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社会网络与虚拟空间的纽带关系

所属栏目:社会学论文 发布日期:2010-08-19 15:06 热度:

  摘要:“关系”、“人脉”和“社会网络”等词在当今社会学研究中频繁出现,用以解释影响社会交往的非制度、非正式因素;而互联网网络所造就的虚拟空间在网络时代也是数以万计,用以传播信息、建立联系、交换资源。本文分析将二者结合,探讨虚拟空间中的社会网络的产生、特征、作用方式及缺陷。
  关键词:社会网络分析,虚拟空间,社会资本
  
  一、 理论综述
  
  社会资本有几个研究视角:社会资源理论、社会网络理论、社会信任理论和社会结构中资源的理论。资本划分为:物质资本、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最早由洛里(Loury)提出了“社会资本”一词。后来相继有林南、边燕杰、林耀华、布迪厄(Bourdieu)、格兰诺维特(Granovetter)、普特南(Putnam)、科尔曼(Coleman)等中西学者对此作出研究。社会网络理论强调关系的重要性,把人与人、组织与组织之间的纽带关系看成是一种社会结构,分析这些纽带关系对人、组织的影响(胡荣,1999)。
  ㈠林南及其理论
  林南将社会资本定义为“嵌入于一种社会结构中的、可在有目的的行动中摄取或动员的资源”(Lin,1982;Lin,Vaughn,andEnsel,1981;Lin,2001)。他根据社会成员拥有资源的多少及其重要性的不同将社会成员分为较高和较低社会等级。他认为,个人的地位对较低社会地位的他人有直接的影响力。在不完善的市场条件下,社会地位较高者可以通过多种渠道获得稀缺资源(信息或是机会),更容易利用他人的资源以实现自己的工具性目标。林南认为社会资本有助于获得嵌入到社会网络中的社会资源,从而获得职业地位。但他的研究重点放在了人的地位与职业获得的关系上,较少研究个人地位与社会资源的关系,不过也提供了从社会等级位置的视角来考察个人的社会资本的多少。
  1、边燕杰及其理论。边燕杰研究华人就业渠道时强调社会纽带关系的重要性(Bian,1997),她从社会阶层角度分析了不同家庭的网络资本,认为中间人与求职者关系越密切,越有助于提高求职者的资源背景,因而越有利于获得工作。
  2、林耀华及其理论。人类学家林耀华将人类社会比作“由竹竿和橡皮带组成的框架结构,任何时候一个有弹性的皮带和一根竹竿的变化都可以使整个框架瓦解。他认为,每人都是社会网络中的一个“结点”,在嵌入社会关系中的同时又有一定自主性。
  3、布迪厄及其理论。布迪厄定义“社会资本”为一种通过对“体制化关系网络”的占有而获取的实际的或潜在的资源的集合体。他认为个人占有的社会资本多少取决于:一是行动者能有效运用的网络的规模;二是网络中每个成员占有的各种形式的资本(包括经济资本、社会资本和文化资本)的数量。
  4、格兰诺维特及其理论。格兰诺维特根据互动频率、感情深度、亲密程度、互惠交换程度分为强网和弱网。他提出“弱关系假设”研究美国劳动力流动问题,指出由异质性较强的弱关系建立的“信息桥”更有助于人们获得不同群体的有价值的不同信息。他的研究强调群体间联系,引发了市场经济中职业获得过程研究的热潮。格兰诺维特用“嵌入”(embed)的概念来解释经济现象,还以经济生活中的信任和规范等为例,具体说明了社会关系网络的重要意义。他还提出了社会化不足和过度社会化,以说明个人行动与其所处的社会现实的关系。
  ㈡普特南及其理论
  普特南把社会资本理解为“社会组织的特征,例如信任、规范和网络”。他把社会资本等同于公民参与网络,而把普遍化的互惠惯例、信任作为公民参与网络的衍生物。他认为在一个拥有大量社会资本的共同体中,公民参与网络促进了社会信任的产生。这种网络有利于协调和交流,有利于解决集体行动的困境。他虽然是把社会资本引入政治学研究的第一人,但是他没有对社会资本作出严格、统一的定义,而是在“信任”、“惯例”和“网络”意义上交叉使用。
  ㈢科尔曼及其理论
  科尔曼认为社会资本产生于持续存在的社会关系,而这种社会关系的形成是自愿交换的结果。他认为社会资本有两个共同特征:它们由社会结构的各要素所组成,它们都为结构内部的个人行动提供便利。他认为社会资本具有生产性,其产生并不总有目的的。他认为社会资本主要存在于人际关系网络结构中,表现为义务与期望、信息网络、规范与社会组织等。他的概念强调个人可通过对一些物质与非物质的资源的积累与使用,达到提高自己利益的目的,也就是说社会资本是实现某种目的的生产性要素。
  社会网络分析从开始只关注社区研究,到后来研究社会生活的全领域,某种程度上孕育了新经济社会学。社会网络涉及个人经济生活的各种方面,通过职业、血缘、情感、地域等各种纽带构成人与人、人与群体、群体之间的较为持续、稳定的联系。
