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民融合培养军事人才定位及其能力结构分析

所属栏目:军事论文 发布日期:2019-01-10 11:00 热度:

   摘要:军民融合培养军事人才,是落实军民融合发展战略、加强军事人才培养体系建设的必由之路。立足新时代新特点新要求,必须重新明确军民融合培养军事人才定位,并紧紧围绕军事人才能力结构进行遴选和培育。基于军民融合培养军事人才定位及其能力结构,在培养时机上应尽量前置,在培养过程中须优势互补,在培养模式上要不拘一格。

军事文摘杂志征收军事类论文

  关键词:军民融合培养军事人才;教育定位;军事人才能力结构

  军民融合培养军事人才,是落实军民融合发展战略、加强军事人才培养体系建设的必由之路。我国先后有数十万地方高校培养的毕业生走进军营,为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做出重要贡献。当前,随着我军组织架构和力量体系革命性重塑基本完成,现代化建设和军事斗争准备深入推进,武器装备和新型作战力量快速发展,对拓宽人才培养渠道、改进人才培养模式提出新的要求,需要从更高的起点站位谋划新时代军民融合培养军事人才工作,尤其亟须进一步厘清和明确军民融合培养军事人才定位及其能力结构,以便为军民如何融合、怎么培养奠定基础和指明方向。

  推荐期刊:《军事文摘》是集军事信息和技术为一体,博采众家之长的军事天地。内容极具权威性、导向性、前瞻性、可读性,深受军事、政治、经济研究人员、部队专业人员和广大军事爱好者的喜爱,成为军事院校和军工单位的必备资料和品牌读物。

  一、重新明确军民融合培养军事人才定位

  1.定准融合培养方向

  许多高校积极响应国家号召,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财力与军方融合培养军事人才,收到较好效果,但有的成效却差强人意,在融合培养方向上出现偏差,突出表现在没有瞄准军事职业需求培养人才。例如,有的将目标泛化地定位于培养与国防事业相关的人才上,把国防人才等同于军事人才;有的片面地定位于专业知识的培养,将军事方面的培养一股脑儿全推给军方、推到部队;有的甚至将培养对象完全混同于高校普通学生,只在需要展示时才会突显一下。必须指出,军事人才首先是合格军事人员。军民融合培养的军事人才从一开始就是为军队量身打造、计划在未来战场上发挥作用的军事人员;部队是唯一“指定用户”,战场是最终“检验机构”,培养质量的高低,最终都要以部队工作成效、在战场能否打赢来检验。不能满足“指定用户”需要、无法通过“检验机构”验收,那么这种融合培养就是失败的。由此而言,军民融合培养军事人才,必须立足军事职业特点、着眼未来战争需要、紧盯部队任职要求,自始至终朝着这个方向努力,而不能对此若明若暗,更不能游离偏移。

  2.定清融合培养对象

  不少同志或单位认为,军民融合培养军事人才就是指地方高校为军队培养军官,培养对象主要是指国防生、特招地方大学生等。有的甚至将二者等同起来,似乎唯有军官才算得上是军事人才。这源于之前军民融合培养军事人才的主体和重点均是军官,容易令人将其联系到一起。但要看到,随着我军编制体制调整和军事人力资源制度改革的推进,军队人员结构、官兵比例发生较大变化,军民融合培养军事人才的面更宽更广了。军官虽然依旧是军民融合培养的重点,但其他类型的军事人才正逐步纳入军民融合培养体系,并将日益占据更加重要的位置。比如,士官在我军军事人力资源中的占比不断提高,职能不断扩大,军民融合培养士官人才的需求越来越高;军队文职人员的规模将成倍增长、结构亦会全面调整,在我军军事人力资源中的地位作用日益重要,军民融合培养军队文职人员人才亟须提到议事日程,而且军队文职人员岗位大多属于军民通用型,不少人员亦将直接从社会招聘,相较而言,此类人才培养更加倚重于军民融合培养。为此,在军民融合培养军事人才培养对象的定位上,必须结合我军编制体制和人才队伍建设需要,逐步确立以军官为重点、以士官为主体、以文职人员为依托的对象体系,针对不同培养对象特点要求,因材因需施教。

