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疫学检验对诊断类风湿关节炎的价值

所属栏目:临床医学论文 发布日期:2020-12-08 09:16 热度:

   类风湿关节炎属于一种多发且常见的临床慢性疾病[1],发病之后呈现出四肢关节疼痛、活动受限等症状,且患者发病之后显示出活动受限、关节僵硬等情况,且具有较高致残率,对患者生活质量造成严重影响,因此,需要早期诊断类风湿关节炎(RA)疾病。且该疾病的发生可能与环境因素和遗传因素等存在一定关系,目前临床判断该疾病主要方法为临床表现和X线检查[2],但该方法具有较低诊断准确率,容易发生漏诊或者误诊现象,耽误患者的最佳治疗时间。将抗环瓜氨酸多肽抗体(anti–CCP)与IgG作为联合诊断临床诊断类风湿关节炎疾病中一种高准确性的指标,可以提升诊断价值,利于类风湿关节炎的早期诊断。该文研究了免疫学检验联合检测在2018年6月—2019年4月期间参与收治的60例类风湿关节炎患者与60例非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中的临床应用价值。现报道如下。

免疫学检验对诊断类风湿关节炎的价值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方便选取试验组的60例类风湿关节炎患者,女性29例,男性31例;年龄取值上下限分别是57岁和22岁,中位年龄(40.69±2.54)岁。参照组的60例非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女性30例,男性30例;年龄取值上下限分别是58岁和21岁,中位年龄(40.52±3.11)岁。验证试验组与参照组受检人员的临床基础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试验组诊断标准:与美国风湿协会(ARA)的类风湿性关节炎临床标准相符合。纳入标准:不存在感染性疾病患者,且均为自愿参与该次调查统计的成年人,移交医学伦理会得到批准。排除标准:存在自身免疫系统疾病患者;存在免疫功能障碍患者;近期使用对免疫性检验指标造成影响药物患者。1.2方法检查前1d两组患者需要维持正常的饮食,晚餐后进行禁食,确保空腹8~12h,第2天采集患者3mL清晨空腹静脉血以3000r/min的速度进行离心20min,分离血清后保存于-40℃环境下等待检验。类风湿因子检测:使用360-Array检测系统和试剂,采取免疫散射浊度法开展类风湿因子定量检测,类风湿因子浓度>20IU/mL为阳性判断标准。抗环瓜氨酸多肽抗体检测:采取酶联免疫吸附法进行检测,抗环瓜氨酸多肽抗体>17IU/mL为阳性判定标准。抗角蛋白抗体检测:采取间接免疫荧光法开展检测,按照1∶10的比例对血清样本稀释,将其放置到荧光显微镜下对角质层进行观察,显示典型的线状荧光模式或层板为阳性判定标准。补体C3、补体C4、IgG检测:使用西门子全自动特定蛋白分析仪,且采取免疫比浊法对补体C3、补体C4、IgG进行检测,同时使用仪器厂家配套的相关试剂,严格遵照试剂说明书中的操作标准完成操作;C3标准值处于0.9~1.8g/L,C4标准值处于0.1~0.4g/L,IgG正常值处于7~16g/L。1.3观察指标计算试验组与参照组受检人员检测指标阳性率(类风湿因子、抗环瓜氨酸多肽抗体、抗角蛋白抗体等检测指标阳性率)、免疫球蛋白G(IgG)、补体C3(C3)、补体C4(C4)、类风湿因子(RF)水平、抗环瓜氨酸多肽抗体(anti–CCP)水平。1.4统计方法通过SPSS19.0统计学软件分析数据,计量资料用(x±s)表示,组间比较进行t检验;计数资料用[n(%)]表示,组间比较进行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试验组与参照组受检人员检测指标阳性率对比试验组受检人员类风湿因子、抗环瓜氨酸多肽抗体、抗角蛋白抗体等检测指标阳性率对比参照组数据指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2.2试验组与参照组受检人员免疫学指标检测水平对比试验组受检人员类风湿因子(RF)、抗环瓜氨酸多肽抗体(anti-CCP)对比参照组相关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2.3试验组与参照组受检人员免疫球蛋白G、补体C3、补体C4水平对比试验组受检人员免疫球蛋白G(IgG)、补体C3(C3)、补体C4(C4)对比参照组相关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3讨论

