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论文期刊网投稿对文化安全问题及意义的研究

所属栏目:社会学论文 发布日期:2015-05-07 13:44 热度:

   摘 要: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而文化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意识形态与国家政权结合在一起。靠国家政权来维护与传播,同时也为国家政权提供“合法性”的文化基础。而民族文化及其认同则是国家认同的基础,是维系民族和国家的重要纽带,也是民族国家的“合法性”来源和国民凝聚力之所在。

  关键词:教育论文期刊网,文化安全问题,研究

  1. 文化安全问题形成的原因

  改革开放开启了中国社会“千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了文化的变迁。国民的精神文化需求不断增长,内容、形式日趋多样;思想观念接连“被解放”,文化氛围渐趋宽松包容;高度固化的集体生活迅速解体,主流意识形态逐渐从人们的生活世界“退场”;传统文化在经历了短暂的复兴热潮之后,又遭受了更加严重的传承危机;外来文化潮水般涌入,占领着广大国民特别是青少年的精神世界;市场文化在国家意志的扶持之下强势崛起,并播撒了一种全局性的“金钱至上”价值理念;“诚信丧失”、“道德滑坡”、“底线崩溃”等文化失范现象愈演愈烈、屡禁不止。与此同时,在国际范围内,全球化进程加速,文化交流、冲突更加频繁、深刻;文化产业蓬勃发展,新媒体成为文化传播的主阵地;文化软实力价值突显,文化安全成为重要考量。

  2 文化安全存在的问题

  文化安全是如此重要以至于可以威胁到一个国家的根基,因此国家工作在文化安全问题上一定要谨慎。就我国文化安全的现状来看,可将我国文化安全问题归为四大类,分别是文化断裂、文化认同、文化传承、文化渗透。以文化渗透为例,文化渗透危机大致可以归纳为四个方面:分别是广播文化渗透、影视文化渗透、网络文化渗透、消费文化渗透。

  2.1 广播文化渗透

  美国人口只占世界人口总数的5%,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加到一起也占不了世界人口的10%,可当今传播于世界大部分地区80%-90%的新闻,却由美国等西方通讯社所垄断。被前总统肯尼迪骄傲地称之为“政府的一只臂膀”的“美国之音”,经费全部由政府拨付。里根时期,联邦政府压缩所有开支,却投资15亿美元进行“美国之音”的技术现代化改造,其特大功率的短波发射机发射的强大信号覆盖全世界。据“美国之音”台长杰弗里.科恩介绍说,冷战后“美国之音”有六大任务,将对抗共产党和集权国家作为其中国的第一大任务,排在首位。

  2.2 影视文化渗透

  随着卫星电视接收系统的普及,我国越来越多的观众可以直接接收境外电视。电视文化的传播特点是单向性的纵向传播,不论你喜欢与否,它总是那样固执地、一厢情愿地向人们灌输某种思想、推销某种观念。“电视渗透”可以说是无遮无掩电影相对于电视来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

  电影是一种特殊的文化产品,除了在物质属性的价值外,它们由声音、影像、图画、文字等元素交织而成的象征符号与意识理念,则与文化领域有关联,同时这也与主导社会集体价值与民族文化内涵的政治领域形成一种张力。如“奥斯卡奖”,完全按照美国的标准推广美国的审美趣味、价值取向和电影模式,我们不难发现在其色彩缤纷的电影形象背后,贯穿着关于个人英雄、个体宣泄、感官刺激等模式化的叙事策略,这与我们以强调稳定、团结、奉献等民族文化精神是相悖的。

  2.3 网络文化渗透

  互联网被称作“自由的信息超级市场”,他突破了信息传播的地域界限,实现了信息的制作与传播的瞬间化,开拓了“自由对话”的新领域。一方面,西方发达国家凭借其强大的科技力量和信息发布能力成为网络中名副其实的“信息帝国主义”,另一方面,凭借英语作为因特网主要的世界性工具语言,也强化了信息发布的西方中心地位。计算机已成为一种文化的传播途径,利用计算机互联网络对不同观念形态、不同制度的国家进行文化渗透,正在成为一些国家的战略。

  2.4 消费文化渗透

  消费文化的渗透是指:一种生活方式,即消费的目的不是为了满足自身合理的实际需要,而是为了满足被有意识刺激起来的欲望所形成的需要。在消费文化渗透中,文化对消费行为的影响主要有:价值观念的影响、风俗习惯的影响、宗教信仰的影响、民族性格的影响等,通过影响消费者的审美情趣进而影响消费心理和消费行为。西方国家的商业广告刺激了第三世界国家民众的消费欲望,也使人们的自尊心成为物质财富的附庸。所以,我们有理由从更深层的意义上说,西方消费主义生活方式的传播和扩散是以文化霸权主义的形式实现的。

  3结语

  文化是一个国家意识形态的表现,是国家和民族凝聚在一起的基础。文化安全问题关系重大,是国家的安全与稳定的根本保障。正确的认识文化安全在国家安全中的重要地位,并将其细化到各个领域的中,是每一位公民都能在自己的工作中为文化安全乃至国家安全尽自己一份力量。

  参考文献

  [1] 任志明,宋晓雪.媒介素养教育相关概念的辨析[J].当代传播,2009,(6): 98-100.

  [2] 张冠文,于健.浅论媒介素养教育[J].中国远程教育,2003,(7): 69-71.

  [3] 王帆,张舒予.从教育视角解析媒介素养与信息素养[J].电化教育研究,2007,(3): 35-39.

  [4] 袁磊,陈晓慧,霍娟娟.港台地区媒介素养教育现状及其启示[J].中国电化教育,2010,(7): 33-36.

文章标题:教育论文期刊网投稿对文化安全问题及意义的研究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sofabiao.com/fblw/wenyi/shehui/26571.html

相关问题解答

SCI服务

搜论文知识网的海量职称论文范文仅供广大读者免费阅读使用! 冀ICP备1502133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