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下的闽南语歌曲文化产业发展途径

所属栏目:音乐论文 发布日期:2020-06-02 09:31 热度:

   闽台文化同根同源,闽南语作为福建与台湾共通的方言,维系着两岸人民共同的情感,承载着民族的集体记忆。闽南语歌曲作为闽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扮演着两岸文化交流的重要角色。上世纪70-90年代是台湾闽南语歌曲发展的繁荣时期,台湾闽南语歌曲伴随着大陆改革开放传入大陆,随后在大陆乃至东南亚地区风靡一时。现如今,在大众文化和大众消费的趋从下,闽南语歌曲的地方属性逐见受到约束,行业发展呈疲惫乏力之势。尤其是福建地区,闽南语歌曲的发展令人担忧。在复兴中华传统文化的背景下,以“互联网+”的思维创新闽南语歌曲的文化新生产力,以整合传播的理念探索闽南歌曲的传播渠道,立足本土区域优势,我们有望重塑闽南语歌曲的文化品牌。

新媒体下的闽南语歌曲文化产业发展途径

  一、两岸闽南语歌曲的发展现状

  (一)台湾闽南语歌曲的发展概况在台湾,受政治压制、社会运动、意识形态等因素的影响,闽南语歌曲的发展经历了从“官方打压”到“社会热潮”的转变。1975年,台湾掀起了“唱自己的歌”的民歌思潮,直接推动了闽南语歌曲的创作与流行。80年代台湾本土意识的大量积聚为闽南语歌曲的发展提供了政治背景,台湾基层民众的“意识认同”也借用闽南语歌曲被加以强化,直接表现为越来越多的音乐人投身到闽南语歌曲的创作中,出现了诸如叶启田、潘越云、张清芳、匡飞飞等闽南语流行歌手,音乐格调也从70年代以前的哀婉、悲苦向乐观、拼搏等风格转变。闽南语歌曲的制作、发行形成规模,滚石、福茂、飞碟等大牌主流唱片公司开始把闽南语歌曲当作主要业务,出版了众多具有良好市场效益的唱片。1987年台湾“解严”之后,台湾民众过去长期被压制的情感得到了充分的释放,直至1994年“文建会”推动的“社区总体营造政策”,促使了闽南语歌曲井喷式的发展。因为此阶段闽南语歌曲在立意和曲风上,与之前的大相径庭,因此也把这个时期(上世纪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的闽南语歌曲称为“新台语歌曲”。与主流大牌唱片公司相互抗衡、并行存在的非主流的小型唱片公司瞬间崛起,比如台湾水晶唱片、“黑名单工作室”、真言社唱片、浊水溪公社等。这些非主流的唱片公司以批判、解构、多元化的方式演绎着台湾闽南语歌曲,将嘻哈、饶舌、摇滚、民谣、蓝调等音乐元素糅合进闽南语歌曲之中,使歌曲更具现代感、感官感,也因此培育了年轻听众的小众市场。此阶段代表性的歌手有陈明章、伍佰、猪头皮、潘丽丽、林强、罗大佑等等。这些歌手不仅注重歌曲本身的审美价值与个人情感,而且强调创作的时代性与批判性,在一定程度上颠覆主流大型唱片公司纯粹的商业化导向的运作模式。但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在主流唱片公司强大资本的打压和党政文化施压下,非主流音乐的创作精神不得不做出让步,导致上世纪90年代末以后,台湾闽南语歌曲的发展受到极大限制,台湾闽南语歌曲的辉煌停留在了90年代。

