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城市发展浅析

所属栏目:城市管理论文 发布日期:2011-09-05 17:19 热度:

  摘要:城市自出现于人类社会的那天起,就承载了人类的梦想与灾难。城市化建设极大地促进了经济增长,同时也给人类带来大量社会和环境问题。为了应对日益恶化的生态环境与生存危机,人们认识到,建设生态城市将是人类社会持续发展的最佳选择。本文分析了生态城市产生的背景,在前人基础上总结出生态城市的概念,进而对国内外生态城市的有益探索做出分析,并对我国生态城市的建设发展提出建议。
  
  关键词:生态城市、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
  
  一、生态城市产生的背景
  城市形态的出现深刻地改变了人类的居住环境,极大地促进了社会生产力和商品经济的发展。但是,城市化在给人类带来充分物资享受、便利生活设施和高效信息交流的同时,也使人类家园面临着前所未有的环境问题:生态环境恶化、自然资源枯竭、大量垃圾废气废水排放、交通拥挤、居住拥挤、水源紧张、建筑密度过大、城市气候局部变化……可以说,城市中聚集了当代人类社会的各种矛盾,这些矛盾严重阻碍了城市所具有的正常功能的发挥,挑战着人类的生存空间,危害着人类的身心健康。
  有鉴于此,人们对以工业文明为核心的城市化运动的反思潮开始出现。人们开始意识到,基于大量消耗资源的经济增长必须向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增长转变,传统的唯经济增长模式必须向经济、社会、生态有机融合的复合发展模式转变。很多科学家、政治家、社会学家和有识之士都提出,人类文明应该向低碳生态方向发展。“生态城市”即在这种背景下产生。可以说,生态城市是人类自工业革命以来,对城市发展和建设模式的重新选择。上个世纪末以来,各国开始尝试生态城市的发展研究和实践,生态环境的规划设计、生态建筑、生态住区、生态城市逐渐成为城市发展的主题,这是人类社会和谐发展的必然趋势。
  二、生态城市的概念与特点
  生态城市这一概念是在20世纪七十年代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起的“人与生物圈(MAB)”计划研究过程中,由原苏联城市生态学家N•扬若斯基(O.Yanistky)提出的,一经出现,立刻受到全球广泛关注。生态城市的概念众说纷纭,至今为止,国内外学术界对其还未有一个明确的界定。它的提出者N•扬若斯基认为:生态城市是一种理想的生态模式,其中技术与生态充分融合,人的创造力和生产力得到充分发挥,是居民的身心健康和环境质量得到最大限度的保护,物质、能量、信息高效利用,生态良性循环的一种理想栖地。美国著名生态学家理查德•雷吉斯特(R.Registe)认为生态城市是追求人类与自然的健康与活力,其特征是紧凑、充满活力、节能并与自然和谐共存。中国学者黄光宇教授认为,生态城市是根据生态学原理,综合研究社会一经济一自然复合生态系统,并应用生态工程、社会工程、系统工程等现代科学与技术手段建设的能实现社会、经济、自然可持续发展,居民满意、经济高效、生态良性循环的人类住区。
  综合国内外学者的观点,笔者认为,生态城市是一个人工复合生态系统,其中经济、社会、人类、生态四因素保持高度和谐,社会保障体系完善,具有健康、舒适、安全的城市及人居环境。以生态能够承载的高新科技占技术的主导地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人的创造力和生产力,具有高度文明,既能满足现代人需求,又能满足后代生存发展需要。
  从广义上讲,生态城市是建立在人类对人与自然关系更深刻认识基础上的新的选择,是按照生态学原则建立起来的社会、经济、自然协调发展的新型社会关系,是生态良性循环的、可持续的新的生产和生活方式。狭义的讲,就是按照生态学原理进行城市设计,建立高效、和谐、健康、可持续发展的人类聚居环境。
  生态城市与传统城市相比,应具有很多新的特征,大致归纳为以下几类:
