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全面推进县域经济发展的几点思考

所属栏目:城市管理论文 发布日期:2011-01-04 10:17 热度:

  摘要:发展壮大县域经济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战略任务,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发展县域经济,必须从本县实际出发,遵循科学发展观,坚持统筹协调、全面发展,促进经济建设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统一。
  关键词:县域经济;科学发展观
  县域经济是指县级(不含市辖区)行政区划范围内具有地域特色、功能完备、产业门类齐全的区域经济,是构成国民经济的重要基础和支撑力量。发展壮大县域经济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战略任务,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发展县域经济,必须从本县实际出发,遵循科学发展观,坚持统筹协调、全面发展,促进经济建设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统一。在工作指导上,以制度创新为动力,深化政府改革,提高县级政府竞争力。鼓励、支持、引导民营经济加快发展,增强经济自主增长能力。发展产业集群,打造产业链,发挥集聚效应。注重资源的组合、升级、扩散,提高对现有资源的利用率。致力于改善发展环境,营造低生产成本、低交易成本的投资环境。坚持分类指导,扶优扶强,实现增强综合实力,促进农民增收,协调健康发展的目标。
  一、实施强县战略,赋予县市更多自主权
  县域经济的突出问题就是县级规模小、整体实力弱,迫切需要实施强县战略,扩县强权,使县级拥有更多的发展权。扩县,就是减少县的数量,增加县级人口和经济规模。减少县级行政区划的目的在于提升县级人口、经济规模,增强县域经济的竞争力;减少财政供养人员,减轻财政负担,增加财政收入。强权,就是按照城乡分治的原则,规范条块管理制度。把省级事务规划权下放给县市,地级市和县一样接受省统一行政管辖;下放部门管理权,凡是国家、省行政机关延伸到县一级的,均由县统一领导,享有与地级市平等的人事、财政和事务管理权限;下放审批权,凡是有利于县域经济发展、法律没有明确规定不能下放的审批权均下放到县一级。
  二、深化改革,使制度创新成为县域经济的第一推动力
  改革开放以来,由于实行了农业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农村办工业的制度创新,使农业生产潜力在短期内得到最大限度的释放,乡镇企业异军突起,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增强了县域经济实力。当前县域经济制度创新面临新的突破。农村土地流转制度、订单农业、农业产业化、乡镇企业产权制度改革、土地反租倒包制度的完善和农村户籍制度改革等,如果不能在理论和实践中尽快解决,将严重束缚生产力的发展,也是县域经济发展的巨大障碍。从县域经济发展的实际需要出发,制度创新必须以市场化为导向,通过对农业生产制度、土地制度、产权制度和社会制度的系统改革创新,加快推进城乡商品和劳动力、资本、技术等要素的市场化配置,加快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生产要素市场。要克服等政策的错误观念,在制度创新上大胆探索,重点在以下几个方面求得突破:完善反租倒包制度,实现农业规模化经营;进行乡镇产权制度改革,确定民营经济的主体地位,增强自主增长能力;建立并完善农村土地使用权市场,促进土地流转;努力消除城乡二元体制,最低生活保障制度逐步向农村延伸,在就业、户籍制度、公共财政、税收等方面逐步缩小城乡差别,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的目标。
  三、发展民营经济,优化产业结构
