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养学论文范文论现代中医养生与传统养生之区别

所属栏目:营养学论文 发布日期:2014-04-14 11:24 热度:

  论文导读:最能体现诸子百家对生命的理解一般认为,中医养生学是中医关于人体生命养护的理论原则及经验方法的知识体系,这个知识体系创造性地构建了藏象生命理论系统,提出了明确的以治未病为核心的思想原则,积累了丰富多彩的养生方法,它植根于中华文化的沃土,蕴涵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价值和文化理念。这一表述比较全面的阐明了中医养生学的内涵,中医养生学是一个比较庞大的知识体系,有理论,又有具体的操作方法,其理论来源于中国传统哲学和中医的基础理论,当然也为中医学大厦贡献了自己的理论发现。本文选自《中国保健营养》《中国保健营养》杂志是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新闻出版总署正式批准,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主管,全国卫生产业企业管理协会主办的医药卫生综合类国家级杂志,本刊以广大医学工作者为主要读者对象,报道医学领域领先的科研成果和临床经验,以及对临床有指导作用且与临床密切结合的基础理论研究。国际统一刊号:ISSN1004-7484,国内统一刊号:CN14-1172/R,邮发代号:82-911,全国各大邮局均可订阅。办刊宗旨:贯彻理论与实践、普及与提高相结合的方针,反映我国医学与科研工作的重大进展,促进国内外学术交流。本刊欢迎本专业及相关学科的医学工作者积极投稿。2012年1月起,《中国保健营养》杂志由半月刊变更为旬刊。

  关键词:中医养生,中国保健营养

  养生学中,藏象学说、阴阳五行学说、运气学说、经络学说等也占有重要地位,指导着养生实践,但养生学中涉及文化、心理的内容比中医学其它分支领域更为丰富,儒、佛、道三教的影响更加突出。儒家经典《周礼》即载有“食医”,并对各类饮食的寒热温凉及四季的五味所宜都有明确的规定;《左传》记载医和治晋候病,已指出是“近女色,疾如蛊”的结果,已经注意到房室器具对于养生的关系,并对四时、五节、六气与健康的关系做了探讨。《论语》云:“食不厌精,脍不厌细。食殪而餲,鱼馁而肉败,不食。色恶不食,臭恶不食。失饪不食,不时不食。割不正,不食。不得其酱,不食。肉虽多,不使胜食气。唯酒无量,不及乱。”《孟子》云:“养心莫善于寡欲。其为人也寡欲,虽有不存焉者,寡矣;其为人也多欲,虽有存焉者,寡矣。”此后的陶弘景、葛洪进一步完善了养生学的理论与实践,陶弘景的《养性延命录》与葛洪的《抱朴子内篇》都是养生学的重要著作,葛洪认为:“是以善摄生者,卧起有四时之早晚,兴居有至和之常制,调利筋骨有偃仰之方,祛痰闭邪有吐纳之术,流行荣卫有补泻之法,节宣劳逸有与夺之要。忍怒以含阴,抑喜以养阳,然后先服草木以救亏缺,后服金丹以定无穷,养性之理尽于此矣。”把起居、运动、气功、情志、药物、补养等都列为养生的重要内容。《黄帝内经》不是一人一时之作品,而是吸收了先秦诸子百家的观点,首次从医学角度对养生学做了全面的梳理总结,奠定了中医养生学基础,“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饮食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是养生之道最精辟的表述。辨证论治在养生学中的运用更为广泛中医养生学同样注重辨证论治,讲究根据不同的体质、症状、年龄、性别、时间采用不同的饮食调养、药物治疗、体育锻炼、心理调适手段。如《养性延命录》中说:“少不勤行,壮不竞时,长而安贫,老而寡欲,闲心劳形,养生之方也。一体之盈虚消息,皆通于天地,应于万类,和之于始,和之于终,静神灭想,生之道也。”即是从年龄角度来谈养生的,并且明确地指出保持人与自然社会之间和谐的关系是养生的内在要求。

  中医养生学有丰富的实践内容

  中医养生学不仅停留在理论层面,而是具有丰富的实践内容,在操作性上独树一帜,一方面可以通过专业人士的指导和帮助提升自身健康水平,另一方面中医养生学提到的众多方法在技术上并不高深,而是简单易学并且廉价,可以自行操作和训练。概括起来,中医养生学的实践内容可以概括为勤运动、畅神志、慎起居、节饮食、适环境以及辅药物等几大方面。传统体育项目与养生中国传统体育渊源流长,太极拳、八段锦、五禽戏等在民间基础扎实,习练者众多,中国传统体育虽然也包含有一些竞技内容,比如说武术里面就有许多格斗对抗等技法,但是传统体育包括武术其指向还是为了健身的需求,和对抗性很强的西方体育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孙思邈就指出:“养性之道,常欲小劳,但莫大疲及强所不能堪耳。且流水不腐,户枢不蠹,以其运动故也。”体育锻炼要有度,即保持身体内在环境的稳定协调,做到“不腐”“不蠹”即可。勤运动也包括适当的劳动,古时这两者常常是相通的,不过度仍然是需要强调的。除了主动运动以外,还有被动运动,对于养生同样具有重要意义。比如中医的按摩,绝不是在皮肤上按按捏捏而已,而是有相当治疗意义和精神放松作用,这些运动形式中医学都发展出相当完整的技法。和喜怒以养精神中医学非常重视调养精神,七情致病是中医学病机理论的一个重要支撑点,喜怒忧思悲恐惊都是重要的致病因素,《黄帝内经》强调在进行养身锻炼的时候,不仅要练形,更重要的是练神,“静则神藏,躁则消亡。”智者养生之道在于“和喜怒”,调养精神的方法很多,节欲、戒怒在其中占有重要地位,《事林广记》中说:“忍怒以全阴气,忆气以全阳气。另外中医养生学对蔬菜、水果、粥、酒、茶以及五味都做过详细的考察,沉淀下来丰富的饮食文化。适环境以求天人相合人要健康,就得和环境相适应,注意季节、气候等影响,“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生活的自然环境应该是山清水秀,远离污染,空气洁净,《老老恒言》说:“院中植花木数十本,不求名种异卉,四时不绝便佳”;“拂尘涤砚……插瓶花,上帘沟。”还要根据时令的不同,调整作息时间,《内经》指出:春季应“夜卧早起,广步于庭,被发缓形,以使志生”;夏季应“夜卧早起,无厌于日,使志无怒,使华成秀”;秋季应“早卧早起,与鸡俱兴,使志安宁,以缓秋刑”;冬季应“早卧晚起,必待日光,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有所得”。辅药物以助健身延年在中医养生学中,药物始终处于辅助地位,主要依靠的是自身的锻炼和摄养,但并不意味着药物可有可无,在自身调节已经难以为继的情况下,通过药物进行纠偏就显得十分必要了。养生学中的用药十分谨慎,医籍中所载健身延年的方药,数以千记,又以健脾补肾为主要大法,另外还涉及一些预防时行疾病的方法,中医养生学还发展出内容丰富的药膳理论、针灸处方,以“不伤害”为原则,不再赘述。

