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 釉 陶 灶 的 修 复

所属栏目:社会学论文 发布日期:2019-06-03 09:57 热度:

   摘 要:绿釉陶灶(汉代),现藏于河南博物院。绿釉陶灶修复前灶门残为四块,且有两处不规则的缺失。在前壁右边沿偏上的部位有一处磕碰口且脱釉的状况。灶体上大火眼口沿上分别有两处不规则的缺失。一小火眼口沿上有一面积为的不规则缺失。在灶面的右边沿处有一磕碰口且脱釉的状况。为使该绿釉陶灶恢复原貌,并得以稳定保存,对该器物进行了断碴清理、粘接、填缝、补缺、修型、批腻子、着色做旧等一系列修复工作。

绿 釉 陶 灶 的 修 复

  关键词:陶灶 绿釉 修复

  一、该绿釉陶灶的细节描述

  该绿釉陶灶是汉代文物,灶体呈长方形,通长 31 厘米,通宽 20.5 厘米,通高 12.2 厘米。在该绿釉陶灶的前壁中部开一马蹄形不落地灶门,前壁稍高出灶面,形成一梯形挡火墙,挡火墙两侧向里收,较灶门宽,比灶面小。在灶面上有三个火眼,前面二小眼并列,中后部有一大火眼,火眼上各置一釜,釜与灶连为一体。在灶面的末端开有一凸起不透空的小圆眼,以象征烟孔。在灶面围绕三个火眼的周围,用釉下浅浮雕刻画的方式,刻画有厨房用具和食物,包括有几案、鱼、灶刷、瓢、勺、火杵、锅围圈等。灶面边缘四周也采用釉下浅浮雕刻画的方式,刻画有十组斜“十”字几何纹饰。该绿釉陶灶本体为陶质,在灶面及灶的前后、左右四壁表面都施有一层薄绿釉,不但使灶体色彩丰富,整体表现的清淡秀雅,而且大大减少了陶器本体的吸水与粉化程度,延长了该绿釉陶灶的寿命。

  二、该绿釉陶灶的历史价值、艺术价值及科技价值

  灶,造也,创造食物也。灶是生养之本,是人们日常烹饪食物的重要生活设施,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两汉时期,受“事死如生,事亡如存”及厚葬之风的影响,人们常常将与日常生活紧密相关的灶制作成模型随葬于墓中。该绿釉陶灶对于研究两汉时期的葬俗与祭灶之风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该绿釉陶灶表面所施的薄绿釉典雅大方,灶面装饰图案极为丰富,边框有构图规整的几何图案花纹,同时灶面浅浮雕的有各种厨房用具和食物,整齐摆放于三个火眼周围,画面的构图讲求完整与规矩,反映了汉代艺人丰富的想象力和制作工艺,生动再现了当时人们的生活和饮食习俗,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与美学价值。该绿釉陶灶内部为空心,由灶面、灶门、灶尾及左右两侧面,共五个面组成(无底面)。五个面厚度基本一致,该绿釉陶灶制作时是先分别模制出不同尺寸、大小的五个面,后将五个面按顺序粘合到一起,该过程涉及到模制、雕刻、粘接等工艺。另外该绿釉陶灶表面所施薄釉主要是以铜氧化物为呈色剂,经高温烧制之后呈现出典雅大方的绿釉效果。该绿绿釉陶灶中所蕴含的丰富的科学价值自不待言。

  三、该绿釉陶灶修复前的保存状况

  绿釉陶灶修复前灶门残为四块,且有两处面积分别为 3.5 厘米伊5 厘米及 4 厘米伊1 厘米的不规则缺失,灶前壁右边沿偏上部位有一处磕碰口且脱釉的状况。灶面大火眼口沿处分别有两处面积为 4.5 厘米伊1.5 厘米及 4 厘米伊1 厘米的不规则缺失,一小火眼口沿处有一 1 厘米伊0.5 厘米的不规则缺失,灶面的右边沿处有磕碰口且脱釉的状况。该绿釉陶灶修复前的该种保存状况,不仅影响展览效果,也不利于文物的存放。图一给出了该绿釉陶灶修复前状况图。