  3.定实融合培养权责

  由于军民融合培养军事人才涉及军地双方诸多层面的机构和人员,上到中央军委负责机关、国家教育主管部门,下

  到部队基层一线、院校对应班级,中间各个层级亦大多牵涉其中,加之培养周期较长、需要协调处理的事务繁多,如果权责界定不清,难免出现拖延懈怠、推诿塞责现象,进而严重影响融合培养的效果。实践亦表明,军民融合培养军事人才各相关方在权责上定位不细不实,是制约融合培养质量的重要因素。为此,必须定实各相关方在融合培养军事人才上的权责。其一,中央军民融合发展委员会要设立专门负责军民融合培养军事人才的机构,统管军民融合培养军事人才全面工作,军地相关部门特别是院校则建立相应组织或设置对应负责人、联络员与之对接,以形成相对完整、精干高效的组织领导体系。其二,军队要发挥既是培养主体又是培养对象承接方的双重身份,全程指导和参与人才培养工作,不仅要提出需求,还要积极创造条件帮助地方相关部门和院校实现培养目标。其三,地方要深入探索军事人才培养规律,严格标准条件,认真落实军事人才培养的各项要求,全力配合军队搞好人才培养。其四,军地院校要充分发挥彼此优势,搞好协同配合,共同努力做好军事人才的融合培养工作。

  二、军民融合培养

  军事人才能力结构分析军事人才必备能力有四个:学习力、领导力、创造力和适应力。其中,学习力、领导力是基础、基石,起着托举作用;创造力是塔尖、剑刃,是最能发挥作用的部分;适应力则是核心,为军事人才扎根军营、建功立业和打赢战争提供动力与支撑。

  1.学习力

  军人因战争而生,打赢战争是其本职所系。目前,可以说有无数个复杂因素左右着战争进程、影响着战争胜负,而且几乎所有的高新科技在军事上都有体现,这些无不需要军人通过学习才能从容面对。与其他领域人才相比,军事人才既要跟踪掌握专业之内的最新科技发展,又要广泛涉猎专业之外与战争相关的各种知识,需要更加强劲、持久、优异的学习力。从这个角度说,是不是军事人才,主要看其会不会学习、在不在学习,以及学的效果如何。学习力是军事人才首要、基础的能力。

  2.领导力

  军队是科层结构最明显的组织之一。大到全军、战区,小到一个班排、战斗小组,都有明确具体的负责人,即领导者。普通士兵之间,也存在老兵带新兵、先进教后进的问题。所以,即使不属于指挥类军事人才,也同样需要具备出色的领导力。尤其需要指出的是,军人的领导力不仅体现在带领指挥所属人员完成好任务上,还表现在坚决服从领导、听从指挥上。军人以服从命令为天职。在与自己的认识判断不一致、合理反映意见建议未被采纳的情况下,或者明知为了胜利要牺牲个人或个人所在的局部时,如何坚决接受命令、严格贯彻执行,这才是对军人领导力最大的考验。特别是在当前及未来信息化条件下,“班长指挥战争”“战术行动具有战略效果”“小战斗可以左右战争进程”的情况越来越明显,对于各级各类军事人才领导力的要求自然越来越高。因此,领导力亦是军事人才基础性的必备能力。

  3.创造力

  创造力是人才的标志。换言之,人才不能没有创造力。军事人才创造力的大小与这支军队战斗力的强弱密切相关,进而影响甚至主导着战争的胜负结局。对于指挥类军事人才来说,兵者诡道也,因循守旧者不可能赢得战争胜利,要求他们必须富有创新精神,不走寻常路。对于研究、研发类军事人才来说,无创造就无成就,要求他们必须执着追求创新,保持高昂的进取心,与时俱进,追踪前沿,敢为人先。对于其他装备保障、作战支持类军事人才来说,也要求他们立足现有条件,开展发明革新,通过自身创造性工作不断挖掘潜力、提高战力。总之,各类军事人才都必须勇于迎接挑战、打破常规、突破定式,善于运用新的科技成果、科技手段和成功经验,抓住新机遇,发现新问题,构建新理论,找到新办法,取得新成就。4.适应力军事职业充满挑战与风险。适应力不强的人,很难在部队中待下去、在战场上撑下来。如果适应不了,即使有再强的学习力、领导力、创造力,也是枉然。他们也许能够为国防事业和军队建设服务或贡献力量,但却未必适合到军队工作;哪怕是地方公认的人才,一旦不能适应军队,才华无以有效施展,潜力不能充分发挥,也就不可能成为军队所需要的军事人才。军队可以说是自成体系的小社会,主流始终是好的,处处藏龙卧虎,但支流有时难免藏污纳垢、存在杂质。就此而言,军事人才肩负着为军队清除污垢、促使其更加完美的重任,做到这一点的前提亦是适应力。适应力是军事人才能力的核心,它贯穿于军人整个军旅生涯。特别是战时,无论战场环境多么复杂、自然条件多么恶劣,作为军事人才都必须置生死于度外,尽快适应并投入战斗,除此之外,别无选择。因此,作为军事人才,适应力必须强大,要能在吃苦受罪中寻乐趣、在摧残打击下得进步、在生死考验时挺得住,始终保持“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三、相应对策建议

