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医学期刊投稿血压波动情况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性

所属栏目:临床医学论文 发布日期:2014-06-17 16:08 热度:

  随着原发性高血压的患病率在我国和全球呈现增长趋势,高血压病的血压控制及其并发症的防治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针对高血压的防治可明显降低心脑血管病的发生率。而24小时动态血压监测的广泛运用,人们对血压24小时的波动情况有更深一步的了解。

  摘要:目的:探讨非杓型高血压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之间的相关性。方法:选择157例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1.均行24小时动态血压(ABPM)监测,根据结果分为超杓型组、杓型组、非杓型组和反杓型组,2.均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根据结果分为单支病变组、双支病变组和多支病变组。探讨非杓型高血压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间的相关性。结果:随着冠脉病变的严重(由单支病变向多支病变发展)超杓型血压和杓型血压患者所占比例逐渐减少,而非杓型和反杓型血压患者比例逐渐增多,差异明显(P均<0.05)。随着血压波动,从深杓型组到反杓型组变化,冠脉病变程度:单支病变患者所占比例逐渐减少,而多支病变患者比例逐渐增加,差异明显(P均<0.05)。结论: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压波动情况对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程度有着明显的影响。

  关键词:核心医学期刊投稿,血压波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

  人们以夜间血压下降率即动态血压监测昼夜血压均值百分比值来判断血压昼夜节律变化。夜间血压下降率=(日间血压均值-夜间血压均值)/日间血压均值×100%。夜间血压下降率(10-20)%为杓型血压组;(0-10)%为非杓型血压组;>20%为超杓型血压组,夜间血压均值高于日间血压均值为反杓型血压组。本研究通过分析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血压波动情况及其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严重程度,讨论两者之间的相关性。

  1资料与方法

  1.1研究对象:选择2012年1~7月住院行冠状动脉造影及24小时动态血压监测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157例,其中男98例,女59例;年龄45~80,平均(62±10.6)岁。所有患者根据病史、体检、实验室检查等排除继发性高血压、心瓣膜病和肝、肾功能障碍及其他影响血压变化的因素,均符合WHO/ISH(1999年)高血压诊断标准,且高血压病程≥6年。

  1.2研究方法:按冠脉造影结果患者被分为:单支病变组(1支血管狭窄≥50%,51例),双支病变组(2支血管狭窄≥50%,57例),多支病变组(≥3支血管狭窄≥50%,49例)。按24小时动态血压监测(美国Space-Labs型无创性全自动血压监测仪),日间(06∶00-22∶00)及夜间(22∶00-次日06∶00)每间隔30分钟自动充气测量血压一次,24h有效读数>85%为合格,正常参考值(昼夜平均值)为130/80mmHg,日间平均血压参考值为135/85mmHg,夜间平均血压参考值为125/75mmHg,患者被分为4组:超杓型组(20例)、杓型组(75例)、非杓型组(53例)和反杓型组(9例)。

  1.3统计方法: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10.0统计软件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用配对t检验,计数资料以百分率表示,用x2检验,P<0.05为差异有显著性。

  2结果

  2.1冠脉病变严重程度与ABPM血压类型:从单支病变组到多支病变组,每组超杓型血压和杓型血压的患者人数逐渐减少,非杓型和反杓型血压的患者人数逐渐增加。在双支病变组和单支病变组、以及多支病变组和双支病变组的比较中,各类型血压所占比例相比均具有明显差异(P均<0.05),见表1,2。

  2.2ABPM血压类型与冠脉病变严重程度:从超杓型组到反杓型组,单支病变的人数逐渐减少,多支病变的人数逐渐增多,,组间差异明显(P<0.05),见表3。

  3讨论

  高血压病是一种由多种病因相互作用所致的、复杂的、进行性的心血管综合征,因此高血压的预治一直是心血管领域的重大课题之一。对于其各种并发症,目前已有研究表明,非杓型和反杓型高血压患者左室肥厚、肾功能损害、脑血管病的发生率均高于超杓型和杓型高血压患者。在本研究中,对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根据血压波动情况,非杓型的患者在单支病变组的比例仅19.6%,在双支病变组为35.1%,多支病变组高达46.9%,说明血压波动情况的不同会对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产生不同的影响。

文章标题:核心医学期刊投稿血压波动情况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性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sofabiao.com/fblw/yixue/linchuang/21353.html

相关问题解答

SCI服务

搜论文知识网的海量职称论文范文仅供广大读者免费阅读使用! 冀ICP备1502133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