  四、该绿釉陶灶的修复步骤

  为了延长该件器物的寿命,也为了使该绿釉陶灶得以稳定保存,现需对该绿釉陶灶进行修复保护,分别采取七个步骤来进行。

  (一)断碴

  清理为了使该绿釉陶灶的残片在与主体进行粘接时达到严丝合缝,首先需对该绿釉陶灶的各个残片的断碴面进行清理。采用的工具有手术刀、竹刀、牙刷、毛笔等。手术刀用于清理残片断碴面上残留下来的坚硬的土质,而竹刀则用于清除残留在断碴面凹坑里的细小的胶类及碎碴,牙刷、毛笔主要用于扫除残片断碴面的灰尘。残片断碴面清理工作进行完毕时才可进行下一步的粘接工作。

  (二)粘接

  粘接前首先用批刀挑取桃胶 (天然桃胶与水融合而成的透明胶状液体)对陶灶各个残片的断碴面进行加固处理。加固的过程要控制好批刀挑取的桃胶量及桃胶流动的方向,防止桃胶粘染到陶灶釉层的表面,影响釉层的外观。第二步,用环氧树脂 E-44 和聚酰胺树脂 650 按 1颐1 的比例调制成粘接剂对各个加固完毕的残片进行粘接。粘接时,首先用不锈钢批刀将调制好的粘接剂均匀地、薄薄地批制一层于各个需要粘接的残片的断碴面上,稍等 20 分钟后用吹风机对断碴面上的粘接剂进行加热,使其稀软粘稠而更利于粘接,之后将各个残片逐一的粘接起来。由于环氧树脂粘接剂完全凝固需要 36 个小时,为防止残片在凝固前的这段时间内发生错位及走形,需用白布带将各个残片与陶灶主体捆牢固定在一起。等 36 小时之后,粘接剂凝固,可将白布带去除,粘接工作即算完成。

  (三)填缝

  残片与残片或残片与陶灶主体,经严丝合缝的粘接完成后,因在残片边沿存在崩釉、脱釉的情况,在粘接处陶灶表面会形成细小的缝隙,此时则需对各细小缝隙进行填充。填缝时需用漆片和酒精加各种所需的矿石粉颜色调制出与陶灶本体颜色相一致的、稀稠相宜的颜料,用批刀对缝隙进行灌填。首先用以上调制出的稀料先对所有缝隙灌填第一遍,等第一遍颜料自然晾干后,观察缝隙是否填平,如缝隙没有填平则进行第二遍、第三遍的灌填,直至缝隙填平为止。在灌填的过程中要小心谨慎,防止颜料灌制到缝隙两边的釉层上,影响釉层的外观。

  (四)补缺

  实物中有七处缺失的部位都需要进行补缺工作。补缺所用的原料是用黏土加水及桃胶调制而成的。首先用剪刀剪出大小适宜的塑料膜垫在需补缺部位的下方,防止补缺料从下方漏出,后用批刀将缺失部位随型批制上已调制好的补料即可。(在对该绿釉陶灶大、小火眼口沿处缺失不规则的部位进行补缺时,则需将塑料膜随型垫在缺口的内侧,将补料从外侧批制于口沿缺失处)。注意,批制时补缺料要略高于随型面,补缺的面不得低于器型的随型面或出现凹陷部位,这样做的要求是为下一步的随型修整打基础。由于七处缺失部位分布在绿釉陶灶长方体的一个前壁、两个边棱及灶面火眼口沿上,所以在补缺时要分步骤地进行,先补一个面的缺失,待此面补料干硬后再补另一面的缺失。以防一面补料未干而随即进行另一面的补缺操作时,使得该面未干的补料掉落下来,带来返工,而影响总体的工作进度。

  (五)修型

  待所有缺失部位批补完毕,并补料完全自然晾干后,即可对补缺的部位进行随型修整。首先将补缺部位背面或内侧面的塑料膜撕除。其次用手术刀、小锉子对各个补缺部位进行随型修整,手术刀用于刻除大面积的突出随型面的多余补料,小钢锉则用于对细节部位进行随型加工。在用手术刀进行大面积随型修整时,可用毛笔蘸取清水轻轻的涂刷于补料上方,这样做可以将干硬的补料稍微的软化,便于手术刀对多余补料的刻除。在进行随型修整时要小心谨慎,防止手术刀或小钢锉伤及补缺面附近的釉面,也防止在补缺面上磨出凹坑,而造成返工,延误工期。

