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锁孔”技术治疗慢性硬膜下血肿

所属栏目:营养学论文 发布日期:2010-10-11 08:23 热度:

  关键词:锁孔技术,血肿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23例男性,7例女性,年龄48-78岁。24例有头外伤病史,7例外伤史不详,1例无外伤。血肿位于右侧颞顶部14例,左侧顶枕部10例,左侧额颞部6例。
  1.2临床表现:进行性头痛、头晕为主17例,情绪改变2例,恶心呕吐12例,轻偏瘫10例,行走乏力11例,癫痫样发病3例。
  1.3影像学:全部CT检查示慢性硬膜下血肿16例,2.慢性硬膜下血肿并少量新鲜出血2例
  1.4器械准备:枪式手摇钻、克氏针自制钻头直径3cm,针体长3-4cm,直径3.0mm硅胶管盲管1根,长10cm,注射器2具,无菌引流袋一个。
  1.5手术方法:根据CT片确定穿刺点,常规消毒,铺巾。以1%利多卡因局部消毒,一次穿透头皮层至颅骨,手摇钻颅骨钻孔至血肿腔,拔出克式针钻头,顺此孔导入准备好的无菌硅胶管,见有陈旧性血液从引流管流出。等量生理盐水冲洗血肿腔,尽量冲洗液变浅变清为止。通常见血肿腔内含有絮状物或尚未液化的血凝块。可用尿激酶10000单位加生理盐水2ml,注入血肿腔,促进血凝块进一步液化。固定引流管,盖无菌敷料,引流袋稍高于血肿腔。术后嘱病人咳嗽或憋气,每天5-6次,促进脑组织膨起。
  1.6拔针指征:头痛症状消失,偏瘫恢复,引流血肿量与术前计算近似,头颅CT复查血肿腔消失或近消失,脑中线结构复位,一般4-6天拔管。
  1.7治疗效果:本组通过上述治疗方法均获得成功。10例尿激酶冲洗2-3次,拔管前头颅CT复查,血肿腔完全消失,脑组织膨胀复位。7-14天治愈出院。随访一年28例无复发,也无并发症及后遗症。2例复发,重新手术。
  2讨论
  2.1慢性硬膜下血肿采用“锁孔”手术以最小的手术创伤获得与常规开颅手术同样的甚至更好的治疗效果。它缩小了手术范围,减少了脑组织的暴露和损伤,缩小了手术时间,并降低了与手术入路相关的并发症,提高了手术安全性。缩短了住院时间,降低了手术费用。
  2.2慢性硬膜下血肿内含有絮状物及半凝状血块,不易引流或引流不畅,影响治疗效果。而这种方法可以通过硅胶引流管注入尿激酶反复冲洗,使絮状物及半凝血块得到充分液化,再开放引流管,从而达到引流畅通的目的。
  2.3慢性硬膜下血肿治疗的重点在于防止复发,要在术中反复冲洗,将局部的纤溶物质及纤维溶蛋白原分解物尽可能冲洗干净,以恢复硬脑膜下腔的正常。另一方面,尤其是老年人,术中颅骨与硬膜下腔之间的间距增大,硬脑膜与颅骨之间的导血管断裂,特别是矢状窦剥离,会形成巨大血肿,可能与术后颅内快速减压及脑复位过慢有关。但等量生理盐水冲洗可以避免。
  2.4硅胶引流管出颅时在头皮下潜行一段距离再穿出头皮固定,可防止感染,延长拔管时间。引流袋放置稍高于血肿腔,使脑复位不致过快,有一定的压力,防止再出血,亦对术后颅内积气有一定的预防作用。
  2.5此方法简单、实用、快速,在基层医院的病房亦可操作,减少了病人的经济负担,值得大力推广。

文章标题:“锁孔”技术治疗慢性硬膜下血肿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sofabiao.com/fblw/yixue/yingyang/4492.html

相关问题解答

SCI服务

搜论文知识网的海量职称论文范文仅供广大读者免费阅读使用! 冀ICP备1502133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