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园林论文发表遵从自然过程的城市河流和滨水区景观设计

所属栏目:城市管理论文 发布日期:2016-01-07 15:59 热度:

   改革开放以来,人们的物质生活得到极大改善,精神需求与日俱增。城市自然景观的设计初衷,是为让身处在高楼大厦中的城市居民也能感受到原生态的自然美,本文是一篇核心园林论文发表,针对城市河流和滨水区景观设计展开讨论。

  任何自然景观均会呈现出别具一格的自然适应形式,它们具备自我调节的功能,并用自己的方式与自然环境和谐相处。城市自然景观的设计,要使人工修建的自然景观同样具备自我调节功能,能遵循自然过程自动达到稳定状态。

  摘 要: “设计遵从自然”的景观规划理论自提出以来就备受关注,顺应自然演变规律的设计概念逐渐获得广泛应用。在本文中,笔者将城市河流与滨水区作为研究对象,从遵循自然过程的角度,对城市自然景观的设计展开探讨。

  关键词:核心园林论文发表,城市自然景观,自然过程,设计理念

  依从自然过程,并合理运用自然形式的设计,是实现这一结果的最佳途径。因此,在对城市自然景观进行规划设计时,应充分遵从自然过程,掌握场地中各类自然过程与对应的自然形式,以确保最终产物既能实现自然过程的自动稳定,又能满足设计需求。

  1 河流与滨水区的自然过程与自然形式

  1.1 滨水区空气环境自然过程

  滨水地区中,不同类型的水陆下垫面,吸收太阳辐射的能力也会存在差异。一般情况下,水体面积越大,吸收太阳辐射的能力越强,储存量越高。众所周知,相较于陆地,水体热容更高,升温与降温速度比较缓,因此更容易形成上空环流,也就是“水陆风”,使附近的人感到格外凉爽舒适。滨水区水路间,主要是利用水体转化了太阳辐射的热度,从而放缓了底边温度的变化速度。尤其是在低纬度地区,地理环境条件更是促进了这一自然过程的发生,实现了水陆间的空气交换。

  1.2 河流生物自然过程

  作为典型的生态交错带,河流滨水地带中,物质、能量的交换与流动格外活跃,造就了生物多样化与高生产力的局面。为适应这一生态环境的自然规律,水滨区植被物种丰富,结构复杂,以自然群落的形式存在着。

  1.3 河流水文自然过程

  大多数自然河岸均具备一定的水量调节功能,自然河岸具有渗透性的特点,空隙率高,因此实现了河流水体与河岸地下水间的交换与循环。在河流水体与河岸地下水交换过程中,河川径流获得源源不断的补给,河流水量始终维持在平衡状态,最终使自然河流也具备了调节水量的功能。河漫滩以及积水沼地比较类似于调蓄水库,主要负责向地下 径流补充水量,以维持河流水量的平衡,避免下流出现洪峰流量。另外,在土壤与植被的影响下,水质获得极大改善,洪水的冲力获得缓解,下游河段洪水压力被削弱,河床形态始终保持在稳定状态。

  2 遵从自然过程的城市河流与滨水区设计规划

  2.1 适当调整滨水区空间

  经上述分析我们不难发现,河流与滨水区的各种自然过程,均拥有专属的自然形式。也就是说,在城市设计与开发建设过程中,要以遵循自然过程,利用并发挥各种自然形式的功能为重要前提。此外,大多数自然过程与自然形式虽然不同,但是会存在一定关联。例如,水滨空气环流过程,将会受到水文状况变化的影响;堤岸内部河流水文过程更是与自然生物过程联系紧密,存在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特点。这些情况均需在城市河道与滨水区的规划设计中,进行充分考量。在本文中,笔者为城市河流与滨水区的各个自然组成部分,总结了几点设计要领。

  2.1.1 建筑物

  在设计过程中,应尽量避免滨水区建筑过于密集,可架空滨水建筑的一层与二层,实现滨水区空间与城市内部空间的交互。可以结合城市具体情况,对自然景观进行建设,例如气候比较炎热的城市,完全可以充分发挥自然地形的优势,利用局部架空的吊脚楼,实现自然通风。在对临水空间的建筑、街道布局进行调整时,需结合当地附近交通量与风向,逐渐扩大风道,减少污染,削弱热气流对街道的影响。

  2.1.2 开放空间

  做好城市河流沿岸流域与湿地的保护工作,开放睡眠与植物群落,形成一个天然的带状开放空间,利用它将郊外自然空气输送仅失去,降低城市温度,改善城市空气质量。河流开放空间廊道,应增强与城市内部开放空间系统的联系,形成一个健全的网络。公园绿化带、林荫小道、自行车道等,均可称为水滨通往城市内部系统的枢纽。可选择合适的地方,对部分节点进行处理,充分发挥出城市内公园或标志建筑物的作用。

