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污染问题及防治

所属栏目:环境法论文 发布日期:2013-01-24 09:53 热度:

  摘要:本文通过对土壤污染现状的分析,揭示土壤污染防治的必要性,提出加强土壤污染防治,切实保护土壤资源等方面的建议。

  关键词:土壤,土壤污染,污染防治

  土壤是生物和人类赖以生存和生活的重要环境。随着工业化的发展、城市化进程的深入,我国土壤环境污染不断加剧。土壤环境质量变化较大,土壤环境污染物种类和数量不断增加,发生的地域和规模在逐渐扩大,危害也进一步深入。目前,土壤生态环境安全已成为我国可持续发展的制约因素。

  1.我国土壤污染现状

  目前,我国土壤污染的总体形势严峻,部分地区土壤污染严重,在重污染企业或工业密集区、工矿开采区及周边地区、城市和城郊地区出现了土壤重污染区和高风险区。土壤污染类型多样,呈现出新老污染物并存、无机有机复合污染的局面。土壤污染途径多,原因复杂,控制难度大。土壤环境监督管理体系不健全,土壤污染防治投入不足,全社会防治意识不强。由土壤污染引发的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和群体性事件逐年增多,成为影响群众身体健康和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

  2.导致土壤污染的主要因素

  2.1工业排放的废气、废水、废渣

  工业“三废”未经处理或处理不当直接排放,将会污染环境,最终污染的是土壤。

  2.2污水灌溉

  不少地区用污水灌溉农田,且多数污水未经处理,所含重金属及有毒、有害物质会在土壤中累积,造成严重后果。我国污水灌溉农田面积超过330万hm2。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中含有氮、磷、钾等许多植物所需要的养分,所以合理地使用污水灌溉农田,有增产效果。未经处理或未达到排放标准的工业污水中含有重金属、酚、氰化物等许多有毒有害的物质,会将污水中有毒有害的物质带至农田,在灌溉渠系两侧形成污染带。

  2.3农药、化肥等化学制品

  我国每年化肥施用量超过4100万t, 全国每年使用的农药量达50万~60万t,使用农药的土地面积在2.8亿hm2以上,农田平均施用农药13.9 kg/hm2。许多地区单纯地为了提高粮食产量,大量使用农药、化肥等化学制品,造成土壤过酸,使土壤的团粒结构遭到破坏,导致土壤板结。氮、磷等化学肥料,凡未被植物吸收利用和未被根层土壤吸附固定的养分,都在根层以下积累,或转入地下水,成为潜在的环境污染物。

  2.4重金属污染

  全国每年因重金属污染的粮食达1200万吨,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超过200亿元。土壤污染造成有害物质在农作物中积累,并通过食物链进入人体,引发各种疾病,最终危害人体健康。土壤污染直接影响土壤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最终将对生态安全构成威胁。

  2.5非降解农膜的大面积使用

  随着农膜覆盖农业栽培技术的不断推广,土壤中残膜量逐步增加 ,造成农膜污染。中国农膜污染土壤面积超过780万公顷,例如,各种农用塑料薄膜作为大棚、地膜覆盖物被广泛使用,如果管理、回收不善,大量残膜碎片散落田间,会造成农田“白色污染”。这样的固体污染物既不易蒸发、挥发,也不易被土壤微生物分解,是一种长期滞留土壤的污染物。

  2.6土壤的放射性污染

  土壤放射性物质的污染是指人类活动排放出的放射性污染物,使土壤的放射性水平高于天然本底值。放射性污染物是指各种放射性核素,它的放射性与其化学状态无关。放射性核素可通过多种途径污染土壤。

  2.7法律法规对土壤污染保护的不足

  目前,我国现行法律中有关土壤污染防治的法律规范主要有:《环境保护法》、《水污染防治法》、《农业法》、《土地管理法》、《基本农田保护条例》《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及其配套规章《农产品产地安全管理办法》。虽然若干法律中有一些零星规定,但都是分散而不系统的,缺乏可操作性的具体法律制度针对我国土壤污染的现状,目前急需制定一部专门的有关土壤污染保护的法律规定,从而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土地,保护土地的可持续利用。

