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院校外国文学研究

所属栏目:外文学论文 发布日期:2018-09-18 10:28 热度:

   外国文学课堂教学应用上的各项指标以及对于文学发展模式中的要点和措施制度等等,乃至地方院校中外国文学上的建设等等,这些都是此篇文章的一些事项。

外国文学杂志征收文学类论文

  摘要: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过程中,我国通过合并、新建、升格等方式组建了一批地方性普通本科院校,此类院校大多定位为以人才培养为中心,以应用性教育为主,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要目标,均属于教学型普通本科院校。随着时代的发展,教师教学的对象、教学的方法、学校教学理念的不断变化,只有不断地对课堂教学方式进行改革和调整,才能培养出适应新时期、新时代发展的创新型人才。

  关键词:地方院校,外国文学,课堂教学,外国文学类论文

  一、社会对创新型人才的需要

  为什么要改进外国文学课堂教学方式一直是许多人在思考和探索的问题。我们的教学模式长期以来都是侧重于传授文学知识,对于外国文学作品的欣赏和分析不是很充分。根据我们所做的问卷调查,67.2%的学生希望在外国语文学教学内容上文学史和作家作品的分析并重。学生表示文学知识是死知识,需要花时间和精力把它反复翻看记在脑海里,如果老师在课上传授较多的文学史,学生非但记忆不佳,还会失去听讲的兴趣,但如果配合着文学作品,枯燥的文学知识就会增添几分趣味,记忆起来也容易得多。况且传统的课堂教学方式基本上以老师为主角,同学们只有听的机会,偶尔参与一下与老师的互动,时间久了,难免会走神儿,再加上班级的容量较大,课时有限,很大程度上使学生丧失了去思考的兴趣,大家会产生“反正老师都会讲,听老师的准没错”这种想法,渐渐产生了依赖心理,独立思考的能力和创新能力在一定程度上就会遭到限制。就现当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来看,社会需要的不是只会人云亦云而不会独立思考,依赖性强,没有自我观点的人,而是敢于打破常规,勇于创新的应用型人才,时代在发展,科技在进步,只有我们想不到的,没有我们做不到的。因此,老师在教学时不仅要给学生讲授作品的时代大背景、作者的生平经历,还要引导学生根据这些信息去独立思考作品中的内涵,引导他们对每一本作品都能有自己的分析。正如莎士比亚所说“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独立见解应成为外国语文学课堂教学的一个新目标。

  推荐期刊:《外国文学》是外国文学研究学术期刊,以外国文学研究者和爱好者为主要读者对象,广泛关注世界各民族语言文学,重点介绍国外作家作品研究和批评理论的趋势和动向,为国内学者提供研究借鉴,展示国内外国文学研究的最新成果,与国内外同行进行有效的学术对话。提供深入钻研和新的探索,同时坚持文学特色,追求开阔的视野、准确简洁、自然清新的文风,致力于营造百花齐放、生动活泼的学术局面。

  二、学生对外国文学课堂教学改革的态度

  为了更好地了解学生的想法,我们采取发放问卷的方式对湖南科技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秘书学专业以及戏剧学专业大一、大二、大三的学生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63.64%的大一新生对外国语文学课程很感兴趣,他们说开设这门课程使自己开拓了视野,增长了见识,很大程度上了解了西方国家的文化。并且50%的学生每天会主动花半小时来学习外国语文学。但也有学生表示由于对外国的历史、习俗了解不多,思维方式和审美形式都存在较大差异,作品人名难记,情节剧情晦涩难懂等都使得学习外国语文学这门课程困难重重,他们希望通过老师在课堂的讲述来使知识更加通俗易懂些,但当下的课堂教学并不能完成他们的心愿。由此他们迫切希望能探索出新的课堂教学方法,使同学们能真正领略到西方文学的精神财富。虽然当下很多老师会使用多媒体配合着讲学,希望在视觉和听觉的冲击下让同学们更好地理解和接受,但大多数也只是抽象的图片和视频的某个片段,当然这不能责怪老师,在应试教育这个大背景下,播放过多的视频素材被认为是浪费时间,所以更多的老师选择自己在台上滔滔不绝地讲述,学生在台下被动地听讲,记笔记,考试背笔记,如此机械化一年又一年地重复着,这种教学方式已经不能很好地引发同学们的兴趣,这也是外国语文学学习效率低的原因之一,学生们表示摒弃老套的课堂教学方式,采用新的教学方法已经迫在眉睫。

