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民族特色文化产业化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所属栏目:社会学论文 发布日期:2021-11-19 09:27 热度:

   摘要:内蒙古民族特色文化产业是文化产业的重要支柱,是推动内蒙古经济发展的重要内容。以如何将民族特色文化产业更好地转化为经济发展动能为研究内容,通过分析在民族特色文化创意产业、民族特色文化旅游产业、民族特色文化演艺产业、民族特色工艺品产业等方面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政策建议和企业创新发展对策。

内蒙古民族特色文化产业化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关键词:民族特色文化;产业化;政策建议;企业对策

  一、引言

  民族特色文化产业是推动民族文化繁荣发展,带动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新动能,是增强民族文化自豪感、提高民族自信心的有效途径。2014年以来,内蒙古民族特色文化产业迎来新的发展与机遇。国家文化部、财政部联合印发了《关于推动特色文化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内蒙古自治区也陆续出台了系列政策文件,这给民族地区少数民族特色文化产业发展指明了方向。内蒙古经济发展相对落后,文化产业总量与其他省份相比仍存在较大差距,民族特色文化优势尚未转化为经济优势,产业基础较为薄弱、产业化程度不高、知名品牌较少、高端创意和管理人才不足。如何在全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特殊时期调整民族特色文化产业结构,发展绿色、高效的民族特色文化产业,是寻找我区经济新增长点的重要问题。基于上述考虑,本文通过文献研究、问卷调查、专家访谈等方式,分析了内蒙古民族特色文化产业发展现状,进一步探讨了内蒙古民族特色文化产业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并提出改进对策。

  二、内蒙古民族特色文化产业发展现状

  特色文化产业是指依托各地独特的文化资源,通过创意转化、科技提升和市场运作,提供具有鲜明区域特点和民族特色的文化产品和服务的产业形态。内蒙古民族特色文化产业主要包括文化创意产业、文化旅游产业、文化演艺产业和民族特色工艺品产业等,是内蒙古自治区文化及相关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2018年,内蒙古文化及相关产业营业收入222.48亿元,在全国31个省及行政区中排29位。全区共有文化企业22885家,在全国排23位。有20个企业认定为骨干文化企业,有70个企业认定为重点小微文化企业。从产业类别看,在三大文化产业类别中,文化批发零售业营业收入35.0亿元,同比下降8.4%;文化制造业营业收入22.4亿元,同比上升5.3%;文化服务业营业收入47.7亿元,同比下降10.1%。从单位规模看,全区共有大型文化产业企业7个,营业收入11.6亿元,占全部收入的11.0%,比2017年同期增长4.9%;中型文化产业企业有45个,营业收入为58.9亿元,占全部收入的56.0%,同比下降4.2%;小型文化产业企业154个,营业收入为32.7亿元,占全部收入的31.1%,同比下降14.7%。我区文化产业结构分散、产值较低,这与自治区党委政府提出的培育文化产业成为内蒙古经济支柱产业的目标还有很远的距离。从产业领域看,文化及相关产业九个领域中,营业收入排前三的依然是文化传播渠道、文化消费终端生产、文化辅助生产和中介服务。有两个领域营业收入实现增长,分别为文化娱乐休闲服务和文化装备生产,同比增长2.6%和6.8%。综合分析,内蒙古民族特色文化中的旅游产业、民间工艺产业、民族演出演艺产业等在自治区文化产业中处于优势地位,带动了其他文化相关产业的发展。

  三、内蒙古民族特色文化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民族特色文化创意产业方面

  第一,产品开发成本高,批量生产导致产品滞销。产品研发前期投入大,企业为降低成本会批量生产,但由于销售终端不畅、政府和企业的定制需求不固定、无法形成常态化订单等问题,库存积压、占用大量资金,这是目前传统文创面临的较大问题。第二,人才流失严重,行业创新动能不足。本土艺术类院校培养的毕业生因考虑工作平台多到一线二线城市谋生;另外,区内政府项目和大的公司也更倾向于将项目交给一线二线城市的文创公司,导致区内留不住优秀的设计师。第三,文创产品与旅游文化联系不够紧密,营销渠道不畅。草原文化旅游产品销售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游客流量,文创产品应该进景区、机场、高铁和商圈,但自治区始终没有推动文化产品进景区,目前我区文化产品主要在书店和博物馆进行销售,客流量有限,严重制约了产品销量。第四,文化创意产品数量少、质量参差不齐。目前我区文创产品主要还集中在价格低廉、粗制滥造的低端文旅产品,这些产品已经不符合现代人的审美调性,应当严选一批优秀的产品大力推广进入市场。第五,知识产权得不到有效保护,侵权现象严重。文创行业同行竞争激烈、入行门槛较低、模仿成本低、缺乏有效的维权渠道,造成文创行业市场秩序难以维护。

