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临床治疗进展及特点

所属栏目:药学论文 发布日期:2016-08-02 14:19 热度:

   中药中有不少复方对治疗抑郁症有确切的疗效,但缺少系统的临床研究;对复方活性部位的研究和抗抑郁机制的研究仍处在初步探讨阶段。因此,在今后的研究中应针对以上薄弱环节开展研究工作,为中药复方抗抑郁研究提供参考依据。通过对抗抑郁中药整体分析可知,其药效机制特点多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山西中医学院学报

  《山西中医学院学报》省级期刊,创刊于1999年,是由山西中医学院主办的学术性刊物。本刊由山西省卫生厅主管,山西中医学院主办的学术性期刊,为双月刊,逢双月末出版,是面向国内外公开发行的综合性中医药学术刊物(国内刊号:CN14-1265/R,国际刊号:ISSN1671-0258),全国各地邮局(社)均可订阅,也可以直接向本刊编辑部订阅。

  1中药活性部位抗抑郁的特点分析

  另外,从阔叶缬草中提取、分离的3种愈创木烷型倍半萜类化合物;从贯叶金丝桃中分离的苯并二蒽酮类成分金丝桃素﹙hypericin﹚、伪金丝桃素﹙pseudohypericin﹚;紫苏叶水提物中分离的迷迭香酸﹙rosmarinicacid﹚以及补骨脂中香豆素类成分补骨脂素﹙psoralen﹚和异补骨脂素﹙isopsor-alen﹚等均有一定抗抑郁作用。

  对上表分析可见,中药活性部位抗抑郁主要是通过影响单胺类神经递质系统来实现;其次还有拮抗下丘脑-垂体-肾上腺﹙HPA﹚轴功能的亢进;提高神经营养因子表达,保护神经元细胞;影响信号传导通路功能;改变血液流变学和抗脂质过氧化等作用。中药抗抑郁活性成分的作用机制并不十分清楚,长期或急性毒性研究至今未见报道,而且对诸多药理活性尚未有理想的模型进行评价。因此应建立合理有效的评价模型来研究其药理作用机制,同时开展活性成分长期及急性毒性研究。

  2中药提取物抗抑郁的特点分析

  近来研究的抗抑郁中药提取物还包括:石菖蒲水提物,预知子醇提物,柴胡提取组分,刺五加浸膏,何首乌水提物,绞股蓝醇提物,五味子提取物,鲜怀地黄粉,缬草醇提物及缬草水提物的乙酸乙酯相和正丁醇部位等。

  通过对中药提取物的分析可知,药理机制研究多集中在单胺类神经递质系统和HPA轴功能方面,而关于改善微循环和增强免疫的研究较少,无法全面反映中药提取物抗抑郁作用特点;另外,药效物质基础不明确,临床研究环节也相对薄弱。因此,利用现代化学分离技术提取分离活性成分,建立合理有效的动物模型,并与临床研究结合,揭示活性成分确切的抗抑郁机制是今后的研究方向。

  3中药复方抗抑郁的特点

  除上述代表性中药复方外,一些临床常用方也具有很好抗抑郁疗效,如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安神补气丸、百合地黄汤、半夏厚朴汤、加味四逆散等经方以及桂枝解郁胶囊、开郁胶囊、芪参康复胶囊、神安颗粒、舒乐冲剂等经验方和新复方制剂。中药复方治疗抑郁症,多是依据抑郁症常见证候类型,进行相应的辨证治疗。

  4小结与展望

  中医药治疗抑郁症具有疗效稳定、作用持久、不良反应小、复发率低、身心整体调治、适合长期服用等优点。目前,抑郁症动物模型不能完全模拟中医的证型,只显示抑郁症某一或某些方面的症状,利用中药对其干预会影响其疗效的判断,主张同时联合应用多种模型。而且因动物的级别、数量等因素不同,实验结果差异很大,需规范模型应用,提高实验结果可靠性。

  同时,精神疾病遗传动物模型和动物模型转换研究等成为研究动物模型的热点;抗抑郁中药尤其是复方的药效物质基础不明确,利用现代化学分离技术提取分离活性成分,依据合理动物模型深入研究以期明确药物的药效物质基础、评价药物药效与副作用;抑郁症机制复杂,目前抗抑郁中药大多侧重单胺类神经递质的研究,其他机制探索尚显不足。

  在未来的研究中,将中医的整体观念、辨证论治与现代科学手段相结合,采用科学规范的研究方法揭示疾病本质成为其发展的方向:如应用基因芯片技术检测药物干预前后的基因谱表达活性等,为在基因水平解释抑郁症的病理生理过程及药物的干预靶点提供新思路。

  应用代谢组学技术研究代谢通路、代谢网络的整合及与蛋白组学、基因组学技术建立广泛联系来揭示抑郁症的病理过程;临床报道则是少数病例的观察总结,缺乏系统专业深入的研究,因此研究者应规范科研设计,严格按照随机、对照、双盲的临床医学研究原则开展大样本、多途径的临床观察。随着抗抑郁中药活性成分的不断明确,抑郁模型的不断提高,各种辅助实验方法的不断创新,以及抑郁症发病机制研究的不断深入,开发疗效确切、安全快速、经济实用的抗抑郁中药将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文章标题:中医药临床治疗进展及特点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sofabiao.com/fblw/yixue/yaoxue/32623.html

相关问题解答

SCI服务

搜论文知识网的海量职称论文范文仅供广大读者免费阅读使用! 冀ICP备1502133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