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住小区中人居环境理论的应用探讨

所属栏目:环境法论文 发布日期:2012-10-09 09:07 热度:

  摘要:自20世纪下半叶,面对全球人口猛增,自然资源锐减,生态环境恶化等世界性的问题日益突出和锐化,人类才开始真正的重视起人居环境。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我们研究“人居环境”理论的应用是非常有意义,这是因为把“人居环境”理论应用于实践是为了更好的研究人类自身及其生活环境的理论和实践。
  关键词:居住小区,人居环境理论,研究应用
  前言
  城市的居住小区作为我们赖以生存的人居环境之一,其规划设计在这几年里也逐渐成为人们关注的重点。如果要在居住小区规划设计中创造一个绝佳的人居环境,那么就应该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在居住小区规划设计中应用“人居环境”理论。
  1. 人居环境理论概述
  人居环境,顾名思义,是人类的聚居生活的地方,是与人类生存活动相关的地表空间,它是人类在大自然中赖以生存的基地,是人类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主要场所。从辞源学的角度来看,“人居环境”一词可以这样理解,“人”是主体,“环境”是载体,主要目的是为了满足“人类居住”的需求。
  与人类活动有关的环境,包括人、城镇、城市乃至城市连绵区,都是人居环境,那么把这样庞大的人居环境作为研究对象,并进行多学科理论分析称为人居环境科学,就是所谓的“人居环境”理论。
  人居环境科学是一门以包括乡村、城市的所有人类聚居形式为研究对象的科学,是研究人与其生存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强调把人居环境,从政治、社会、文化、技术等多方面角度全面地、系统地、综合地加以研究;而建筑学、城市规划学等学科理论,研究的目的是了解、掌握人类聚居发生、发展的客观规律,以更好地建设符合人类理想的聚居环境。
  2. 当前我国居住小区规划中存在的问题
  2.1 忽视“以人为本”的理念
  居住小区居民的需求是多样的,有些小区在规划中忽略了形式与功能的相结合的方式,没有从儿童、老年人、残疾人等一些特殊人群的心理需求、生活规律等特点出发来考虑小区的规划设计;没有对小区居民行为活动规律及使用的需求进行深入研究,很少真正关心居民身心与健康的需求,使近在咫尺的邻里变成了陌生;不顾居民的生活需求,片面追求高容积率的住宅利润,盲目压缩居住小区内的生活环境,使得建筑之间太过紧密,居民没有生活的私密性。诸多如此规划违背“以人为本”,存在安全隐患。
  2.2 小区公共服务设施和空间缺失,居民的休闲娱乐生活难以维持
  据相关数据统计,在有些居住小区中,居住用地的比重就占到这个小区总用地的75%--80%,这根本达不到国家有关的标准,从而真正留给公共服务空间的用地真是少之又少,居民交流和交往的公共空间就这样被压缩了。居住小区内的公共服务设施不齐全,一些体育设施表现不突出,文化设施的利用率不高,尤其是一些陈旧的设施缺乏修葺或者更新,带来了不安全的因素。
  2.3 过度盲目的破坏自然资源
  在我国许多居住小区的规划设计中,开发商只是打着“生态”、“自然”、“可持续发展”等口号去追求过高的利益,而没有从因地制宜、保护环境、改善生态等多方面角度对小区进行合理的规划设计;也没有根据居住小区的地貌特征、土地面积及形态、土质条件及水资源的情况进行设计;没有合理规划居住小区的模式和发展框架。导致原有环境中最有价值的资源,如水资源、生物资源、地形资源、植物资源等自然资源遭到严重的破坏,造成人为地生活困难,很难达到居住小区与其环境的和谐统一。
  2.4 缺乏成熟系统的理论体系来直接指导居住小区的规划设计
  当前关于居住小区小气候的特征及成因、影响居民舒适度的综合因素、居住小区的规划设计如何满足居民从物质到心理需求等等,这些能够直接影响到居民生活安全健康的重要问题却常常被忽视,这方面的理论研究尚未成熟。
  3. 居住小区中人居环境理论应用研究
  人类因素与自然因素的关系中,和谐与矛盾并存,人类必须面对现实与自然和谐相处,保护利用自然,合理改造自然,妥善解决矛盾,达到可持续发展的需求;人类、自然、社会三大因素协调发展;建筑因素、支撑因素、自然因素是有形的实体因素,但并不能反映整个居住小区的真实面貌,必须加上人类因素和社会因素的虚体因素。
  3.1 虚体因素
  3.1.1人类因素需求的应用
  ①满足生理的需求,包括两种,一种是对空气、温度、食物等人类身体上需要;另一种是对特殊心理的需求。
  ②满足安全健康的需求,包括身体上和心理上的双重的安全保护
  ③满足社会的需求,居民间的互相交往和认同,拥有爱情和友谊等情感,以及情感的归属,即从属于特定场所和社会群体的需要。人类在社会环境中,人类便具有社会性,在居住小区的建设中不应忽视邻近区域或是相互关联区域的建设。
