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级教育期刊征稿范文重读“马克思”

所属栏目:城市管理论文 发布日期:2015-01-05 15:14 热度:

  摘 要:马克思哲学的创立开启了哲学史的新篇章,使哲学的职能、思维方式以及主题都发生了根本转向。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马克思哲学受到了来自不同方面的误读。因此,在不断研究新问题的同时,需要回过头去重新探讨马克思哲学的一些具有方向性和根本性的理论问题,并从中找出其依然是当今时代真理的依据所在。

  关键词:国家级教育期刊征稿,马克思,马克思哲学,重读

  一

  许多时候,历史会出现这样一种神奇现象,某个思想家的某种著作抑或全部著作,往往需要经历较长时间的历史变迁以后,才显示出它真正的内在价值,重新引起人们的思考。可以说,产生于某个特定时代的某些思想,并不是只属于那个时代,相反,它具有跨时代的特性。马克思的哲学思想就属于这种具有恒久魅力的思想体系,这一点,在今天的西方引起了共鸣,并引发了相关的重视和热议。熟知不等于真知,如何准确、全面地理解马克思哲学,将是一个重大的课题。

  2011年4月,曾担任剑桥等知名学府教授的英国著名思想家、当代最具国际声誉的马克思主义研究学者之一的特里・伊格尔顿出版了《马克思为什么是对的》一书,该书列举大量实证内容反驳了世人对马克思主义的错误认识,力图还原马克思、恩格斯两位思想家的真实意图,为马克思主义辩护。同时,以解构主义而在西方享有盛名的德里达,在苏东剧变、自由主义大肆欢呼马克思主义已经连同其话语理论及其实践一起“灰飞烟灭”之时,推出了《马克思的幽灵》一书。在这部著作中,德里达大声呼唤:“不能没有马克思,没有马克思,没有对马克思的记忆,没有马克思的遗产,也就没有将来;无论如何得有马克思,得有他的才华,至少得有他的某种精神。”“现在该维护马克思的幽灵们了。”[1]这两部著作,都对马克思主义给予了高度的评价,从而使整个西方思想界为之震荡。由此,我联想到在世纪之交,在英国BBC、路透社等媒体在其所做的民意测试中,马克思被评为“千年来最有影响的思想家之一”,并且位居榜首,这自然是应验了中国的一句古老谚语:“公道自在人心”。

  马克思曾经宣称共产主义的幽灵已经降临欧洲,然而打着马克思主义旗号的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却遭遇了惨败,这与每每逢凶化吉的资本主义现实相比,使马克思主义自己变成了幽灵。同时,死板的教条、政治压迫、军事恐怖和独断专行的国家权力,让许多从未读过马克思著作原文的人,将马克思主义与民主、自由以及市场对立起来。马克思主义的丰富被遗忘,马克思主义的力量被封印,这是马克思主义在当代西方的处境。

  在中国,不少从小就开始接受马克思主义教育的人,对马克思则表现得很漠然,谈不上什么喜不喜欢和认不认可,而另外有一些人则表现得想当然,不是道听途说就是搬弄是非。当那些资本主义国家的学者以极大的理论勇气去面对马克思时,在我们这个以马克思为信仰的国家,却有人在微博上故意把《马克思为什么是对的》的英文名“Why Marx Was Right”翻译成“马克思为什么是右派”,此名立刻被小资们开开心心地转发了几百次,严肃深刻要以媚俗肤浅的面目出现才可能钓到读者。当前,社会主义改革与现代化和市场化这三重重大的社会变迁浓缩在同一个时空中同时推进,构成了一幅激动人心的画卷,所面临的问题是极其复杂、艰难甚至是史无前例的。要确立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念,就必须重读马克思。对马克思的解读,无论是教条式的理解和运用,还是尽力从中找寻其中所谓的不合时宜之处都是毫无意义的,因为马克思是生活在19世纪的思想家,他的思想产生于那个特定的时代。但马克思的伟大之处正在于他超越了其所生活的时代,马克思哲学的创立堪称人类思想史上的美丽日出。因为,如果马克思当初不是超越了他所生活的时代的话,那么他的哲学思想就不可能在20世纪后半叶还在理论上和政治上依然如此重要。重读,不是无事找事,马克思的“文本”已经沉淀为历史和文化以及时代精神的一部分,今天重读马克思,就是不间断地回复和反思当下的历史与现实,从而也就是不断地与历史对话,与现实交流。

  二

  曾几何时,有一种观点认为当今哲学的研究越来越冷淡,而且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这种冷淡还会呈加速度的态势。当然,与改革开放前“全民学哲学”的盛况相比,目前哲学在人们的生活中的确显得较为冷清,许多人对哲学持一种不关心的态度。但是,如果透过现象看本质,我们会发现,以前所谓的“哲学繁荣”其实是一种虚假的做作,因为其中不乏对哲学肤浅甚而庸俗的理解以及功利性的运用。而目前的“冷寂”,在我个人看来则是对哲学的一次深刻反思,是一种逐渐走向成熟的信号。通过对现代西方哲学、对中国传统哲学的反思与批判,重新定位哲学的地位,完成中国哲学的当代学术回归,使其能够越来越走向成熟。眼下,“寻根意识”与“全球意识”并存,任何民族的发展都必须考虑世界性、时代性和民族性,并力图使其融合起来。因此,哲学的发展同样也不能脱离这个背景,能代表中国哲学未来发展方向的,当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