  2.2 河流绿色廊道的建设

  2.2.1 河流绿色廊道设计原则

  在修建河流绿色廊道前,需提前调查水滨生物资源,特备是存在稀有物种的生态环境,务必要确保在进行工程修建期间,不会对其造成破坏。结合滨区自然群落对认为干扰的敏感度,可进行生物学上的分级。以此为依据,最终确定人为干扰的控制力度。然后,修建完善的河流绿色廊道,也就是河流两岸均需具备足够宽阔的绿化带。在这一范围内,禁止所有大体量建筑的修建,同时时刻保持与郊野机制的联系,以确保河流在生物过程中,能够充分发挥出廊道功能。最后,水洗廊道绿地应逐步向城市内部靠拢,与其他城市绿地形成一个健全的绿化体系。利用道路绿化带、高压走廊等,实现对绿地的保护,将线性公园绿地等,作为水系廊道绿地与城市内部系统的连接桥梁。

  2.2.2 水滨植被设计原则

  在选择绿化植物时,应主要以耐水性强或水生植物为主,并结合水滨的规划植被群落的实际情况进行设计。城市水滨的绿化要实现自然化设计,相较于传统的修建方式,当代水滨绿化的建设尽量避免选择几何式的造园绿化形式。在水滨生态比较敏感的地区置入天然植被,建立多种野生生物的栖息地。在天然植被与野生生物的影响下,这些自然群落将会自动形成自然形态,具备自我调节能力,能有效节省人工管理的投入。

  2.3 生态驳岸的推广

  2.3.1 生态驳岸的基本功能

  护堤抗洪是生态驳岸的基本功能,另外,生态驳岸还具备:调节水位、维持水量平衡、优化水质等功能,并有利于促进河流生态系统的形成。在涨潮过程中,在生态驳岸的引导下,地下水层渗透储存,有效避免了洪灾的发生。旱灾时期,地下水在生态驳岸的引导下,反渗入河,缓解了水源干枯的现象。另外,河流生态系统的形成,能够有效发挥出水体的自净功能,使水体质量得以提升。在生态驳岸的影响下,增进了空气与水的接触,促进了水体的净化。

  2.3.2 生态驳岸的基本类型

  生态驳岸的类型主要包括:自然原型驳岸、自然型驳岸以及人工自然型驳岸。自然原型驳岸顾名思义,就是最大化保留自然堤岸的特点,利用原有的生态环境,提高保护河堤的能力。自然型驳岸,是我国园林理水中最为常见的驳岸类型,它能有效提高堤岸的抗洪能力。人工自然型驳岸,主要是对自然型驳岸进行加工处理,通过人工的方式,例如使用钢筋混凝土等原材料对驳岸进行维护,使驳岸的应用性能得以提升。

  2.3.3 河道的自然恢复

  就目前我国自然景观修建工艺来看,河道恢复的技术日趋成熟,其操作流程为:结合河流地理条件的基本特征,通过各类非结构化或结构化的手段,让各类自然河道特征再次重组。或采取保育、恢复措施,促进河道加速恢复,然后再结合生物学与美学,对其进行加工处理。

  3 结语

  综上所述,我国现阶段城市化建设开展得如火如荼,各式各样的现代化建筑物崛地而起。与此同时,城市自然要素遭到严重破坏,树林、水体的覆盖面积严重缩水。目前,人们已充分认识到城市自然环境的重要性,并对城市自然景观的建设工程投入了大量精力。城市自然景观的设计应始终遵循自然过程,只有这样,才能有效节约管理成本、保护环境、满足居民精神需求,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赢。

  参考文献

  [1] 杨剑.遵从自然过程―― 城市滨水驳岸的景观设计探析[J].工程与建设,2012(4):461-463,472.

  [2] 王筱宛.城市滨水空间带状绿地规划设计研究[D].河北农业大学,2013.

搜狗截图16年01月07日1552_22.png

  《中国园林》是综合性风景园林学术刊物,现为“国家中文核心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主要刊登风景园林学科及交叉学科的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方面原创的学术论文、研究报告、规划设计作品、专题综述、评论文章、科技新方法及国内外动态等内容。

文章标题:核心园林论文发表遵从自然过程的城市河流和滨水区景观设计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sofabiao.com/fblw/zf/chengshi/29545.html

相关问题解答

SCI服务

搜论文知识网的海量职称论文范文仅供广大读者免费阅读使用! 冀ICP备1502133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