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药学专业体内药物分析教学模式探索

所属栏目:临床医学论文 发布日期:2019-07-31 09:50 热度:

   摘要: 结合临床药学专业特点,对体内药物分析课程进行教学模式探索。通过明确专业需求,做好知识铺垫,改革传统教学模式,开设相关实验课,引入研究前沿与热点,完善课程考核方式等教学探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自学能力,促进学生对课程基本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提升课程教学质量。

  关键词: 体内药物分析; 临床药学; 教学模式

临床药学

  体内药物分析是药物分析学派生出来的一门分支学科。它通过分析生物体体液及各组织器官中药物及其代谢产物浓度,获取药物在生物体内数量和质量的变化、药物代谢方式及途径等信息,为药物研究和临床合理用药提供科学数据。

  1 依据学科内容特点,做好理论授课铺垫

  体内药物分析是近 30 年发展起来的新兴交叉学科,课程内容涉及分析化学、仪器分析、临床药理学、药剂学、药代动力学、生物药剂学等多学科,各学科互相关联、密不可分。我校将体内药物分析理论课设计为 36 学时。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强调学科间的交叉性,依据授课内容补充临床药理学、仪器分析和药代动力学相关内容,为课程学习做好铺垫。体内药物分析研究对象是成分复杂、干扰物多的生物样品,主要任务是提供合理、最佳的分析条件对生物样品中极低含量的被测物进行方法学研究。因此,生物样品基本信息和分析方法选择是解决问题的关键。我们在授课过程中要求学生将分析化学和仪器分析的知识融合于体内药物分析中,了解目标化合物的化学结构、理化性质、光谱学特征和体内存在形态,使学生明确针对不同目标化合物应建立不同的分离和检测方法,选择相应仪器进行分析。体内药物分析的方法学数据主要解决临床药物分析的规律性问题,涉及药物在生物体内的转化和代谢过程研究,这就要求学生必须熟悉临床药理学和药物代谢动力学相关知识。药物体内代谢过程、血药浓度与临床症状关系、血药浓度与合理用药、治疗药物临床监测等均为本学科涉及的药理学、药代动力学基础知识[3]。

  2 依据大数据,结合课程给出专业学习方向和学习内容

  大数据调查结果显示,医疗机构是临床药学专业学生最为青睐的毕业去向[2]。王有娣等对药学专业的毕业生去向调查显示,进入医疗机构工作的毕业生比例排在第一[4]; 侯东晓等报道了药学类本科毕业生主要分布于药品营销、医药生产研发等医疗卫生相关行业[5]。以上调查结果说明临床用药和医药开发是临床药学专业学生毕业后的主要工作。体内药物分析的专业特点恰恰是与临床药物检测密切相关,通过研究临床用药获得其在体内的相关信息。以临床药师为例,其核心工作是采集患者体液进行治疗药物监测,对患者用药进行全程监护,参与临床药物治疗方案的设计和新药研发。教师可以通过临床药学专业学生自身职业规划合理安排学习内容,结合药学相关职业特点引导学生知晓学习课程的意义,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对学科的定位认知,促进学生从被动学习转向主动学习。

  3 改进教学模式,提升教学效果

  教学过程中实施多种有效教学模式,激发学生学习热情,提升教学效果。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我们主要实施了以下几种教学模式。

  3. 1 探索式教学

  创设情境,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的欲望,发掘其自主探究潜能,训练学生主动学习能力。这个过程主要通过指定课外阅读材料、扩大学生专业阅读范围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培养自主学习能力。如在讲授蛋白质的去除方法时,将全班同学分成 3 个小组,先让小组同学以此问题为导向查阅资料列出分离蛋白质的方法,并在列举实例、做好 PPT 后,各小组指派代表面向全班同学进行介绍,完成其他同学提问 - 代表回答 - 教师点评的各个环节。实施这一过程,既让学生将所学理论与实际问题联系起来,又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锻炼学生查阅文献的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3. 2 案例式教学

