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念疗法在社会工作的应用

所属栏目:社会学论文 发布日期:2020-09-16 10:05 热度:

   正念疗法在西方心理辅导领域十分火热,社会工作的心理辅导与其有很多相似之处。本文通过梳理正念疗法的含义和治疗手段,分析总结正念疗法与社会工作操作理论之间的共同点,得出正念疗法在社会工作中的应用可行性,并提出社会工作本土化理论建构需要做到传统哲学思想与西方理论相结合。

正念疗法在社会工作的应用

  一、正念疗法概述

  (一)正念疗法的含义

  正念疗法是由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卡巴金(KabatZinn)创立的一种疗法,其把正念(mindfulness)定义为“一种有目的、不评判的、将注意力集中在此刻的一种知觉力,包括三个方面:有意识的察觉、非评判的态度、活在当下”[1]。正念即有目的、有意识地关注、觉察当下的一切,而对当下的一切又都不作任何判断、任何分析、任何反应,只是单纯地觉察它、注意它[2]。经过多年的发展,正念疗法现在已经形成正念减压疗法、正念认知疗法、辩证行为疗法等治疗方法。整个疗法的目的在于使治疗个体改变一贯的思维方法,以当下为基础培养自身的存在思维模式。正念疗法以自我治疗为基础,消除疾病的同时达到身心全面健康。这与社会工作的服务对象,以及治疗理念中的助人自助、全人发展观念不谋而合。

  (二)正念疗法的渊源

  正念疗法是西方百余年心理治疗发展过程中,对东方传统修行文化借鉴的个例。正念练习被称作佛教禅修中的心要,源于佛教《大念处经》[3]。其基本思想是,人对变化无常的世间万物有种贪嗔反应,贪爱愉悦的感受,并希望其能够保持;嗔恨不愉悦的感受,希望其赶快消失,这种心理反应便是人的烦恼所在[4]。正念禅修正是通过培养自身的这种觉知力,发展人们对于事物完全接受的平等心,达到情绪上的自我解脱。

  (三)正念疗法的作用机制

  夏皮罗(Shapiro)等人提出了正念的目的、注意、态度三轴模型(见图1)来阐述正念的原理与机制。目的即正念训练的目的;注意为正念的核心机制,即在“正念”下,注意当下个人身心内外的所有体验;态度即为一种不带有任何评判的、完全接纳地对待所有的体验。其中还存在一个元机制——再察觉,即从更高更宽广的角度把主观的注意内容客体化的过程。这种注意加工方式让平时潜意识的思维、态度与情绪,以及由此产生的固化的行为进入意识层面进行突破,进而打破思维惯性,让行为受到意识的主导[5]。

  二、正念疗法的治疗手段

  (一)正念减压疗法(MBSR)

  正念减压疗法是目前应用最多的一种疗法,它是由卡巴金开设的一套课程,经过严格、标准的小组训练,协助治疗对象处理疼痛、疾病与压力,其核心是正念冥想。治疗周期为八到十周,每周一次三小时左右的小组训练课程,通过正念禅修练习,调节注意力和情绪,应对与处理现实生活中的疾病或者压力。具体的操作方法有身体感受扫描、坐禅、行禅等[2]。身体感受扫描即感受身体各个器官并接纳身体;坐禅即选择任意一个可以注意的对象,坐下来进行简单的肌肉放松练习,并把注意力集中在注意的对象之上;行禅即在日常的行走中训练正念思维方式,感受行走的每一个步骤,目的在于在日常生活中保持正念。

  (二)正念认知疗法(MBCT)

  正念认知疗法是由泰斯德等人发展出来的一种心理疗法,主要用以解决长期抑郁症复发问题。其与正念减压疗法相似,同样采用八周的集体治疗过程,方法也类似,包括坐禅、行禅、身体扫描、三分钟呼吸空间等,目的在于通过团体治疗帮助患者将负性思维看作一般的、平常的思维活动,以一种客观、平常的心态看待自己的现实,帮助患者摆脱抑郁思维模式的困扰。

  (三)辩证行为疗法(DBT)

  辩证行为疗法主要针对边缘型人格障碍群体。边缘型人格障碍是以情感、人际关系、自我形象的不稳定及冲动行为为临床特征的一种复杂又严重的精神障碍[6]。边缘型人格障碍群体害怕消极情感,为逃避消极情感往往会采用一些不适应的手段,辩证行为疗法就是为了帮助其提高对消极情感的感受力,从而减少冲动行为。

