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杂志投稿记忆中的皮影

所属栏目:戏剧论文 发布日期:2015-05-19 16:13 热度:

   薄薄的身板,刻画出厚实的灵魂;白白的幕布,搭建出不屈的人生。“锵锵锵”,在一阵阵慷慨激昂的配乐声中,一场精彩的对弈开始了,皮影厮打着,它们舞动着手中的武器,忽上忽下,声音忽高忽低。观众们也屏息凝神,心跳到了嗓子眼,生怕破坏了这微妙的气氛。白色幕布后,老艺人们神色激动,涨红了脸,再配上雄厚有力的嗓音,这皮影好像是活物一般,富有灵气。一局罢了,观众们纷纷拍手叫好。

  这就是我与中国传统文化最早的接触,是因为有皮影戏的陪伴才让一个个平淡无奇的日子变得妙趣横生,这一颗热爱皮影戏的种子就此在我的心房中种下,一直以来,它吸引了阳光雨露茁壮成长。

  皮影戏历史悠久,它最早诞生于两千年前的西汉,又称羊皮戏,俗称人头戏,影子戏,驴皮影。《海阳竹枝词》中有首描写皮影戏演出的诗:“张灯作戏调翻新,顾囊徘徊知逼真。环珮珊珊连步稳,帐前活见李夫人。”两千多年前,汉武帝的爱妃李夫人染疾故去了,汉武帝思念心切精神恍惚,终日不理朝政。大臣李少翁一日出门,路遇孩童手拿布娃娃玩耍,影子倒映于地栩栩如生,李少翁心中一动,用棉帛裁成李夫人的影像,涂上色彩,并在手脚处装上木杆。入夜围方帷,张灯烛,恭请皇帝端坐帐中观看。武帝看罢龙颜大悦,就此爱不释手。这个载入《汉书》的爱情故事,被认为是皮影戏最早的渊源。

  在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皮影戏表演在山西华县甚是辉煌。华县文化馆馆长张更胜描述道“华县的这些皮影艺人,几乎个个都出国演出过。法国、德国、日本、新加坡……皮影戏在国外的演出倒是场场爆满。”德国籍皮影研究专家、年届八十的托梅老太太,看完演出后,一夜都没睡着,“碗碗腔”的音乐一直在她脑中回荡。

  但外国的观众救不了华县皮影,回国后,皮影艺人面对的仍然是贫瘠的黄土高坡和习惯了电视和流行歌曲的大众。

  皮影戏对中华文化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而令我们痛心疾首的是,它如今面临着失传的危险。不仅只有皮影戏,还有木偶戏、少林功夫、太极拳、陕西秦腔等,这些老一辈留给我们的东西,现在都已陷入了后继无人的危机。

  中国忙着发展,忙于借鉴他国先进技术与文化,可别忘了对本国传统文化的坚守,外在的阳光雨露对一颗大树的成长是必不可少的,可一味的只顾吸收,而不把根系打稳,这颗大树又如何能顶天立地,屹立于世界之林?

  在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我们是否应该放慢脚步停下来好好想一想,传统文化于我们而言是什么?在物欲的不断冲刷之下,我们也要坚守住内心那干净,不受纷扰的一隅。

  摇曳千年的灯影曾折服了无数人,皮影艺人虽空怀绝技,但他们的生存现状不容乐观。“皮影戏的死亡是必然的,也许就是二十年来的事情,但是我这一辈子肯定会坚守到底,”已由“签手”转为皮影雕刻艺人的魏金全说。在这皮影的低潮中,还好有他们的坚守。魏金全愿意以他雕刻皮影的收入来养皮影戏,只要能将这个东西保留下来。同样来自陕西的皮影手工艺人刘红顺凭着一股又犟又耿的偏执劲儿,在强调批量化生产的工业社会中夹缝生存,举步维艰。

  恍惚之中,我仿佛又回到了那记忆中的场景,老艺人在娴熟地摆弄着皮影,鼻尖上冒出点点汗珠,却笑得很甜……

文章标题:散文杂志投稿记忆中的皮影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sofabiao.com/fblw/wenyi/xiju/26792.html

相关问题解答

SCI服务

搜论文知识网的海量职称论文范文仅供广大读者免费阅读使用! 冀ICP备1502133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