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文汇投稿试论聊斋与高晓声小说创作的关系

所属栏目:外文学论文 发布日期:2014-12-02 14:55 热度:

  摘 要: 当代作家往往都是从民间文学中吸取丰富的营养,发展和丰富自己的创作。诸如《聊斋》这种民间文学形式,主要表现的是狐妖蛇仙、神异鬼怪等虚幻的艺术形象,以神话传说为原型,对人间现实进行深刻的表现和诠释。高晓声从小就对《聊斋志异》情有独钟。可以说,《聊斋》对他小说的影响是多方面的,特别是对他语言风格的影响。他对《聊斋》的创作方法和思想进行了继承,并加以发展。要对高晓声的艺术渊源和创作风格进行探索,就必须研究民间文学对高晓生创作的影响。

  关键词: 教育文汇投稿,高晓声,民间文学,《聊斋》,影响

  对于好的作品而言,题材的选择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人物的选择是题材选择的基本要素。历史舞台上的英雄人物,都争着在文学作品中现行。他们对作家的影响,决定了他们在文学作品中的分量。如在民间文学创作中,极具影响力的作家蒲松龄,终日与芸芸众生为伍,由于他终生落魄、穷困潦倒,因此他笔下都是平凡的小人物,很少有叱咤风云的英雄。他的创作题材,多以描写衣食住行为主,可谓以小见大,一沙一世界。高晓声的作品创作中,在事件的选择上,也同样是以小见大。作家正是通过这些小事情和小人物,多角度地将那个时代的巨幅画卷进行了成功的展现。高晓声的作品赢得了更多的读者,在广大农村中,得到了广泛传播,产生的影响力也是极其深刻的。

  一、民间文学对高晓声创作题材的影响

  1.作品中“以小见大”的主题

  高晓声的创作正好验证了民间文学对他的影响。蒲松龄生不逢时,属于落魄的小知识分子阶层。尽管是零落成泥,却有着泥土的芬芳。《考城隍》是《聊斋》的开宗明义之篇,也是蒲松龄郁结孤愤之作。通过描写一个小知识分子生前苦苦地往上爬,却终生抑郁不得志,而死后却被录用为官的故事,所提出的奖惩原则为:“无心为恶,虽恶不罚;有心为善,虽善不赏”。这尽管是农民的唯心论,由政权的性质决定的奖惩原则,却指出了农民与地主之间是永远对立、势同冰炭。《考城隍》反映了当时社会的人心险恶和鬼蜮横行,是发自农民心中的一种强烈的呼声,要求改变社会现象,这个问题带有一定的社会性。高晓声《79小说集》开宗明义的《系心带》,其主人公也是一个小知识分子,在十年浩劫中命运多舛、历尽艰辛。后来落实了政策,他欣逢盛世、重返工作岗位。其中有一段描写他在车站候车时的思索,高晓生恰恰抓住了这个瞬间。一个小人物关于自身命运的思索,是对一个民族和国家历史命运的概括。包括知识分子在内的广大人民,都深受十年动乱之苦。中国知识分子在不断抗争和觉醒,义无反顾地、坚决地投入到人民的怀抱中,完成了对自我的改造。知识分子和农民之间,能够真正息息相通、心心相连。这种写作主题可谓是以小见大。高晓声在这一短篇小说中,通过对这一片刻思索的描写,称得上是以小见大。正如《聊斋》的开篇一样,高晓声因为长期搁笔,所以心潮激越,这部小说甚至胜过了娴熟的文笔。作为一名优秀的作家,高晓声他继承了民间文学的题材,将平凡的事物熔铸成有生命的、完美的整体,于平凡之处见伟大,可谓独具只眼。

  2.作品中“大中见小”的主题

  蒲松龄一腔孤愤的来源,是他终生穷困潦倒的命运。他能永垂青史的重要因素就是他作品的旷世主题。可谓是“塞翁失马,焉知非福”。高晓声和蒲松龄一样,有着相同的人生际遇。由于历史的误会,他一生坎坷,抑郁不得志,最终弃笔从农。历史是公正的,在和农民朝夕相处的日子里,他和农民之间产生了血浓于水的深情,他总是用农民的语言、农民的心,来歌唱时代。因此,他继承了民间文学的题材上的特点。不仅是小中见大,而且是大中见小。《聊斋》中的题材并非是全无巨大。如《小二》等篇,就是一种大题材,描写的是农民起义军白莲教和朝廷的抗争。但他们并非是为了让自己当家做主,去争夺天下,而是争取使自身的处境和生活有所改善,不再受统治者如此残酷的镇压而已。因此,如赵生、小二等领导者没有明确目标,在方兴未艾之时,打了退堂鼓、准备潜逃。这种思想和行为,正是革命不彻底的表现,也是农民见小利而忘义、苟且偷生的消极表现。这是一种真实、亲切的小农本色,和阿Q的贪小便宜,一听到喧嚷就拔腿就跑,扔下同伴不顾的行为如出一辙,在这里,这些农民英雄的形象并非高大。

