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联合治疗单疱病毒性角膜炎

所属栏目:营养学论文 发布日期:2010-10-12 08:19 热度:

  单疱病毒性角膜炎是一种病毒潜伏性感染性角膜病变。病程迁延,易复发,是常见的致盲性角膜病,其发病率日益增加,治疗困难,临床表现复杂,发病机制不明,该病的特点是:单疱病毒Ⅰ型具有在人体三叉神经节永久潜伏,并可经轴浆运输到达角膜,产生复发感染。近年的临床观察及实验研究显示:单疱病毒造成角膜实质病变,并非病毒本身所致,机体免疫功能的改变对单疱病毒性角膜炎发病有十分重要的作用[1]。角膜病变的迁延或反复发作是致盲的主要因素,缩短病程及防止本病的反复发作是治疗的关键。我院自1999年至2004年对78例单疱病毒性角膜炎患者采用中西医联合治疗,取得了良好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临床资料:
  本组病例均选择单眼患者,78例78眼均为门诊病人。其中,男性28例,女性50例;年龄最大62岁,最小9岁;发病最短的5天,最长的8年;初发者13例,复发者65例;浅层角膜炎67例,深层角膜炎伴有葡萄膜炎11例;病变类型:点状42例,树枝状14例,地图状10例,盘状12例。
  治疗方法
  1、物理摩擦:主要用于浅层角膜炎。结膜囊内滴入1%的地卡因表面麻醉两次,用棉球摩擦角膜病变处,清除病灶及感染的上皮细胞,注意勿损伤角膜浅弹力层。
  2、西药治疗:在发病早期应用干扰素诱导剂——聚肌胞,它主要用于干扰病毒复制及抑制单疱病毒的繁殖,具有抗病毒、促进免疫功能等作用。
  3、中药治疗:单疱病毒角膜炎的复发,大多由于上呼吸道感染、发热、外伤、疲劳过度等因素诱发,经数周、数月甚至数年仍可复发。近年来中医运用免疫学的理论进行探讨认为肌体免疫力与外在诱因关系是:正气存内,邪不可侵;邪之所凑,其气必虚。应用扶正固本的方法增强其肌体功能。病变不同时期应用不同药物:
  急性炎症期:以辛温解表、清热解毒为主。防风、荆芥、野菊花具有辛温解毒作用。双花、连翘、大青叶、板兰根、紫草具有清热解毒作用;局部水肿、侵润较重者可以加茯苓、车前子。
  好转期:以清热活血、益气退翳为主。黄柏、党参、丹参、陈皮、木通、黄连等,不仅能清热解毒,还有促进白细胞吞噬能力、提高肌体免疫力的作用。当充血重者,加用桃仁、红花。
  恢复期:以益气养血、退翳明目为主。党参、丹参、蝉衣、决明子、女贞子、白菊等。此期可配合维生素应用促进病变修复,减少角膜云翳形成,促进眼部循环代谢,有利于愈合。
  4、免疫增强剂:若经上述治疗,病程迁延者,可给免疫增强剂:丙种球蛋白。它可以通过非特异性活化单核巨噬细胞或激活促进淋巴细胞增殖,从而提高机体免疫应激水平,增强机体免疫力。它还可中和毒素,减少病毒毒素对角膜的损害。一般用法:丙种球蛋白0.5结膜下注射,可隔天重复一次。
  结果
  1、 疗效标准
  (1)治愈:溃疡面愈合,角膜荧光素染色阴性;裂隙灯检查:角膜水肿消失,厚度正常,无角膜云翳。
  (2)显效:溃疡面愈合,角膜荧光素染色阴性;裂隙灯检查:角膜水肿消失,轻度增厚,有角膜云翳、斑翳或新生血管。
  (3)好转:病灶缩小,溃疡面基本愈合;裂隙灯检查:角膜水肿明显消退,角膜上皮点状着色,病程长,疗效慢,反复发作。
  2、治疗结果
  表1.jpg
  讨论
  单疱病毒性角膜炎的发病机理目前尚不清楚。有人认为机体免疫机能缺陷或降低是本病机理之一,是角膜对病毒抗原的迟发超敏反应;另有人认为病毒是对角膜上皮及实质的直接损害病原。尽管二者见解不一,但治疗上存在共性,二者兼顾,采用抗病毒及调节机体免疫机能的综合治疗。基于以上治疗原则,我们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治疗方法,根据病情辩证施治,选用物理摩擦清除病毒和增强机体免疫力的中药方剂,起到了单一方法治疗不足、疗效互补的效果。对于由上呼吸道感染、发热、疲劳过度等诱发的患者,中药的祛风清热方剂具有良好的疗效。值得重视的是:许多中药成分都有抗病毒、促进免疫的作用,其作用机制、药理、病理等可能不尽相同[2、3、4]。因此,利用物理摩擦清除病灶,中西药联合应用能够起到消除免疫抑制、促进局部代谢及病变修复、减少复发及并发症的发生的良好效果。
   参考文献
  [1]茅苏萍中国实用眼科杂志199513:597
  [2]李元元,黄巧玲,杨灵萍等。中国实用眼科杂志200119:339
  [3]王育良,陆绵绵。中国中医眼科杂志19955:78
  [4]张华,迟福昌,王治安等。中西医结合眼科杂志199614:131  

文章标题:中西医联合治疗单疱病毒性角膜炎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sofabiao.com/fblw/yixue/yingyang/4518.html

相关问题解答

SCI服务

搜论文知识网的海量职称论文范文仅供广大读者免费阅读使用! 冀ICP备1502133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