  (二)福建闽南语歌曲的发展现状福建的闽南语流行歌曲是随着改革开放的思潮,从台湾传进来的。由于福建与台湾有着天然的语言文化关联,所以,台湾闽南语歌曲一进入到福建,就被迅速接受与传唱。但是,比较遗憾的是传入大陆的台湾闽南语歌曲并没有汲取地方文化的营养得以发展,更多的是停留在传唱的表面上,有规模有质量的本土创作非常少。甚至与粤语歌曲相比较,闽南语歌曲的点播率和传唱率都比较低。两岸闽南语歌曲的发展一脉相承,从根源上看,闽南语歌曲的基本元素来源于福建地区的民谣与歌谣,以及在两岸各种地方戏剧与音乐元素的滋养下不断演化与发展,最终在台湾形成独具特色的闽南语流行歌曲。福建-台湾-闽台,这是闽南语歌曲发展的基本路线。如果说闽南语流行歌曲出现在台湾,那么根源与发展则在福建。台湾闽南语歌曲的发展现状总体好于福建,但也呈现出共同的困境,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闽南语歌曲的传唱出现年龄上断层,普遍流行于35岁以上的人群,年轻群体较少,这跟闽南语、闽南文化的传承有极大的关系。二是闽南语歌曲的创作职业化程度较低,台湾尚且还保留着部分闽南语歌曲创作的职业歌手,福建地区则是寥寥无几,基本上都是业余爱好者,更不用说职业团队了,就连红极一时的西岸男孩组合也不是专门唱闽南歌曲的。三是美式、日韩流行歌曲的日益渗透,闽南语歌曲受到了强大的市场冲击,闽南语歌曲缺乏新的生命力。面临共同困境,不管从文化管理部门还是民间,闽南语歌曲的推行者都在努力加强两岸文化交流,除了常规化的研讨会之外,最有影响力的就是闽歌赛。其中最具代表的就是由福建省委宣传部、福建省广播影视集团主办的“全球闽南语歌曲创作演唱大赛”,从2006年至2014年,共举办了6届,这个赛事规模巨大,范围广泛,从福建、台港澳、东南亚地区到北美国家都设置了分赛场,使得“爱拼才会赢,唱给世界听”的大赛口号传遍了全世界,也捧红了一大批优秀的闽南语歌手。另外,由厦门文广新局主办的“海峡两岸闽南语原创歌曲歌手大赛”,到目前为止共举办了11届,普遍影响了“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培育了大批年轻创作者,成为海峡两岸文化交流的重要桥梁。除了以赛事的方式复活闽南语流行歌曲加强两岸的创作交流之外,福建闽南语歌曲的发展可以借鉴台湾走文化产业的道路,将审美价值与市场价值相结合,发挥本土优势,助推福建闽南语歌曲的再度繁荣。

  二、台湾闽南语歌曲文化产业的经验与启示

  台湾闽南语歌曲文化产业的发展得益于台湾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1994年,台湾提出的“社区总体营造政策”,以文化管理部门引导、地方民众共同参与的方式推动了地方文化产业的发展。2002年,台湾“文建会”制定《挑战2008:台湾发展重点计划》,提出在2008年之前带动台湾经济实现转型,“文化创意产业”成为计划的重中之重。在《挑战2008:台湾发展重点计划》中,台湾文化创意产业分为视觉艺术产业、音乐与表演艺术产业、文化展演设施产业、工艺产业、电影产业、广播电视产业、出版产业、广告产业、设计产业、数字休闲娱乐产业、设计品牌时尚产业、建筑设计产业、创意生活产业等共13项。其中闽南语歌曲文化产业属于音乐与表演艺术产业的范畴。台湾政策的优待,促使闽南语歌曲较早就走上文化产业的道路。台湾闽南语歌曲文化产业的发展其实也并不是一蹴而就的,是长期根植于台湾的文化构建过程中。同样,福建闽南语歌曲的发展不能脱离闽南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的大背景,相反,应该借鉴台湾经验,保护好、传承好闽南文化,尤其是闽南传统文化。首先,管理部门保存闽南文化资产。在台湾很早就有专门的“文化资产保存法”,明确规定在对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存,对有形的和无形的文化资产的保护方面,管理部门要发挥主要的作用。闽南语歌曲的元素来源于各种传统音乐元素,这些元素在台湾生根发芽、繁茂生长,比如明花园歌仔戏、霹雳布袋戏等传统剧种在台湾已经成为兼具审美价值与经济价值的创意产业。福建对闽南文化资产的保护,相关的法规也在不断地完善,但是更多地是停留在“博物馆”保护上,盘活式的传承发展还比较薄弱。其次,以激励的形式支持闽南歌曲的现代创作。台湾文化管理部门在1992年就出台了“文化艺术奖助条例”,规定文化管理部门对现代文化创作的补助和责任,形成了一些方法,比如说1996年设立的“基金会”,由文化管理部门成立并投入母金,每年以利息补助艺术家做创作,这已经是一个稳定运作的基金;此外有“文馨奖”,对出资赞助文化艺术事业的企业给予表彰;又有文化艺术表演节目票券的税收减免;影响最大的是百分比公共艺术,所有的公共建筑工程,必须拿出其中1%的预算作为公共艺术设置。这些办法都极大地鼓励了闽南语歌曲的创作,也为闽南语歌曲培育了广泛的听众群体。福建近几年也提出设立闽南语歌曲教育基地的思路,但是基本上都局限在高校,参与的学生数量非常有限,效果并不是很理想。再者,以市场调配支持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台湾对闽南语歌曲的运作模式基本采用了产业化的机制,一方面在人才培育、内容创作、出版发行、推广传播、投资融资等方面以市场机制进行调配,催生了大批的中小型的唱片公司,另一方面很多的创作者坚持着闽南语歌曲的特殊性,使得闽南语歌曲除了语言上的差异,还有意义上、审美上、音乐上的个性。

