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心理学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

所属栏目:心理学论文 发布日期:2021-04-09 09:41 热度:

   积极心理学可以改善人体的身体状态,也可以在心理上建立积极的自我反馈机制,激发潜能,获得心灵的能量。而当今大学生普遍为复杂的人际关系、日益繁重的学业、就业竞争所困扰。利用积极心理学理论,可以改善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有利于培养心理健康、充满幸福感的高素质人才。

积极心理学与大学生心理健康 教育研究

  一、大学生心理健康与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

  (一)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作为背井离乡,初次长时间离开父母的陪伴,来到陌生的地方求学的大学生,他们往往面对着焦虑、不知所措、茫然的情绪。加之大学生处于身心从幼稚阶段向成熟阶段过渡时期,心理较为敏感,面对困难和解决困难的能力还未完全成熟,极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在陌生的环境之中,大学生也面临着建立新的人际关系的考验。从这些角度来看,大学生的心理面临着很大的挑战。而对于已经进入大学一段时间,有了一定适应能力的大学生来说,其心理问题同样不容乐观。大学生个体的差异性体现在家庭、能力、性格等各个方面,其影响力可触及大学生活的方方面面,与大学生的心理状态基础的关系密不可分;大学中仍然面临着考试、升学、就业的压力,而随着时代的发展,国家社会对大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大学生未来的生活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与周围同学的人际交往较之少年时期情况变得更为复杂,特别是进入大学后的恋爱问题,很容易困扰青年学生……可以说,大学生一定程度上是心理问题的易感人群,在这样的现实之下,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态水平亟待提高。

  (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面对大学生层出不穷的心理问题,大学心理健康教育必须要履行其改善大学生心理健康状态,帮助大学生解决已出现或潜在的心理问题的义务。当今的大学心理健康教育目标定位尚不够明确,大学生往往是已经形成了心理问题之后,才去寻求学校或其他专业人员的帮助。大学里的心理干预滞后是很大的问题,心理健康教育未能考虑到学生长期发展与身心持续健康的需要,只将目光聚焦于已凸显出来的部分,疲于解决一个又一个问题,而忽视了心理健康教育功在日常的重要性。大学不仅要帮助已经出现心理问题的学生,更要关注全体学生心理状态的波动,向学生宣传灌输自我检测、积极寻求专业人员帮助、尽早解决问题的思维观念,预防可能出现的心理问题,大大减少问题发生的频率。此外,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内容仍然不够丰富。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不仅仅在于心理不生病,而是要培养拥有积极健康心理状态的学生。缺乏心理问题预防、基础心理学、人格塑造等方面知识的心理健康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且教育的形式手段也已经无法适应新时代大学生身心发展的需要,局限于枯燥心理知识的灌输或者是大道理的说教。这样的教育既背离了心理教育的初衷,也无法取得满意的教育成果。

  二、从积极心理学角度诠释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一)积极心理学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结合点作为从积极的角度关注心理的心理学分支的积极心理学,更加关注如何达到心理的健康状态与幸福的目标。其研究对象是人的积极心理状态以及未来可能产生的趋势。它包括了积极情绪体验、人格特性、社会环境三个基本研究方面。人所具有的人格特性往往决定其积极心理基础。积极的人格特性可以对人形成正确全面的认识、看待世界,积极地迎接并解决生活中的挑战,保持充沛的心理能量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例如,所谓的带有与生俱来的积极人格特性的所谓“乐天派”,其人格底色就有积极人格特性的成分。在生活中每个人都曾或多或少地拥有过积极的情绪体验,往往是在某些外部事物的刺激条件下,人体下丘脑的快乐中枢传递给全身“快乐”信号,这样的情绪体验可以使人体一定程度地兴奋起来,人会感到精力充沛。这时人会感到自己的精神能量空前饱满,而长期得到这样的外界刺激,即丘脑常常释放“快乐信号”,可以使人长期处于精神饱满、活力四射的状态。在这样的状态下,更容易保持轻松快乐的情绪,并且对于未来充满希望。而积极的社会环境是影响人类心理健康状态的重要因素,在不同的社会环境之下,人往往表现出不同的精神心理状态,即便是天生具有积极人格特性的人,在长期的消极社会环境影响下,如习得性无助,也会不同程度地失去其积极的特性。大学很好地模拟了社会对于大学生人格的塑造过程,也影响着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态。虽然在进入大学之前的青年学生的人格特点与心理健康状态已无法更改,但高校仍然可以通过研究影响学生心理状态的因素,有的放矢地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利用积极心理学中的积极情绪体验内容和积极社会环境内容,改善其心理健康状况。