  3.土壤污染治理

  3.1大力推广闭路循环,无毒工艺,以减少或消除污染物的排放

  对工业“三废”进行回收处理,化害为利。对所排放的“三废”要进行净化处理,并严格控制污染物排放量和浓度,使之符合排放标准。

  3.2科学利用污水进行灌溉,加强土壤污灌区的监测和管理

  对污水进行灌溉的污灌区,要加强对灌溉污水的水质监测,了解水中污染物质的成分、含量及其动态,避免带有不易降解的高残留的污染物随水进入土壤,引起土壤污染。因此在利用废水灌溉农田之前,应按照《农田灌溉水质标准》规定的标准进行净化处理,这样既利用了污水,又避免了对土壤的污染。

  3.3合理使用农药,重视开发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

  合理使用农药,这不仅可以减少对土壤的污染,还能经济有效地消灭病、虫、草害,发挥农药的积极效能。在生产中,不仅要控制化学农药的用量、使用范围、喷施次数和喷施时间,提高喷洒技术,还要改进农药剂型,严格限制剧毒、高残留农药的使用,重视低毒、低残留农药的开发与生产。

  3.4合理施用化肥,增施有机肥

  根据土壤的特性、气候状况和农作物生长发育特点,配方施肥,严格控制有毒化肥的使用范围和用量。增施有机肥,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可增强土壤胶体对重金属和农药的吸附能力。如褐腐酸能吸收和溶解三氯杂苯除草剂及某些农药,腐殖质能促进镉的沉淀等。同时,增加有机肥还可以改善土壤微生物的流动条件,加速生物降解过程。

  3.5施用化学改良剂,采取生物改良措施

  在受重金属轻度污染的土壤中施用抑制剂,可将重金属转化成为难溶的化合物,减少农作物的吸收。常用的抑制剂有石灰、碱性磷酸盐、碳酸盐和硫化物等。例如,在受镉污染的酸性、微酸性土壤中施用石灰或碱性炉灰等,可以使活性镉转化为碳酸盐或氢氧化物等难溶物,改良效果显著。

  3.6研究开发新材料,寻找农膜替代品。

  实践证明,研制出易降解,无污染的新材料才能根除地膜污染。目前使用的地膜都为聚乙烯农膜,化学性质稳定,不易分解和降解,因而造成土壤环境的污染。故应鼓励开发无污染可降解的生物地膜,替代聚乙烯农膜。目前,生物农膜强度不够或成本较高而难以推广,应进一步改进和优化生物农膜的性能,逐步降低成本,以利于推广和应用。

  3.7利用森林生态系统对放射性核素的截持,推广植树造林

  在放射性核素刚开始释放的一定时期内,森林能截持95%~97%的放射性核素。森林对气态和颗粒状的放射性核素截持效果特别好。落叶树种能截持年空气沉降放射性核素总量的10%~20%,针叶树种能截持20%~30%。截持量的大小随期间降雨和降雪强度的大小而变化。

  3.8研究污染现状,完善法律法规

  日益严重的土壤污染状况,已引起我国政府及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近年来,国家加强了对土壤污染的治理和修复工作。今年3月出台的《“十二五”规划纲要》,明确提出要强化土壤污染防治监督管理。

  针对我国不同地区的土壤污染特点、过程和规律,研发和建立有效的防治土壤污染技术体系,开展污染土壤修复与综合治理试点示范。建立土壤污染安全保障专项资金,用于土壤污染修复技术研发和综合防治工程示范;还要加强土壤污染防治的宣传、教育,提高公众保护土壤环境的意识。加强对土壤污染的监督管理,从而用法律手段确保土地资源的永续和安全利用。

  我国土壤环境存在污染情况底数不清,监管能力薄弱、科技支撑不够、法规不健全、资金投入不足、社会意识不强等方面的问题,土壤污染环境新旧交织,部分地区土壤污染已经对人民群众身体健康造成不良影响,土壤环境保护面临的形势相当严峻。土壤污染已经成为我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大障碍。因此,借鉴国外土壤污染治理的成功经验,全面提升我国应对土壤污染的技术水准和管理能力,避免土壤受到污染,防止土壤污染问题,对于保护和改善土壤生态环境,保障人类的身心健康,促进经济、社会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尤其是促进我国的新农村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文章标题:土壤污染问题及防治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sofabiao.com/fblw/zf/huanjing/15776.html

相关问题解答

SCI服务

搜论文知识网的海量职称论文范文仅供广大读者免费阅读使用! 冀ICP备1502133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