  1、和谐性:生态城市的和谐,包括人与自然的和谐、建筑环境与自然环境的和谐、经济社会发展与自然环境保护之间的和谐,社会、经济、自然三者共生、高效有序。
  2、可持续性:一个城市是否“生态”,不仅要看在目前情况下是否能产生正面效益,同时更要看在未来能否继续产生正面效益。生态城市是在不同时间、空间合理配置资源,公平地满足现代与后代在发展和环境方面的需要。
  3、整体合理性:生态城市是在整体协调的新秩序下寻求发展,因此,规划建设的生态城市,应具有合理的城市结构、协调的城市功能、完善的基础设施和有效的环保措施。
  4、区域性:生态城市本身就是一个区域概念,全球的生态平衡必须建立在区域平衡的基础之上,城市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只有平衡协调的区域才有平衡协调的生态城市,进而发展到平衡协调的地球。
  三、国外生态城市发展分析
  国外对“生态城市”的研究较为领先,自其概念被提出以来,国外许多国家和城市就对“生态城市”的建设与发展进行了探索和研究,目前,生态城市的实践已经遍布各大洲。虽然,至今世界上还没有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生态城市,但这些城市的实践迈出了生态城市建设的第一步,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为其他城市今后的建设提供了可贵的经验和范例。
  根据英国威斯特敏斯特大学的调研报告显示,截止到2009年秋,世界各地共有79个生态城镇。他们将这些生态城镇的开发建设分为以下三种模式:
  (Ⅰ)新城开发,即在新的土地上,从规划的编制开始进行新城的建设。
  (Ⅱ)现有城市地区的扩展,即在现有城镇建成区的基础上,进行新的片区或邻里社区的开发建设。
  (Ⅲ)“原址复兴”发展,即采用可持续的创新技术和理念对现有城市基础设施进行改造。
  由于城市自身特点千差万别,不同地域不同国家的城市在进行建设和发展时,必然体现出不同的侧重点:
  1、侧重生态环境建设
  自然环境优美是生态城市的基本特征,能将都市生活的便利与乡村环境的优美完美结合,一直是人类梦寐以求的理想。如亚洲“花园城市”新加坡就是这类城市的案例,它在环保方面的努力一直有目共睹。新加坡在城市建设初期即引入“花园城市”理论,并坚持不懈地予以实施,确保新加坡持续拥有绿色和清洁的环境。又如芝加哥市,其市长带领市民创造了累计种植50万棵新树的环保纪录。芝加哥还大规模推行“屋顶绿化”,不仅美化环境,还能储存太阳能和过滤雨水,节省能源。
  2、侧重开发利用新能源
  开发利用新能源,尤其是可再生能源,不但能在减少环境污染方面做出巨大贡献,还能带动新能源技术和产业的发展,可谓一举两得。如德国的弗莱堡,是成功将太阳能转化为能源的城市之一,形成了相对领先的太阳能利用技术研究和相关产业。冰岛的雷克雅未克地热资源丰富,该城市大力推行将地热和水力作为取暖和电力能源,预计到2050年,它将彻底告别石油燃料,成为欧洲最洁净的城市。
  3、侧重发展环保交通
  交通拥堵、交通废气、噪声等已成为城市发展的突出矛盾。很多城市将研究城市交通的解决方案作为生态城市发展的重点。如阿姆斯特丹,鼓励环保交通工具,37%的市民都骑车出行。又如巴西的库里提巴,它在快速公交系统及公交导向方面做出的努力为它赢得了世界上“最适宜人类居住城市”的美名。再如波特兰,该市大力推行环保交通工具,为了鼓励更多市民选择亲近自然的生活方式,市政府在城内开辟了近56万亩的绿地以及长度120公里的供市民散步和骑脚踏车的专用道。
  4、侧重零排放模式
  该理念源自自然界的食物链原理。如日本重要港口城市北九州市,为解决城市污染,恢复碧海蓝天的良好生态环境,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产业,以3R为实施的重点措施,即减排(reduce),再利用(reuse)和循环利用(recycle)。
  整体而言,世界各国生态城市(镇)的发展各有千秋,但基本上都是以保护自然、减少污染、培育公正、建设生态型经济、居住功能混合等为主要实施手段。