  二、 社会资本网络与虚拟空间
  社会资本的商业案例很多,包括成功求职,成功获得风险投资资金,实现口碑式的市场营销等,它与政治也密切相关,如普特南的BowlingAlone中研究民主政治参与同社会资本的相互促进性。也有不少研究关于社会资本与生活质量(快乐、健康、长寿),表明了良好的社会关系网络从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个人的生活质量。
  笔者需要解释界定的“虚拟空间”的含义为:“虚拟”即非现实,“空间”等同于场所,“虚拟空间中的社会网络”,也就是人们在非真实场景中运用电脑、互联网等辅助技术,通过相互定位、吸引交往、深度了解的过程而建立起来的多元化的、多样性的人与人之间的互动关系,并且影响双方发展的复杂模式。其表现形式有:网络社区、电子银行、网络游戏站点等。本文采用“虚拟空间”一词而非“网络空间”,是为了避免与“社会网络”相混淆可能引起阅读的不便。
  ㈠“社会网络”和“虚拟空间”的区分
  社会学家里•韦尔曼网络和基思•汉普顿,把从生活在“小盒子”里到生活在“网络社会”中的变迁表述为“生活模式正在从团体生活转向有组织的社会关系网络(韦恩•贝克,2002)”。但这里的“虚拟空间”不等于“网络社会”,前者指由电脑网络模拟构造的环境,其中虽有真实人物参与,但表现出来是无形的关系;后者指由现实中人们的社会关系构成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一张有弹性的网”。
  在虚拟空间中更多的是“参与观察”而非“旁观观察”,这是因为网络使用者必定先进入某网络关系中,在交流互动中与他人相互定位、吸引交往。而在现实生活中,在不了解群体或他人之前,人们往往倾向于少投入或是不投入到交流活动中,而是当一个局外人来了解群体内部成员及机体运作方式。直到有一定感知才会真正参与其中。另外,虚拟空间中的社会网络较少受到体制因素(如职业岗位、单位体制)、先赋因素(如家庭背景、社会阶层)的影响,而更多的是受到文化程度、训练、信息获得等后致因素。这一点在现实社会交往中却是相反的。
  1、在虚拟空间中社会网络更加开放、多元、多样,不同小集团之间即使有分歧,也不易将冲突引到现实(极个别行为偏激者除外)中。因为网络中的非理智行为遇到现实便会通过权衡利弊或因不具备行动条件,选择“冷静”下来。虚拟空间中有横有纵的联系,成员与成员之间,成员与非成员之间更少阻隔,更多民主、平等和开放。同样的,格兰诺维特等人论述的强关系与弱关系也是表现在虚拟空间中,但是二者在此的异质性都很强,其信任也是较脆弱的;不同的是弱关系的强化在虚拟空间中显得更为必要,否则很难跨越到强关系。而在现实网络社会中,人与人有着面对面交流的机会,矛盾出现后,内心的愤怒诉求一时无法解除,不满情绪的发泄又有实际对象,紧张关系更易爆发。
  2、虚拟空间中的社会网络较少受到体制因素(如职业岗位、单位体制)、先赋因素(如家庭背景、社会阶层)的影响,而更多的是受到文化程度、训练、信息获得等后致因素。这一点在现实社会交往中却是相反的。
  3、虚拟空间也给只求短期成效的不诚实的、欺骗性的或诈骗性的“耍手段者”一个hit-and-run的机会。因为目前为止中国的网络社会主要靠道德自律和不完善相关法规进行社会控制,缺乏有效地约束或惩戒机制;而在现实中更为健全完善的各类法律法规制度或多或少能有效遏制这种事件的发生。QQ中奖诈骗、黑客侵入网站等非法事件如此频发,与虚拟空间的特征是分不开的。
  ㈡虚拟空间有如下特征可能导致监督失灵
  1、非现实性。网络社会虽是从现实出发的,但不遵循传统的思维模式,而是更多采用发散性的、跳跃式的思维。网络的虚拟性给了其参与成员构建自己理想的生活模式,是偏离现实的但又有事实基础的。
  2、潜在失范性。虚拟空间其实也存在不平等。根据是否有会员资格、注册账户等方式划分等级层次,区分不同成员。由此引起的不满,由于缺乏正确的引导机制和限制措施会出现失范或是越轨行为的发生。
  ㈢虚拟空间提供社会资本的两种方式。
  1、在虚拟空间中寻找业已存在的人群聚集地,并运用这些已有的计划、步骤、方法、组织和结构来建立开拓型的社会关系网络(及社会资本)。比如假如有共同登山爱好的电子社区,可以从它已有的公告栏(noticeboard)等版面找到其他会员,用共同兴趣连接他人与自己,使自己成为一个重要的信息源或称结点,从而建立起新的人际资源网。即使无法进行人性化的face-to-face的交流,分散的成员实际也不必客服空间距离的阻碍,他们完全可以用多样化的方法(voicemail,telephone,internetetc)来创建广泛参与的网上社区。