  三、以新媒体思维探索福建闽南语歌曲文化产业的发展途径

  新媒体的出现为传统文化项目的发展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闽南歌曲的创作与传播可以借用“互联网+”的思维,以年轻人喜闻乐见的形式创新产品内容,以整合营销传播的理念拓宽传播渠道,整合两岸文化旅游资源,发挥区域优势,创建区域文化品牌,做到对闽南文化真正的保护与传承。

  (一)创新闽南语歌曲的文化产品内容,培育年轻听众以产业化的思路发展闽南语歌曲,实则赋予闽南语歌曲新的文化生命力。闽南歌简单理解就是“用闽南语来唱的流行歌曲”,那么流行歌曲必须紧跟时代步伐,必须进行与时俱进的创作。台湾闽南语歌曲的发展是伴随着台湾“文化产业”向“文化创意产业”转变的大趋势发展起来。1994年台湾文化等相关管理部门提出来的“社区总体营造政策”赋予了“文化产业”在地方重构中的重要意义,2002年,陈其南等人在全球化和传统产业转型的背景下提出了“文化创意产业”的全新概念。至此,台湾的经济重心从发展地方文化产业转向国际化创意设计产业,诞生了一大批诸如云门舞集、法蓝瓷、霹雳布袋戏等传统与国际化相结合的创意品牌。闽南语歌曲的创作背景也从“地方化”向“国际化”转向,传统与现代相结合,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相结合,促使闽南语歌曲的内容生产更加丰富,也更加符合现代人的审美。福建发展闽南语歌曲文化产业,其实有着天然的优势,一方面泉州享有“东亚文化之都”的称号,为产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政策优势与品牌知名度;另外一方面厦门这座城市的开放性与独特性,为闽南语歌曲文化产业发展培育了广泛的人才与听众。闽南语歌曲的发展应该站在闽南的区域优势和文化优势的基础上,创新产品内容,培育年轻受众。就歌曲本身而言,不管是老歌新唱还是新歌首唱,歌曲的立意、曲风、形式、表演风格、配乐等都应该发生相应的变化。值得一提的是《爱拼才会赢》的再度流行。西岸男孩组合翻唱的《新爱拼才会赢》更多加入年轻人喜欢的rap、摇滚、朋克等音乐表现形式,使得曲调更加跳跃和轻快,也更具有现代感。另外西岸星流行音乐工作室也改编了这首歌,以童声和成人伴唱做二重声,以吉他、生活器具等作为主要的乐器,在内容上一方面保留了原有歌曲的立意,另一方面又以新的形式唱出现代人对“爱拼才会赢”的理解,整体风格非常清新、有趣而又富有层次感。强化闽南歌曲新的文化生命力,其实就是强化歌曲要反映当代社会人的心声。

