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戏曲服饰创新设计分析

所属栏目:戏剧论文 发布日期:2020-11-26 09:17 热度:

   戏曲服饰是戏曲演出中的重要的表现元素,是舞台美术设计重要组成部分,王国维在《戏曲考原》中提出:“戏曲者,谓以歌舞演故事也[1]。”中国传统戏曲服装经过漫长的发展和演变,形成戏曲服饰程式化,是特指中国戏曲人物穿戴服装和佩饰的特定规范,也即戏曲角色行当服饰的“通用格式”[2],中国传统戏曲服装设计依照一定程式化的规定进行设计,这个规定是设计师遵循历史服饰特征,根据戏曲艺术的表演特点和人们的欣赏习惯逐步形成相对稳定的服型与色彩的范式,不管是旦、净、生、丑角色,忠、奸、贪、清的官员,还是帝、王、将、相的穿戴上,观众可以根据服型判断角色的基本信息。按照传统戏曲服装设计将分为戏衣、盔头、靴鞋三个设计大类,在戏曲舞美行当里流行一句老话:“宁穿一破,不穿一错[3]。”穿破是经济问题,穿错是戏曲历史服饰文化知识缺失的问题。

传统戏曲服饰创新设计分析

  1戏曲服装设计秉承历史年代精髓及创新

  传统戏曲服饰中的戏衣如蠎、靠、、官衣、裙袄、褶子、开氅等会秉承传统的着装规范之上进行设计与改良,如中国传统袍服早期作为御寒内衣,因着装方便逐步改良成外衣,后期发展成一种官礼服,袍服制作的材料多为高档缎料,做工日趋考究,刺绣纹样愈加精美。依据史载经过改良的戏曲袍服多为圆领阔体,大襟肥袖,戏曲袍服袖端装有水袖,水袖不仅能生动地参与角色的传神与抒情,并且能外化角色的性格及心理情绪[4]。腋下有摆缝,配有玉带品级图案,戏曲中的袍服颜色,会依据剧情所在历史年代进行选色与改良设计。例如在设计唐宋时代的官袍时,根据服装史料记载,唐宋两朝官袍的领子款式有所区别,唐代圆领中不加衬领,而宋代则用衬领;又如袖子,唐代多用窄袖,宋代则普遍采用宽袖。设计中即可如实体现唐宋服型元素,又可适当夸张领型与袖造型,略带夸张的领型、加大宋代服饰袖肥,在视觉上能够显得角色形象更加飘逸。在设计过程中既要考虑着装历史时代背景下,又要考虑剧情人物角色身份,以蟒袍为例,蟒袍是帝王后妃以及将相上朝、出巡时穿着的礼服,设计师通过对历届朝代帝王后妃服装史图进行艺术提炼,设计作品既要显示出穿者显要身份,又要体现出王者举止庄重的体态,演员行走时应产生流畅舒展的硬朗外型。蟒袍的颜色有内在约定,黄蟒又称“龙袍”是皇帝的专用服色,角色一旦穿上观众便认出他是“皇帝”;如果穿上一件红蟒或绿蟒,观众便不会默认他是皇帝。红蟒常设计为将相豪门的角色如三国中的刘备着红蠎给人以正义威武的气魄感;绿蟒常设计为正义干净的角色如三国戏中的孙权穿绿蠎表达他威武忠勇的气质;黑蟒常设计于花脸文武将官如张飞着黑蟒显示耿直豪爽的性格;白蟒常设计于生角(老生、武生、小生、)如周瑜穿白蟒给人以清净、俊美潇洒之感。对蟒袍的颜色约定体现出中国传统戏曲服饰设计中的相对稳定的程式设计。观众从蟒袍的着色可以判断出角色的身份及性格特点。但是设计中一味秉承传统显得款式老旧,观众视觉上会产生平淡感,因此服装设计人员应突破了传统戏曲服饰的局限,经过在传统程式设计上对角色设计的提炼与再加工、使戏曲舞台服装出现了力所能及的创新,以适应当代观众审美的变化与需求。

