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论文范文探析颅内动脉瘤的介入治疗进展

所属栏目:临床医学论文 发布日期:2015-01-23 17:11 热度:

   摘要:颅内动脉瘤是脑血管常见病症,发病率很高,仅次于脑梗塞和高血压脑出血。除此之外,颅内动脉瘤的致残率和死亡率都比较高,对颅内动脉瘤采取何种有效的治疗办法成为临床研究的重要课题。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目前,颅内动脉瘤的介入治疗成为治疗动脉瘤的重要手段。本文现就颅内动脉瘤的介入治疗进展进行综述,介绍了颅内动脉瘤介入治疗的发展过程、治疗的方法和材料、新技术等。以期人们对颅内动脉瘤的介入治疗有进一步的了解。

  关键词:医学论文范文,颅内动脉瘤,介入治疗,进展

  颅内动脉瘤属于脑血管常见病,指的是脑动脉内腔的局限性被异常放大后而形成动脉壁的一种病症[1]。分析发病原因,主要是由于腔内压力增高以及脑动脉管壁局部先天性缺陷,致使囊性膨出造成。颅内动脉瘤发作时主要表现为蛛网膜下腔出血,致残率和致死率都很高。临床治疗颅内动脉瘤的方法之一,就是开颅行动脉瘤夹闭手术。而随着血管内介入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和进步,很大程度上解决了开放手术的难题,因具有疗效好、损伤小、恢复快等优势而成为临床治疗颅内动脉瘤的重要手段。

  1颅内动脉瘤介入治疗的发展过程

  最早应用血管内介入方法治疗颅内动脉瘤的人是前苏联的Serbinenko,他在1973年使用可脱乳胶球囊经血管内成功治疗一名由于外伤导致颈内动脉海绵窦瘘的患者[2]。主要操作过程为先将载瘤动脉闭塞,然后行动脉瘤栓塞,并保证载瘤动脉的通畅度。1975年,这一治疗技术得到改善,Debrum改进了球囊技术,使得球囊解脱更加容易。在随后的时间里,很多国家都陆续改进了球囊技术,介入治疗手段得到进一步发展,但由于术中易出现动脉瘤破裂出血和球囊泄露等问题,而限制了该治疗方法的推广应用。1991年,意大利学者Guglielmi设计了一种电解后可脱卸弹簧圈的方式,用于颅内动脉瘤的治疗,这在血管内治疗方面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3]。

  随后很多学者也相继对弹簧圈进行改进,到2002年,国际临床试验协作组进行了一项有关血管内弹簧圈栓塞介入治疗和破裂囊状颅内动脉瘤神经外科夹闭的随机试验,结果表明血管内弹簧栓塞介入治疗比手术治疗的危险度低,相对危险降低22.6%,绝对危险降低6.9%;另外,血管内弹簧栓塞治疗介入治疗后的致残率和病死率较手术治疗更低,分别为23.7%、30.5%[4],这说明栓塞治疗更具优势。目前,颅内动脉瘤的治疗由以往以手术夹闭为主向,转为血管内治疗的方向。在这一过程中,材料学研究的发展成为推动方向转变的关键。

  2治疗方法和材料的发展

  2.1可解脱球囊治疗颅内动脉瘤的发展 前苏联的Serbinenko在1973年首先使用可脱乳胶球囊经血管内治疗动脉海绵窦瘘,成为可解脱球囊治疗手段的雏形,并开启了可解脱球囊治疗颅内动脉瘤的大门[5]。到1991年,Moret等人则进行了一项研究,使用可解脱球囊治疗动脉瘤患者,手术成功率达到78.5%,死亡4%、复发9.7%、并发症12%、并有8%的神经功能障碍现象[6]。通过该研究,总结可解脱球囊治疗颅内动脉瘤的缺点,主要有:①球囊内需要充入固化剂或硅胶液才能有效避免动脉瘤复发和球囊回缩;②球囊会对动脉瘤壁产生压力,从而易导致动脉瘤破裂出血;③球囊和输送导管存在一定缺陷,可控性较差,较难操作。鉴于以上缺陷,可解脱球囊治疗颅内动脉瘤的效果不十分理想,但若具备较好的前、后代偿,可考虑选择可解脱球囊闭塞载瘤动脉[7]。