  三、正念疗法与社会工作

  (一)正念疗法与社会工作的异同

  正念减压疗法中身体感受扫描训练与认知行为治疗中的系统脱敏法比较类似。正念减压在帮助人们处理情绪的同时,把注意力转移到对身体的觉知上来,感知身体的各个器官,进行肌肉放松练习,接纳身体上的疼痛、不适;系统脱敏通过专门的放松训练课程对身体各个部分进行放松,把注意力集中在身体的各个部位,从而达到逐步调节焦虑情绪的目的。从操作手法上来讲,二者都是通过一系列的课程来实现的;从治疗层度上来讲,正念减压重点在于接纳疾病和压力,系统脱敏重点在于克服焦虑情绪。社会工作者在处理个案的焦虑情绪时往往会用到系统脱敏疗法,而遇到慢性病、疼痛的时候往往会转介给医生。在正念疗法的效果已经被心理学、临床医学证明了的情况下,对正念减压疗法的运用,能够让个案以一种积极的姿态面对病痛,从而辅佐医生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正念认知疗法本身就融合了正念减压疗法和心理学中的认知疗法。认知疗法认为,认知过程中的错误观念作为行为与情感的中介,适应与消除不良行为应以正视或改变错误的认知为重点。正念认知疗法中的平常心态看待负性思维并摆脱抑郁的思维模式就取之于认知疗法,但更倾向于通过自我觉知力的提升,正视和接受负性思维。正念疗法相较于认知疗法注重点在于通过观念的重构和意识的再察觉来开展治疗,这是一种从根本上改变认知的方法。相较之下,认知疗法中的改变错误认知忽视了形成错误认知的客观事件,而通过意识的再察觉,让由错误认知形成的错误行为在意识层面进行突破,打破思维惯性,审视并接受客观的事件,最终让行为重新受到意识的主导。辩证行为疗法中对于消极情感的感受力训练,可以在社会工作理论理性情绪的疗法中找到相似的影子。理性情绪理论认为行为和情绪是相伴而生的,不适应行为产生的同时伴随着消极的情感。通过对服务对象情绪、行为困扰背后的非理性信念进行探寻识别、质疑与辨析,进而控制消极情感,减少冲动性行为。但是,理性情绪治疗关注的是正常人群或者边缘群体,而辩证行为疗法则关注边缘型人格障碍对象。这也从侧面说明辩证行为疗法可以和理性情绪疗法相结合使用,从而使社会工作服务于更广泛的群体。

  (二)正念疗法在社会工作中的应用

  既然正念疗法的许多特点和社会工作的服务手法类似,甚至解决视角要更加根本,范围更加宽泛,那么我们就不难推理出,正念疗法在社会工作实务领域内是更加有优越性的。在社会工作实践本土化发展过程中,理论应该随着本体化进程进一步发展。随着社会工作服务对象越来越扩大化,以及正念疗法的传入,社会工作者应该主动去学习正念疗法的思想内核和操作规章,并将之应用于实务,这无疑对社会工作实践的本土化发展有一定的推动作用。

  四、总结

  正念疗法在西方心理学、临床医学方面已经得到了科学验证。无论是理论基础还是治疗手法都与社会工作有很多共通之处。这种以东方哲学思想为内核、西方科学理论为外衣的正念疗法在西方国家的流行,给予了我们一个社会工作理论本土化思考的例证。社会工作的本土化发展必然离不开中国的社会制度和文化特征,而且要经过一个与中国社会文化融入的历程,以中国的传统哲学思想为内核,结合近现代西方心理学、社会学理论,不失为我国社会工作本土化理论建构的一个有效切入点。

  参考文献

  [1]乔·卡巴金.正念:身心安顿的禅修之道[M].海口:海南出版社,2009.

  [2]熊韦锐.正念疗法的人性论迷失与复归[D].长春:吉林大学,2011.

  [3]刘桂萍.正念疗法的概述及其评述[J].教育学论坛,2015(9):80-81.

  [4]李英.正念禅修在心理治疗和医学领域中的应用[J].心理科学,2009(2):397-398.

  [5]王淑珍.正念:基于东方文化的心理治疗方法[J].社会心理科学,2016(31):64-68.

  [6]沈东郁,杨蕴萍.人格诊断问卷在成年违法犯罪人群中的应用[J].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02(5):531-532.

  《正念疗法在社会工作的应用》来源:《社会与公益》,作者:郝自阳

文章标题:正念疗法在社会工作的应用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sofabiao.com/fblw/wenyi/shehui/43825.html

相关问题解答

SCI服务

搜论文知识网的海量职称论文范文仅供广大读者免费阅读使用! 冀ICP备1502133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