  2当代审美需求下的戏曲服饰设计创新

  随着时代在前进,观众的审美眼光不断提高,传统戏曲服装固定程式化的设计已不能满足当代人们对戏曲审美的要求,只有遵循美学原则来进行戏曲舞美设计才会把握到舞美设计的灵魂[5],传统的戏曲服装设计需加入更高级的服装配色组合与新兴材料及工艺,充分考虑演出场景环境因素,结合演员的表演动作创造出适应新的时代审美精神的设计作品。新古典戏曲创作承载了当代戏曲人对于戏曲艺术现代化改良的思考,他们力图在传统与时尚、内涵与形式之间寻找平衡点,并进一步探索各剧种在新时代的多元化发展模式[6]。旧时的戏曲服饰因受到当时面铺料生产技术的限制,面料可印染颜色品种非常有限,配色原理方面的知识还未完全成熟,传统戏曲服装的色彩品种较少,色彩浓艳,对比强烈,常因色彩配色秩序的杂乱产生不调和观感。当时过于单纯、强烈对比的颜色传递给观众浓烈的古旧时“土气”的信息,现代年轻观众从心里会觉得以往戏曲服饰配色“土的掉渣”。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服饰色彩搭配研究的不断深入,服饰文化的大规模普及,观众对色彩的欣赏水平也有了较大的提升。现代观众从视觉上更能接受繁复而协调的色彩,大面积单纯色彩、对比鲜艳服色运用已经逐渐减少,同类色、邻近色在配色时使用频率增加。由于南北方剧种与习俗的差异,部分北方的剧团仍保持明快鲜艳、对比强烈的色彩,其余剧团则戏曲服装都增添了协调柔和的色彩。例如在越剧《问君能有几多愁》,戏中关于皇帝李煜的龙袍设计师作了一些色彩艺术处理,在龙图案上用了增加了不同明度的浅黄色调层次,并适当增加了一些淡雅清秀淡绿色花草纹样,通过李煜的皇服体现李煜是一个擅长作词书生气质,这种戏曲服装设计创新更加适合了当代观众的审美欣赏心理。越剧《陈三两》的女主角设计的白底蓝色镶边对襟拖地长衫为适合舞台上演员表演的需要,将衣长与水袖长至3米,演员利用长长的水袖,舞出她的喜、怒、哀、乐,激发了陈三两对弟弟李凤鸣爱恨交加的复杂感情,夸张的水袖长度强化了演员的表演中的水乳交融、爱恨纠葛的情感表达。更加适合当代人观赏心里的审美需求。戏曲服装的图案在戏曲服装设计中较为重要,它可以通过镶嵌、刺绣纹样改变面料的肌理、颜色、面料的层次感。传统戏曲服装的图案较具象写实,植物纹样多为梅、兰、竹、菊等图案;动物纹样多使用龙、凤、鱼鳞、麒麟等图案;自然景象常用的纹样有海水纹、云纹、回纹、火等图案。传统图案纹样随着时代的发展也需适合当代观众的审美需求,服装设计师可大胆简化图案,摆脱了繁复琐碎的写实风格,提炼出更加美观的龙凤、花卉图案造型,配色更加清新明朗,从而迎合了现代观众的观系心理,在舞台上以更加新鲜更加和谐配色的形式开展戏曲服装设计与创新。

  3现代工艺技术的进步让戏曲服装设计创新得以实现

  传统戏曲服装大多选用的是纯色面料,戏曲服装上的花纹主要是靠手工刺绣,一套戏服制作费时费工,刺绣配色和谐显得服装品质精细高档,如果多彩色绣花配色秩序杂乱反而不适应当代观众的审美习惯。随着服装制作机械的进步如三D打印机、激光雕刻机、数码印染打印机、电脑绣花机等先进机械的使用,传统戏曲服装在工艺制作的变革中增添了更多的实现手段。原来常用的纯色面料从技术上可以实现被一些带有过渡颜色的间色印染面料所替代,印染花型的形状与大小可以借助电脑设计提前预设纹样形状、尺寸,激光雕刻机将面料精准切割成各种设计的形状,三D打印机可以让戏曲服装雕琢成更加立体的浮雕感。电脑绣花机大大的提高了刺绣的生产效率,如在设计传统女帔中的花卉色彩,选用数码印花加电脑绣花技术,再结合喷绣、画绣和彩线亮片结合的刺绣,使戏曲服装的面目整体焕然一新,效果超出传统单纯色彩刺绣预期,为戏曲服饰多色创新加上技术的翅膀。遵循现代配色原理的理论指导下,戏曲服饰色彩的配色对比较旧时更和谐,面料的颜色层次、肌理更加丰富,让服装产生更明显的凹凸雕塑立体感,加强了戏曲服饰的视觉冲击力。如新编历史剧《大漠骊歌》戏曲中女主角宇文芳的服装设计,考虑到主人翁人生经历横跨两个民族区域,因此她的服饰和造型既要体现身为北周郡主时的服饰特征,还要体现草原漠北“可贺敦”(汗后)的服饰造型特点,服装面料选择粗犷、厚重的质地,对服装领型裙摆做适当的变形和夸张,利用数码印染技术印制充满草原民族服饰纹样与异域民族的艳丽色彩,色彩过渡力求丰富自然,把异域风情的多色晕染从印染技术层面上得以实现,再加之刺绣与镶嵌,女主角服装注重造型与色彩的整体感,不过分拘泥于细节的雕琢,讲究大色块、大效果,体现一种兼顾刚毅侠气、妩媚柔丽的气质。戏曲服装设计在秉承历史服饰传统精髓之上,兼顾适合现代观众审美习惯,兼顾舞台美术环境设计,不断寻求设计创新的是一个准则。倘若一味注重“继承传统”,戏出舞台会陈旧无生命力,若一味追求“面问现代",戏曲舞台服饰因为无根而显得不伦不类,艺术生命力只有兼顾传承与创新中才能充满活力。

  参考文献:

  [1]陈建森,莫嘉丽.近百年来宋元戏曲本体与生成的反思[J].文艺理论研究,2012,02:57-58.

  [2]皇甫菊含.试论中国戏曲服饰的程式化[J].苏州丝绸工学院学报,2000,04:70-71.

  [3]杨冲霄,徐华铛.中国戏曲美术[M].中国林业出版社,2011,10.

  [4]邹佳.戏曲服饰可舞性的形式美初探[J].中国戏曲学院学报,2010,01:104-105.

  [5]孙晓研,孙莹.论当代江浙戏曲人物造型设计改良创新的多元化发展以昆曲和越剧为例[J].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04:67-68.

  [6]高延年.遵循美学原则呈现戏曲舞美设计的灵魂[J].人文天下,2018,10:62.

  《传统戏曲服饰创新设计分析》来源:《西部皮革》,作者:陈欣

文章标题:传统戏曲服饰创新设计分析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sofabiao.com/fblw/wenyi/xiju/44368.html

相关问题解答

SCI服务

搜论文知识网的海量职称论文范文仅供广大读者免费阅读使用! 冀ICP备1502133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