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需要一支高素质的农村基层干部队伍。在新形势下必须加强农村基层干部队伍建设,大力提高农村干部的综合素质,使农村基层干部资源优势尽快转化为农村经济优势。
关键词:农村,党员,干部
《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强调指出,“建设一支守信念、讲奉献、有本领、重品行的农村基层干部队伍,对做好农村工作至关重要。”根据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的要求,针对农村基层干部现状,当前应当多措并举切实加强农村基层干部队伍建设。
一、分析当前农村党员干部现状
(一)文化素质不高
农村党员的素质总体水平差强人意,很难承担起带领大家搞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而实现现代化的重任。在对农村干部和党员进行的摸底调查中发现,农村干部及党员的文化程度和科技水平尤其偏低,阅读和书写能力不强,给撰写学习体会和党性分析材料以及制定整改措施等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同时,由于阅读和理解能力差,难以保证学习效果,给提高村干部的“执政能力”增加了一定的难度。
(二)党员年龄偏高
农村党员是农村干部的后备力量,其结构状况直接影响到农村干部的“执政能力”水平高低。总体上讲,农村党员的年龄构成是不甚合理的,表现在:农村党员年龄偏高,年轻党员太少,后备干部队伍建设薄弱。虽然老党员有的年老体弱、有的长期有病,基本参加不了正常的组织活动。但是,他们的党性原则却是最坚定的、党性觉悟也是最好的。自邓小平起,我们党就提出干部队伍要年轻化、专业化、知识化,如今,我们要实现农业现代化、实现农民的小康、建设成社会主义新农村,更是需要大量的高素质年轻后备干部。如果不从根本上改变这种不甚合理的年龄结构,长期下去,农村基层干部在10年之后就有可能出现“断顿现象”,将会直接影响到农村的建设和发展,农村党员队伍的梯队建设迫在眉睫。
二、 当前农村党员干部存在突出现象
(一)思想意识不够
日益开放的环境,对农村党员理想信念和思想作风带来新的冲击。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和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客观上把党员置于一个十分复杂的大环境中。“窗口打开,苍蝇也会随之而入”。一些与党的基本思想有悖的意识形态,消极落后的思想观念就会乘虚而入。面对这样的形势,有些党员由于自身的局限性,在思想作风、政治立场、行为方式上发生蜕变。特别是在农村,有相当一部分党员理想信念发生动摇,党性认识模糊不清,党员在基层的模范带头作用得不到应有的发挥,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因此,要加强农村党员干部的思想意识,为农村党员干部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
(二)教育方法单一
基层党员教育工作措施不力,效果不佳,给改进党员教育方式、内容带来新的课题。农村党员教育效果不够理想,可以说是当前一个比较普遍性的问题。从客观上分析,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外出务工经商党员的增多,要召集全体党员进行集中教育,实际操作上有难度。而且近年来,上级布置的各种教育活动,如农村集中性教育,主要由镇一级负责实施,对村党支部往往只有任务要求,缺乏具体操作和目标考核,造成“上面热,下面冷”的局面,而且教育对象一般只抓到村干部为止,普通党员由于量大面广,很难涉及到,从而影响教育质量。从教育自身来看,对党员的专题教育少,以会代训多;形式多样的学习少,读报、读文件的多。党员参加这些活动,思想上原先存在的困惑,特别是一些“疑点”、“疙瘩”,并没有得到解决。
(三)保障机制滞后
税费改革后,村干部由原来农民养活变成了由政府补贴,保障机制的建立落后于社会发展需要,村干部待遇低于他们的付出,“吃的是草,挤出去的是奶”,造成村干部心理失衡,队伍难以稳定。
三、提高农村党员干部素质的对策
(一)选拔为民办实事好干部
实践证明,凡经济发展快、农民收入高的村,无一不有一个坚强的党支部和村委会,特别是有一个好的带头人。造就一支想干事、会干事、能干成事,人民群众信得过的农村干部队伍,对于稳步推进农村改革发展,已经迫在眉睫。建设新农村干部队伍,必须创新用人理念,要把那些认真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清正廉洁,公道正派,群众拥护,有文化、有本领,真心诚意为群众办事的人,把那些对党有感情、对农民有亲情、对事业有热情的人选拔进班子,选好农民增收致富的带头人。在选拔农村干部中,应拓宽村干部的用人视野,多渠道选贤任能,注重从农村致富能手、退伍军人、外出务工返乡农民中选拔村干部;进一步完善“两推一选”选举支部书记和“海选”村委会的办法,扩大村干部选任的民主,提高选任干部的质量。
(二)提高农村党员干部自身素质
适应新形势下农村工作的需要,农村基层干部需要在工作实践中不断开拓新思路,探索新方法,不断提高自己的知识素质和能力素质。这就要求要建立健全农村干部教育培训的长效机制,整合培训资源,广泛培训农村基层干部,增强他们带领农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本领。要紧紧抓住提高政策水平和工作能力这个重要环节,制定相应的教育培训制度,分层次分期分批地对农村干部,特别是对新选任干部进行政治理论、实用技术、法律法规等方面的培训;要从农村干部队伍的现实状况出发,不断创新培训方式,建立健全符合农村实际的基层干部教育培训体系;要充分利用各级党校进行系统性培训,利用农业示范服务基地进行实践性培训,等等。培训内容要适应农村改革和发展的需要,增强针对性和实用性。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培训方法灵活多样,讲求实效。按照干什么、学什么,缺什么、补什么的要求,重点抓好短期培训,每次培训要集中解决一二个突出问题。 随着农村形势的不断发展,农村党员发展工作必须与时俱进、不断创新、确保始终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
(三)调动农村党员干部工作积极性
有效的激励机制,是解决村干部“干与不干一个样”、“干好干坏一个样”的有效措施。要从根本上调动村干部的工作积极性,必须建立一套用岗位留人、用待遇留人、用感情留人的激励机制。一是制定责任目标激励,要结合实际制定村干部岗位任期目标管理责任制,明确村班子年度工作任务目标,并严格按规定兑现奖惩。二是改善经济待遇激励,村干部的报酬,应随着经济发展和村级集体经济实力增强逐步提高;上级组织要切实帮助基层村干部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三是改善政治待遇激励,要广泛宣传、表彰和奖励政绩突出、农民拥护的农村基层干部,重视从优秀村干部中选拔乡镇干部,村“两委”主要负责人要充分享有在乡镇一级的参政议政权,在社会上突出农村干部的社会地位,使村干部岗位在政治上具有一定的吸引力。四是优化工作环境激励,上级领导干部要带头深入农村,帮助基层村干部解决热点、难点问题,真正成为村干部工作中的有力“靠山”;上级布置工作任务要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量力而行,既交任务又交政策、方法,对基层干部的高标准严要求要相应配套多关心多支持多为基层干部着想,应由有关部门承担的工作,不能转嫁到农村基层干部身上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