  高晓声的作品《陈奂生上城》和《陈奂生转业》,恰恰在这里体现了其精良之处。在对陈奂生这个人物的塑造上,高晓声避开了现代化的铺衬和喧嚣,在描述陈奂生进城时,并没有将他写的像刘姥姥进大观园那样,憨态可掬、对一切新鲜事物都感到神醉心迷、充满好奇,他仅仅是抓住了高级招待所的陈设,稍加点缀而已。与其说这是农民的眼力所致和足迹所限,还不如说是高晓声特意为这位农民所做的安排,是他眼力的体现,也是他心声的流露。同样的,高晓声对那位朴实的地委书记的描写,除了所住的院落之外,这位地委书记的关系网还不及一个大队书记和公社书记,在关系网面前,他是那样无能为力。和普通的劳动者一样,这位堂堂的地委书记也是“易地而处则皆然”。他成天忙于开会而不见踪影,农民则是整天耕作于田地里,而看不到人影。两个不同的人物形象,却有着同样正直而淳朴的心灵。这种不失农民本色的领导形象,是高晓声描绘的比较大的人物形象,也是作家心目中的好干部形象,是他农民的眼、农民的心的流露。在这类人物、这些题材中,则是“大中见小”。“大中见小”和“小中见大”高度和谐和统一,毋庸置疑地证实了艺术既是作家心灵的一面镜子,又是生活中的一面镜子。

  二、民间文学对高晓声创作人物和事件的影响

  和《聊斋》一样,《79小说集》没有描写顶天立地的英雄,也没有任何豪言壮语,只是描写随命运俯仰的年轻人,随波逐流的老农民,采取迂回战术抗争腐朽势力的工人,为谋得生活而劳苦奔波的妇女。这些事件既不是史无前例,人物也不是“高大全”式的英雄。但从小事件和小人物中,都能够以小见大。单从人物上进行分析。如《流水汩汩》和《周华英求职》里的人物,为了学习“席方平”的满腔义愤的洪泉,求职无门的普通妇女,他们的愤慨言谈和默数砖头,都被深深刻上了时代的烙印。可谓是什么阶层说什么话,什么时代唱什么歌。   被摘去“漏斗户”帽子的陈奂生,兴奋得一直在高级床椅上滚来滚去。而“跟跟派”李顺大唱着“稀奇歌”而有滋有味,都表明了他们的性格从“绕指柔”发展为“百炼钢”。在错误的路线下,他们勒裤带和爬窝棚的命运,从一个侧面,反映了祖国和人民的命运。

  至于高晓声小说里描写的事件,都是一些微不足道的小事,如卖一头猪,打一个夜工,调节一个纠纷,臂上两个小小的钉眼伤痕,买一顶小小的帽子,弄一个小小的工作糊口,等等。这些小事件都是扯动莲花带动藕,都和时代紧密相连。如《李顺大造房》,“跟跟派”李顺大,也是我们党最忠实和可靠的同盟军,由造房时候的几片砖砖瓦瓦,引起了步伐和心灵的变化。他思想上的一系列变化,体现了伟大时代昂扬的新调和沉痛的颤音。这些小事件的结局、发展和变化,反映了时代的变迁。同样,高晓声也对民间文学中小人物和事件的创作手法进行了继承,并显出了一种诗意和普遍性,这也是民间文学对高晓声影响的重要内容。

  三、高晓声对民间文学的继承和弘扬

  高晓声对民间文学的继承,是一种“遗貌取神”式的继承,而不是邯郸学步式的“皮相继承”。在高晓声的作品里,所继承的是民间文学里的神。高晓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扬弃并避开了民间文学创作中的一些弱点和瑕疵。如创作《聊斋》的蒲松龄,尽管身居农村,但用笔而不是犁赖以生活。《聊斋》是以一个农民的道德观念和准绳,批判旧的社会体制。时时透露出封建士大夫的幽灵心理,对劳动人民和劳动表示蔑视。就像丑小鸭有朝一日忽然成了白天鹅之后,将杂羽深藏在淡淡的天鹅羽毛之下。比如《卖梨》,从小说表面上看,是谴责卖梨者的蛮横和吝啬,仅仅因为不肯施舍一只梨,而将其整车的梨掠夺。罚大于罪,本来这些已经很过分了,最后还将他的运载工具和劳动损坏,这就更嫌过头。从这段情节的描写,能够看出蒲松龄完全否定了劳动人民粒粒皆辛苦、对辛勤的劳动特别珍视,不肯施与以剥削为生的道士的正确思想,暴露了蒲松龄对劳动人民的轻视。特别是在小说的结尾之处,借“异史氏”的口,蒲松龄将吝啬的地主豪绅和农民等同,将小市民和农民对立,并在他们的头上,一齐冠以一个蠢”字,这些思想恰恰是隐藏在蒲松龄内心深处糟粕的体现。