  2、也可以创建新的活动聚集地。如果虚拟空间中缺少感兴趣的,或不满现有的网上社区,也可以自建社区,开展活动吸引其他个体组成一个新团体,从而孕育新的社会网络,也就是“行为共同体”(Baker,2002):有着不同背景但进行相同活动,并分布于不同场所或地点的个人组成的正式或非正式社会网络关系。
  下面用图示简单说明建立虚拟空间的社会网络的过程。
  ㈣虚拟空间中的社会网络的功能
  1、正功能。首先,它具有其他社会网络共有的功能:一是为网络成员提供信息等稀缺资源;二是对无限制追求个人利益加以限制。其次,它具有再生产的功能。虚拟空间中很少使用华人现实社会网络运作方式(袭、认、拉、套、联、钻)(黄春梅,2007)中的“袭(承袭已有的关系资源)”、“套(如套交情、套近乎)”,但有使用其他的如“认(主动与他人确认共同的关系,认老乡、同工作)”、“拉(没有既有关系或有关系太远于是努力强化关系,天天留言,网上聊天)”、“钻(通过各种手段接近权威人物,努力成为电子社区管理员,或加为特别好友)”、“联(扩展网络关系网,组织网络设计比赛以吸引更多社员)”。在现实社会中,社会网络的再生产是通过送礼、酒宴聚会、做人情等方式进行的,但在虚拟空间中并不需要使用实质性的物质来拓展社会网络,而是更多的牵涉感情交换与信息互动等各种形式。
  2、负功能。表现为网络的负效应。网络结点数越多,被滥用的风险就越大,造成的潜在损失就越大,比如在使用网站提供的插件时,很容易受到病毒或恶意广告骚扰。另外,虚拟空间覆盖面越广,其维护成本就越高。因为人们拓展社会网络是需要付出精力、时间和金钱(网费)的,要想使每个结点都相互交往这需要更多的耗费。因此,适度规模而非无限膨胀的电子社区有利于管理与维护。
  三、综述
  社会网络分析在现代社会的人际交往中有着十分重要的应用意义,不仅揭示了人们互动关系与社会结构(包括社会经济地位)的相互作用关系,还指出了建立虚拟空间中的社会网络的方式。虽然本文分析了“社会网络”和“虚拟空间”之间的区别,但是就诸多调查测量社会网络资源的指标而言,本文仍欠缺实际数据的支持。只能借用他人的数据诸多调查提供的测量社会网络资源的角度分为:
  1.网络的规模。2.网络的密度。3.网络的集中性。4.网络的多元性。这些测量指标有必要在实证调查中进行验证。
  虚拟空间中的社会网络在实践中应用广泛,作用机制也许更为复杂,有待于进一步深入探讨。
  参考文献:
  ⑴边燕杰,1999,《社会网络与求职过程》,载涂肇庆、林益民主编《改革开放与中国社会:西方社会学文献述评》,香港:牛津大学出版社。
  ⑵边燕杰、李煜,2000,《中国城市家庭的社会网络资本>,《清华社会学评论》2:1-18。
  ⑶顾慈阳,2006,《社会资本理论及其应用研究》,天津大学。
  ⑷罗伯特•D普特南:《独自打保龄球:美国下降的社会资本》,李惠斌、杨雪冬主编,167~168。
  ⑸胡荣,2003,《社会经济地位与网络资源》,《社会学研究》第5期。
  ⑹黄春梅,2004,《社会关系网络与职业地位获得》,广西师范大学。
  ⑺韦恩•贝克(WayneBaker)著,刘吉、张国华主编,2002,《社会资本制胜——如何挖掘个人与企业网络中的隐性资源》,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⑻熊瑞梅,2001,《性别、个人网络与社会资本》,载边燕杰、涂肇庆、苏耀昌编《华人社会的调查研究》,香港:牛津大学出版社。
  ⑼詹姆斯•S科尔曼:《社会理论的基础(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⑽Bian,Yianjie.1997.“BringStrongTiesBackIn:IndirectTies,NetworkBridges,andJobSearchesinChina.”AmericanSociologicalReview62:266-85.
  ⑾Lin,Nan.2001.SocialCapital.CambridgeUniversityPress.
  ⑿Lin,Nan.1999.“SocialNetworksandStatusAttainment.”AnnualReviewsofSociology25:467-487。

文章标题:浅析社会网络与虚拟空间的纽带关系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sofabiao.com/fblw/wenyi/shehui/1168.html

相关问题解答

SCI服务

搜论文知识网的海量职称论文范文仅供广大读者免费阅读使用! 冀ICP备15021333号-3