  (二)拓宽闽南语歌曲的传播渠道,发挥新媒体的优势在“互联网+”时代,闽南语歌曲与闽南文化的发展与传播要广泛整合传统媒体与新媒体,在内容生产与制作上发挥传统媒体的优势,在宣传传播、互动运营等方面充分利用新媒体。上文所提到的“全球闽南语歌曲创作演唱大赛”、“海峡两岸闽南语原创歌曲歌手大赛”等大型闽南语大赛尽管举办了近10届,但是不管是影响的广度还是深度,都达不到理想的效果,甚至很多闽南本地人根本就不知道这些赛事。究其原因在于,赛事传播的力度不够,传播的媒介单一,主要采用地方台电视媒介进行传播,借用卫星电视传播的比重相当低,更不用说新媒体的互动传播了。闽南语歌曲在产业化过程中,两岸媒体可以进行纵深合作,开发制作闽南语歌曲节目,调动闽台两岸的媒体资源,拓宽受众参与面,充分泛利用新媒体,强化多元主体的参与互动。充分利用微博、微信、公众号、短视频等自媒体,将闽南语歌曲的趣味性与音乐性相结合,打造年轻人喜闻乐见的通过新媒体传播的闽南歌。在此方面,西安的经验值得一提,歌手范炜与程渤智创作演唱的《西安人的歌》通过抖音串红,助推西安成为网红旅游目的地城市,直接带来了西安旅游业的繁荣发展。泉州、厦门具有丰富的文化底蕴和人文自然景观,完全可以借鉴西安的经验,借用新媒体唱出自己独特的城市之歌。

  (三)整合区域优势,与两岸旅游产业、电影产业融合嫁接在消费升级的时代,消费者看重消费的文化性与体验感。闽南语歌曲的发展也要顺应消费者的心理,硬性的植入与传播显然不容易引起消费者的好感,因此与旅游产业、电影产业相结合不为一个有效的途径。近年,随着泉州被确定为“东方文化之都”,加上名人加持,泉州有望打造成为网红城市。泉州西街因为白岩松的那句话:“泉州,这是你一生至少要去一次的城市”,助推小西埕变成了一个网红打卡点。西街是泉州文化景观的一个缩影,除了吃喝玩乐,很多游客也对泉州特色的演艺活动感兴趣。而厦门一直以来的地理优势和文化景观吸引游客的程度有增无减。尤其是,近些年很多电视剧的拍摄取景地选择在厦门,厦门俨然就是一个火热的网红城市。比如票房大片《西虹市首富》,取景地就在厦漳泉,高票房直接带来了高的游客量。还有《我的早更女友》、《同桌的你》、《第一次》、《疯狂赛车》等电影,《一起来看流星雨》、《丝丝心动》、《夏至未至》、《一又二分之一的夏天》等电视剧,很多取景地都在厦门、漳州。不过,比较可惜的是,这些影视剧一定程度上展现了厦门的历史文化景观,但是却没有哪一部真正巧妙地把闽南歌曲融入进去,这也是未来当地政府与闽南语歌曲创作团队应该要努力的一个方向了。在此方面,台湾的经验可以借鉴,比如青春动作片《艋胛》把闽南语歌曲巧妙地贯穿进去,非常贴合亲切,一点都不违和,甚至还很有台湾特色。又比如新加坡的《小孩不笨》,台湾的《父后七日》也是闽南语电影,剧中也融入非常多的闽南歌。

  四、结语

  闽南语歌曲的发展始终离不开闽南文化的保护与传承,也离不开两岸文化管理部门与创作团队的支持与推动。闽南语歌曲的文化性与音乐性,呈现了两岸人民共同的情怀。在新的时代,闽南语歌曲的发展应该走文化产业的道路,以顺应时代的要求创作内容,以媒介接触习惯进行推广传播,以区域合作的方式整合两岸资源,促使闽南语歌曲绽放出新的文化生命力,进而成为两岸独树一帜的文化创意产业。

  参考文献:

  1.肖绯霞.福建闽南语文化产业发展的现状与对策[J].厦门理工学院学报,2017(2).

  2.万婉治,许丹丹.试论发展闽南语歌曲产业的有效途径[J].艺术研究,2014(10).

  3.林纯纯.闽南语歌曲的流行与文化新生命力意识的融合[J].泉州师范学院学报,2014(3).

  4.叶倩.论闽南语歌曲的可持续发展[J].咸宁学院学报,2011(11).

  5.赵民.歌唱背后的“歌唱”——当代“两岸三地”中文流行歌曲简史与意义解读[D].上海:复旦大学,2008.

  作者:苏丽丽 单位:闽南科技学院艺术设计学院

  新媒体下的闽南语歌曲文化产业发展途径相关推荐论台湾闽南语歌曲演唱的审美艺术

文章标题:新媒体下的闽南语歌曲文化产业发展途径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sofabiao.com/fblw/wenyi/yinyue/42862.html

相关问题解答

SCI服务

搜论文知识网的海量职称论文范文仅供广大读者免费阅读使用! 冀ICP备1502133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