  1.融合培养时机应尽量前置

  现实表明,那些单凭道听途说的浅薄了解或招录现场的宣传简介一时热血激发下的投笔从戎,或者抱着“先找个谋生处所”“实现曲线就业”等其他想法而茫然踏上军民融合培养之路的人,等到真正到了部队后,难免出现适应障碍,甚至最终不能适应、不愿适应。这就完全背离了军事人才培养的初衷。为此,应该尽量前置融合培养时机,确保社会民众特别是那些潜在军事人员决定迈进军事职业门槛之前,对军队有比较充分的了解认识。要进一步深入细致地搞好国防教育,将国防教育有机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针对不同教育阶段尤其是不同高校特点着力强化与之相应的教育内容。2017年10月,经中央军委批准,中央军委办公厅印发《中国人民解放军军营开放办法》,这为发挥军队资源优势推动全民国防教育普及深入开展提供了依据。各部队要以此为契机,规范有序地向社会开放军营,为民众提供一个近距离了解熟悉部队的机会。对那些未来可能从事军事职业的潜在人员,尤其是基本条件符合要求又渴望到军队工作的人员更要敞开大门,甚至可以尝试军民合办“军营体验周(或月)活动”,让他们提前感受体验到比较真实的军营生活,并借机从中筛选出那些确实了解、热爱、向往军旅生活的人员作为军民融合培养军事人才的重点对象。

  2.融合培养过程须优势互补

  充分发挥军民融合培养军事人才的优势和长处,进一步提升军事人才培养质量,是军民融合培养军事人才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习近平强调:“要发挥国家教育资源优势和我军院校特色,健全军事人才依托培养体系,培养大批高素质新型军事人才。”“依托国民教育培养军事人才的路要继续走下去,同时要坚持军队需求主导,聚焦紧缺专业、重点高校、优势学科,提高人才培养层次和质量。”[1]从中可以看出,瞄准“军队需求”,把“国家教育资源优势”“军队院校特色”结合好、发挥好,是融合培养军事人才的关键。这就要求,军民双方都要结合军民融合培养军事人才的定位及其能力结构,始终在取长补短、实现优势互补上狠下功夫。总体而言,在军民融合培养军事人才过程中,地方高校与相关部门应当在学习力、创造力培养方面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着力改善其知识结构、夯实其专业基础、提高其科技创新素养等;军队院校和相关部门应当在领导力、适应力培养方面发挥自身专长,着力打好其军事人员底色、提升其吃苦耐劳品质、增强其领导管理水平等。军地双方要切实加强协调对接、共同研究制订培养方案、全程紧密配合实施。

  3.融合培养模式要不拘一格

  习近平在中央军民融合发展委员会第一次全体会议上强调指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是军民融合的战略机遇期,也是军民融合由初步融合向深度融合过渡,进而实现跨越发展的关键期。各有关方面一定要抓住机遇,开拓思路,在‘统’字上下功夫,在‘融’字上做文章,在‘新’字上求突破,在‘深’字上见实效,把军民融合搞得更好一些、更快一些。”[2]军民融合培养军事人才亦正处在这样一个关键的战略机遇期,必须抓住机遇,紧盯人才培养定位,着眼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积极探索拓展军民融合培养军事人才的新空间、新路子,打造军民融合培养军事人才的新模式。目前,融合培养模式主要有直接从非军事部门(主要是地方高校)中招收、依托地方高校定向培养两种。在此基础上,我们应当积极探索其他模式,譬如,可采取将地方高校优势教育资源逐步引入军事院校、一线部队,直接纳入后者整体培养方案或教育训练计划中开展相关教育培养;还可由军队根据不同类型军事人才培养目标提出教育需求,如军人心理强化训练、军事指挥人员领导力培养等,发布相关教育服务招标文件,引导地方高校或有关教育培训研究机构有针对性地开发对应教育培训产品来投标,以向地方买服务的模式来推进;还可探索部队及各军兵种训练主管部门与新型武器装备相关科研机构、军工企业紧密合作,采取订单式、学徒式模式培训相应高科技武器装备使用维护人才;等等。要通过模式创新,不断提升军民融合培养军事人才的质量、层次和水平。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出席解放军代表团全体会议时强调加快建立军民融合创新体系为我军建设提供强大科技支撑[N].人民日报,2017-03-13(1).

  [2]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412.

文章标题:军民融合培养军事人才定位及其能力结构分析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sofabiao.com/fblw/zf/junshi/39835.html

相关问题解答

SCI服务

搜论文知识网的海量职称论文范文仅供广大读者免费阅读使用! 冀ICP备1502133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