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化进程中的河流治理与开发

所属栏目:城市管理论文 发布日期:2010-12-21 09:04 热度:

  摘要:本文提出当前城市河流治理与开发中存在的问题,探讨了河流治理与开发的发展趋势,指出河流治理与开发要坚持以人为本,以治水为中心,以恢复生态系统为目标,走基于生态系统的现代流域水环境管理之路。
  关键词:河流;治理与开发;理念;生态系统
  1前言
  在城市形成和发展中,河流作为最关键的资源和环境载体,关系到城市生存,制约着城市发展,是影响城市风格和美化城市环境的重要因素。良好的河流景观与滨水环境是现代化城市的重要内容。近年来,我国的许多城市在城市建设中十分重视河网水系的规划和河岸的治理与美化,滨水区域成为新的建设热点。
  2在当前城市化进程中的河流治理与开发中存在的问题
  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各地经济发展迅速,虽然很多城市都很重视河流治理与开发,许多河流都经历过被利用、被废弃、被填埋、被重新垂青的过程,有些地方花了很大的力气,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财力,但是效果并不明显。当前在我国城市化进程中的河流治理与开发中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1)在我国城市化发展中,很多城市采用错误的建设方式,如建设宽阔的马路、硬铺装的大广场、停车场,大面积不透水的硬化铺装等,雨水不能向地下渗透,使地下水得不到有效补充,在地面形成大量雨水径流,在极短时间向河流汇集,使河流水位暴涨暴跌,河流水环境遭到破坏。
  (2)随着城市人口的聚集,土地资源日益紧缺,河道两岸土地陆续被开发利用,由于监管不到位,河道蓝线缺乏有效控制,河道任意被裁弯取直,河岸空间遭到侵占,沿河建筑背对河岸,导致河流空间被钢筋混凝土墙壁隔离,从房前溪水池变为房后污水沟,河流沿线成为城市卫生死角。
  (3)大量工业、生活污水不经处理直接排入河道,造成河水严重污染,水质恶化,目前全国80%以上的城市河流受到污染,许多大江大河的城市段已达不到Ⅲ类水水质标准。据全国2222个监测站的统计,在138个城市河段中,符合Ⅱ、Ⅲ类水质标准的仅占23%,超过Ⅴ类水质的占到38%,流经城市的水系普遍呈严重污染,重大污染事故时有发生。能饮用的地面水已所剩无几,其原因就是工业废水和城市污水未经任何处理排入河道。
  (4)把污水集中通过污水干管送到十几公里以外的污水处理厂集中处理,这种“大截排”的污水集中处理的方式,在城市污水规划中被大量复制,这种方式虽然可减少污水处理厂的数量,降低污水处理厂的投资,但是也造成城市污水管网配套困难,使一些工矿企业的污水不能及时进入污水处理厂,而大型污水处理厂不仅规模庞大,而且处理工艺日益复杂,也无法进行中水循环利用,污水“搬家”的简单做法也无助于削减排向大自然的COD总量。
  (5)在河道治理中机械地执行一百年一遇、五十年一遇的设计标准,只考虑河流的防洪功能,为保护城市安全,河堤年年加高,并大量建设钢筋混凝土、块石等直立式护岸,河流完全被人工化、渠道化,淡化了河流的资源功能和生态功能,破坏了自然河流的生态链,破坏了生态环境。其实,自然的水系是一个生命的有机体,是一个生态系统。从生态学角度讲,硬化河床是治标不治本的做法,根本解决不了水污染净化的问题。它割裂了土壤与水体的关系,使水系与土地及其生物环境相分离,有些生态功能随之消失,从而失去了自净能力,加剧河水污染的程度。
  (6)当城市河道水质污染严重,恶臭难忍时,人们往往迁怒于河道,干脆“活埋”了事。每年都有成千条的城乡河道被填埋,致使许多优美的明河变成了暗渠,原来流动互通的水系变成了支离破碎的水沟。城市水面积急剧减少,城市蓄洪调洪的能力越来越低,每至汛期市区内河水满为患。人与河道争地,人不给水出路,水不给人留情,致使城市排水的矛盾十分突出。
  3河流治理与开发的发展趋势
