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论文范文王尔德童话与传统童话的对比

所属栏目:文学论文 发布日期:2015-04-23 14:27 热度:

    摘 要: 19世纪末英国优秀作家王尔德一生创造了大量作品,他被公认为是一位独树一帜的童话作家,他的童话措辞优雅,风格独特。本文以《巨人的花园》为例,从意象和情节两方面探讨其与以安徒生童话为代表的传统童话的差异,展现这篇童话的宗教特点和唯美主义情怀。

  关键词: 文学论文范文,王尔德童话,对比,宗教,唯美主义

  英国作家奥斯卡・王尔德不仅是一位优秀的诗人、小说家和剧作家,还是杰出的童话作家。虽然他一生只写了九篇童话,但这些童话别具一格,华丽唯美,深受全世界读者的喜爱。他以独特的写作风格为童话创作艺术作出了卓越的贡献,其作品与安徒生童话和格林童话齐名。《巨人的花园》是王尔德的代表童话之一,佩特①称这篇童话为“完美之作”(perfect in its kind)②。但它具有明显的宗教特点与唯美主义情怀,与以安徒生童话为代表的传统童话有显著差异 ――传统童话的基本特征是情节模式化、主题固定化、人物类型化。本文从意象和情节两方面分析王尔德童话的创新之处。

  一 意象分析

  (一)宗教意象

  安徒生童话贯穿“爱与奉献”的主题,包含浓厚的基督教情怀。人物形象往往是基督信徒,他们恪守基督教教义,以爱与宽恕对待自己的生活。例如《拇指姑娘》中的拇指姑娘和《野天鹅》中的艾丽莎,她们虽然柔弱渺小,但是身上都蕴含强大的爱的力量与对上帝的信念,用爱与宽恕面对坎坷的生活,以虔诚的态度度过上帝给予的考验。王尔德童话的主题常常体现为“爱与救赎”,作品中既表现对弱者的爱,又体现人物的心灵救赎。在《巨人的花园》中,巨人最喜欢的小男孩显然是基督耶稣的化身。在巨人第二次看到男孩时,男孩手上带着爱的圣痕:“小孩的两只掌心上现出两个钉痕,在他两只小脚的脚背上也有两个钉痕。”在基督教中,耶稣为世人赎罪而被钉死在十字架上,这个意象与小男孩的形象重叠。故事中小男孩独自在树下哭泣,让巨人意识到自己的自私,小男孩在情节中作为引领者,引领巨人得到心灵的救赎,这正与耶稣所担任的角色相同。王尔德童话中有直观的耶稣形象和明显的忏悔者形象,这与安徒生童话塑造的小人物形象截然不同。

  此外,在安徒生童话中,往往恶毒人物的结局悲惨,受尽折磨或死亡,比如《恶毒的王子》中王子的下场被上帝派来的蚊子折磨不休;《大克劳斯与小克劳斯》中恶人大克劳斯被小克劳斯绑上石头丢进了河里。然而,本篇童话中的死亡不是安徒生式的恶有恶报。巨人的结局虽然是死亡,但是他在死前已忏悔自己的过错并得到救赎,在小男孩说出钉痕是“爱的烙印”时,巨人对小男孩产生一种奇特的敬畏之情――“他一下子跪在小男孩的面前”,说明他已被耶稣感化,精神得到了升华。所以,即使在故事的最后巨人死了,但他的死是因为小男孩要把他带上天堂。在基督徒的心目中,能以天堂为归宿是生命最大的礼遇,也是教徒最崇高的追求。基于这样的理解,在王尔德的童话中,巨人的结局应该被认为是美好的,而不是悲惨的。

  (二)唯美主义意象

  安徒生童话中对美的描述是抽象的,没有具体地表现出人物或事物的美。以《玫瑰花精》为例,小玫瑰花精的形象是“像任何最漂亮的孩子一样,他的样子好看,而且可爱。他肩上长着一双翅膀,一直伸到脚底”。在这里,“美”或“漂亮”代表了一切的描述,程度的形容用更美这样的比较描述。王尔德童话中的美充满诗意,更能让人真切地体会到美,在形容美时,他的语言通常不会出现“美”这个词,却能让人身临其境,感受到美。这种特点沿袭了他的唯美主义创作理念。他擅长用绚烂的色彩和细腻的描写营造美好的氛围,创造浪漫的意境。在这篇童话中,他延续了这种写作特点:“迎来了孩子的树木,并用鲜花把自己打扮一新,还挥动手臂轻轻抚摸孩子们的头。鸟儿们在树梢翩翩起舞,兴奋地欢唱着,花朵也纷纷从草地里伸出头来露着笑脸。这的确是一幅动人的画面。”又比如“在花园尽头的角落里,有一棵树上开满了逗人喜爱的白花,满树的枝条是金色的,枝头上垂挂着银色的果实,树的下边就站着巨人特别喜爱的那个小男孩”。

