钡剂灌肠在小儿肠套叠影像诊断及复位中的作用

所属栏目:临床医学论文 发布日期:2016-07-18 14:13 热度:

   X线透视下钡剂灌肠诊断小儿肠套叠及灌肠复位的可靠性及有效性,提高肠套叠X线诊断率和整复率。文章对30例经钡剂灌肠或手术证实肠套叠患儿的X线透视下钡剂灌肠点片及复位影像作对照分析。

国际儿科学杂志

  《国际儿科学杂志》儿科医学杂志,创刊于1974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主管,中华医学会主办的中华医学会系列杂志之一,主要刊登反映国际儿科学领域新进展、新动向、新技术和新方法的综述、论著、临床经验等,另辟有述评、国家级继续医学教育和国外学术动态等栏目。报道内容以儿科临床与基础研究并重,是国内唯一专门介绍当代儿科学领域最新进展与最新动态的国家级儿科学专业学术期刊。荣获Caj-cd规范获奖期刊,卫生部首届全国医药卫生优秀期刊二等奖。

  结果 对肠套叠病人钡剂灌肠后所有病例均可见肠管内软组织肿块或杯口状充盈缺损,合理钡剂灌肠使26例成功复位,成功率约85%。结论 X线透视下钡剂灌肠为肠套叠的确诊及治疗提供了有效方法,具有疗程短、创伤小、价廉、成功率高、并发症少等优点。

  肠套叠是小儿外科最常见的急腹症之一,诊断不准确和治疗不及时,会致肠坏死、肠穿孔及腹膜炎等严重并发症,甚至危及生命。而非手术治疗(钡剂灌肠整复)肠套叠非常有效,避免了外科手术带来一系列并发症问题,是目前治疗小儿肠套叠的首选方法。笔者收集2007年10月—2009年9月钡剂灌肠整复小儿肠套叠30例,现回顾分析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搜集1999~2003年上半年确诊肠套叠30例,男19例,女11例;年龄3个月~2岁,主要临床症状包括:阵发性哭闹、呕吐、血便或果酱样大便、腹部包块,发病时间2~36h。全部病例均有X线腹平片及诊断性灌肠片及复位片。

  1.2 方法 全组病例均用GE800mAX线机及灌肠器、双腔导尿管,注气整复前,详细讯问病史,常规腹部平片,排除非常见病(如膈下游离气体),观察肠管充气状况、有无肠梗阻及包块阴影,看是否腹部平片能否排除肠套叠,未排除病例均进一步行钡剂灌肠先给予患儿注射镇静剂、解痉剂(654-2)及开塞露等药物,等患儿较安静后将双腔导尿管头部涂上石蜡油,插入肛门,气囊内注入20~25ml气体堵住肛门,后接通灌肠器,一般可将装有20%钡剂水溶液的吊瓶提高到离病儿水平体位70-80cm的高度注入钡剂,首先行肠套叠的诊断,灌肠的同时进行透视,当钡剂前端行进到结肠某部位停顿,即充钡结肠管"中断"时,可稍调高灌肠器吊瓶,仍未能前移并呈杯口状充盈缺损或充气肠管内出现软组织块影时,即可确诊肠套叠,并拍片,然后准备复位,在X线透视下可见杯形缺损逐渐向近端结肠移动,若钡剂前行停滞,此时可酌情提高吊瓶高度,轻柔地按摩腹部或变换体位,有助于套叠的整复。一旦盲肠充盈,钡剂突然进入回肠末段,充盈缺损消失时,则为脱套的指征。此时可拔肛管使患儿排出钡剂,常有大量臭气随粉红色的钡剂排出,有时混有黄色粪便。再次进行透视时,回盲部因结肠内钡剂排出,显影更清楚。