  2.2 弹簧圈治疗颅内动脉瘤的发展 Guglielmi在1991年设计的电解后可脱卸弹簧圈,其用来闭塞动脉瘤的原理主要是利用弹簧圈将动脉瘤腔闭塞,以及在电解脱卸弹簧圈时诱发血栓[8]。可脱卸弹簧圈具有可控性好、柔软度高、手术操作简单方便、成功率高等优势,因而受到广大神经介入进而神经外科医师的亲睐。但存在一定的技术限制,主要表现在:①标准的铂金可脱卸弹簧圈具有一定的生物学惰性,填塞后难形成瘢痕和血栓;②应用于巨大或大动脉瘤的填塞时,易对临近的颅神经或脑实质造成压迫而出现压迫症状。因此,改进栓塞材料和提高栓塞技术是减少动脉瘤并发症,提高动脉瘤栓塞效果的关键。

  各国也因此加大了弹簧圈的研究力度,使弹簧圈向着多质地化、多构造化、多样解脱化等方向发展。其中,第4代弹簧圈有了很大改进,设计出一种特殊的解脱装置,能使电流局限在一个解脱区,因而在很大程度上减少了解脱的时间[9]。与此同时,市面上也出现了一种新的机械解脱弹簧圈,材质为钨丝,价格方面较可脱卸弹簧圈有优势,但可控性和柔韧性方面低于可脱卸弹簧圈。随后,学者对机械解脱弹簧圈进行了改进,将材料改为铂金,同时也改进了解脱装置,可控性和柔韧性大大提升。

  另外,出现了另一种电解可脱卸弹簧圈,能实现多点解脱,有效解决了可脱卸弹簧圈在填塞时存在尾端遗留载瘤动脉的问题[10]。同时,为解决使用普通旋型弹簧圈栓塞宽颈动脉瘤时致密性差的问题,多家公司致力于开发一种特殊形态的弹簧圈,有效防止了在释放中出现不稳定的情况,尤其适合宽颈动脉瘤。之后又出现了放射活性、Matrix、Cerecyte、水凝胶弹簧圈等表面修饰的弹簧圈,改变了弹簧圈的裸圈历史,使弹簧圈进行表涂层圈时代,大大提高了动脉瘤栓塞的长期疗效[11]。

  2.3液体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的发展 该治疗方法应用的液体栓塞剂是一种合成液:将CAP(醋酸纤维素聚合物)溶解在DSMO(二甲基亚砜)里,然后添加一定量的Bi2O3(三氧化二铋)[12]。DSMO在CAP与血液接触后会立即弥散,且在5min内,CAP会按照动脉瘤的大小和形态凝固。Murayama等人为降低远端栓塞的风险性则试着在球囊保护后再注入液体栓塞剂ONYX,这一想法也得到Mswad等人的实验验证:先在患有巨大动脉瘤患者的血管内植入球囊,然后在球囊保护下注入ONYX,起到进一步控制血流的效果,11例患者均手术成功,之后有1例出现暂时性偏瘫、1例死亡,随访未见复发[13]。分析液体栓塞剂的作用,主要是能够顺应动脉瘤的形态固化,使残留死腔减少,起到闭塞动脉瘤的作用。但液体栓塞剂在进入动脉瘤腔后会出现栓塞毒性以及会向远处漂移,若能解决这一难题,使用液体栓塞剂治疗颅内动脉瘤则有很好的应用前景[14]。   3血管介入的新技术