  三、传统教学模式已不能适应时代变化

  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互联网走进大众的视野,知识、信息能更好地在人与人之间实现共享。学生不单单只在课堂上从老师的讲授中收获知识,他们还可以上网翻阅任何自己想知道的资料,而且资料的形式多样、内容详细,通过它们,学生能更好地领略和学习外国的文化、习俗,所以58.73%的学生表示当下的课堂教学形式枯燥、单一,使他们提不起兴趣,进而使得外国语文学在大学课堂中不受重视。据调查显示:79.89%的学生认为观赏外国电影更适合外国文学的讲学,学生表示:影视片具有生动、形象、直观的特点,将它与课本结合起来,使得作品的人物更立体、鲜明,能够补充课堂上的不足。65.61%的同学则认为阅读外国作品,并在课堂上交流更适合讲学,他们认为如果每个人都能把自己阅读过后的想法与大家交流,这样每个人就通过交流获得了更多的理解角度。正如萧伯纳所说:“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彼此交换一下,我们彼此仍然各有一个苹果;但是你有一种思想,我有一种思想,彼此交换,我们就都有两种思想,甚至更多。”而赞成老师以课本为主进行讲学的学生只有14.81%。由此可见,在网络越来越普及的大背景下,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落伍,现在的教学并不应该单单靠老师的三寸不烂之舌,还要靠更多的辅助硬件,要给学生更多的自由讨论、发言的时间,这样才能真正让学生学到知识。此外,应试教育陪伴了当代大学生多年,从小学到高中,为了能进更好的学校,大家都是被动地学习,是为了学习而学习,最终沦为考试的工具。虽说,大学的期末考试采取的是平时成绩与期末考试成绩相结合,但这种考核方式还是存在缺陷的,据调查,47.62%的学生表示学校应尝试开卷考试,重点考查学生的综合能力,学知识应该重点看学生知识的掌握情况,开卷考试结合口试,以较高水平的主观性试题考查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这对课堂教学改革来说一定是个伟大的新突破。那么我们具体该怎么做呢?以湖南科技学院为例,外国文学课程是作为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的汉语言文学、秘书学以及戏剧影视文学专业学生的必修课程之一,作为主修文学类专业的学生,必须具备比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具备较为开阔的视野和思路。外国文学课程的开设,对于提高学生的文化修养,锻炼学生的文字表达能力,以及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增加知识储备有着相当重要的作用。而从课程性质出发,作为一门文学类课程的基础课,外国文学课程的定位以及教学目标如何协调实用性和文学性是改革者必须思考的问题——让外国文学课程教育尽如人意,以期找到适合外国文学课程改革的道路。

  (一)文学与文化相结合,鉴赏拓宽思维空间

  外国文学课程是一门理论课,在传统教学思路上通常是以文学史、文学思潮、文学作品三线并用来安排教学内容,以文学史为主,作家作品则是通过作为文学史代表和文学思潮代表来讲授。在教学思路上的改革重点便是要将文学和文化相结合,将文学思潮与文学作品相结合,通过文学作品来印证文学思潮,这样才能让学生系统地掌握外国文学的知识。学生们在学习外国文学时产生了一个问题:文学史是抽象的文学概念,有时甚至是僵化的,而文学作品又是多样的,多思想的,仅仅立足于某个文学思潮或者文学史来看待文学作品的话,不仅无法读懂文学作品,还有可能将多思想的文学作品变成僵化文学概念的代表,不能深入理解其中的文学价值。以湖南科技学院为例,汉语言专业的同学以文学史教学为主,文学思潮为辅,而秘书学专业的同学则是以文学作品教学为主,文学思潮为辅,二者出现了脱节的现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无法更好地深入到文学作品中去理解,秘书学专业的学生也无法从文学作品本身去发展文学史的视野。在外国文学课程的教学上,学生仅仅是立足于某一个点,无法拓宽文学思路,导致的结果便是众多学生反映的三类学习外国文学上的问题:外国文学史时间跨度大、范围广;文学思潮流派多,涉及作家作品多,人物容易混淆;作品篇幅大,没有时间阅读。这三类问题恰好是教学内容上的三条线所反映出来的问题。只仅仅立足于文学史教学的学生普遍认为文学思潮多,作家作品多且篇幅大,人物容易混淆,很难有阅读文学作品的想法;仅仅立足于文学作品教学的学生则认为文学史时间跨度太大,文学思潮难以理解。在外国文学学习阶段,学生没有了阅读的积累,仅仅通过老师讲故事介绍的模式来教学,不管是文学史还是文学思潮,学生往往感到陌生和茫然,这样无法正确地理解文学经典。要想提高学生的理解鉴赏能力,除了文学和文化相结合,也要提高学生通过理解、鉴赏、分析外国文学来提升审美能力,拓宽文学思路,以此来探讨更深层次的文化底蕴。在外国文学课程教学中,文学批评理论和学生的评判力也是很重要的,有的文学批评理论是潜移默化的,教师在讲授文学作品时适当地进行分析理解,为学生提供了文学鉴赏的思路和方法,以供学生学习并进一步进行文学欣赏的探索。外国文学研究的对象是固定的,而理解鉴赏本身却是开放的,对于外国文学的研究也是开放的,在教学时教师将开放的思路和方法传达给学生,让学生表达自己的看法,剖析作品其中的深刻道理,鼓励学生从不同的角度看待外国文学。这样就会让课堂不再是一味的死气沉沉,学生和教师互相探讨不仅可以加深对外国文学作品的理解,也能更好地加深评判鉴赏能力,拓宽文学思维。