  ④满足地位的需求,被人尊重和自我尊重、地位、威信的需求。
  ⑤满足自我实现的需求,依照个人愿望,用最大限度发挥个人能力,取得个人成就,实现个人抱负,在过程中自我发展与完善。
  3.1.2社会因素的应用
  社会生产是人类改造自然界的活动;人们为了生产物质生活资料而结成的生产关系,是生产的社会形式。居住小区建设与传统建设的观点不同之处在于,用“人居环境”理论应用于我们的居住小区规划设计中,这样我们不仅仅看到居住小区的“空间”以及其“实体”方面,还可以看到生活于其中的居民的“行为”等。居住小区建设应强调入的价值和社会公平。从根本上说,公平并不是纯经济学概念,它还含有伦理学意义。
  3.2 实体因素
  3.2.1 自然因素的应用
  ①自然因素的准确选择。应该实际调查居住小区所在的地理位置,调查周围的自然因素,尽量保持原有的水土平衡,保留乡土树种,在这基础上,适量的选择一些容易管理的自然因素,这样可以使居住小区的美化度绿化度,在最短时间内呈献给居民。
  ②自然因素的形式丰富多样。园林自然因素的主要形式有:绿化、水景、地形、山石等,还包括这些主要形式在居住小区中形成的特有的小环境和小气候。
  ③居民和自然资源和谐共生。在居住小区的自然空间不可能像公园内的自然空间一般大小,需要适量的表现出来,同时自然因素的尺度大小要与人的心理特点和活动规律相结合,不要过分夸张,不容易让人们接受,并且受到自然空间上的压力。
  ④居民随时可以亲近大自然。尽量使自然因素临近居民的住宅,在居民可以达到的地方尽可能多的设置自然因素,让居民可以随时感受到大自然的存在。自然因素要求能做到通达性和应用性,自然因素要根据建筑的大小尺寸等来设计,不能过高影响到住宅的采光和通风,要具有良好的观赏使用效果。
  3.2.2 建筑因素的应用
  建筑设计应考虑建筑空间组合、建筑造型等与整体景观环境的整合,并通过建筑自身形体的高低组合变化和与住区内、外山水环境的结合,塑造具有个性特征和可识别性的住区的整体景观。
  3.2.2.1 整体应用
  讲究韵律性、对称性、避风性、变形性、分散性,从整体上考虑建筑效果。
  3.2.2.2 细节应用
  ①色彩设计
  建筑的色彩也要与周围环境和人们的行为心理保持一致,它能够清晰地划分和表达空间。在建筑设计中,好的色彩能够给人们带来好心情和愉悦的生活,为周围的环境注入生机活力,同时又是突出建筑个性、优化氛围的重要手段。
  ②形态设计
  建筑的形态首先要有对称性,做到中间高大,两侧低小:其次要结合周围环境,符合居民的行为心理。一些娱乐区、儿童区的建筑外部形态要活泼、多样,让人一见就产生一种愉悦的心情;而一些老年活动区就要求建筑形态不能过分夸张,要相对安静一些。
  3.2.3 支撑因素的应用
  ①发挥支撑因素的功能,分级处理支撑因素。居住小区的支撑因素应该根据不同的功能,设立不同的级别,优化功能和链接,使得小区内支撑因素分化明确。
  ②提高居住小区的性能,满足高科技发展。要求居住小区支撑因素应采用总体设计,分步实施的原则,并要求按现有标准规范设计与施工。在高科技的居住小区中,居民们才能感受到更加安全的人居空间。
  ③提高和改进物业管理水平。近几年我国居住小区的物业问题是急剧攀上,居民与物业之间的矛盾也在日益恶化。因此,居住小区支撑因素的建设对物业以及对物业管理队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盲目建设、物业管理人员素质跟不上将会造成严重的浪费。
  结语:人类因素、自然因素、社会因素、建筑因素、支撑因素这五大因素可以是单独的个体因素,但这五大因素相互之间也有着非常紧密的联系,只有把这五大因素同时应用于居住小区的规划设计中的研究,才是“人居环境”理论。今后在居住小区中需要由“人居环境”理论来指导规划设计的完成,最后落实到设计和施工上,循序渐进,这样我国居住小区规划设计才能更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潘殊.关于住宅小区人居环境的一点思索【J】.科技信息,2009(29):904.
  [2]吴殷.上海人居环境评价与生态人居建设构想【D】.上海:上海大学,2006.
  [3]焦寒冬.浅论居住小区规划的环境设计【J】.科技信息,2010(14):124.
  [4]]陈跃中.景观规划与设计的整体性框架探索【EB】.

文章标题:居住小区中人居环境理论的应用探讨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sofabiao.com/fblw/zf/huanjing/13441.html

相关问题解答

SCI服务

搜论文知识网的海量职称论文范文仅供广大读者免费阅读使用! 冀ICP备1502133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