  (二)民族特色文化旅游产业方面

  第一,内蒙古自治区可开发的文化旅游资源少。由于自治区民族文化遗存少,古城、古村、古镇的数量与南方地区相比十分稀少,所以可开发的民族文化历史资源数量少,文化旅游项目开发基础差。第二,文创产业与文化旅游产业结合度低,文创产品进景区推进缓慢。第三,演艺产业与文化旅游产业融合度低,景区没有代表性演出。第四,旅游产业与餐饮结合度相对较高,但餐饮品质较低。我区大部分景区的特色餐厅和特色小吃街食品的品质差、种类大同小异,没有很好的体现出当地的饮食文化。第五,我区受经营期影响,旅游产业活跃期较短。产业化主要是由市场主导,我区旅游时间主要集中在7月、8月、9月,约100天左右的时间,经营期短,市场受时间影响极为严重。第六,民俗旅游开发不足。很多游客来内蒙古之前,对内蒙古印象最深的是草原的自然风光,离开内蒙古之后,印象最深的是内蒙古人民的民族风情和热情好客。民俗风情是内蒙古独特的旅游资源,但目前内蒙古民俗旅游开发市场基本还是空白。

  (三)民族特色文化演艺产业方面

  第一,自治区演艺产业政府依赖性太强,资金来源单一。自治区的大型演艺院团演出主要是服务于政府和大型活动的公益演出,很少进行市场渠道售票,商业演出市场低迷。近些年,民营演艺团体虽然也创作出一些精品节目,但是基本属于昙花一现,一些小型演艺团体在2020年疫情的影响下无法运营,面临解散的局面。第二,自治区演艺行业整体企业管理能力和市场营销能力弱。文化事业单位的体制改革打破了事业单位固有模式,企业化的演艺团体正在艰难的探索企业发展模式和盈利模式。事业单位企业化,缺乏经营管理经验,市场营销能力差。第三,演艺行业演出衍生品挖掘不够,产出作品传播渠道单一。现代的文化演艺市场是开放性市场,网络、短视频等新兴媒介拓宽了群众的娱乐方式,但我区的演艺行业还停留于线下演出的方式,没有形成依托互联网技术发展的新型演艺产品。第四,演艺市场创作数量和质量有待提高,创新动能不足。文化事业单位改制为自治区演艺事业注入了新鲜活力,但演艺作品创新人才缺乏、原体制内演员的创新能力不够,导致全区整体演艺市场产出作品数量少,高质量的精品演艺产品产出效率低。

  (四)民族特色工艺品产业方面

  第一,传统纯手工民族特色工艺品产业规模小、产业化程度低。受技艺传承方式和家庭作坊式的生产方式影响,民族特色工艺品制作技艺普及程度低、难度大,制作周期长、价格高,消费群体相对较小,不利于产品的市场化和产业化。第二,大批量生产的工艺品质量偏低、缺乏创新。目前市场上销售的大部分民族工艺品同质化严重,产品造型陈旧单一、缺乏创新。国内知识产权保护力度不足,批量生产的民族特色工艺品设计方案被抄袭和模仿现象普遍,所以民族特色工艺品企业的创新动力不足,导致产品的设计性和造型感都比较落后。第三,融资渠道不畅,贷款困难。由于我区民族特色工艺品加工企业多为中、小企业、且又是轻工企业,所以固定资产少,银行贷款相对困难,加之没有切实可行的有利于中、小型民营企业的贷款优惠政策,造成多数企业融资渠道不畅、贷款困难、资金紧张。第四,缺少行业协会的监督和协调力量。内蒙古民族工艺品企业大多规模较小且各自为战,将生产出的商品直接销售到熟识的旅游商品店或景区,使得民族特色工艺品市场处于缺少规划的无序状态,缺少对整个行业进行规划、监管和协调的机构。

