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山民歌的地域文化简析

所属栏目:音乐论文 发布日期:2021-11-11 10:10 热度:

   学术界把民歌界定为:由劳动人民在生活或劳动中集体口头创作,并演唱的歌曲。每个国家都有自己民族的民歌,比如,意大利有著名的民歌《我的太阳》、俄罗斯有民歌《红莓花儿开》等等,这些民歌都承载着一个地方的深刻情感,沉淀着不同的文化背景。而在地域辽阔的中国,56个民族共同繁衍,生生不息。自古以来,中原的汉文化与周边的少数民族文化融为一炉,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地域文化。民歌成了他们表达情感的方式之一,或喜或悲、或哭或笑,虽然各民族间的方言不同,但是却都反映着当地的风土人情。笔者欲把研究的重点投向湖南的中部——梅山地区,透过它的地域文化中方言民歌的发展来了解汉文化与蛮文化的融合。

梅山民歌的地域文化简析

  一、梅山地区的地理定义

  广义的梅山,现在称为古梅山,是雪峰山在古代官方的称呼,现在称呼始于民国,在这之前,人们都称之为“梅山”。鸿蒙之初,梅山的先民们生活在环境无比恶劣的雪峰山东麓,其间多野兽出没,后来逐渐形成了“古梅山”的山居环境,并有“上梅山、下梅山”的说法。在古代的文字记载中梅山被如此描述:上下梅山峒蛮,其地千里,东接潭,南接邵,其西则辰,其北则鼎。——《宋史·梅山蛮传》。宋代之前古梅山的地域很是宽广,往东可以到达现在的长沙,往南与现在的邵阳接壤,西边则临近沅陵,北边到达了现在的常德。雪峰山是湖南境内最高的山岭之一,山脉连绵不绝向四方拓展,按照现在的雪峰山区来测量,主干有350公里,支脉叠加有近1000里。因其山高林密,民风强悍,语言侏离,《宋史》约:“梅山旧不与中国(中原)通。”当时的居民以瑶族和其他土著居民为主,成为“不服王化”之地。狭义的梅山,从北宋章惇开梅山(梅山回归中央政权)之后到现在,主要指湖南中部新化县和安化县一带的当地习称(见图二)。宋熙宁五年(1072)十一月,天子用和平之策,始开辟梅山。《宋史》对于开梅山之后的地理边界也有详细的位置说明:“于是檄谕开梅山,蛮瑶争辟道路以待。得其地,东起宁乡司徒岭,西抵邵阳白沙寨,北界益阳四里河,南止湘乡佛子岭”。由此,梅山的地域,指的就是北宋开梅山时所设置的新化、安化两县。此两县在今天的地理位置中是这样描述的:新化,其名曰“王化之新地也”,现为湖南省娄底市属县,地理位置在湘中偏西,雪峰山的东南麓,资水的中游;安化,其名曰“安于德化”,现为湖南省益阳市辖县,地处湘中偏北,雪峰山北段的主干带。在秦汉时,梅鋗曾经因为帮助汉高祖刘邦灭秦朝有功绩,所以在梅山一带封侯,当时的梅山就属于古梅山。由于管辖区域广阔,因而对于九溪十峒这些偏远、原始的地域并未加以管束,而是任其发展。这期间也出现了诸如蛮王扶氏、瑶酋苏曹等骁勇善战的领军人物,一度占山为王,对外扩张,梅山经历了动荡的时期,很多人都被迫迁徙。一直到宋朝熙宁六年(公元1073年),以大批瑶人退入原始山林为代价,章惇在梅山建立了县级市。北宋建置新化、安化两县之后,梅山地区才逐渐成为了多民族杂居之地,包括了最初的瑶族、苗族、土家族、楚人以及之后逐渐迁入的汉人。从宋朝之后的梅山地理划分,我们称之为今梅山。

