为人民群众服务,推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蓬勃发展。

  参考文献:

  [1]窦炎国.公共权力与公民权利[J].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06(5).

  [2]戴维新.公权力的制约与监督机制研究[M].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2007(4).

  [3]董云虎.论权力的制约和监督[J].人权,2006(6).

  [4]孙曙生.我国行政执法不严现象的经济分析[J].重庆大学学报,2004(6).

文章标题:职称论文发表要求格式范文我国公权力异化现象及其遏制措施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sofabiao.com/fblw/zf/zhengzhi/22090.html

相关问题解答

SCI服务

搜论文知识网的海量职称论文范文仅供广大读者免费阅读使用! 冀ICP备1502133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