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论文发表《到灯塔去》中的双性同体思想解读

所属栏目:文学论文 发布日期:2015-08-27 15:25 热度:

  《到灯塔去》是英国女作家弗吉尼亚·伍尔芙于1927年创作的长篇小说,是倾注心血的准自传体意识流小说。小说以到灯塔去为贯穿全书的中心线索,写了拉姆齐一家人和几位客人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的一段生活经历。本文主要分析了《到灯塔去》中的双性同体思想解读,文章是一篇河北论文发表范文。

  摘要:伍尔夫是二十世纪伟大的现代主义女作家,以及女性主义运动的先驱人物。她的“双性同体”理论颠覆了男权文化的二元对立关系,能消弭两性矛盾,使男女两性达到和谐统一的完美境界。《到灯塔去》一书描述了传统的男女两性关系以及双性同体的形成过程,全面地揭示出了伍尔夫的女性主义思想。

  关键词:《到灯塔去》,女性主义,双性同体

  伍尔夫是享誉世界的英国著名女作家和文学评论家,是现代主义的代表人物。她不仅是西方意识流小说的杰出代表,也是女性主义运动的先驱人物。作为一名女作家,她敏锐地察觉到了女性在当时社会的困境与低下的地位,并积极在自己的生活与创作中探索女性的出路。不同于很多激进的女权主义者,她对男性并没有偏执的敌意与仇恨,反而提出,男女两性分别代表了理性与感性、逻辑与直觉,双方各有不足与缺陷,只有共存共融,裁长补短,才能相辅相成,携手共进。她因此创造性地提出了“双性同体”理论,颠覆了男权文化的二元对立关系,认为“也许一个纯男性的脑子和一个纯女性的脑子都一样不能创作”,而“半雌半雄的脑子是会起反响的,多孔的;它是能毫无隔膜地转达情感的;它是天生能创造的,炉火纯青而且完整的。”[1]在她眼中,只有接受双性同体,才能消弭两性矛盾,达到和谐统一的完美境界;只有具有双性同体思想的作家,才能创作出真正有创作力与艺术生命力的作品。她笔下的奥兰多从一个风流成性的男性贵族蜕变成了一个才思敏捷的女作家,完美地体现了她倡导的双性同体思想;而在其代表作《到灯塔去》中,她描述了传统的男女两性关系以及双性同体的形成过程,全面地揭示出她的女性主义思想。

  一、传统的男女两性关系

  《到灯塔去》包含“窗”,“岁月流逝”和“灯塔”三部分。小说的情节虽然简单,却体现了伍尔夫对两性关系的真实想法。第一部分“窗”用占了全书三分之一以上的篇幅,只描述了拉姆齐一家一个下午的时光。在这个平凡的下午,没有发生任何不寻常的事情,但作者通过优美诗化的语言,向读者娓娓揭示了两夫妇的相处之道。作为维多利亚时代典型的中产阶级知识分子家庭,他们扮演着传统的社会性别角色――拉姆齐先生外出工作,赚钱养家;夫人操持内务、管教孩子――体现了男女两性二元对立的关系。在一般社会认知中,男性优于女性,因此有了男主外,女主内的社会分工。男性比女性更理性、冷静、善于思考,因此作者赋予拉姆齐先生哲学家的身份,让他在世俗的纷扰中探索庄严的主题。女性感情天生比男性更细腻,因此也更能体会他人的感受。拉姆齐夫人温柔体贴,善解人意,却总在独处时陷入沉思,在精神世界里追寻生命的本质与人生的意义。两人一个在物质世界徜徉,一个在精神世界遨游;一个在客观世界探讨理性,一个在主观世界倾向感性;一个强调事实,一个侧重感觉。小儿子詹姆斯渴望到灯塔去,拉姆齐先生断然拒绝称明天天气好不了,而夫人则温言抚慰他说只要天气转晴就让他去;两人在花园散步时各怀心事,先生在迟疑于要不要跟妻子提起自己的哲学著作,夫人则在犹豫要不要和丈夫说家里的修理费需要五十镑。两人表面上是模范夫妻,婚姻幸福美满,实际上却对世界的关注点不同,彼此欠缺沟通交流。

  第二部分“岁月流逝”描述了这个家庭十年的变迁,所占篇幅不到全书的十分之一,却对前后两部分起了关键的承上启下作用。十年时间稍纵即逝,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拉姆齐夫人去世,女儿普鲁难产而死,儿子安德鲁在战争中死亡,所有的家庭矛盾都在历经分离与痛苦后消逝了,第一部分里表现出的传统的男女两性对立的关系,物质世界与精神世界的碰撞,理性与感性的博弈,最终在流光易逝的岁月中消弭于无形中。这也为第三部分想要表达的男女两性从对立走向统一,即“双性同体”观的形成和实现埋下了伏笔。

