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释言语行为理论

所属栏目:外文学论文 发布日期:2011-10-14 08:22 热度:

  摘要:言语行为理论是牛津哲学家奥斯汀在20世纪50年代末提出的,是研究语言使用的第一个重要理论,在此后的二三十年间在语言界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言语行为理论从根本上改变了语言学研究的趋势,为语言学的语用学奠定了理论基础并成为其核心理论,为其以后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一、引言
  说话人只要说出了有意义,可为听话人理解的话语就可以说他实施了某个行为,这个行为叫做言语行为(speechact)。言语行为理论把语言的使用与人的活动联系起来,把语言当成了人类的行为方式,而且对言语活动参与者的意向及相关语境等因素对语言使用的影响都考虑进去。言语行为理论源于语言哲学家Austin关于语言具有行事功能这一哲学思想且该理论的体系化和规范化则要归功于Austin的学生Searle的努力。
  二、言语行为理论的创立
  (一)Austin对施为句(performative)和表述句(constative)的区分哲学家历来所持的一种假设是:陈述之言(statement)的作用或是描述事物的状态,或是陈述某一事实,两者必居其一,而陈述之言所做的描述或陈述只能是真实或谬误。哲学家历来关心的只限于陈述的可验证性(verifiability)。但Austin对哲学界语言研究中的这种传统的观点提出了怀疑。Austin首先区分了两大类话语:表述句和施为句。Austin后来还根据施为动词的有无把施为句进一步划分为显性施为句(explicitperformatives)和隐性施为句(implicitperformatives)。显性施为句为含有施为动词的语句,隐性施为句就是不含施为动词的施为句,理解需要借助具体的交际语境。但是后来Austin渐渐对这种分类产生了怀疑,于是放弃了原先对施为句和表述句的区分。他开始重构自己的理论体系,提出了“言语行为三分说”。
  (二)言语行为的三分说根据Austin的新模式,我们说一句话时,其实同时实施了三种行为:言内行为(locutionaryact)、言外形为(illocutionaryact)、言后行为(perlocutionaryact)。言内行为指的是说话这一行为本身,就是说出具有一定含义和指称的语句的行为。言内行为的基本特征是有意义,其基本功能是陈述事实或传递信息,因此它存在着是否与客观事实相符的问题,也就有真假的问题。Austin还认为言内行为可以区分出不同层次:发音行为(phoneticact);出语行为(phaticact);表意行为(rheticact)。言外形为是通过说话这一动作所实施的一种行为,人们通过说话可以做许多事,达到各种目的。在言外形为中,话语的意义不在于描述或指称事实,而在于说话者为表达其意图而在话语中显示出来的力量,即语力(force)或行事语力(illocutionaryforce)。言后行为是指说话带来的后果,说的话通常可能对听话者、说话者或其他人的感情、思想、行为产生一定的影响,这些影响的产生与说话者的打算、意图或目的有关。
  三、Searle对言语行为理论的发展
  言语行为理论是由Austin创立的,他被视为言语行为理论的第一功臣无可厚非,但是日常语言学派在美国的代表JohnR.Searle对这一理论的发展所做的贡献也不可估量。Searle曾在牛津大学受教于Austin,他在继承和批判Austin理论的基础上,使之进一步系统化和严密化并提出了一套完整的言语行为理论。
  (一)言语行为的重新划分Austin将一个完整的言语行为划分出三个层次,即言内行为、言外形为和言后行为。在此基础上,他又将言内行为划分为发音行为、出语行为和表意行为。Searle不同意Austin的观点,他引入“命题”这个概念,对言语行为进行了重新划分。他认为一个完整的言语行为可以抽象为以下四种行为:发话行为(utteranceact);命题行为(propositionalact);言外形为(illocutionaryact);言后行为(perlocutionaryact)。
  (二)间接言语行为理论(indirectspeechacttheory)该理论是Searle发展言语行为理论的又一大贡献。在日常语言交际中,说话者的表述意义(utterancemeaning)和语句意义(sentencemeaning)经常会以各种方式分离,即人们通常用间接的表达方式来实现说话意图,这就是间接言语行为(indirectspeechacts)。Searle明确指出,在间接言语行为中,一种以言行事行为是通过完成另一种以言行事行为的方式间接地完成的。间接言语行为是一种首要的(primary)以言行事行为通过另一次要的(secondary)以言行事行为间接实现的。尽管Searle提出的间接言语行为理论在学术界有不同的看法,但这一理论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语句的字面意思与说话者表述意义之间的关系问题,揭示了语句的结构与功能之间存在着不一致性。
  四、言语行为理论对其他方面的作用和意义
  言语行为理论运用于会话分析:会话分析和言语行为作为现代语言学研究的两个重要的研究方向和课题始终得到了语言研究者的重视。言语行为理论作为一个非常有价值的理论,尤其是间接言语行为理论对于真正理解话语背后说话人的真正意图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言语行为理论对翻译研究的指导意义:言语行为理论对以语言为本体的翻译研究也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第一,言语行为理论为文本分析和理解提供了方法论依据。第二,言语行为理论还给翻译活动提供了一系列的制约因素。第三,言语行为理论使翻译活动的语言要素与外部要素的研究相结合成为可能,并指导翻译研究走向真正的开放。
  言语行为理论的意义:(1)哲学意义:言语行为理论深化了人们对语言的认识。奥斯汀认为所有话语都在实施各种各样的行为,这就是说语言是人类各种行为的一种。语言被看成是行为范畴的一种。(2)语言学意义:从现代语言学的开创者索绪尔到美国结构主义语言学大师布鲁姆菲尔德,以及后来的乔姆斯基都认为语言学的主要研究对象是语言的形式规则和形式系统。而奥斯汀的言语行为理论阐释了所有的言语不仅表达命题,而且也实施行为。(3)教学法意义:言语行为理论把语言教学从只关心语言的形式和语言结构的藩篱中解脱出来,语言教学就更加重视意义和功能。对语言的使用和语言功能的关注使语言教学更贴近现实生活中的语言。这样,以言语行为或语言功能为基础的交际教学法便由此而生。
  五、总结
  言语行为理论改变了人们对语言本质的认识。言语行为理论,特别是间接言语行为理论解释了人们在交际中为何大量使用间接言语行为,使我们了解话语的字面意思,交际的内容,以及说话人的意图。言语行为理论的提出无论是对语用语言学的研究,社会语言学的研究,还是外语教学和跨文化交际都有重大的影响。
  参考文献:
  【1】何兆熊,1999,《新编语用学概要》[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何自然、陈新仁,2009,《当代语用学》[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3】姜望琪,2000,《语用学理论及应用》[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4】Austin,J,L.2002.Howtodothingswithwords[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5】GeorgeYule.2000.Pragmatics[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6】[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文章标题:浅释言语行为理论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sofabiao.com/fblw/wenyi/waiwen/10408.html

相关问题解答

SCI服务

搜论文知识网的海量职称论文范文仅供广大读者免费阅读使用! 冀ICP备1502133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