  (二)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分析培养创新精神

  外国文学是一门理论课,但是必要的实践环节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分析问题的能力是有益处的。对名篇的欣赏、名著的阅读分享,这些都是行之有效的实践环节,对于训练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是有很大帮助的。人文学科的研究越来越有广度的认识和见解,文化课程的学习对于学生也是精神学习的课程。所以文学课的学习不应只有课堂教学,还应该有多样化的文学实践活动。文学课程的实践活动可以包括学生在文本阅读基础上的对文本理解的个性化表达,这种表达可以通过课堂的讨论,也可以通过课外活动的尝试,比如撰写阅读心得。在课程讲授中,把学生分为若干个小组,每组有指定的组长负责,承担一部文学作品的讨论任务,在讲授到该部作品时该小组成员将是课堂讨论的主要参与者。在课外鼓励学生写自己关于作品的阅读心得、读书笔记等,学生写作业的过程就是总结自己听课感受和课后阅读时的思考和想法的过程;在课内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如课堂回答问题,学生遇到自己阅读过的作品时,回答问题的积极性、参与性自然会大大提高,对问题的理解与认识也会有更大的价值和内涵。文学创作与文学欣赏都是一种个人化的行为,文学鉴赏如果没有阅读的体验、感悟,仅凭教师对故事的描述去了解,最终获得的认识肯定是片面的、僵化的。学生尽管阅读量有限,但是思想活跃,感受能力和问题意识都很强,学生组织参与的课堂讨论以及阅读分享,就要求教师要有更丰富的阅读量,要有更扎实的批评基础,对文学作品和现象要有自己的独特认识,当然还要有更加娴熟的驾驭课堂的教学能力。在文学作品的欣赏与解析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提升学生的创新精神也是课堂改革中的目标之一。

  (三)开展多种形式的教学模式

  传统的外国文学教学通常采用以知识传授为主,以史为纲,以经典作家作品为点的教学模式,这样的教学模式显得举步维艰,课堂教学质量很难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很难激发。教师始终是课堂的主体和中心,学生只是听众,学生更多的是机械地记笔记,一堂课结束,密密麻麻的笔记看似收获满满,但是由于全程无参与,课程就变成了简单的知识传授而非能力培养的过程。通过湖南科技学院为例的问卷调查所反映的结果来看,学生们普遍认为应该开展多种形式的教学模式,可见改革教学模式对促进学生关于外国文学学习的积极性有很大的作用。比如鼓励学生通过话剧的形式展示他们对于某一部文学作品的理解,通过话剧,让学生参与到作品中去,而这种形式也能很大程度地激发学生积极地去理解作品,理解文学背景;还可以通过组织学生观看文学作品改编的电影,电影篇幅虽小,当作为引入,可以打开学生了解文学作品的基础,不仅改善了原本死气沉沉的教学环境,也能让学生对这门课有着更浓厚的兴趣。这些都可以算是教学模式上的改革,也关系着研究的多元方向和思路。综上所述,面临浅阅读的困境,课时减少、内容增加的压力,我们应及时转变教学观念、改革教学方法,从教学实际出发,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努力培养学生的实践和创新能力,这样才能更好地实现从根本上改革外国文学课程。

文章标题:地方院校外国文学研究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sofabiao.com/fblw/wenyi/waiwen/39237.html

相关问题解答

SCI服务

搜论文知识网的海量职称论文范文仅供广大读者免费阅读使用! 冀ICP备1502133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