  案例式教学法是一种以案例为基础的教学方法。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精心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典型社会热点问题作为案例,引导和激励学生联系教学内容对案例进行思考、分析、讨论。案例选择以学生熟悉并简单常见为前提,能够体现教学内容在案例中的应用性。该方法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引导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在体内药物分析教学过程中,适当增加分析实例可促进学生对相关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以体内药物分析方法中常用的高效液相色谱 - 质谱联用技术为例,在授课过程中可引入社会热点案例瘦肉精 ( 盐酸克伦特罗) 、毒大米( 黄曲霉素) 等的检测。引入这些典型案例,能够极大地增加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习过程不再枯燥,使学习目的更加突出,也能让学生树立社会责任感,提高法律意识。

  3. 3 专题式教学

  专题式教学是在原有教材基础上,对所有知识结构进行精选和整合,把教学内容重排成新的知识体系,达到提高教学效果的目的。我们目前选择的《体内药物分析》( 李好枝主编,第一版) 内容较多,知识点分散,各章节之间既有联系性、也有独立性。在学时有限的情况下,我们对第三篇的各论实施了专题式教学。本篇内容将文献涉及的体内药物分析分为手性药物分析、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分析、氟喹诺酮类药物分析等七大类,每类药物的分析分别罗列了药物性质、体内代谢过程及相关分析方法。基于以上特点,我们把七类药物的分析分为七个专题,让学生分组自学。除了教材上涉及的分析方法,我们还鼓励学生搜集查找文献,列举其他可行的分析方法并进行讨论,引导学生将前面所学的基础知识贯穿一个专题中,再由授课教师对所有专题作总结。这种专题式教学模式打破了过去对各个章节分别阐述的教学模式,让学生选择其中一个专题重点击破,将总论和方法篇内容贯穿其中,在内容上保持了逻辑性和完整性。通过这种教学模式,可以极大地调动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对知识举一反三的能力,并能充分利用时间、提高学习效率。

  4 依据学校实验平台,开设实验课程

  体内药物分析实践性强,为药代动力学参数的获得、药物及代谢物浓度的检测提供精确的实验结果。学科特点决定了实验课程的重要性。通过实验课程训练,帮助学生巩固课堂知识,加深对基础理论的理解,熟悉分析仪器的使用。更为深远的意义在于,实验教学能更好地与就业岗位技能对接,使学生提早具备未来就业所需技能以及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6]。目 前,教研室拥有教学用核磁共振仪( NMR) 、气相色谱仪( GC) 、气相色谱 - 质谱联用仪 ( GC /MS) 、高效液相色谱仪( HPLC) 、液相色谱 - 质谱联用仪( LC /MS) 等多种分析仪器。受限于学时和动物体内药物代谢研究的复杂性,目前只开展了验证性实验。对色谱、质谱等大型仪器的操作,主要采用图片、视频和教师示教相结合的方式向学生介绍。实验课堂采取分组教学,选择操作熟练的学生担任助教,其帮助和指导其余同学动手操作。从教学效果来看,增加了学生的参与热情,避免了实验教学活动中过于依赖教师的现象。

  体内药物分析为临床合理用药、现代新药研发提供科学数据,在临床药学和药物体内研究等各个领域发挥着关键作用,是现代药学创新和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临床药学专业学生培养必须以此为目的,让学生能够熟练掌握体内药物分析工作的一般流程,具备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通过以上教学模式探索,增加了学生在体内药物分析学习过程中的学习兴趣,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有效提升体内药物分析理论课程和实验课程的教学效果,对临床药学专业学生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 冯心池,舒乐新,王玉明,等. 临床药学专业体内药物分析课程的教学调查与思考[J]. 药学教育,2018,34( 1) : 67 - 70.

  [2] 朱倩,李俊,金涌,等. 临床药学专业开设体内药物分析课程的思考和探索[J]. 安徽医药,2016,20( 1) : 199 - 201.

  相关推荐:临床型文章该怎么选适合投稿的杂志

文章标题:临床药学专业体内药物分析教学模式探索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sofabiao.com/fblw/yixue/linchuang/40582.html

相关问题解答

SCI服务

搜论文知识网的海量职称论文范文仅供广大读者免费阅读使用! 冀ICP备1502133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