  此外,关于哲学与市场经济的关系,也并非水火不容。应该说,没有市场经济就没有近代法国的启蒙哲学、德国的古典哲学,同时也没有现代存在主义哲学、结构主义哲学以及后现代主义,自然也不会有马克思主义哲学。市场经济是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时代,是从人的依赖性向人的自由个性过渡的时代。当代中国的市场化是同社会主义改革和现代化交织在一起,并在同一时空中推进,可谓史无前例。这必然会带来一系列重大而又深刻的哲学问题,必然会对人们思考哲学提供更广阔的社会空间。哲学存在的基础和功能使其不可能脱离现实,而必须直面现实,并且解答时代提出的课题。但哲学又必须以其自身独有的方式去联系现实,以概念运动去反映现实的运动。在这个过程中,哲学不可以把自己降低为现实的附庸或仅仅做现实的解释者,而要在解答相关时代课题的过程中,站得更高看得更远,并保持其独立性、批判性和反思性,做到既要出世,又要入世。   同时,在现实与哲学的关系上,不能只看到现实对哲学的单向关系,忽视哲学对现实的影响和引导作用及其自身的创造力量。因为,马克思哲学的目的是要改变世界,它透露出的是对西方资本主义社会的彻底批判精神和对东方社会历史命运的深切关注之情。因此,重读马克思不能够仅从文献到文献,从哲学到哲学史,更重要的是要从理论到现实,再从现实到理论。哲学确需思辨,但不能成为脱离现实的思辨王国。同时,哲学家也不应只做蜘蛛,对着自我编织的思辨之网孤芳自赏,与现实隔绝起来,而应该在理论与现实的结合中重新咀嚼马克思哲学,并在这一过程中走向中国的历史和现实。所以,我始终坚信,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往纵深方向的发展,中国哲学必将迎来新的更大的繁荣。

  另外,“重读”的视角,不仅仅只涉及马克思哲学,而应把马克思哲学置放到一个更加宽广的社会历史背景和理论时空中去研究。所以,“重读”还应是一个不断深化的求索过程,是从西方哲学史、马克思哲学史,到现代西方哲学、当代社会发展理论,然后再循环往复的过程。首先,马克思哲学不是学院派,它的基本理论是在分析马克思社会主义理论的过程中产生的,而后其社会主义理论的重大原则又蕴含在其哲学中,二者是紧密相连的。其次,马克思哲学是在批判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德国古典哲学等的过程当中出现的。马克思经济学不仅仅是一种关于资本的理论,而是对资本进行全方位批判的理论,它所要揭示出的是被物的自然属性掩盖着的人生而具有的社会属性,以及被物与物之间关系隐藏着的人与人的关系。精神生产的具体途径与物质生产不同,以基因为遗传物质的生物,其延续是同种相生,但是我们都知道这种近亲繁殖不利于物种的进化。因此,哲学研究必须突破从哲学到哲学的局限,要不断吸收和消化其他学科的相关知识,从而形成新的哲学形态,这样才利于哲学的进一步发展。同时,对马克思哲学的研究还必须把握马克思的心路历程,理清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有关演变过程,才能对马克思哲学的真谛做到真正的理解,从而认识到它在什么地方以及在哪种程度上被误读了。所以,只有把马克思哲学放置到整个西方哲学的发展过程中去研究,才能真正把握它对旧哲学做出的实质性变革,以便真正理解其划时代的贡献。

  三

  哲学研究是一个艰难曲折的思想登山之路,要达到新的巅峰,视野就绝不能狭窄。表面看来,“重读马克思”似乎只是一个简单的解释学问题。如果是这样,我们只需揭示马克思“文本”所给出的意义的可能性空间及其边界就够了。但是,从更根本的意义上说,“重读马克思”具有远比解释学含义广泛且深刻得多的性质,因为它所涉及的真正问题在于对马克思思想之哲学性的恰当确认。

  在理论联系现实的过程中,马克思哲学的当代意义及其不可超越性展露无遗。总体看来,马克思哲学之所以不可能被超越,源于它把握了人类社会的根本也即实践,而后从这个根本出发,向人类世界的方方面面发散出去,构建起了一个思维整体。同时,马克思哲学关注和追踪的许多根本问题及其提出的一些初步意向性观点,与当代社会发展进程中的若干重大问题不谋而合。因此,只有将马克思哲学与现代西方哲学、当代社会发展理论等放在一起进行比较研究,才能科学地认识马克思哲学。同时,也才能进一步把握马克思哲学的伟大所在,真正理解其何以成为当代“不可超越的意义视界”的深层缘由。

  总之,从人类思想史的发展上看,“重读”是常有的现象。比如歌德对拉斐尔的重读、黑格尔对柏拉图的重读等等,从某种视角上看,一部完整的思想史,就是后人不断“重读”前人,不断获得新生和升华的过程与历史。大师们尚且如此,更何况我们这些后来学习者,就更应该如此了。可是当前,有人认为马克思哲学是产生于150年以前的旧理论,无法指导今天的新社会,所以已经“过时”,这无疑是一种无端的傲慢与偏见。因为,评判一种学说或理论是否具有真理性、是否已经过时,我们不能简单地根据其创立的时间长短而得出结论性见解。众所皆知,“新”的观点未必就是真的,“老”的结论未必就是假的,这是非常浅显的道理。正是因为深刻地把握了人与世界的关系,以及人类社会发展所呈现出的普遍规律,所以,马克思哲学超越了产生它的19世纪这个特定的历史时代;同时,又因为它所关注和解答的根本问题与当今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相契合,从而使其又具有内在的当代意义。总而言之,只有不断地走进历史,重读、重估马克思,并站在科学的立场为马克思做辩护,才能真正确信马克思哲学依然是我们时代的真理和良心。

  参考文献:

  [1]德里达.马克思的幽灵[M].何一,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21.

文章标题:国家级教育期刊征稿范文重读“马克思”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sofabiao.com/fblw/zf/chengshi/24682.html

相关问题解答

SCI服务

搜论文知识网的海量职称论文范文仅供广大读者免费阅读使用! 冀ICP备1502133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