  2 结果

  2.1 钡剂灌肠X线表现钡剂灌肠点片上均可显示充气结肠管于某部位"中断"。钡剂前端呈弹簧状,或充气肠管内出现形态大小各异的软组织肿块影。X线表现为腹部普遍磨玻璃样阴影覆盖于连续充气的结肠上或腹中部为一片均匀致密阴影,肠管充气扩张,部分出现大小不等液气平面,在仰卧正位片上可呈长管状排列,数段肠管并列形似香蕉串状,可见弹簧状空肠黏膜像,腹部软组织肿块影。

  2.2 钡剂灌肠复位效果 本组30病例中有20例在诊断性钡剂灌肠时吊瓶离患儿高度约70~80cm透视下见套头(软组织肿块影)缓慢前移且逐渐缩小并消失,较轻易复位。10例所谓"难复位病例"需增加压力(约90~100cm)同时结合腹部轻轻按摩并维持压力10~15min,后有6例终获复位,钡剂灌肠复位成功率89.3%。其中3例肠套叠因局部血液循环障碍,发生严重水肿、粘连,导致复位失败,1例为复合性套叠,即回肠套叠后又套入盲肠至横结肠。整复的成败与整复时间、套入部位密切相关。

  3 讨论

  肠套叠诊断:急性肠套叠是小儿常见急腹症,是肠管某部分连同相应系膜套入邻近肠腔内所形成的一种类型的肠梗阻,其病因目前尚不明确,可能与饮食不当、病毒感染、肠系膜松弛或过长等因素有关。临床症状较为典型,阵发性腹痛(哭闹)、呕吐、血便和腹部软组织肿块,行肛门指诊、腹部平片、B超检查和空气灌肠可以确诊[3],目前单纯X线对肠套叠的诊断非常有限,所以,对临床表现高度怀疑肠套叠的病例,应及时行钡剂灌肠能以便及早明确诊断并进行复位,提高灌肠复位的成功率。

  钡剂灌肠中的注意事项:应用钡剂灌肠进行小儿肠套叠整复治疗,病程越短,复位率越高,随着病程的延长,可能并发穿孔。因此,多数学者认为,钡剂灌肠整复肠套叠时,病程一般不宜超过24h,若发病时间超过24h,全身情况良好的患儿,可适当放宽至48h,超过72h者,一般不采用流体静力学方法。在整复过程中,当套叠部位(如位于升结肠或回盲部)停滞不前时,加大压力到吊瓶高度100~130cm后仍未能复位成功,不要急于放弃,可在腹部团块处沿套叠能退缩的方向轻揉按摩,约3~5min后再灌肠,如此反复2~5次,可提高整复成功率,若反复几次未能成功整复时,应及时外科手术治疗,不再强行复位,避免出现并发症。

  肠套叠复位成功与否的判断:腹部软组织块状阴影是肠套叠最直接的征象。(1)当复位成功后,可见套入部块影逐渐退缩变小直至消失,当钡剂充盈大部小肠,说明已整复成功;(2)此时患儿安静,无哭闹、呕吐,腹部平软触摸不到包块或B超检查未发现套叠软组织块影;(3)肛管顺利排出积气和粪便;亦可口服1g活性炭,若6~8h排出黑色便,且12~24h血便消失,证明已达到套叠完全整复目的[4]。

  可见灌肠治疗是诊治小儿肠套叠最可靠、最实用的方法,具有疗程短,创伤小,成功率高等多方面优点。

  参 考 文 献

  [1]上海第一医学院《X线诊断学》编写组.X线诊断学.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6,1083.

  [2]Rate liffe.Pediatr Radiol,1992,22(2):110-111.

  [3]欧阳林,林焕斌.危重肠套叠患儿的非手术治疗.东南国防医药,2008,10(3):181-183.

  [4]陆诗长,宗玉平.轮状病毒性肠炎并发急性肠套叠的早期诊断与治疗.临床儿科杂志,2000,18(5):313-314.

文章标题:钡剂灌肠在小儿肠套叠影像诊断及复位中的作用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sofabiao.com/fblw/yixue/linchuang/32364.html

相关问题解答

SCI服务

搜论文知识网的海量职称论文范文仅供广大读者免费阅读使用! 冀ICP备1502133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