  (二)努力增加大学生积极情绪体验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应当基于积极心理学理论内涵,树立以“培养积极体验,塑造积极人格”为核心的教育目标。既可以从宏观角度入手,向学生阐释积极情绪体验对于塑造积极人格的作用机制。例如教师可以带领学生有选择地体验心理学史上有趣的心理学实验,让学生对于积极情绪体验的作用认识更进一步。也可以从微观角度,请同学回忆自己近期沉浸于积极情绪的场景,并重现当时的心理活动,引导学生关注在积极情绪体验之后自身所发生的生理与心理上的改变。一个学生的实例或许不够有力,教师也可以要求学生亲自搜集足够的样本,总结并自己构建一套有一定系统性和逻辑性的心理体系。在体验的最后点出实验或教师组织的活动的积极心理学理论依据,升华主题,加深学生对于积极情绪体验的重要性的认识。并在未来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之中加以运用。教师也可以收集课后一段时间学生的心理健康状态情况作为佐证,留作未来的教学资料或进一步优化教学设计与方法。高校要积极鼓励教师创新心理健康教育模式,例如通过设置专业课程、举办相应活动的方式为创新型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建立提供支持。

  (三)完善与创新课内外教学、实践和管理根据积极心理学理论,高校要为学生的心理健康营造积极的环境氛围。围绕积极心理状态的养成,以课内课程与课外实践为双抓手,双管其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应覆盖全体学生,真正做到全覆盖。要发挥各年级各班辅导员的作用,以学生为主体,为学生服务,及时收集更新在校学生信息,掌握学生的心理状态。特别要关注家庭因素对于大学生心理健康状态的影响,如家庭经济情况等;对于有特殊困难的学生,要及时发现学生的困难,主动积极地帮助学生解决问题,不为学生的心理问题留下隐患。这不仅是心理健康教育的基础,也是学习日常管理工作的内容。高校针对大学生心理问题,要广泛地开设选修课,如家庭心理学、心理卫生等,这些选修课不仅吸引对于心理学感兴趣的学生,还可以吸引一些在自己的心理问题上有困惑的学生,未雨绸缪,方便学生自主地探索,纾解心理。此外,创新选修课的教学形式与内容是吸引学生选修的重要条件。心理健康的选修课堂要避免填鸭式的教育或者枯燥乏味的说教,采用学生易于接受的手法,保持心理健康教育的活力。时代的发展进步,要求我们对于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更加重视。通过引入积极心理学的相关理论,可以很好地指导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制定符合现实并且长远的心理教育目标,完善创新心理教育方法,及时根据学生需要更新心理健康教育内容。根据积极心理学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结合点,高校要努力增加大学生积极的情绪体验,完善与创新课内外教学、实践和管理,为大学生成才之路保驾护航。

  参考文献

  [1]耿素.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现状及问题探析—— 基于积极心理学的视角[J].纺织服装教育.2019(05):383- 385+393.

  [2]解颖.以积极心理学为基础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方法研究[J].林区教学.2019(09):115-117.

  [3]李畅.积极心理学取向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探索[J].福建茶叶.2019(06):165-166.

  《积极心理学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来源:《文化产业》,作者:郭艳敏

文章标题:积极心理学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sofabiao.com/fblw/wenyi/xinli/45424.html

相关问题解答

SCI服务

搜论文知识网的海量职称论文范文仅供广大读者免费阅读使用! 冀ICP备1502133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