  随着对国内外传统河道治理工程的反思,“为河流让出空间”、“让河流自由地呼吸”、“建立河流绿色走廊”,这些理念正被越来越多的国家、流域和城市所接受,进而转变为实际的行动。欧、美、日等发达国家在防洪、供水能力达到一定水平后,于70年代重点进行水资源保护,80年代抓水系景观建设,90年代抓水系生态修复,河道建设发展的阶段性比较清晰。我国进入21世纪,人们对河道建设的要求将是全方位的,可以预计在21世纪的前半段,人们将会要求恢复碧水蓝天、山川秀美,要求水系恢复良好的资源功能、环境功能和生态功能。为避免低水平重复建设,防止单纯注重防洪功能和景观塑造的建设行为,我们现在就必须明确河道治理发展趋势,坚持以“人”为本,以“治水”为中心,以恢复生态系统为目标,走基于生态系统的现代流域水环境管理之路。
  4河流治理与开发的对策与措施
  (1)减少大面积硬化地面,增加城市绿化面积,保留坑塘渗渠,促进雨水下渗,补充地下水。建设雨水储存装置,冲洗车辆或绿化浇灌,扩大雨水进行综合利用率,减少地面径流,强化“堵疏结合、蓄泄并重”的治水理念。
  (2)控制污水直接排放入河,由开发—排放的单向利用模式向循环利用模式转变,强化中水重复利用,力求从建筑本身的水循环做起,发展到小区水循环,再到城市水循环,甚至区域水循环,减少污水排放量,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3)综合考虑水生态、水景观、给水、排水、污水处理、再生利用、排涝和文化遗产、旅游等各种功能的有机结合,与园林绿化紧密配合,构建人与河流和谐共处的水环境,形成城市水系统的良性循环,。
  (4)全流域治理,全流域参与。河流从发源地到入河口有的十几公里甚至上百公里,流过多个城市或村镇,由于行政区域的限制,缺乏全流域协调性,下游城市治理,上游城市我行我素,则白费工夫,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让河流流经城市和地方政府都参与到河流的治理中来,成立相关委员会,不定期进行综合协调,共同决策、统筹治理,在保护的前提下开发河流。
  (5)减少硬质河堤建设,加大生态河堤建设。生态河堤是融现代水利工程学、环境科学、生物科学、生态学、美学等学科一体的水利工程,作为一种新概念河堤,它以“保护、创造生物良好的生存环境和自然景观”为前提,在考虑具有一定强度、安全性和耐久性的同时,充分考虑生态效果,把河堤由过去的混凝土人工建筑改造成为水体和土体、水体和植物或生物相互涵养,适合生物生长的仿自然状态的护坡。
  (6)控制好河流两岸空间,增加河流的过水断面,给洪水以出路,给河流以空间。沿河建筑物有序面向河流,让建筑物成为河流美景的观景台。
  (7)多方参与综合运用各种手段进行河流治理与开发。城市河流治理与开发涉及市政、园林、水利、环保、交通、航运、旅游等多方面,除依靠行政手段外,更需要科学研究、市场化运作、公众参与、信息共享等多方面来支撑,必须全面整合这些功能,统一进行规划,统一落实责任,从多功能、复合性来制订规划和治理方案,分部门实施与管理,强化部门管理的协同性,形成整体优化效果。城市河流治理与开发需要综合运用法律、经济、行政、技术的手段,强化规划体系中“绿、蓝、黄”等管制线的运用,强制性地保护城市河流生态和防污治污设施用地。
  5河流治理与开发中已取得成功的范例
  成都市府南河治理体现了“让河流自由地呼吸”的生态治河新理念,让沿岸恢复河清水澈的秀美风光;上海苏州河综合整治工程,进一步恢复水系生态系统,将水质保持在五类景观水标准;南京外秦淮河实施水利、环保、景观、路网、安居五大工程,建立了河流绿色走廊;河南的郑州、南阳等地区在处理流域水污染工作中,采取了“团结治污、合力治水”的积极做法,都值得发展中的城市借鉴。
  6结语
  河道治理与开发必将以恢复生态系统为目标,走基于生态系统的现代流域水环境管理之路。相信在科学决策下,全民参与下,通过河道治理与开发必将创造越来越美好的明天。
  参考文献:
  [1]彭历.城镇河道生态化建设初探[J].山西建筑,2008(30)
  [2]牛松杰.生态景观河道建设新思路[J].河南水利与南水北调,2008(8)

文章标题:城市化进程中的河流治理与开发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sofabiao.com/fblw/zf/chengshi/6013.html

相关问题解答

SCI服务

搜论文知识网 冀ICP备1502133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