  随着技术水平的不断发展以及研究的不断深入,近年来,涌现了很多血管介入新手段和新技术,最具代表性的就是球囊再塑型技术和支架结合微弹簧技术。

  3.1球囊再塑型技术 这一技术指的是在球囊保护下,在动脉瘤腔内填入弹簧圈的一项技术方法。也就是将微导管置入动脉瘤腔内,然后在动脉开口处放置不可脱球囊,充盈球囊后再将瘤颈封闭,再通过微导管注入可脱弹簧圈,将球囊排空[15]。观察弹簧圈的稳定情况,若不稳定则进行调整,直至稳定为止,然后予以解脱,直至动脉瘤填塞满意。该技术方法能有效提高弹簧圈的紧实度,从而提升完全栓塞率。但也存在一定的缺陷,即球囊充盈后易造成载瘤动脉或动脉瘤破裂;过渡填充也会造成动脉瘤破裂;且载瘤动脉暂时性闭塞也易诱发缺血性脑卒中等[16]。但通过相关学者的报道,微弹簧圈治疗动脉瘤应做好适应症选择,可降低风险。

  3.2支架结合微弹簧圈技术 该技术一般用于夹层动脉、梭形动脉瘤和宽颈动脉瘤[17]。指的是在支架保护环境下,在动脉瘤腔内填入弹簧圈的一种技术方法。该技术又可分为分期式、平行式和顺序式三种。其中,分期式是在放置支架约1个月后再栓塞弹簧圈的方法,有利于固定[18]。平行式则先在动脉瘤腔内插入微导管,然后再在动脉瘤开口处架设支架,送入弹簧圈进行栓塞。顺序式则先在动脉瘤开口处架设支架,然后使微导管穿过支架网眼达到动脉瘤腔内进程栓塞[19]。该技术也存在一些缺陷,如支架易诱导内皮增殖,具有潜在的致血栓性,易导致血管狭窄和痉挛等[20]。为解决这些问题,目前,国内外都智力于优化支架,应用一些涂层支架或放射性支架等,以有效减少内膜的增生和血栓形成。

  4结论

  计算机科学、神经影像学、微创神经外科学、栓塞材料学等的发展促进了颅内动脉瘤介入治疗技术的发展,并取得了很大效果。虽然依然存在很多不成熟的地方,但随着科研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发展,今后介入治疗技术将会越加成熟,有望成为治疗颅内动脉瘤的首选。

  参考文献:

  [1]田洪,刘磊.颅内动脉瘤介入治疗术中并发症的处理[J].介入放射学杂志,2013,22(02):166-168.

  [2]冯正健,伍益,黄戈,等.颅内动脉瘤血管内介入治疗[J].河北医学,2010,16(12):1481-1482.

  [3]顾斌贤,李明华,王武.弹簧圈血管内栓塞颅内动脉瘤危急事件中支架的应用[J].介入放射学杂志,2011,20(02):93-96.

  [4]王运华,翟丽娟,崔庆轲,等.可膨胀水凝胶弹簧圈在颅内动脉瘤急性破裂期栓塞中的应用[J]中华放射学杂志,2012,46(05):453-455.

  [5]张全斌,孙继平,张翔等Micrus弹簧圈治疗急性破裂颅内动脉瘤的初步体会[J].中华神经外科杂志,2012,28(07):659-661.

  [6]郑永涛,冷冰.血管内弹簧圈栓塞后颅内动脉瘤复发的影响因素[J].国际脑血管病杂志,2013,21(04):316-320.

  [7]张锦钊,李铁林,叶劲,等.血管内支架植入联合弹簧圈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疗效观察[J].山东医药,2011,51(02):35-36.

  [8]蔡菁,孙爱刚,杨桂仑,刘运涌.介入疗法治疗颅内血流相关性动脉瘤126例[J]山东医药,2013,53(43):50-51.

文章标题:医学论文范文探析颅内动脉瘤的介入治疗进展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sofabiao.com/fblw/yixue/linchuang/25064.html

相关问题解答

SCI服务

搜论文知识网的海量职称论文范文仅供广大读者免费阅读使用! 冀ICP备1502133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