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风的热病理论治疗

所属栏目:临床医学论文 发布日期:2016-06-18 14:15 热度:

   中风虽属内伤杂病范畴,但与温病在发病基础、病理因素及证候方面有一定共同之处。本文从历代医家文献论述中风与热病的关系,列举与热病有关的中风分型及治疗方剂,以及从热病理论辨治中风的临床研究。说明温病学理论体系和论治方法可用于中风病的治疗。

中国自然医学杂志

  《中国自然医学杂志》国家级医学期刊,是卫生部主管、中华预防医学会主办的自然医学领域综合性学术期刊。主要读者对象为全国各级医院、医学院校、科研院所、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输血中心、抗病毒药物和疫苗研究等单位的中高级专业技术人员及管理人员。

  中风是以猝然昏仆、不省人事、口眼歪斜、半身不遂、语言不利或昏迷不醒等症状为主要表现的一种疾病,病死率、致残率高。一般认为中风为内伤杂病,但却与温病在发病基础、病理因素及证候方面有一定共同之处,历代医家对中风发生的机理持火热观点者颇多,现在中医治疗中也常应用治疗温病的方剂。从热病理论论治中风,有重要的临床指导意义。

  1 历代医家论述

  早在《内经》中就要关于中风描述,属“大厥”、“薄厥”、“煎厥”、“偏枯”范畴。《内经》云:“诸逆冲上,皆属于火。”“血之与气,并走于上,则为大厥。”刘河间提出火盛致中风,《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中风论》曰:“风本生于热,以热为本,以风为标。”朱丹溪提出痰热致风说:“东南之人,多是湿土生痰,痰生热,热生风也。”明代薛已提出:“体肥善饮,舌本硬强,语言不清,口眼㖞斜,痰气壅盛,肢体不遂。余以为脾胃湿热。”指出过食肥甘厚味,湿热内生,湿热酿痰,痰浊阻滞经络导致半身不遂等症。又阴虚于下,火盛于上,热盛动风的观点,“若舌喑不能言,足痿不能行,属肾气虚弱,……此症皆由将息失宜,肾水不足,而心火暴盛,痰滞于胸也。”缪希雍说:“真阴既亏,内热弥甚,煎熬津液,凝结为痰,壅塞气道,不得通利,热极生风,亦致猝然僵仆类中风证,或不省人事,或语言赛涩,或口眼歪斜,或半身不遂。”指出本病阴虚为本,痰热为标。《景岳全书·厥逆》云:“今气血并走于上,则阴虚于下,而神气无根,是即阴阳相离之候,故致厥脱而暴死,复反者轻,不反者甚,此正时人所谓卒倒暴仆之中风,亦即痰火上壅之中风。”叶天士提出阳化内风说,《临证指南医案·中风》曰:“下虚上实,君相火亢,水涸液亏,多有暴怒跌仆之虞。”以及“心包络间久积之热弥漫,以致机窍不灵,平昔酒肉助热动风为病。”张锡纯《医学衷中参西录》中论脑充血中风时说:“肝为木脏,木火炽盛,亦自有风。其甚者,致令神经失其所司,致昏厥不省人事。”肝火暴盛,冲气挟气血上逆于头,脑血管扩张,压迫神经,而发中风。可以看出,热盛阴伤与中风发生密切相关,所以温病的清热解毒、凉血散血、通腑泻热、滋阴息风等治法可以运用于中风的辨治当中。

  2 分型论治

  2.1痰热闭阻

  临床表现为烦躁易怒,甚或神昏谵语,面红目赤,渴喜冷饮,大便干,尿赤,舌红或红绛,苔黄而干或灰黑干燥,脉大有力或弦数或滑数。治以泻火解毒,开窍醒神。

  用安宫牛黄丸合加味黄连解毒汤。

  安宫牛黄丸为热闭心包的代表方剂,融芳香化浊利窍,咸寒保肾安心,苦寒清热泻心为一体。热毒炽盛者常与黄连解毒汤合用。青发基[1]在西医常规治疗基础上,合加味黄连解毒汤治疗缺血性中风取得了满意疗效。

  2.2瘀热阻窍

  临床表现为卒然昏仆,不省人事,或躁扰不宁,或昏蒙不语,或神志恍惚;半身不遂,肢体强痉拘急,口歪眼斜,舌强语謇,腹胀硬满,便干便秘;发热甚至高热;面色红赤或深紫;舌质红绛或紫黯,苔黄燥,脉弦滑数或结。治以凉血散血通瘀,用犀角地黄汤加味。

  凉血与通瘀联用可以分解瘀热相搏之势。凉血可以清血中之热,不致迫血妄行;散瘀通脉可化脑中蓄血;通下瘀热,釜底抽薪可以顺降气血。谭锋等[2]对70例患者的自身对照研究显示,凉血散血法治疗中风的有效率在87%以上。

  3 痰热腑实

  临床表现为半身不遂,舌强不语,口舌歪斜,口粘痰多,腹胀便秘,面红烦热,口苦口臭,舌红苔黄腻,脉弦滑。甚至出现痰热内闭心窍,嗜睡神昏的神志改变。以豁痰开窍,通腑泄热的星蒌承气汤加减治疗。

  中风腑实证便秘、苔黄腻、脉弦滑正是热毒痰浊蕴结不散之象,通腑泻毒法通过畅利枢机,疏导壅滞,进而清除了内生之毒。王永炎等[3]以化痰通腑饮为主(组成为全瓜蒌、胆南星、生大黄、芒硝)治疗脑血管病急性期痰热腑实证病人158例,半个月总有效率为85.4%,对于改善病人意识状态、缓解病情加重的趋势和减轻偏瘫的病损度具有较好效果。

  4 阴虚风动型

  临床表现为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舌强言謇或不语,咽干舌燥,烦躁耳鸣,舌质红绛或暗红,少苔或无苔,脉弦细或弦数。治以滋阴息风,方用镇肝熄风汤加减。#p#分页标题#e#

  本证为阴虚阳亢,肝之相火暴发,挟气血而上冲脑部而致,方中重用滋阴潜镇之品,佐以疏肝。邵淑娟[4]用镇肝熄风汤加活血药配合西药治疗急性脑卒中30例,与常规西药组对照,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6.67%,对照组为73.08%,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且治疗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积分明显优于对照(P<0.01)。

  中风属危重疾病,严重危害着人类的健康。在本病的预防、治疗和康复方面,中医药具有显著的疗效。温病与中风虽然致病因素不同,但在其发展过程中某些阶段,却可出现相同的病机与证候。温病学理论体系和论治方法可用于中风病的治疗,丰富中风的治疗方法。

  参 考 文 献

  [1]青发基.加味黄连解毒汤治疗急性脑梗死48例临床观察[J].安徽中医临床杂志,2001,13(5):329-330.

  [2]谭锋,王灿晖,杨进.血散血法治疗缺血性中风理论探讨[J].中医药临床杂志,2006,18(4):323-324.

  [3]王永炎,李秀琴,邓振明,等.化瘀通腑法治疗中风病158例疗效观察[J].中国医药学报,1986(2):22-24.

  [4]邵淑娟.镇肝熄风汤为主治疗急性脑卒中疗效观察[J].湖北中医杂志,2004,26(10):30-31.

文章标题:中风的热病理论治疗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sofabiao.com/fblw/yixue/linchuang/31815.html

相关问题解答

SCI服务

搜论文知识网的海量职称论文范文仅供广大读者免费阅读使用! 冀ICP备1502133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