  四、我国生态城市的发展及建议
  我国城市环境的形势是相当严峻的,这其中有历史的因素。世界上没有一个国家像中国这样,自然资源有限,却承担着全球五分之一人口的城市化使命。在城市化过程中没有大量输出移民,而是关起门来搞城市化,把环境压力全部留给自身来承担。因此,生态城市的建设在我国显得尤为重要。
  我国生态环境建设的探索始于20世纪80年代。到1999年及2001年,海南、吉林和黑龙江先后获国家批准建设生态省。此后,约有20多座城市,如广州、上海、深圳、厦门、等都提出建设生态城市的奋斗目标。
  目前,我国建设得较好的生态城市有:
  1、中新天津生态城。其选址具有良好的城市和产业依托,并借鉴新加坡在水资源管理、污染治理等方面的成功经验,努力建设“社会和谐、经济高效、生态良性循环的人类居住形式”。
  2、唐山曹妃甸国际生态城。深水的天然良港,借鉴“东京湾”经验,并与意大利和瑞典合作建设。曹妃甸生态城的建设将带动高新技术产业和高端服务业快速发展。
  3、廊坊万庄生态城。中国目前最前沿的生态城市,从规划开始就立足于区域经济、社会、环境、资源的协调和可持续发展,尊重原有地理、文化、历史,将农村和城市作为一个统一体来考虑,以现代农业和集群化服务制造业为主,发展多元化村落体系。
  4、上海崇明东滩生态城。将建成一个面积为1万平方公里的生态城,最多可容纳1万居民。一期项目将相继建成为国家湿地公园、生态农庄、新能源公园等相互独立的但又相互影响的各个生态功能区。
  中国生态城市的建设具有其独有的特点及面对的困难,在对比中外生态城市建设情况的基础上,笔者提出如下建议:
  1、世界各国的生态城镇,多数是中小型,以促进中小城镇生态环境、社会服务和经济可持续发展为方向。这对于我国生态城市的发展具有借鉴意义。我国应当重视生态型小城镇建设,改变目前中国小城镇“既不是农村又不是城市”的尴尬局面。在小城镇先实现从“低碳”到“零碳”的排放目标,进而推广到大城市。有利解决我国城镇化过程产生的对环境和资源所造成的威胁。
  2、目前生态城市的建设逐渐成为各个城市的发展目标,但这些建设多偏重于自然生态方面的内容。国内对生态城市的研究也大多集中在生态学和城市规划等单一子系统。建议应系统地从循环经济角度对生态城市建设进行研究,按照循环经济理念,逐步完成工业、农业和社会生活三大循环体系的建设,调整城市空间结构布局,调整和优化经济结构,从而建立循环经济型生态城市运行体系。
  3、在中国建设生态城市所面临的诸多问题中,有一个极具中国特色的问题,那就是如何通过城乡协调发展来解决城乡之间在发展和收入上的严重差别。生态城市的建设必须顾及乡村,必须采取能促进城市与农村之间经济、文化和交通联系的生态型城乡协调发展方式,实现城乡协调和一体化发展。
  
  
  参考文献:
  【1】于立.国际生态城镇发展:对中国生态城镇规划和发展的一些启示.2010城市发展与规划国际大会,.2010
  【2】达良俊.生态城市发展与建设模式[J].现代城市研究,2009(7):11-17
  【3】董珂.生态城市的哲学内涵与规划实践——以中新天津生态城总体规划为例[J]生态文明视角下的城乡规划——2008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2008
  【4】景星蓉.生态城市及城市生态系统理论[J].城市问题,2004(6):20-23
  【5】黄光宇.中国生态城市规划与建设进展[J].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2001(6):6-8

文章标题:生态城市发展浅析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sofabiao.com/fblw/zf/chengshi/10122.html

相关问题解答

SCI服务

搜论文知识网的海量职称论文范文仅供广大读者免费阅读使用! 冀ICP备1502133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