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管理论文区域空间一体化方向论文范文

所属栏目:城市管理论文 发布日期:2013-07-15 08:47 热度:

  城市经济论文发表期刊推荐北大核心级期刊《世界经济》,《世界经济》是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主管、中国世界经济学会与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共同主办的学术期刊,国际刊号ISSN:1002-9621;国内刊号CN:11-1138/F创刊于1978年,是国内创刊最早的世界经济类刊物之一。办刊宗旨:《世界经济》坚持“战略性、理论性、综合性和现实性”的办刊宗旨,一方面重点发表全国有关专家撰写的反映国内学术水平,具有创新性和较高学 术价值的高水平论文,促进中国世界经济理论的发展和学科建设;另一方面,针对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的需要,有选择的刊登一些国外经济发展中可供借鉴的做法、 经验教训和相应的政策建议,供有关机构研究和政府决策参考。同时,本刊还根据国际经济领域的新变化和新情况,及时反映社会各界关心的一些热点问题。

  摘要:本文介绍了区域一体化的形成背景,并着重从空间的层面系统地探讨了区域一体化的基础理论问题,笔者认为空间结构理论、复杂系统理论及景观生态学理论是区域空间一体化最重要的理论基础,这些理论对于城市-区域实现全球化趋势的响应及实现自身战略转型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区域一体化,空间一体化,一体化理论

  20世纪80年代以来,伴随着工业化在全球范围的延伸和后工业化经济组织的巨大变革,城镇发展的区域化与区域发展的日益城市化,已成为城市——区域空间发展的主体趋势。目前我国己出现若干个规模大小不等的城市群,其中比较成熟的区域主要包括长江三角洲地区、珠江三角洲地区、辽宁中南部地区、环渤海京津唐地区等。

  区域一体化既是全球化趋势的国家响应,也是自身战略转型的需要。由国家经济向全球经济的转型,要求地方空间向流动空间转化,要求行政型的空间结构体系向有序的经济型、生态型空间结构体系转变[1],促进空间结构的体系化,即空间一体化。空间一体化不是指空间连片,而是指存在有机联系的空间体系。本文主要从空间的层面研究区域一体化,其理论基础如下:

  1空间结构理论

  空间结构理论始于20世纪30至40年代的德国,是在古典区位理论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总体的、动态的区位理论,是地理学和区域科学的重要理论。该理论主要关注区域空间内所有经济客体形成的空间相互关系,这种相互关系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区域客体在空间上的相互位置关系、规模等级关系及空间功能关系等空间组织结构状况;二是区域客体间的空间相互作用。任何一个区域或国家,在不同的发展阶段,有不同特点的空间结构。完善、协调、与区域自然基础相适应的空间结构对区域社会经济的发展具重要意义。而区域内部群体中的城市彼此都存在着差异,差异是一体化的内在基础。存在差异的一体化,是城市之间的相互作用从无序到有序,从无机到有机,从不完善到完善的合理方式。空间结构理论认为,区域空间结构在不断发生演变、始终在进行重组,空间结构永远不是静态的[2]。有影响的空间结构演变理论主要包括佩鲁的增长极理论、缪尔达尔的循环累积因果理论、廉姆逊的倒“U”型理论、弗里德曼的“核心-边缘”理论、陆大道的“点-轴”渐进式扩散理论、梯度推移理论和网络型城市理论等。相应的区域空间结构理论从微观层面上的区位决策发展到关注宏观层面上区域总体经济结构与形态的模式研究。从注重抽象的纯理论研究演变为从总体出发寻求各种经济主体在空间中的最优组合与分异[3]。

  2复杂系统理论

  城市系统是人类通过社会经济活动在改造和适应自然环境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一种典型的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是一个有组织的复杂系统。城市系统经历着从中制约到协调,再由协调到制约的一系列演化过程,这是一个动态适应的过程[4],也是复杂系统演化的循环发展形式。城市系统与城市结构概念不同,城市系统强调的是城市之间和城市内部要素之间的动态作用,而城市结构则强调的是城市内部要素之间形成的相对稳定的关系,两者通过城市功能相互作用,即:当城市结构完全满足于城市系统的必要功能时,便可认为城市系统在相对稳定的城市结构中处于一种均衡而有序的状态;而当城市结构不能完全满足于城市系统的功能要求时,城市系统中就会涌现改变城市功能的力量,城市结构走向无序直至新的有序结构的形成。城市的空间结构在演变的过程中也表现出诸多复杂系统的特征。复杂系统具有自适应性,城市问题所涉及的方方面面都与此相关,因此在空间规划时要应用城市系统的自适应性规律。自适应性规律体现在互动性、共生性和整合性等相关方面,因此一体化的空间发展战略要考虑促进城乡空间功能与环境的积极互动、主动调整城市系统的组织与结构使之跃迁至新的平衡状态、及通过空间自觉调控与自然演进结合形成高效的空间利用和平衡发展。

  3景观生态学理论

  景观生态学是地理学与生态学交叉的产物,它以认识景观的格局与过程及揭示其相互关系为主要目的,既吸收了地理学中的空间分析方法,又继承了生态学中的整体性思想,为城市规划提供一种新的综合性视角,也为人们了解景观的生态效应,并通空间规划、管理等手段有意识的改善城市生态环境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和规划工具。如果说城市是自然—经济—社会复合生态系统,那么城市景观无疑是3个子系统相互作用结果的直接体现。景观生态学的基本原理包括系统整体性原理、尺度性原理、结构镶嵌性原理、生态流与空间再分配原理、文化性原理、景观演化的人类主导性原理及多重价值原理,其中过程、格局和尺度之间相互关系的研究一直是景观生态学界研究的核心问题。格局和尺度是有强烈空间性质的概念,过程可以理解为是空间结构演化的过程。由于生态过程的复杂性和抽象性,很难定量直接地去研究生态过程的演变特征,往往是通过研究景观格局变化来反映景观生态过程。景观结构即斑块-廊道-基质的组合或空间结构是景观功能流的主要决定因素[5],景观生态系统空间结构研究主要包括三个方面:景观空间形态分析、景观空间关系分析和景观空间构型分析[6,7]。

  结语

  区域一体化是以空间为载体,涵盖了城市及区域的政治、经济、文化等诸多方面。因此空间一体化的发展策略应当从基础设施一体化、港城一体化、产业一体化及生态一体化等方面展开。本文的理论研究对于不实现自身战略转型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陈修颖.区域空间结构重组:理论基础,动力机制及其实现[J].经济地理,2003,23(004):445-450.

  [2]陈修颖.区域空间结构重组理论初探[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03,19(002):65-69.

  [3]郭腾云,徐勇,马国霞,王志强.区域经济空间结构理论与方法的回顾[J].地理科学进展,2009,28(1):111-118.

  [4]谭跃进,邓宏钟.复杂适应系统理论及其应用研究[J].系统工程,2001,19(005):1-6.

  [5]肖笃宁,李秀珍.当代景观生态学的进展和展望[J].地理科学,1997,17(004):356-364.

  [6]王仰麟,赵一斌,韩荡.景观生态系统的空间结构:概念,指标与案例[J].地球科学进展,1999,14(3).

  [7]邬建国.景观生态学:格局,过程,尺度与等级[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文章标题:城市管理论文区域空间一体化方向论文范文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sofabiao.com/fblw/zf/chengshi/17882.html

相关问题解答

SCI服务

搜论文知识网的海量职称论文范文仅供广大读者免费阅读使用! 冀ICP备1502133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