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论文投稿以视功能障碍为主要表现的垂体腺瘤CT诊断

所属栏目:临床医学论文 发布日期:2014-04-03 09:46 热度:

  垂体腺瘤(Pituitaryadenoma)占颅脑肿瘤的8%~12%,为良性缓慢生长的肿瘤,好发于年轻人,其分类方法有多种,临床表现主要有内分泌系统的特征性症状,如内分泌功能亢进的停经、泌乳、肢端肥大症等,部分也可出现内分泌功能低下的表现,诊断多不困难[1]。笔者工作中遇到部分以视功能障碍为主要症状就诊于眼科的垂体腺瘤患者,又因无明显上述特征性内分泌系统症状,初诊显得复杂难辨,存在易漏诊误诊的隐患,而鞍区CT扫描检查具有诊断优势,本文收集该表现类型的病例26例进行回顾并结合文献分析,旨在提高对该类病患的诊断能力。

  【摘要】目的:探讨以视功能障碍为主垂体腺瘤的CT诊断价值。方法:回顾分析26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视功能障碍为主垂体腺瘤的临床表现及CT征象。结果:26例均主要表现为视功能障碍症状,并有鞍区占位的特定CT征象,均诊断为垂体大腺瘤。结论:要提高对视功能障碍为主要表现垂体腺瘤的认识,鞍区CT检查对其具有明显的诊断优势。

  【关键词】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垂体腺瘤,视功能障碍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收集以视功能障碍为主要症状就诊后经鞍区CT扫描诊断为垂体腺瘤的患者资料26例,男10例,女16例,男女比约为1:1.6,年龄19~56岁。26例患者均经手术切除肿瘤后病理证实为无功能性垂体腺瘤。本组26例就诊时主要临床表现为:颞侧偏盲19例,视物模糊11例,重影9例,斜视5例,视力减退4例,同时伴有头痛、失眠等其他症状17例。

  1.2方法考虑到视神经及视交叉受损的可能,26例均行鞍区CT轴位和(或)冠状位扫描检查,部分病例进行强化CT扫描。采用机型为PHILIPSMX4000Dual多层螺旋CT扫描机。

  2结果

  26例患者均经CT扫描发现生长于蝶鞍内的较大软组织密度肿块,径2.4~4.3cm,呈膨胀性生长,向上方部分或全部充填鞍上池内部,并向鞍旁突入,可见到前视觉通路受推压的征象,肿块内部密度均匀或不均匀(图a、c),其中实质部分呈略高密度4例、等密度6例、均匀或不均匀性低密度16例,本组肿块内部均无钙化病例,增强扫描实质部分或周边可不同程度明显强化,且强化时间相对略长,其中11例肿块内部可见不同程度的无强化坏死、囊变区。肿块相邻的蝶鞍、蝶窦、后床突、鞍背、斜坡等部位发生不同程度的骨质吸收性破坏改变22例,CT主要表现为骨质变薄、粗糙不整,以及鞍底下陷、蝶鞍扩大等征象(图b、d)。本组26例CT诊断均为垂体大腺瘤,全组病例均行手术切除治疗,并辅以放射和药物治疗,术后病理诊断全部为无功能性垂体腺瘤,术后分别随访1~2年,效果均好。

  注:图a、b为同一病例。图a:轴位CT示蝶鞍内较大软组织肿块,内部密度不均匀,膨胀性生长向上方充填鞍上池、向两侧突入鞍旁,并挤占视神经区;图b:冠状位CT见鞍底的骨质明显吸收破坏,并更好显示肿块向下突入蝶窦、向上突入鞍上池内部征象。图c、d为同一病例。图c:CT平扫示双侧视神经管水平蝶鞍内软组织肿块;图d:轴扫骨窗可见蝶鞍内占位灶导致蝶鞍骨质变薄、粗糙、扩大

