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规划论文发表期刊推荐核心期刊《现代城市研究》,《现代城市研究》创刊于1986年,本刊为双月刊,南京市建设委员会主管,南京城市科学研究会主办。国内统一刊 号:CN:32-1612/TU,国际刊号:ISSN:1009-6000。《现代城市研究》以城市为研究对象的综合性学术期刊。本刊追求学术性、前沿性和前瞻性,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反映学术界和实际部门的新动态,刊载有创见的现代城市研究成果、述评、实例分析、文摘等。深受高校、研究机构、设计院所的广大读者的好评。本刊内容充实、版式清新、装饰精美。
摘要:城市与城市又千差万别,国家与国家千姿百态,这就决定着城市规划及其理论应是多样的,需要不断反思和创新。通过对西方规划理论的学习,打开宽广的视野,借鉴先进的经验、吸取惨痛的教训。在把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起来,创造性地制定好和管理好城市规划,更好的指导城市的发展。
关键词:理论实践,理论创新,城市变化发展,交互关联
一.理论创新与城市发展变化的互动关系
1.1城市变化的内涵
城市变化是从“全球变化”的理念沿袭而来,包含着城市的自然、社会、经济、文化、生态等方面的综合变化过程。会因为人类对自然的认知和改造,产生不同的变化的倾向。
1.2理论创新是城市变化的重要因素
城市规划理论发展,从宏观整体上发生过几次重大转折:形式上看经历了城市美化运动、战略规划、城市复兴运动和可持续发展战略;方法上由物质环境设计、理性规划、实用主义到协作规划;目标上由追求乌托邦式的田园景观、分散发展、城乡平衡的理想城市,发展为强调构建社会公平、文化多元、经济繁荣的制度环境和文化环境;认识上由规划设计是实现目标的技术手段演变为进行系统分析和控制,演变为动态监控和规划干预来解决城市新的发展或运行中的问题。这些理论实践上的创新多为城市发展注入了新鲜的活力,给城市带来了长足的发展。
1.3城市变化发展推动着理论的创新
城市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存在充分的弹性与内在协调的联系:规划从物质空间规划的理论技术活动转向社会、经济、文化和政治过程是动态发展。随着城市现状的不断变化,通过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不断的对目的、目标、理念、方法等方面的转变与调整,产生更适合城市发展的理论来控制引导城市的发展。
二.理论的创新发展与中国城市的变化
2.1理论的正确实践促进城市发展
2.1.1新区域主义
“新区域主义”直面区域与城市发展的各种社会问题,关注区域特性,注重系统分析与实地调研,综合平衡社会公平、环境保护和经济增长的发展目标,被广泛使用是始于20世纪90年代。在实际规划中,重视物质规划以及不同层次的物质规划与社会、经济发展规划之间的密切配合。
我国从改革开放以来借鉴了西方先进的研究技术和方法,“新区域主义”提醒我们,实地调研和定性研究的方法仍然十分关键和必要,“城市化”过程中所出现的社会问题以及工业化扩展带来的生态退化、环境恶化以及资源不足等问题,并非单纯依靠“模型”和系统分析就能得到解释和解答。我国需要尽快建立起阶段适度的区域协调发展目标评价体系、指标控制体系,借鉴区域生态学、区域经济学、区域社会学及可持续发展等相关学科的研究成果,加强对区域发展时段、发展时序及动机机制的研究,并付诸规划改革的实践。
2.1.2公众参与
公共参与应该是融合到规划编制的每个过程之中,保证相应规划的制定是贴切反映实际情况的。公众积极参与规划的前提就是相信他们的意见能够得到尊重并反映在规划之中,并将规划成果展示并意见征询。公共参与的方式多种多样,每个地方都应该找到最适合自己实际情况的方式。
中国有着不同于其它国家的社区规划方法和形式:在规划的编制过程中,邀请居民委员会的代表参加就是一种中国式的公共参与方式,他们对于辖区内的实际情况和群众的基本要求都有比较深刻和直接的了解。在这种过程中规划人员扮演的更多的是服务的角色而不是指导的角色。这也是一种适合于中国城市发展模式的一种公共参与方式。
2.2盲目理论实践影响城市发展
中国城市规划受西方规划理论的影响很深,但对西方规划理论的照搬显然不符合中国的实际,而且现实中西方规划理论也会不断有错误出现。带来一系列的城市问题,造成社会公共财富的浪费,同时导致对城市文化资源的破坏和对城市特色及长远利益的损害。
2.2.1功能主义与机械主义的局限性
这种理论带有很强的局限性,对于功能与形式的过分注重,将城市机械的分隔而忽视了城市的内涵,推崇将城市划分为单一功能的二维地块以及方格网式道路系统,土地被均质化地理解、划分与切割。