  (六)补缺部位腻子的批制,填缝及补缺部位作底色

  因用黏土补缺后,在补缺表面会出现肉眼无法看到的微小的空隙,所以需用与实物底色相近的颜色稀料对补缺部位进行稀稀的批灌,以使其表面平滑,为该绿釉陶灶着色过程中的轧光步骤打下基础。首先用玻璃研钵将白色、土色、绿色三种矿石颜色研磨细腻,这样做是为了使调制出的颜色料无颗粒状。其次将三种颜色根据该绿釉陶灶实物表面的颜色情况,适量的相继加入漆片中,并用油画笔调制出所需的颜色稀料,后用竹刀挑取该颜色稀料对补缺部位进行批灌即可。第一遍批灌完成后,待颜色料自然晾干后,需进行第二遍的批灌,操作方法与第一遍相同。待颜色稀料自然晾干后即可对填缝及补缺部位进行接下来的底色的着色。将漆片、酒精倒入调色瓷盘中,然后加入白色矿物颜料并少量的绿色矿物颜料(注意,矿物颜料使用前先用玻璃研钵研磨细腻),用油画笔进行调制,调制出与实物底色相一致的颜色,即浅白绿色,然后用油画笔结合竹刀将调制的底色颜料弹制到缝隙及补缺部位,自然晾干,用 1000~1500 目的砂纸进行细致的打磨后,底色的着色工作即算完成,下一步可进行表面颜色及附着物的着色工作。

  (七)着色做旧

  根据对绿釉陶灶实物部位的观察,实物表面的颜色有洋蓝色、淡麦苗绿色、琥珀色及发浅暗红的脏附着物色,四层颜色。根据观察出来的颜色,在瓷碗中加入漆片和酒精,然后用小勺舀取相应的、适量的矿石颜色(矿石颜色在使用之前必须用玻璃研钵研磨细腻)于瓷碗中,后用油画笔对矿石粉颜色进行调制,调制出所需的四种颜色料。为了使四种颜色稀料在之后的做色过程中不致挥发变干,颜色调制完成后即将四种颜色稀料分别转放入四个不锈钢小杯中,用剪刀剪取大小适度的塑料薄膜,用橡皮绳将塑料薄膜密封覆盖于不锈钢小杯杯口即可,每次取用颜色稀料完毕后,都将其密封覆盖完好,以避免材料的浪费。下一步,首先用 6 号油画笔从不锈钢杯中蘸取洋蓝色,结合自制的竹刀将洋蓝色均匀而薄薄地拨弹至填缝及补缺部位上,待洋蓝色自然晾干后,将医用药棉揉成小团对其部位进行揉压轧光,第一层颜色着色即算完毕。之后用 4 号油画笔蘸取淡麦苗绿色,同样用自制竹刀将淡麦苗绿色均匀而薄薄地部分拨弹至第一层的淡洋蓝色上,使两层颜色相互融合,并呈现出自然的层次过渡。自然晾干后,用自制玛瑙轧子揉压轧光,然后进行第三层琥珀色的着色。用 7 号油画笔从不锈钢小杯中蘸取相应的琥珀色,后结合自制的竹刀将琥珀色均匀而薄薄地部分繃弹至前两层颜色部位上,使三层颜色呈现出自然的层次感。彻底自然干透,最后根据实物最外层附着物的颜色,将已调试出的浅暗红的脏附着物颜色,用 12 号油画笔结合自制竹刀轻轻、少量地拨弹至填缝及补缺部位的最外层,使所有填缝、补缺着色的位置与实物其他色彩部位相融合。该绿釉陶灶内部,根据里部整体所呈现的旧状,相继做旧如旧。至此,着色做旧工作即算完成。图二给出了该绿釉陶灶修复完成后的照片。通过对该绿釉陶灶进行的一系列修复程序,使得该绿釉陶灶能够再现往日完整的面貌,达到了更好的陈展效果,在文物库房存放时能够得以更稳定的保管。观众在展厅对该绿釉陶灶驻足观看时,能够更加清晰直观的感受到该件陶灶所蕴含的艺术美感,赞叹于古人对釉陶的烧造技术和工艺,同时也良好地保留了该件陶灶中所含有的科技信息,在后人对汉代釉陶进行历史研究时提供了更加完整的实物资料。

  绿 釉 陶 灶 的 修 复 相关论文期刊你还可以了解:《文物修复与研究文物研究杂志

文章标题:绿 釉 陶 灶 的 修 复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sofabiao.com/fblw/wenyi/shehui/40272.html

相关问题解答

SCI服务

搜论文知识网的海量职称论文范文仅供广大读者免费阅读使用! 冀ICP备1502133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