  在临床中类风湿关节炎(RA)疾病在青壮年时期比较多发[3-4]。在发病后类风湿关节炎(RA)疾病患者可能发生自身免疫抗体异常现象,依据免疫学检查,能够有效区分类风湿关节炎(RA)疾病和其他关节炎疾病[5-6]。系统性红斑狼疮疾病、反应性关节炎及其骨性关节炎从临床表现来看都有可能出现关节炎的临床症状,类似于类风湿关节炎,但上述疾病之间存在较大差异的免疫学检查结果。虽然类风湿关节炎疾病发生之后会升高类风湿因子水平,但一般情况下采取RF-IgM检查,以此对是否发生类风湿关节炎进行了解[7],该种方法具有一定片面性,不少类风湿关节炎患者尚未出现RF-IgM增多现象,进而导致漏诊,耽误最佳的疾病治疗时机。虽然类风湿因子(RF)在类风湿关节炎诊断自身抗体中应用的最早,但具有比较差的特异性,容易和其他免疫性疾病进行混淆,且随着年龄的增长该指标会增加,导致具有较低准确性,因此需要联合其他方法进行检测[8]。抗环瓜氨酸多肽抗体(anti–CCP)是目前临床诊断类风湿关节炎疾病中一种高准确性的指标,且具有较高特异性和敏感性,利于提升诊断价值[9]。IgG是人体内一种免疫抗体,可对人体体液免疫情况进行直观反映,补体3与补体4属于重要的非特异性免疫构成部分,可对人体特异性免疫水平进行有效评估,因此,上述指标进行联合检测,利于类风湿关节炎的早期诊断[10]。该文数据结果计算显示,试验组受检人员检测指标阳性率85.00%、86.67%及其58.33%,类风湿因子(RF)水平(253.54±12.21)IU/mL、抗环瓜氨酸多肽抗体(anti–CCP)水平(312.54±22.54)IU/mL、免疫球蛋白G(IgG)(16.32±1.21)g/L、补体C3(C3)(0.66±0.14)g/L、补体C4(C4)(0.21±0.01)g/L与参照组比较[1.67%、0.00%、0.00%、(7.09±0.31)IU/mL、(6.32±0.94)IU/mL、(10.59±0.91)g/L、(1.11±0.24)g/L、(0.30±0.02)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4.842、91.765、49.412,t=156.296、105.142、29.316、12.545、31.177,P<0.05)。吴春波[11]研究显示,Ⅰ组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类风湿因子、抗环瓜氨酸抗体、抗角蛋白抗体等检出阳性率64.00%、60.00%、34.00%对比Ⅱ组数据(28.00%、10.00%、12.00%)更高(P<0.05);Ⅰ组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IgG(5.3±2.9)g/L、补体C3(0.6±0.3)g/L、补体C4(0.1±0.1)g/L显著优于II组(10.6±2.1)g/L、(1.1±0.4)g/L、(0.3±0.2)g/L(P<0.05),与该文研究比较一致,证实,免疫学检验联合检测利于提升诊断准确度,能够被当做类风湿性关节炎临床诊断的首选方式。综上所述,将免疫学检验联合检测应用在类风湿关节炎患者中更具优势,可早期诊断、早期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疾病。

  《免疫学检验对诊断类风湿关节炎的价值》来源:《中外医疗》,作者:向子叶

文章标题:免疫学检验对诊断类风湿关节炎的价值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sofabiao.com/fblw/yixue/linchuang/44472.html

相关问题解答

SCI服务

搜论文知识网的海量职称论文范文仅供广大读者免费阅读使用! 冀ICP备1502133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