  二、情节安排

  以安徒生童话为代表的古典传统结构趋于模式化,采用善良战胜邪恶,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惯有模式。《野天鹅》中的主人公艾丽莎是个柔弱的女孩,但想要救哥哥们的决心让她承受了肉体上的痛苦和精神上的折磨,取得群众的理解,击败有权有势的人对她的诽谤,用爱与勇敢拯救了被恶毒的王后变成天鹅的十一个哥哥,最后获得了幸福。《巨人的花园》的情节结构安排受到《圣经》的影响,采用基督教式的救赎情节,即“邪恶――惩罚――忏悔――再生”。这篇童话讲述巨人原先很自私,他轰走孩子,筑起高墙,不准孩子进入花园。这体现了巨人自私自利的性格特点。没有孩子的花园终年为冰雪笼罩,成了被春天遗忘的花园,而巨人受到了花园只有终年的寒冬的惩罚。传统童话通常以恶行受惩戒而结束,但王尔德的故事尚未结束。“他看见了一幕动人的景象:孩子们爬过墙上的小洞已进了花园,正坐在树枝上,每棵树上都坐着一个孩子。迎来了孩子的树木欣喜若狂,用鲜花把自己打扮一新,还挥动手臂轻轻抚摸孩子们的头。鸟儿们在树梢翩翩起舞,兴奋地欢唱着,花朵也纷纷从草地里伸出头来露着笑脸。这的确是一幅动人的画面”。花园角落里却有个小男孩因个头太小爬不上树而哭泣――此情此景感化了巨人,巨人痛改前非,推到了围墙,让小孩子重新回到了花园,转变为了无私的巨人,这个情节则是忏悔的过程。最后他去世被带上了天堂,则是让巨人的灵魂得到宗教的洗礼而重生。这样的情节安排蕴含深刻的忏悔意识,强调从恶向善的心路历程。值得注意的是,安徒生童话的美好结局是俗世的美满,《巨人的花园》的结局则突破了固有形式,不以生死作为判定标准,表现心灵升华后精神上的美满和宗教理想的实现。

  三、结语

  王尔德以特有的具有宗教色彩的写作风格使他的童话与安徒生童话相比,在体现真善美的同时,多了一份心灵的净化,即对自身的恶进行救赎。这使他的童话不仅停留在儿童读物的层面上,而且给很多成年人带来震撼。在王尔德看来,能够达成完满的唯有博爱的基督和至上的艺术。正如王尔德所言:“艺术的目的不是简单的真实,而是复杂的美。”作为唯美主义运动的代表人物,他独特的对美的表达赋予了童话鲜明的个人色彩,也让唯美主义得以流传。虽然王尔德因放荡不羁的作风、对唯美主义的狂热和矛盾的宗教观而饱受争议,但是我们不能否认他的作品在文学上拥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它们依旧在文学史上熠熠生辉。

  注释:

  ①瓦尔特・佩特(1839~1894),英国作家、批评家,英国唯美主义思潮代表理论家。

  ②佩特曾在给王尔德的信中称颂《自私的巨人》为“perfect in its kind”。

  注释:

  ①瓦尔特・佩特(1839~1894),英国作家、批评家,英国唯美主义思潮代表理论家。

  ②佩特曾在给王尔德的信中称颂《自私的巨人》为“perfect in its kind”。

  参考文献:

  [1]黄麟斐,樊华.王尔德童话文体特征微探[J].双语学习,2007(09).

  [2]鲁昕.《自私的巨人》死亡结局解析[J].剑南文学:经典阅读,2011(12):59.

  [3]姜梦.王尔德童话故事中的意象及其唯美主义内涵[J].承德民族师专学报,2008,28(4):35-38.

  [4]喻国伟.基督教视野下的王尔德童话创作[J].百色学院学报,2010,23(1):62-65.

  [5]符韵,翦洁.王尔德童话《自私的巨人》的原型分析[J].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4):42-44.

  [6]徐常兰.《巨人的花园》人物的深层次解析[J].南方论刊,2007(5):86-88.

文章标题:文学论文范文王尔德童话与传统童话的对比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sofabiao.com/fblw/wenyi/wenxue/26423.html

相关问题解答

SCI服务

搜论文知识网的海量职称论文范文仅供广大读者免费阅读使用! 冀ICP备1502133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