  3讨论

  垂体腺瘤是鞍区的常见病变,好发于较年轻的成年女性,年龄15~41岁多发[2],主要是垂体前叶的灶性增生,当增生较大压迫周围间质并形成包膜时,即成为垂体腺瘤,为鞍内良性脑外肿瘤,可呈圆形、椭圆形或分叶状,肿瘤的大小不一,小者在显微镜下才能见到,大者可使蝶鞍扩大、破坏,并向鞍外延伸。一般认为,高径小于10mm者为微腺瘤,大于10mm者为大腺瘤[3],本组26例CT诊断垂体大腺瘤与之符合。大部分垂体腺瘤均表现有特征性的内分泌症状,如停经泌乳综合征、肢端肥大症、巨人症、库欣综合征等内分泌功能亢进症状,以及部分内分泌功能低下的症状,另外垂体腺瘤的占位效应可推压临近结构并能形成阻塞性脑积水等,出现头痛不适等表现。当垂体腺瘤生长到较大时,可压迫视交叉出现视力障碍和两颞侧偏盲等视神经症状[3-4],常以视力及视野的异常为首发症状,患者常首诊于眼科,易导致误诊,尤其是年轻医师[5]。本次统计均属此类以视功能障碍为主而就诊于眼科的无功能性垂体大腺瘤患者,因无明显特征性内分泌症状,显得相对隐匿和难辨,容易漏诊误诊,尤其眼科医生对早期诊断此类表现的垂体腺瘤负有重大责任,若能尽早诊断并手术切除肿瘤,其视功能可显著改善和恢复。较多学者总结了各自不同的经鼻孔蝶窦入路手术切除垂体腺瘤的临床经验,因该术式创伤小,出血少,恢复快等优点而成为首选[6-9]。田梦等[10]则对利用伽玛刀放射治疗垂体腺瘤有较好的治疗护理体会。

  CT图像的高密度分辨率、高空间分辨率以及多种图像重建功能,对此类垂体大腺瘤的诊断具有不容置疑的优势,李磊等[11]多采用高分辨力CT薄层强化扫描观察垂体密度、高度及垂体柄偏移情况而诊断垂体腺瘤。CT上本病需注意与以下病变鉴别:(1)颅咽管瘤:多数呈低密度并伴有钙化,多位于鞍上或肿瘤的大部分位于鞍上,而垂体可无明显异常,且患者年龄多较小;(2)脑膜瘤:内部多有钙化,亦为非来源于鞍内肿瘤,临近骨质可有增生增厚,能见到垂体正常或受到挤压下移样改变;(3)鞍内脊索瘤:常伴多发小钙化点或小骨片,以蝶窦、斜坡为主的鞍区骨质破坏为特点,且多不居中生长;(4)动脉瘤:多偏于蝶鞍一侧,且出现非对称性的患侧骨质破坏或侵蚀,明显快速而短暂的强化特点也有助于诊断;(5)鞍区星形胶质细胞瘤:可包裹视神经生长,常密度不均或为低密度,内部可有点状钙化,强化程度多低于垂体腺瘤。另外,神经内分泌学检测垂体腺分泌的各种激素,若异常升高和普遍降低是诊断垂体腺瘤的有力证明。

  综上所述,提高对该特殊表现类型垂体腺瘤的认识程度,尤其眼科医生在接诊无特征性内分泌症状、排除其他眼科疾患的视功能障碍患者时,能否考虑到患无功能性垂体大腺瘤而挤压视神经的可能性,显得尤为重要。鞍区CT扫描对该类垂体腺瘤具有明显的影像学诊断优势,可以采用以便明确诊断,有利于提高对该特殊表现类型的无功能性垂体大腺瘤的诊断能力。

  参考文献

  [1]郭启勇.实用放射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137-139.

  [2]高金华,刘建国,邢炳伟,等.垂体腺瘤40例CT及MRI表现分析[J].中国误诊学杂志,2008,8(31):7735-7736.

  [3]曹丹庆,蔡祖龙.全身CT诊断学[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1996:73-78.

  [4]孟庆学,柳澄,田军.实用CT诊断学[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9:76-77.

  [5]李众,王景群,余华峰.垂体瘤误诊为球后视神经炎21例临床分析[J].中华实用医药杂志,2004,4(7):135-136.

  [6]陈伟朝,李少鹏,刘斌.显微镜下单鼻孔经蝶窦垂体瘤手术切除技巧的研究[J].中国医学创新,2013,10(4):11-12.

  [7]吴震,张锋.使用神经内镜经单鼻孔-蝶窦入路切除垂体瘤临床体会[J].中国医刊,2013,48(1):53-55.

  [8]汤来云.经鼻蝶入路垂体瘤切除术后并发症的观察和护理[J].中外医学研究,2010,8(27):122-123.

  [9]皮丽喆.经单鼻孔蝶窦入路垂体瘤切除术患者的护理[J].中外医学研究,2011,9(29):111-112.

  [10]田梦.伽玛刀治疗垂体瘤的护理经验与体会[J].中国医学创新,2012,9(16):70-71.

  [11]李磊,于台飞,王刚,等.547例垂体腺瘤延迟诊断原因及影像诊断分析[J].医学影像学杂志,2006,16:(10):1032-1034.

文章标题:医学论文投稿以视功能障碍为主要表现的垂体腺瘤CT诊断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sofabiao.com/fblw/yixue/linchuang/20365.html

相关问题解答

SCI服务

搜论文知识网的海量职称论文范文仅供广大读者免费阅读使用! 冀ICP备1502133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