  四、推动内蒙古民族特色文化产业发展的政策建议及企业对策

  (一)做好少数民族特色文化产业化

  政策顶层设计,推动统筹发展政府是经济发展走向的指南针,政府的顶层设计对全区文化产业合理布局,营造良好的文化产业营商环境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第一,政府应组织创造产业集聚,形成文化产业园区,促进文化产业上下游配合,打造文化产业发展大平台。第二,通过政府采购强调蒙元文化保护,减少外地公司竞争,采购意向适当倾斜本土企业,例如大型活动、城市景观设计、公共区域文化设施、展会的设计等采购活动。第三,规划全区各地区文化企业统筹发展,发挥城市文化优势,挖掘各地区不同文化特色、形成民族特色文化产业链,合力打造规模大、审美品位高、资源共享的大型企业,减少不同地区同类企业竞争。

  (二)加强民族特色文化宣传力度,拉动地区文化消费

  按照内蒙古自治区党委副书记、自治区主席布小林在外交部内蒙古全球推介活动上致辞的描述:内蒙古很美,美得令人心动。让更多人喜欢内蒙古,就要让更多人了解我们的民族特色文化。一个地区或民族的文化名片是外界了解本地区本民族文化内核的重要途径,内蒙古民族特色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成吉思汗“胸襟开阔,气度恢宏”的豪气,蒙古马“不畏艰辛、纵横驰骋”的精神,蒙古人“热情好客,洒脱自然”的性格都是内蒙古的文化名片。对内蒙古的历史和文化了解越深,就越会被蒙古人性格中刚柔并济的特质所吸引。传统宣传方式主要以内蒙古的草原文化和自然特色为主,人文特色宣传创新度不高,感染力不强,大众对内蒙古的印象较为刻板,主流媒体宣传效果不佳。宣传工作应当注重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自治区各城市要找准自己的文化定位、因地制宜打造城市的文化名片。内蒙古地域辽阔、民族众多文化资源分散,对外传播自治区核心文化内涵、发扬内蒙古传统文化是政府宣传部门需要重视的关键性问题。第二,宣传主体应当顺应市场需求,政府、社会、企业、民众多方联动,实现文化宣传有创新、有创意、有效果,带动文化产业发展。第三,要创新宣传方式,积极运用新媒体。可以在主流旅游网站如去哪网、马蜂窝等进行宣传,在新媒体和自媒体平台对内蒙古民俗特色进行宣传,让更多人了解城市生活的内蒙人。

  (三)加强民族特色文化产品知识产权保护,优化产业发展环境

  民族特色工艺品和文化创意产品单价低,维权赔偿力度小,造成文化市场抄袭严重,知识产权没有得到有效保障。第一,应当严格执行《版权法》《著作权法》《知识产权保护法》等相关法律法规,加强执法力度,提高执法效率。第二,要制定行之有效的特色文化产品知识产权保护措施,为民族特色文化产业化发展提供法律保障。第三,为企业提供便捷的维权通道。第四,民族特色文化产业这一综合性行业涵盖了多个领域,领域之间的差别较大,完备的法律保护措施还应突出对民族特色文化产业的规范和指导。(四)畅通投资渠道,提供财政税收政策支持民族特色文化的产业化,离不开政府财政和税收政策的扶持。国际上文化产业的投资形式主要有两种,一是政府以奖励性、扶植性拨款进行直接补贴,二是通过多种渠道进行社会资本的投入。目前我区文化产业主要以第一种投资渠道进行募资。针对我区文化产业起步晚、分布散、规模小、潜力大的特点,迫切需要政府对企业的大力支持。第一,加强融资渠道建设,创新资金投入方式。要通过政府政策引导社会资本对文化产业进行资本投入,对重点民族特色文化产业化项目进行市场化资本运作,不单纯依靠政府方面投资,创新文化产业投、融资形式。例如企业间可以建立起资本纽带,通过合作进行资本共享和优势互补。搭建文化产业信息平台,将文化产业信息和融资需求经过官方机构认证后发布到网络,吸引社会资本投资。第二,政府要实施切实可行的税收优惠政策,针对新成立的文化企业享受特定的税收优惠政策。也可以进行分行业的差别税收,例如一些高利润的文化娱乐行业和公益性强产生良好社会效益但盈利能力差的文化行业可在税率上区别对待,针对文化行业的不同特征和不同服务特性,分类制定税收标准,分别实施税收政策。第三,政府可以引导金融机构对文化产业相关企业推出一些特殊的金融产品,比如一些无形资产的抵押方式,如收费权质押或版权质押等。银行等金融机构可以积极运用综合性金融服务为文化产业相关企业制定投融资方案,助力民族特色文化产业化。此外,也可以鼓励风险投资、私募股权投资机构等对文化产业相关企业进行投资,拓宽投融资渠道。