  高晓声从小就对像《聊斋》这样的民间文学无比热衷,但他生活在劳苦大众中间,和人民相濡以沫、患难相共、同受迫害。从政治身份上而言,它一直仰仗着人民的救护。在他的骨髓里,根本无法残存知识分子的清高之气。因此,无论在他的作品中,还是在他的笔下,非但没有贬低劳动人民的词汇,相反的,他从各个方面,对劳动人民饱含赞美之词,如新时代的阿Q式的人物陈奂生。在高晓声的三部作品《漏斗户主》、《陈奂生上城》和《陈奂生》转业中,有作家对陈奂生的一系列生动的描绘,作者满怀深情地将这个人物塑造得有血有肉。失去了饭碗之后,阿Q便去做贼。而成了漏斗户之后,陈奂生首先考虑的是将粮债清还。陈奂生无阿Q那种自欺欺人的精神胜利法,却有阿Q备受欺凌的自尊心。无市井无赖的铤而走险,却有阿Q的吃苦耐劳和勤劳。无游手好闲之徒的狡猾,却有阿Q的机敏。这是高晓声对民间文学进行继承时,所表现的难能可贵之处。

  更重要的是,高晓声在继承中有所发展,使人物形象更加芬芳四溢,浓烈而持久。小说的结局是热切的、昂扬的,而不是凄婉的、悲怆的。特别是,在高晓声的作品中,绝没有像《聊斋》那样,在神鬼中托企望,在虚幻中寄理想。同时也没有自造亮色,在夏瑜坟上添一个花环等。高晓声的作品,是典型人物在典型环境中的活动,属于一种必然的逻辑,适应了时代的发展。如《水东流》的结尾:刘兴大揣度女儿做鞋子,用脚踢踢老婆,模模糊糊地说:“随她去……”小说的结尾处,有一层的隐喻,并非仅仅是踢踢老婆,意旨将对现代人造成束缚的精神枷锁解除,尽管刘兴大个人的力量是微小的,还不具备踢碎它们的力量,但他从主观思想上不愿意再受到任何束缚。刘兴大从对女儿的不轨行为进行侦查和盯梢,而开始放手让女儿自由。这个转变本身就像是宣言书,代表了刘兴大思想的解放。这也正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出的丰硕之果。任何事物都是推陈出新的,高晓声创造性地发展和继承了民间文学,为我们做出了有益的启示。

  高晓声从十五岁开始,就对诸如《聊斋》之类的民间文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不仅在题材上对民间文学进行了发展和继承,而且在语言组织、细节运用、艺术构思和思想创作上,都受到了民间文学的影响。在小说创作上,高晓声不仅受到民间文学的影响,还受到英美文学和法国文学的影响。但高晓声的作品,受民间文学的影响更加深远。它的作品就像风俗画一样,对各种各样的社会生活进行了广泛的描述,特别是淋漓尽致地描绘了农村生活和中小层人民的生活,所创造的人物形象的画廊是风采各异的。越是最下层的人物形象和生活,越具有泥土的芳香,令人感到朴素、真实、生动和亲切。

  参考文献:

  [1]郑承锋.高晓声笔下的陈奂生[J].广西右江民族师专学报,1996(01).

  [2]胡德培.如泥土一般朴实――读高晓声关于陈奂生的三篇小说[J].当代文坛,1982(09).

  [3]朱青.高晓声的语调――读《陈奂生上城出国记》[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1995(02).

  [4]张玉珉.论高晓声作品的现实主义风格[J].沈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4(01).

  [5]赵黎波.高晓声论――“他”的时代已经过去?[J].文艺争鸣,2009(08).

文章标题:教育文汇投稿试论聊斋与高晓声小说创作的关系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sofabiao.com/fblw/wenyi/waiwen/24086.html

相关问题解答

SCI服务

搜论文知识网的海量职称论文范文仅供广大读者免费阅读使用! 冀ICP备1502133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