  二、梅山文化的记忆

  梅山文化的发源地和形成地都在古梅山。梅山古峒地形复杂,易守难攻,人民自给自足。春秋、战国时,该地为楚王部众居住地,楚人多为芈(mi)姓,或许“梅山”的最初名称就源于此。而有史可查的“梅山”,则追溯到汉代。有书记载:古代梅山的民族,为梅姓百越人,属于杨越的一个分支。古代附有地图的《图经》、清卢峻、成业襄编纂的《湖南考古略》以及《新化县志》《益阳县志》都有关于梅山源头的记载:因梅姓越人居于此处,所以此地以本族之姓命名为“梅山”。“梅山,新化地也,汉代的梅鋗之家林。”——《新化县志》,“梅山以梅鋗家此得名”——《益阳县志》。梅姓越人的首领梅鋗封侯于梅山地区,占据了湘中山地,古人以姓氏命名地名,几乎屡见不鲜,比如,新化县内就有梅家山、梅峒溪、梅山亭等等以梅姓命名的地方。经过几百年的繁衍生息,梅山人口达数万人。居住在梅山的百越人,到隋朝时被称为“莫徭”,唐、宋称之为梅山蛮、梅山徭,即现在瑶族的古称。朱熹、朱辅曾在其著作中提到:“汉之长沙蛮,即唐、宋之梅山峒蛮,古今异名耳。”唐朝初年(公元618年后),一支白虎夷人进入梅山,由其首领扶猛带领,与当地的徭人逐渐融合,日益壮大,并将梅山划分为十峒。“后为蛮王扶氏据之,溪峒环列,负险为寇”——《楚宝》卷七。自北宋章惇开梅山以来,梅山溪峒人的原始生活形态被打破,一部分被迫远征迁徙,一部分与土著汉人(含楚人)同化,多数徭人则退居至新化县西南的笋牙山、玄溪(奉家、罗冲、江东)、春溪(罗洪、巴油、金壁、苗田)一带。梅山人由于长期生活在深山密林中,最初以狩猎为生,到后期人口逐渐增多,才改为耕种。梅山历史上经历了很多磨难,在这个过程中出现了数次分合变迁,但没有一次被压垮,反而越挫越勇,从而开创了“梅蛮”不屈不挠的历史与独特的文化。1995年10月在湖南新邵县举行的首届梅山文化研讨会中,省民协副主席龙海清在开幕词中指出:梅山文化,就是居住在古称梅山溪峒一带的人民世世代代所创造和传承的一种地域性民族传统文化,是梅山少数民族文化与汉文化相互影响融合的产物。而在1997年10月第二届梅山文化研讨会中,就提出:梅山文化主要是瑶族、苗族人创造的,特别是瑶人创造的。同时,梅山文化也是楚文化的重要分支,它以安化、新化为核心,主要是瑶文化与苗文化、越文化交融的结果。而从行政的角度来看,新化一地的新化山歌,作为核心中的核心,是湖南省政府认定的梅山文化最重要的组成部分,2008年被申报为音乐类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三、梅山民歌的流传

  梅山由于地处湘中丘陵地区,地形险要,一直属于封闭、原始的状态,在宋朝建县以前,梅山没有行政划分,只有上下梅山之称谓。所谓上梅山、下梅山主要是指两个地域。清光绪《湖南通志》中说,新化是上梅山,安化是下梅山。上、下梅山就是梅山文化的“核心区域”,其他的“梅山区域圈”“梅山辐射圈”“海外余波圈”都是第二梯队。笔者所研究的梅山民歌就是以梅山文化核心区域的民歌作为主要研究对象。梅山民歌在当地也被称为“梅山歌谣”,梅山自古就被称为民歌之乡。这里的人民用口口相传的方式,记录生产生活、表达感情,数量之多,可谓叹为观止。每一种民歌的表现形式都与梅山文化息息相关。关于梅山民歌的起源至少有5种传说:第一种话说有两位仙人,一位爱唱歌一位爱记歌,一日不慎把一筐歌本遗落梅山,被梅山人捡起,后又遇大风,故歌本满天飞,歌谣也随之流传开来;第二种则说从人们劳作中产生了原始的民歌,经过鲁班和张良的加工,再配上黄道婆的纺车和蔡伦的造纸术,终于让梅山民歌流传开来;第三种则把梅山人聚会时的聊天方式定位为歌唱,唱出自己的族群,唱出自己的祖先;第四种跟秦始皇有关,由于始皇帝要修筑万里长城,到全国各地征集民工,梅山地区的民工们为了发泄心中不满,用自己家乡的方言唱起了歌,以解思乡之情;第五种是说梅王带着山民在林中艰苦开荒时,为了鼓舞大家的劳作积极性,同时也为了协调集体开荒的动作,由二人站于高处,一人按节奏敲鼓,一人领唱,其余人附和。不管是哪一种,都是我们勤劳的梅山人民,在生活和劳作中创造出来的。梅山的民歌中不仅有神秘的自然风光,也有感情强烈的情歌;不仅有体现各种劳作场面的劳作歌,也有琐碎细腻的生活歌;不仅有贴合儿童心理的童谣,也有长篇叙事歌。其演唱方式均为方言,新化民歌用新化方言,安化民歌则用安化方言。这些原生态歌谣,充分体现出梅山文化的精髓,梅山峒族在与北方王朝的交流中吸收了汉族先进的文化。其民歌在不断的融合和发展时,方言性也在不断地发生改变,这将是笔者研究的下一个目标。

  参考文献

  [1]郭兆祥.中国梅山文化[M].香港:天马图书有限出版公司,2002.

  [2]赵书峰.梅山音乐文化研究的现状与反思[J].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18,151(02):65-74.

  [3]刘纯,刘景慧.论梅山民歌的文化背景[J].怀化学院学报,2012,31(04):9-10.

  [4]金姚,孔庆夫.有关梅山地区与梅山民歌的史论与推理--湖南新化山歌研究(七)[J].安徽文学月刊,2014(07):89-90.

  [5]袁愈雄.梅山文化的内涵浅说[J].天府新论,2005(S1):172-173.

  《梅山民歌的地域文化简析》来源:《艺术品鉴》,作者:郑茜

文章标题:梅山民歌的地域文化简析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sofabiao.com/fblw/wenyi/yinyue/47131.html

相关问题解答

SCI服务

搜论文知识网的海量职称论文范文仅供广大读者免费阅读使用! 冀ICP备1502133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