  二、双性同体的形成

  第三部分“灯塔”和第一部分的篇幅差不多,交代了两条平行的叙事线索:拉姆齐一家十年后重返故地,拉姆齐先生决定带詹姆斯前往灯塔,了却妻子和儿子的心愿;而他们的朋友画家莉丽终于完成了十年前未完成的画作。他们三人都克服了自己性格上的缺陷,获得了相对完整的人格。他们心愿的达成,和他们各自升华到“双性同体”的状态不无关系。

  拉姆齐先生理性冷酷,注重事实,“他不会弄虚作假;他从不歪曲事实;他也从来不会把一句刺耳的话说得婉转一点,去敷衍讨好任何人,更不用说他的孩子们”[2]。正是他身上绝对的男性人格使他当年断然拒绝了妻儿到灯塔去的主意,令妻子失望,儿子愤恨。可时过境迁,作为一个“丧失了亲人的、孤独的鳏夫”,他精疲力竭,无比沉痛,想要获得女性的同情安慰,甚至“在他的梦想中反映出女性的同情所给予他的那种微妙的喜悦”[3]。他感受到了妻子的柔情,不再自私专断,具备了女性的特质――既体贴入微又颇具人情味。他最终决心带领儿女前往灯塔以偿夙愿,消除了儿子多年的心结,父子达成和解。

  小儿子詹姆斯的性格变化是“双性同体”形成和发展的最佳体现。幼年时的詹姆斯虽是男孩,却像女孩一样心思敏感细腻,喜欢依偎在母亲身边听故事,对父亲有着极深的抵触情绪。“他痛恨他得意洋洋、自命不凡的姿态;痛恨他才华过人的脑袋;痛恨他的精确性和个人主义”[4]。总而言之,他痛恨父亲身上一切太过明显的男性特质,特别是当父亲断言到明天不能到灯塔去时,他恨不得杀了他。他一直爱慕依赖着母亲,因此深受母亲的影响,看待客观世界充满了感性和想象。小说结尾处,父亲主动带他前往灯塔,他年龄大了一点,开始感觉到,“他要杀的不是他,”而是一个怪物,“他把它称为横行霸道和专制主义”,也就是父亲身上所具备的霸道的男性强权主义[5]。当他像个男子汉掌舵时,父亲第一次给予他称赞,他心满意足,如愿以偿,开始感到了和父亲之间的相互理解。他同时具备了男女两性的性别特质和感知能力。因此,到灯塔去不仅是詹姆斯完成童年渴望的圆梦之旅,更是他与父母建立精神联系的心灵之旅。

  画家莉丽是全书最能体现伍尔夫女性主义思想的人物。在男权至上的维多利亚时代,理想的女性应该以家庭为中心,安心做“房中的天使”。她周围的人都认为女人不会绘画与写作,就连众人眼中的完美女性拉姆齐夫人都认为,“一位不结婚的妇女错过了人生最美好的部分”[6]。但她坚持独身,保持自我,以绘画为自己的终身事业。作为一个有着自己职业的独立女性,她身上兼具了男性与女性的双重特质,正是伍尔夫所倡导的具有“双性同体”思想的女艺术家。“她渴望的不是知识,而是和谐一致”[7]。她内心的呐喊传达了伍尔夫认为的“双性同体”所应该达到的状态。十年前,她一直想画一副完美的画作,却难以画出。而十年后,她目睹着拉姆齐父子登上灯塔,同时在代表了拉姆齐夫人的灯塔的光芒的照耀下,内心的男性气质与女性气质达到高度的和谐统一,从而获得了精神启迪和创作灵感,最终画出了在她心头萦回多年的作品。

  伍尔夫一直在与有关性别行为方式的最顽固的偏见、误解和一知半解作斗争,并提出了“双性同体”思想作为她理想中的两性相处状态。她强调包容性,认为只有两性融合,人类才能真正达到和谐统一的状态,女性才能获得真正意义上的解放,而艺术家才能创作出有创造力与生命力的作品。(作者单位:安康学院外语系)

  参考文献:

  [1]弗吉尼亚・伍尔夫. 一间自己的房间[M]. 王还译. 北京:三联书店,1992: 129.

  [2][3][4][5][6][7]弗吉尼亚・伍尔夫. 到灯塔去[M]. 瞿世镜译. 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11: 2,160,34,178,47,49.

  文学论文发表期刊推荐《中国文学研究》创刊于1985年,距今已有二十多年历史。它由湖南师范大学主办,是全国中文核心期刊,2006年入选CSSCI来源期刊,具有一定的权威性,在国内外影响较大。本刊是研究中国文学方面的学术刊物,主要由学术争鸣、文艺理论天地、古代文学研究、现当代文学研究、比较文学研究、研究生论坛、新书评介七大版块的内容构成,适合专业研究人士和一般文学爱好者阅读。

文章标题:河北论文发表《到灯塔去》中的双性同体思想解读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sofabiao.com/fblw/wenyi/wenxue/27846.html

相关问题解答

SCI服务

搜论文知识网的海量职称论文范文仅供广大读者免费阅读使用! 冀ICP备1502133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