  民营经济伴随市场经济产生,并在市场经济中发展壮大,已成为市场经济的主体。民营经济产权清晰,风险自负,具有发展的内在动力。民营经济机制灵活,具有适应市场的内在品质,在适应经济激励、市场竞争方面具有明显优势。民营经济广泛吸纳民间资本,在推进资本社会化、化解国家集中投资风险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可以预见,民营经济将成为县域经济的主力军,发展民营经济对于启动民间投资,拓宽就业渠道,优化所有制结构,增强经济自主增长能力,加快工业化、城市化进程至关重要。发展民营经济既是大势所趋,又是当务之急。必须从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高度认识发展民营经济的重要作用,尽快消除制约民营经济发展的观念障碍,改善民营经济的发展环境;适应民营经济发展的现实要求,把县乡镇企业局改组为民营企业发展局,加强对民营经济的政策引导和监督、服务;扩大市场准入,全面清理、废除限制民营经济的政策法规,完善扶持民营经济发展的政策法规体系;县以下所有领域向民营企业全面开放,县以下公用事业、电力、水利、通信等国家垄断行业允许民间资本进入;一次性完成县以下国营职工的身份转换;鼓励民间资本采取独资、合资、合作、参股等形式,参与公用事业的建设和运营;以市场化、产业化和社会化为导向,鼓励民间资本兴办医疗、保健和社会福利事业以及教育文化体育事业,促进投资主体多元化。
  四、开发综合扶贫项目,提高贫困人口的自我脱贫能力
  充分认识扶贫工作的复杂性、艰巨性和长期性,进一步拓展工作思路,深化扶贫工作内容,将扶贫工作置于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大环境,科学组合扶贫资源,采取综合开发式扶贫,形成扶贫工作合力,增强扶贫开发的有效性和连续性。政府牵头,有关科研单位、高校、企业和贫困户参与,针对中东南部各贫困县实际,系统设计开发扶贫项目,由救助式扶贫、生产扶贫逐步转向改善基础设施、生态移民与科教文卫并举的综合开发式扶贫,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增强扶贫工作的综合社会效益。建立扫除文盲、科技培训、生态村建设、卫生保障与改善生活质量的综合扶贫试点,探索适宜农村的脱贫致富之路。立足治本,把增强造血功能作为扶贫工作的归宿,走可持续发展之路,重点发展能直接改善贫困户生产生活、并有长期效益的农业、手工艺和农副产品加工项目,使扶贫经济产生持久效益。
  五、规范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加大对县域经济的支持与扶持力度
  转移支付制度的薄弱和不规范,造成县以下财政普遍困难,财力薄弱,对上级财政依赖大,属于典型的吃饭财政,是导致地区差距拉大的主要原因。财政支出增长快与可用财力增长的矛盾,已经严重影响县域经济的发展。加之县以下财源结构单一,过分依赖农业,短期内县级财政难有改观。规范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应以实现省内县级相对均衡为目标,调整平衡既得利益,加大对县域经济的支持力度,从根本上确保各县之间协调发展。构建省、县(市)二级财政框架,减少财政层级。在转移支付结构上,压缩专项转移支付规模,取消对县以下项目配套资金要求,减轻县级财政负担。着眼于降低农民负担、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县级财政对农村公共服务的资金投入。
  六、减轻农村家庭教育负担,落实九年义务教育
  加大对基础教育的投入,进一步完善以县为主的义务教育管理体制,强化县级政府责任,巩固普九成果。把扫除青壮年文盲与扶贫、职业技术培训结合起来,完善并实施教育奖励政策;在中小学普遍实行免收学杂费和书本费,同时为贫困家庭子女提供免费或部分免费学习用具;开展企业助学与对口支援,学校可以用捐助企业和个人的名字命名,积极在全国范围内争取企业、学校以及个人对县以下农村学校实行对口支援;实行民办教育与公办教育一体化,给予民办教育与公办教育同等待遇,鼓励民间资本以国有民办、民办公助、共建联办等多种形式投资兴办教育;对民办学校招生、教师聘用、教研活动、评比表彰等方面与公办学校同等待遇;多途径解决农村教学力量不足的问题,省内高校采取定向招生的办法,培养志愿在贫困地区、高原、山区、少数民族地区从事教育工作的人才;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农村、艰苦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任教;适当放宽农村教师退休年龄,保证农村基础教育需求;尽快完善教育立法,实行政府督学责任制,实行教育责任追究制度,建立健全教育监督机制,保证教育的优先地位。通过发展教育,提高国民素质,为县域经济的发展增加后劲。
  

文章标题:关于全面推进县域经济发展的几点思考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sofabiao.com/fblw/zf/chengshi/6251.html

相关问题解答

SCI服务

搜论文知识网的海量职称论文范文仅供广大读者免费阅读使用! 冀ICP备1502133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