  (五)完善文化管理职能,创新文化管理体制

  政府应建立宏观管理体制,强化依法行政,多种手段并用,完善文化产业管理职能。第一,政府在管理文化产业的过程中应当把行政手段与法律手段、经济手段等相结合,鼓励企业改变过度依赖政府订单或政府拨款的传统经营模式,成为自主经营、开拓创新的市场主体。第二,文化产业的发展应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社会组织的协调管理作用。我国的文化产业相关行业协会和社会组织发展起步较晚,大多隶属于政府部门,这些组织地位和作用甚微,独立性也很弱,缺乏制度和法律保障,职权不清晰,机构内部管理制度不健全,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第三,政府文化管理部门应当明确文化产业相关学会职能,并为其提供制度和法律保障,学习发达地区或西方国家成熟的建设管理经验,使行业协会发挥好政府与企业之间纽带的作用。

  (六)提高企业创新能力,打造独特品牌优势

  在民族特色文化产品的设计和营销过程中,应以内蒙古独特的文化元素为主线,融入到文化创意产品、文化旅游产品、文化演艺产品和民族特色工艺品等,突出理念创新、文化创新,打造精品文化产品,提升品牌附加值,增强品牌影响力。第一,提高产业创新能力、发展新型文化业态。寻找民族特色文化创意产业新载体,比如电子竞技中的人物设计或场景设计,或者选择蒙古族传统纹饰与潮牌、知名品牌合作,开发定制类产品,也可以进行传统民族图案再创造并进行传统技法如蒙秀等的加工制作。文化创意产业可以与新载体相结合,利用其它品牌的知名度和影响力拓宽销售渠道。民族文化旅游产业要创新经营方式,同时注重多样化的民俗文化体验。当下的旅游人群以80后、90后为主力军,已不满足于传统的景点游览旅游方式,更倾向于旅游的体验感。打造体验丰富、内容多变、消费合理的民俗景区,建设蒙元特色民宿旅游的新途径。第二,加强民族特色文化品牌概念,提升产品研发系统性。品牌效应可以有效的提高文化产品辨识度,增强消费者信任度。一是需要做好文化符号的梳理和提炼,展示以草原文化、蒙古族文化、区域文化为主体的民族特色文化精神内核,提高文化产品应有的艺术与文化价值。二是要培育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打造企业的差异化产品。如皮雕、银饰等民族特色工艺品,可以通过设计统一的品牌皮肤或纹样,增强品牌记忆点。三是减少产品的类别跨度,减少由于产品分散对品牌成长造成的阻碍。通过提高产品研发系统性进一步突出自身民族特色,做大做强民族文化品牌。第三,紧跟时代发展潮流,满足大众体验需求。文化产品说到底是体验产品,随着人民对精神生活水平的提高,对文化产品的体验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文化企业需要在保留民族特色文化产品艺术性和实用性的同时提升科技感。同时,学习先进的工艺和生产技术,提升民族特色文化产品性价比,以满足人民群众的多样化需要。

  《内蒙古民族特色文化产业化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来源:《中国集体经济》,作者:高晋 范静儒

文章标题:内蒙古民族特色文化产业化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sofabiao.com/fblw/wenyi/shehui/47200.html

相关问题解答

SCI服务

搜论文知识网的海量职称论文范文仅供广大读者免费阅读使用! 冀ICP备1502133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