功能分区应该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城市的生动在于它的动态性与复杂性,而理论恰恰忽视了这些。促进就业与居住的共生,使现代生活的各个部分重新成为一个整体,成为一种紧凑的、适宜步行的、功能混合的宜居城市。
2.2.2城市的空间载体与文化内涵完全剥离
城市规划的盲目西方化,使中国的城市在最短的时间内形成了“千城一面”和“特色危机”。对于立交桥、摩天大楼、超尺度的道路、广场和西方现代化城市的一种扭曲的理解与盲目的追求造成了城市原有空间尺度的丢失、城市文化出现断层失去自己的特色。城市空间与传统城市文化之间的延续性、关联性被完全打破。
城市发展中的一切变化,应重新恢复到以人为本的人性尺度,避免城市文脉和肌理被彻底割断,以体现城市的特色规划、主题文化发展战略。
三.未来中国城市的变化趋势与理论创新方向
中国正处在经济快速增长、城市化加速、环境资源日益紧张和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型的时期,理论的创新研究有利于中国城市的良性发展。
3.1未来中国城市的变化趋势
3.1.1高速城市化进程
按照中国现有城市化发展速度,未来10年左右,城市化水平将提升到60%左右,进入城市化的高级阶段,将不单单是盲目的发展而需要细致的调整。
3.1.2资源环境日趋紧张
能源的消耗与环境的影响越来越影响到人们的生活,大气中的co2浓度已经到了危险水平,对其进行控制成为人类社会刻不容缓的事情。中国处于经济高速发展时期,对于资源能源的巨量消耗与资源能源的日趋贫乏、环境的日益不稳定成为限制城市发展的尖锐矛盾。
3.1.3时间与空间观念改变
经济全球化和以信息化为核心的高科技时代的到来,改变着世界整体的利益格局,把人类文明的发展提升到一个崭新的历史阶段。高科技和数字信息网络缩短了空间上与空间上的距离,改变了人们传统的时空和速度观。
3.2理论创新方向
在当代中国城市化的发展中,城市的世界性和国际性虽是一个国家经济与社会发展进步的标志,但是越是具有本土化的民族优秀性,才会越具有国际性这一前提。中国未来城市规划的发展与理论创新应基于对本土城市的研究,构建独具中国特色的城市形态。
3.2.1基于中国城市化背景下的城市规划理论
中国在在人口基数较大,密度较高的背景下,寻找适合中国社会现状的、高密度与自然结合的城市发展模式是十分重要的。国外的经验教训抑或是理论只能起到有限的借鉴作用,并不是越先进的就越好,通过理论的发展创新找到能够适我国城市化进程具体情况,为城市发展提供正确的指导,能够积极地展现民族文化和城市的特色文化。
3.2.2基于低碳理论下的城市发展框架
中国正处在经济快速增长与城市化进程不断深入的发展阶段,高能耗与高碳排放是这一发展阶段的核心特点。基于低碳理念下的城市发展框在当今既有十分重要的生态环境意义又有十分长远的社会经济意义。通过对我国现阶段传统城市的发展模式的重新审视,城市生活方式与空间组织模式将会出现根本变革。
3.2.3基于多维视角下的协调研究
新与旧的更迭、虚拟与现实的对照与协调,为城市规划工作开拓了前所未有的广阔想象空间,运用现代系统思维方式,运用多维的视角对城市规划理论进行研究。通过中国城市区域特有的地理基础、体制环境、经济发展水平以及社会习俗等因素,研究城市发展中显性冲突与隐性冲突的外在表现与内在原因,基于相邻空间、非相邻空间中市场、政府和文化的多方面力量的协调,以便提出更加智能的规划理论。
四.结语
通过对中国当下的思想和哲学、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对城市的建造的影响,有意识因地制宜的实践。通过理论创新指导实践,在实践过程中不断完善理论以产生新的思想、新的理念来营造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好一个独具魅力且充满活力的城市,一个具有中国特色、地域特点、时代特征的城市,为人们提供更加便利、健康的城市生活。
参考文献:
[1]陆大道.中国区域发展的理论与实践.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年
[2]孙施文.现代城市规划理论.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年
[3]沈玉麟.外国城市建设史.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9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