  立道施术———养生活动的医疗化

  中医养生有深刻的“道”和丰富的“术”,既是文化又是医学,许多文化部门在养生的推广方面收获颇丰,而中医医疗机构在这方面反倒显得着力点不多,让中医医疗机构的神韵丢失不少,笔者认为,应当适度的将养生活动医疗化,立道施术,把养生这个事业做深、做透。从1977年美国学者恩格尔提出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以来,医学界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对传统生物医学模式的反思和批判层出不穷。遗憾的是,现代中医学按照西方医学的模式进行了细分,临床各科彼此分离的趋势比较明显,虽然还是强调望、闻、问、切,整体观念,辨证论治等诊疗思路,但这种分科显然是受到了生物医学模式影响,整体已经破碎,形神已经分离,天人不再合一,丢失了中医许多精髓。现代中医学变革的道路和西方医学曾经走过的道路如出一辙,即越来越注重对疾病的事后控制而漠视了病前状态的预防;越来越注重对病人生理异常的纠正,而漠视了对病人心理状态和社会状态的关注;越来越注重寻找器官、细胞或生物大分子局部层次上的可测量的形态学变化,而漠视了宏观层面或宇观层面的异动。相反西方医学开始关注整体,开始重视心身统一,开始整合各专科的力量共同来捍卫健康。中医注重从宏观上来理解健康的优势日渐削弱。对于慢性疾病的发生而言,人的生活方式和行为的作用远大于生物学因素。以心脏病、癌症、脑血管病为例:90年代WHO的全球调查更表明,对于人的健康和寿命生活方式的行为占了60%,起主导作用;环境因素次之,占17%;遗传因素占15%,而医疗服务条件仅占8%,显然,非传染性慢病的有效控制,要求医学模式的根本变革,即从生物医学转向生理—心理—社会—环境四者相结合的新医学模式(人的医学)。20世纪末叶,当时的法国总统密特朗曾邀请了75位诺贝尔奖得主,以“21世纪的挑战和希望”为主题,会聚巴黎,并于会后发布了《巴黎宣言》,强调“好的医生应该是使人不生病,而不是能把病治好的医生”;“医学不仅是关于疾病的科学,更应该是关于健康的科学”。遗憾的是,现代中医学有丧失自身特色的趋向,近些年来,中医界内部有不少反思,也做了一些尝试,比如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相继建立了传统医学科和治未病中心,传统医学科整合了中医各分支学科的力量,但还是局限在纯粹的医疗服务领域,而治未病中心虽将预防疾病放在了中心位置,改变了人们对医院只有“治病”没有“防病”的刻板印象,部分实践了中医养生学的理念,但并不能诠释中医养生学的全部内涵。一些商业机构看到了中医养生巨大的市场潜力,开设了水平参差不齐的中医养生会馆,而主要经营的则是喝茶、洗浴、推拿等保健项目,由于没有医疗机构资质,就是这为数不多的几个项目还存在打擦边球的嫌疑,离理想的养生中心还有很大距离。因此,顺应时代需求,医疗机构应该当仁不让的占领这一块领地,笔者认为,也许设立中医养生科可以成为中医医疗机构增加科室设置的一个方向。按笔者的设想,中医养生科将真正以人为中心,而不是以病为中心,中医养生科将由专业的中医养生师、全科医师、心理咨询师、运动专家、药师、营养师共同组成,配备相应的设备,兼顾治未病与治已病,“无病防病,有病治病”的健康理想可以在中医养生科中得以实现。中医养生科还将充分融入人文学科的理念,通过环境营造、健康教育、养生示范等手段改善患者的生活方式,激发患者自身力量维护好健康。和设立中医养生科相对应的,在学科设置上,也应努力争取中医养生学的地位,目前中医二级学科的设置上,尚没有列入中医养生学,这不能不说是一个遗憾。实际上,养生学不能被中医基础理论所涵括,也不能被中医内科所涵括,而具有自己独特的体系,在健康保障方面,发挥着十分重要又不能被替代的作用。

文章标题:营养学论文范文论现代中医养生与传统养生之区别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sofabiao.com/fblw/yixue/yingyang/20519.html

相关问题解答

SCI服务

搜论文知识网的海量职称论文范文仅供广大读者免费阅读使用! 冀ICP备1502133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